-
1 # 阿堯追劇
-
2 # 小和天下影視庫
世人的心目中,劉禪一定是庸昏之君!在大家的眼裡,劉禪始終是個碌碌無為的的庸君一個;有的人甚至稱劉禪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預言,這個形容詞將會流傳千年。
劉禪真的是個“扶不起的阿斗”麼?他真的是個昏庸、愚鈍、弱智的君主嗎? 《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表示鼓勵。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絕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潮流,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於是呼,“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域性。這讓人不禁要問:真的是劉禪現在還沒有經驗呢?還是你諸葛亮不給他,這實踐的機會呢?他從哪兒來的經驗呢?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一個不懂事且不聽話的孩子一般。 對於這些,劉禪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周譙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裡,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只能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鑑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闇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裡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忙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
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華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箇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 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幅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裡,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頭上,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我們也經常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世人對他的誤解之深了。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裡看花,糊里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委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漢集團有限公司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公司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怎麼看待劉禪這個人,確實值得深思。
-
3 # 慈海覺林1j2T
很簡單其實在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弱,到劉禪繼位時蜀國都已經丟失荊州導致北伐時後勤供給非常困難,這也是孔明七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的重要原因畢竟從蜀地運娘草山路崎嶇不平,地勢險峻,後勤運輸十分困難,同時這一時期能獨當一面的大將,謀臣寥寥無幾,還有蜀國當時還要安撫少數民族的內亂比如孟獲。其實劉禪是一位不錯的守城令主,畢竟蜀國蜀國在他手裡也存活的三四十年,只不過受後人編寫的三國演義的影響劉禪給人一種碌碌無為,昏庸的錯覺。
-
4 # 明離子
劉備在公元221年建立蜀漢政權,但登基不久便在夷陵之戰失利後在223年鬱鬱而終,劉備做蜀漢皇帝只有3年。
劉禪在223年即皇帝位,一直到263年,魏將鄧艾攻破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共在位41年。
諸葛亮於234年去世,輔佐劉禪共11年,也就是說,剩下的30年蜀漢,都是在劉禪的實際治理之下。
劉禪幼年多磨難,父親劉備去世時只有16歲,便成了蜀漢皇帝,初年他拜諸葛亮為相父,全力支援北伐,諸葛亮輔佐11年後去世,此時的劉禪也不過27歲,但在此過程中,我相信他一定學到了不少治國之術,又將蜀漢政權維持了30年,比劉備、諸葛亮掌舵時間加起來還長。
雖然有人說劉禪後期寵信黃皓,導致蜀漢國力日衰,但偏安一隅的侷限性,人才的青黃不接,也是導致蜀漢逐漸沒落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劉禪並非人們所說的那樣“扶不起來”,他利用有限的資源,又維持了蜀漢30年,已經是非常難得了,在投降後被封安樂公,又能裝傻自保,這讓人也高看他一眼。
-
5 # 碧水青山0
"犬子",是古人,與他人談論自己兒子的謙稱。"虎父無犬子",則是別人的一句話恭維誇讚的話,同時也是誇讚兩代人。(當然不能誇讚皇子皇孫"虎父無犬子").
《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中說,夷陵之戰初期,東吳韓當、周泰引兵出迎劉備。兩軍陣前,張苞一矛刺中韓當部將夏恂,關興一刀斬了周泰弟弟周平。二小將便取韓當、周泰。韓、週二人,慌退入陣。先主視之,嘆曰:“虎父無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齊掩殺過去,吳兵大敗。
這自然是劉備誇讚張苞、關興二人。事實上,張苞、關興二人各方面成就,也沒有達到張飛、關羽的高度,更不提超過了。
歷史上"虎父無犬子"的例子的確舉不勝舉,例如《三國志·陸遜傳》,陳壽評價:陸遜的幾個兒子“鹹有父風,奕世載美”。
"虎父養犬子"的例子更是多如牛毛。例如907年五月開始,朱溫派幾路大軍進攻潞州,與老對手李克用父子交戰,一年多不僅沒有取勝,反而損失幾萬人馬。朱溫感嘆: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大意是: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的小名),李克用雖死猶生!拿我的兒子與之相比,就像是豬狗!")。
另有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天下,可憑藉“七世餘烈”之威的胡亥,三年就丟命亡國。
故而,要知道"虎父無犬子"是一句恭維讚美之言,高興一下就是了,當不得真。劉禪也不例外!
其實,劉禪也創造了好的局面。例如,244年,王平在漢中,率4萬人馬,大破曹爽十多萬人,少數民族紛紛投靠蜀國,使蜀漢政權達到頂峰時期。
只可惜這一業績,被“亡國之君”的屈辱,淹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
6 # 人者仁義也
三國志對於劉禪的評價十分中肯: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劉禪如果任用賢能的丞相,就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居住,要是遇到閹人和小人就變成一個昏君。陳壽作為史學大家,儘管後來很多人批評他,但是他這句話評價的十分確切,劉禪確實是這樣的人。
劉禪本人沒有《三國演義》所說那麼昏庸,在別人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劉備在取得益州,曾經兩次向外部發動了大規模的征戰,一次是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漢中之戰,另一次就是和東吳當時的夷陵之戰,但是都把諸葛亮和劉禪留在了成都,由此諸葛亮和劉禪有過很多接觸。諸葛亮盛讚劉禪,以諸葛亮的為人不可能撒謊。
劉備留給兒子劉禪的遺詔說道:
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這句話說諸葛亮說劉禪智慧和度量十分大,比諸葛亮自己的期望還高。劉備心裡十分高興,認為兒子如此出色,他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另一件則是諸葛亮在《與杜徽書》說的: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諸葛亮認為劉禪愛惜人才,禮賢下士,是一個好的君主。
而且劉禪在蜀漢統治四十二年,在前期任用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四人為相期間,蜀漢的政治相對平靜,尤其是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全體參加北伐戰爭,雖然當時的北伐戰爭導致蜀漢凋敝,但是人人奮戰,並沒有多少人看的出來如何反對北伐。而且蜀漢在此期間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官員內鬥相互廝殺的情景,比如曹魏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動手就是滅三族,殘酷鎮壓曹爽和曹爽的同黨。再比如孫吳孫峻發動政變滅諸葛恪三族,誅殺重臣。蜀漢在後主時期相比較而言十分平靜的。
劉禪雖然不昏庸,但是隻是平庸之人劉禪但是在後期獨自理政時期,他自己的弱點很快就暴露出來了,那就是重用宦官黃皓:
劉禪的弟弟劉永因為劉禪讓黃皓干政曾經勸諫劉禪,但是黃皓很快在後主面前詆譭劉永,從此不再見劉永,劉永十餘年不得朝見後主。朝廷重臣尚書令陳祗和大將軍閻宇都與黃皓勾連,他一直想廢掉姜維的兵權,這直接導致姜維最後只敢跑到沓中屯田,不敢回到成都。尚書吏部郎羅憲因為不攀附黃皓就被黃皓貶到巴東當太守。
郤正因為不被黃皓討厭,所以得以周旋三十年,終生不過六百石的官職。
黃皓的干政的危害究竟對於蜀漢政權究竟到了什麼地步呢?到了蜀漢的最後關頭,姜維察覺到曹魏的司馬昭有大動作,建議後主派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別前去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是後主聽信黃皓之言,居然不聽,導致後來曹魏大舉進攻,後主才派人前去但是已經晚了,大軍未到,北地已經被侵佔,大軍只好和姜維匯合前往劍閣禦敵。而鄧艾卻從陰平殺入,大敗諸葛瞻,最後劉禪投降。可以說黃皓在這次行動中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而後主一味的寵信黃皓。
劉禪的主動投降也是平庸之舉。當時姜維於劍閣抵禦曹魏十萬大軍,曹魏軍隊久攻不下。鄧艾的軍隊在穿越陰平道時,本身就是疲憊之師,加之又與諸葛瞻血戰,在諸葛瞻的血鬥中,鄧艾派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結果鄧忠、師纂失利,居然攻打不下來,導致鄧艾揚言要把兩人斬首,兩人猛攻才得以攻下諸葛瞻。鄧艾還未到達成都,劉禪的降書就已經送達。當時東方還有巴東的羅憲軍隊,南方有南中的霍弋軍隊,蜀漢並不是到了最後關頭,但是後主居然聽信譙周之言直接投降,使得全域性崩壞。譙周得以封為列侯。
最後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樂不思蜀”,很多人多說劉禪會演戲,我做一個對比或許就可以更好的看清楚劉禪,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曾經在晉武帝面前幾次出言不遜,比如司馬炎派人把孫皓以及投降的吳人帶來相見。孫皓上大殿向晉武帝叩頭。晉武帝對孫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再比如孫皓挖苦司馬家弒君的醜事,一次當年弒殺曹髦的賈充看不慣孫皓對於晉武帝出言不遜,於是對孫皓說:“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面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說:“有做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這是在諷刺賈充殺害高貴鄉公曹髦,賈充聽後,沉默不語。孫皓如此大膽的諷刺晉武帝和朝臣。但是孫皓卻是自然死亡,活的很好。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時年四十二歲,葬在洛陽的北邙山。
結語後主終究不是劉備那樣的梟雄,劉備一生百折不撓,從來不肯屈居人下。但是劉禪不一樣,畢竟一生都很順利,他這個人沒有劉備這種磨難的洗禮。但是劉禪不是一個殘暴之人,也沒有什麼重大的罪惡,他只是一個庸常之君。
回覆列表
這就跟富二代一樣,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能跟他爹一樣!但劉禪也是有點實力的,要不然不能諸葛亮死後還讓蜀國存活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