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眼笑看江湖

    一隻獅子帶著一群羊的團隊的戰爭力也比一隻羊帶著一群獅子的團隊戰爭力強太多。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但沒有清明的政治,將自何來?

    從來沒有外敵可以打敗我們,能打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所以中國的傳統就是,“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2 # 畫詩人生

    宋朝是以武立國。建國後,打擊武將,提高文人成了宋王朝的不二法門。

    太祖趙匤胤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把全國精銳收歸中央控制,並置陣圖。命外出領兵將軍按陣圖和中央命令列事,不得自作主張。

    在金兵打敗遼國,看到北宋如此腐敗無能。以違約對北宋發起攻擊。此時的北宋王朝己立建一百五十餘年,繁榮富強,兵多將廣。但是,宋朝始終對武將有防範之心,再皇帝以乞和為總的目標前提下,各路大軍只能看著金兵在中原大地橫行。

    在第一次東京圍困戰中,欽宗皇帝放權到文人李綱。李綱報國心切,迎難而上,在千頭萬緒中,臨陣上馬。組織部隊抵抗,就打敗了金軍的第一次圍城之戰。

    金兵退卻後,欽宗皇帝馬上解除了李綱職權,貶出京城。沒有幾個月,金軍第二次捲土從來。再一次金軍的圍城之戰,再也找不出來系李綱那樣正直忠貞的大臣,出來力攙狂欖,擊退金兵。在皇帝和一般奸臣的操作下,金兵並沒費多少勁,就開啟京城,捊北宋二帝北歸。

    北宋滅亡,南宋建立。高宗趙構放權手下大將獨自領兵作戰。岳飛在國破家亡逆境中,用了幾年時間,就打造出一支精勇之師。打破了昔日遼國對金兵的評價,"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變成金軍對岳家軍的評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逆轉。

  • 3 # Joshua射手男

    我覺得兩者皆有。

    首先,軍隊人數

    古代一直有說高軍隊人數的傳統,說是八十萬,可能實際上只有四十萬, 甚至更少。想想,要養起八十萬軍隊,每年國家要花多少錢財、糧食,就算北宋是有名的富有,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北宋一朝一向有“冗兵”的說法,據時任三司使的蔡襄核算,英宗初,全國禁軍、廂兵共118萬餘人,需支出養兵費用4800萬貫銅錢,佔總支出的60%-70%,而其時國家全年收入不過6000多萬貫罷了。所以北宋真正的軍隊可能很少很少。

    再說 ,戰鬥力

    宋朝重文輕武,土兵地位越來越低,真正每天操練計程車兵,幾乎沒有。士兵們學習機織,學習手工,學習使生意,空佔一個士兵的名額,反而像是多一份閒職,多一份工資。總而言之,這些士兵一個個多才多藝,會掙錢,遍步各地,但是一個個都不會打仗,甚至還打扮成清高文弱的書生。

  • 4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521

    沒馬騎兵太少訓練不足 內政不行世家林立心不齊有個岳家軍還自毀長城 民心儀式已經失去控制內部起義不斷。例如水滸方臘明教起義。五代十國以後民族大融合北方越發強大 草原的崛起 中原地區的內鬥 不是沒有原因的,以前統一還能壓制草原崛起,有宋以來再也控制不了草原局勢了 後來宋朝連蒙抗金自取滅亡。真是時也命也 中原與草原文明不同 天生對立 卻不團結 最終蒙滅宋建立了強大整個世界的草原政權 至今讓我們為之震撼,中原文明也就只有漢唐時期進取壓制了草原,最後的清朝一個強大的大一統政權 民族融合基本上確立了後世到如今的版圖 人口達到了巔峰 世界最強的人口帝國 中國。 文明古國!

  • 5 # 歷史爆破手

    數字確實有稍微誇張的地方,但應該相差不遠。不過宋軍的禁軍戰力確實弱爆了,以幾十倍的力量對敵,卻仍然被金軍吊打。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和北宋時期的治國思想和軍事制度密切相關,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戰力的表面。

    宋朝的治國思想

    趙匡胤因為“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所以北宋的皇帝,都對武將有天然的警惕。在宋朝立國後,趙匡胤宣稱“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因為文人往往注重名節,而且對軍事不熟悉,對皇權的穩定大大有利。與此配合的就是“杯酒釋兵權”,許多統軍大將,被卸除了職務,多發餉銀和田宅,讓他們享受富貴而放棄兵權。這就造成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局面,將士有功而得不到重用,戰士計程車氣及戰鬥力自然是隨之降低。

    而且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四周無險可守,而且丟失了燕雲十六州,終宋之世,都未能奪回。因此,宋朝就不得不在開封周圍駐紮大量士兵,以此來保證國都的安全。宋太祖解決了相對簡單的南方政權,但卻把威脅更大的遼國給遺留下了。等到宋太宗繼位之後,接連打了好幾次敗仗,從此不敢輕易和北遼開戰,而是轉為了防禦性質。無險可守的防禦,也只能靠士兵數量堆積。

    宋朝的軍事制度

    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募兵的好處是可以迅速提高戰士的作戰能力,但缺點是花費不少,因為畢竟要給士兵發軍餉。宋朝的時候,募來的兵分為“禁軍”和“廂軍”。禁軍負責打仗,廂軍負責地方的雜差,當作了勞動力來使用,這樣士兵輕易不會讓退役,導致了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而且隨著士兵的年齡增長,戰鬥力下滑厲害,就需要再招募新計程車兵來補充。最終的局面是宋朝不得不養兵,養兵而不能打仗,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的奇怪迴圈。養了還不尊重他們,讓文人來壓他們一頭。

    此外,因為廂軍不能打仗,但是邊疆需要防守,便需要派禁軍前去。為了防止將士在當地做大,每隔幾年便要調離防守之地。這樣的話,雖然是不打仗,卻相當於年年動員,每次都要花費大量的錢財,使得軍費大增。在調兵的過程中,武將一般是不動的,這樣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固然是把武將造反的可能降到了最低,但禁軍的戰鬥力也強不起來。

    皇帝所用非人

    宋徽宗時期,竟然提拔了踢球踢得好的高俅來做太尉。原本只是一個潑皮無賴的高俅,一下子成了全國最高軍事主官。但是他對於兵事並不知曉,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他經常在軍隊裡搞一些花架子,比如軍事競賽或者其他一些實戰意義不大的活動,但宋徽宗對此卻是相當滿意。在高俅擔任太尉的20幾年裡,原本負責作戰的禁軍,訓練久已鬆弛,何談戰力。後來金軍直逼城下,幾十萬禁軍和對方一接觸便大潰,最終造成了“靖康之恥”。

    《水滸傳》中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但宋太祖時期只有20多萬,宋太宗時期有60多萬,但是到了宋仁宗時期就多達120多萬了,而其中禁軍的數量便是多達80多萬。即使到了後期宋徽宗,這個數量應該也相差不大。但是如此多的軍隊,在上面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士兵得不到應有的尊敬,戰鬥訓練又復鬆弛,“冗兵”現象一直得不到解決。使得後期的禁軍空有數量,而戰鬥力卻是渣渣。對上從小長在馬背上的金兵,自然是潰不成軍了。

  • 6 # 元二使安西

    關於《水滸傳》裡的林沖,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話:“八十萬禁軍教頭”,許多人覺得,八十萬是虛數吧,誇張的說法?事實並非如此,北宋真的曾有80萬禁軍的規模。

    那麼,我們首先來弄清楚,什麼是禁軍?

    《宋史·兵志》記載: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又有蕃兵,其法始於國初,具籍塞下,團結以為藩籬之兵;其後分隊伍,給旗幟,繕營堡,備器械,一律以鄉兵之制。”

    也就是說,宋代的軍隊分為三種,禁 軍、廂軍、蕃兵。其中禁軍是天子的衛兵,廂軍是搞後勤保障的,藩兵則是地方鄉兵,相當於民兵役。

    由此看來,禁軍有保衛京師的職能,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皇帝的專屬保安,成天整得跟儀仗隊似的,在皇帝跟前晃悠,不需要上戰場拼生死、就能輕鬆升職加薪。

    禁軍,在宋代類似中央正規軍的合稱,包括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三個軍事機構統轄。殿前司統轄的禁軍類似於中央直屬部隊,馬軍司和步軍司則類似於兩個軍種,即前者馬軍為主、後者步軍為主。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北宋 禁軍到底有多少人?

    禁軍的實際數量,在不同時期,肯定有所區別,根據史學家統計,宋 太祖開寶年間,三軍總和37.8萬人,其中禁軍19.4萬人。宋太宗至道年間,三軍總和66.6萬,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軍隊越發繁冗,禁軍竟達到了82.6萬。

    所以說,八十萬禁軍教頭,這真不是吹牛,而是確有其事。而且這八十萬軍隊,大部分駐紮在京師附近,只有少部分駐屯地方。

    這樣龐大的禁軍陣容,除了保衛皇帝,還要奔赴前線,上陣殺敵,是不可忽略的生猛戰鬥力。

    宋太祖、宋太宗都曾先後擔任禁軍三司之一——殿前司的最高領導人,也就是殿前司都點檢。

    前者是後周的都點檢,假借著北漢入侵,帶了一支部隊出京,打個旋又回來了,京師謠言四起“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好傢伙,兵不血刃就造了老上級的反,黃袍加身,自己當了皇帝。

    而北宋建國後,宋太宗同樣當了親哥的都點檢,後來便有了“燭影斧聲”的傳說,皇帝寶座也從太祖一脈傳到弟弟趙光義身上。不過,趙光義除了疑似殺親哥之後,當都點檢的時候,也沒少南征北戰,戰功是不缺的。

    由此可見,禁軍所轄部隊,也曾很有戰鬥力的,並非不能打的弱雞。

    然而,為什麼到了北宋後期,禁軍越來越不頂事兒,抗不住金人進攻呢?

    這就跟北宋的軍事制度有關了。

    北宋時,開始推行職業軍人制度,軍士都是從民間層層選拔,一旦被選中,軍人就是你的職業,基本實行終身制,沒有什麼義務兵、服役兩三年一說。

    長此以往,部隊裡就積壓了大批老弱兵殘,朝廷花費鉅萬養著這些人,看上去數目龐大,卻難以發揮戰鬥力,遇到戰爭,基本派不上用場。

    比如,名臣包拯就曾在《天章閣對策》中談到本朝養兵的積弊:

    “老弱者眾,緩急又不可用。”

    而《歷代名臣奏議》中還記載了範鎮的奏議:

    “老弱怯懦之人,遇敵遇先自敗亡,非獨先自敗亡,適所以為驍壯之累。”

    由此看來,北宋時期,禁軍人數雖然眾多,但冗兵冗將更多,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再多的禁軍,也無法提高戰鬥力,更難以對抗擅長騎射、反應迅速、長途奔襲的金兵。

    對於這些問題,不僅後世之人看得明白,當時的皇帝、名臣,也一個個心裡透亮,並不斷想辦法解決問題。

    宋神宗與他的得力屬下王安石,便掀起一陣軍隊改革,大刀闊斧裁撤冗兵冗將。

    《宋史·兵志》記載:

    (神宗)手詔:“揀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勝甲者,升以為大分,五十已上願為民者聽。“舊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猶不即許也。至是免為民者甚眾,冗兵由是大省。

    經過一番努力,宋神宗熙寧年間,禁軍人數已經減少到56.8萬,加上廂軍人數,合計83萬。

    不過,在神宗變革失敗後,宋哲宗、徽宗時期,軍隊人數又逐漸回升,問題仍然存在。

    除了冗兵冗將的問題,北宋禁軍戰鬥力不夠,還跟當時的軍事指揮制度有關。

    北宋“重文輕武”的思想一直很嚴重,武將地位低下,經常由文人指揮戰鬥,比如名臣范仲淹,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能者多勞,這邊還在做參知政事搞改革,那頭就派到邊關跟西夏人搞軍事演練。

    誰能知道,這位範相除了寫詩寫詞是把好手,連打仗也這麼6?

    可是范仲淹這樣能文能武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時候,文臣缺少對戰場的準確把握,尤其是正面交鋒時,瞬息萬變,沒有足夠的軍事經驗,如何能夠快速應對?

    金兵本就以靈活見長,過於繁瑣的軍事指揮制度,很難剋制住輕騎兵。

    從兩宋對抗遼、金、蒙古等外敵的戰況來看,真正發揮作用的,不是層級分明、指揮僵化的禁軍,反而是種家軍、岳家軍等半私募軍隊。岳家軍作戰力為什麼高?因為令行禁止,反應快捷。

    所以,北宋時期,雖然有著龐大的禁軍隊伍,但在冗兵積弊以及陳腐僵化的指揮制度下,很難抵擋金人進攻。

    這不是什麼統計錯誤,而是制度問題。

  • 7 # 香茗史館

    關於北宋禁軍,恐怕很多人都是透過《水滸傳》所熟知的吧,畢竟豹子頭林沖曾擔任過八十萬禁軍教頭,那麼北宋真的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何金兵南下時八十萬禁軍卻毫無抵抗能力呢?今天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

    按照北宋的兵制,禁軍乃是主要戰鬥力

    趙匡胤篡周建宋後,為改變五代十國武強文弱的局面,避免武將犯上作亂的現象再度出現,一招“杯酒釋兵權”後,將禁軍重新收歸皇帝控制,並設定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統領。

    △宋太祖趙匡胤

    同時,為了避免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再度上演,宋朝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即從各地廂軍、鄉兵中抽調精銳士兵編成禁軍,其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京城,侍衛親軍則駐守各地。如此一來,京城軍隊最為精銳,地方軍隊則偏弱,各地如果發生叛亂便可迅速出動平定,這便是“強幹弱枝”;而如果京城發生變故,各地駐紮的禁軍在聯合地方軍隊後,也足以入京勤王,這便是“內外相維”。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長官長期虛而不置,於是侍衛親軍司便逐漸分為了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與殿前司一樣,分別以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為長官。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則並稱三衙,分別負責統轄殿前諸班、直和全國禁軍。

    △宋朝兵制

    同時,宋朝還對兵權進行了分解,以求達到相互制約的目的,也就是“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即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並不掌管軍隊;而三衙雖然掌管軍隊,卻並無調兵之權。同時,率兵出征的權力,既不在樞密院,也不在三衙,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率臣領兵出征,戰爭結束便收回兵權。

    此外,根據《宋史·兵志》的記載,“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

    △宋朝軍權拆分

    也就是說,除了禁軍之外,雖然地方還有廂軍和鄉兵,但廂軍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故也稱“役兵”,根本沒什麼戰鬥力;而鄉兵更像是平時接受軍事訓練的農民,戰鬥力自然也不用多說。因而宋朝的主要戰鬥力還是來自於禁軍。

    宋朝禁軍雖然一度擴充至八十萬,但北宋末年卻根本不值一提

    根據錢穆的《國史大綱》記載,宋朝開國之初,禁軍其實只有二十萬左右,此後則愈增愈多,到北宋中期時禁軍增至八十餘萬。《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對此也有記載,“向因夏人阻命,諸路增置禁軍約四十二萬餘人,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郡廂軍、諸軍小分剩員等不在此數”。

    由此可見,從宋朝中期開始,禁軍的數量的確一度擴充到八十多萬,那麼為何在北宋末年時,卻又如此的不堪一擊呢?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1、制度原因。宋朝的兵制,使得掌兵、調兵、統兵之權分離,雖然有效防止了武將坐大的可能性,但對軍隊的戰鬥力影響卻更為嚴重,一旦戰爭爆發,將領和士兵往往面對的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尷尬局面。宋初時期,由於宋軍的戰鬥力尚且強悍,導致這個弊端並不明顯,但隨著軍隊戰鬥力的持續下降和長期和平導致將領的素質下降,這種弊端已經變成了致命的缺陷。王安石變法時,也曾對此進行改革,透過“裁減兵額、置將分領”的方式使得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但隨著變法的失敗,這種制度又被放棄,這也是北宋末、南宋初時將領私募兵比朝廷禁軍戰鬥力還要強悍的原因。

    2、軍隊腐敗。由於禁軍乃是全國精銳所組成,因此禁軍的福利待遇也是最為優厚的,這同樣滋生了禁軍的腐敗。到北宋末年時,禁軍的腐敗現象已經十分嚴重,禁軍數量看似龐大,然而各級將領吃空餉情況卻十分嚴重,兵力存在極大的水分。實際上,金兵南下時,京師三衙所能夠調動的軍隊,僅僅只有三萬多人,其餘禁軍要麼分散於各地,要麼就是空額,這也是抵禦金兵時,朝廷不得不大量募兵的原因所在。

    △北宋末、南宋初私募兵反成為了主力

    3、兵員素質。由於軍隊的不斷擴充,除了繼續從廂軍和鄉兵中挑選精銳之外,禁軍還從民間募集了大量士兵。朝廷甚至在災荒時期,募集了大量流民進入禁軍,這雖然避免了因流民引起的動亂,但卻導致軍隊素質嚴重下降。正是由於兵源素質的參差不齊,再加上訓練鬆懈、管理混亂,北宋末年的軍隊規模雖然相較於北宋初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戰鬥力卻不升反降。

    △宋欽宗決策嚴重失誤

    4、決策失誤。北宋末期戰備方面極度差勁,不僅在軍隊訓練方面極為懈怠,就連加固城防這種最基礎的工作,宋欽宗也下令停止修建。更為重要的是,在金兵南下之際,宋欽宗為了向金人展示求和的誠意,根本就沒有打算抵抗。當時,很多地方軍隊都準備入京勤王,宋欽宗竟然對此予以了拒絕,朝廷如此態度,這個仗還怎麼打。

    綜上所述,莫說北宋末期的軍隊數量水分極大,就算80萬禁軍全部滿編,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之下,到底能發揮多少戰鬥力,也不得不讓人懷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婦怎樣進行心理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