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海沉鉤
-
2 # 白馬與流星
梃擊案是明朝的四大疑案之一,發生在萬曆四十三年,事件經過可以用太子遇刺四個字做簡要概括。
具體是這樣的,萬曆皇帝有兩個兒子,朱常洛和朱常洵,由於朱常洵的母親鄭貴妃得寵,於是萬曆皇帝想要冊立幼子朱常洵為太子,但由此引發了著名的“國本之爭”,皇帝和大臣爭論多年,最終萬曆作出妥協,還是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後來有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闖入太子的居所,意圖刺殺太子,但失敗被擒。張差被審時,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引進的。 時人懷疑鄭貴妃想謀殺太子,但皇帝不願深究,還請太子出面調和,最後僅將張差處以凌遲。
對於此案向來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張差背後絕對有人主使,因為宮禁之地守衛森嚴,若無他人幫助,張差豈能進入?有人說是鄭貴妃買兇加害太子,我對此也有懷疑,因為鄭貴妃還不至於蠢到收買一個瘋癲的人並讓他大白天去殺人的,況且這個人還是太子。再者,手持木棒能夠殺人嗎?如果真是鄭貴妃主使的話,那鄭貴妃也實在太蠢了。
因此,我認為太子自導自演了這齣戲,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張差能夠進入太子宮門,因為他根本就是太子的人。另一方面,這件事發生後,所有的懷疑都指向鄭貴妃,太子成了最大受益者。不僅朝中大臣強烈為太子鳴不平,就連皇帝為救貴妃還請太子出面調停,如此一來太子的地位就穩固了。所以從利害角度去分析,事件的真實情況就清晰多了。
-
3 # 小城影視先鋒
明朝梃擊案發生在萬曆(1615年),明朝太子朱常洛刺殺案件。
在當時萬曆皇帝的皇后無子嗣,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鄭貴妃生子朱常洵,皇帝想違背"立嗣立長"的祖訓,立朱常洵為太子從而引發朝堂之爭,
有個太監名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闖入太子居住的慈寧宮,打傷守門太監,被侍衛抓住押往刑部審問,此事訊息傳出,立即引起朝野振動。傳言張差是受鄭貴妃指使,意圖謀害太子,有人認定此時於擁戴福王一派絕無關係!應該為“瘋癲”案了結!引起了大臣不滿,要求徹底查明此事。
因此事牽連滲廣,深入調查的話,最終會鬧得不可收拾,萬曆皇帝,嬪妃,大臣希望此事不要鬧大,將本案太監張差處死結案!
個人見解!一個太監你沒人指使怎麼可能手持木棒去宮裡行刺殺當朝太子,更何況宮裡守備森嚴,純屬兒戲!
-
4 # 折緣
梃擊案是明朝萬曆末年發生的轟動朝野的三大案之一,也是第一個。事實上無論是梃擊案、還是後來的紅丸案、移宮案,都與皇帝后宮有關,是“爭國本”政治鬥爭的延續。
大胖子加可能是瘸子的萬曆非常寵愛鄭貴妃,因此愛屋及烏也十分喜歡鄭貴妃所生的兒子朱常洵,甚至有了立他為儲的心思,因此而逐漸發展成為了令朝廷上下不安的大問題,即所謂的“國本”之爭。
神宗沒有嫡子,而恭妃所生的長子朱常洛又一直受冷遇,萬曆皇帝一直拖延著,遲遲不冊立太子,然後最終在東林黨的不懈努力下,萬曆二十九年十月,神宗終於妥協,冊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到了萬曆四十三年五月,發生了梃擊案,梃擊的目標直指太子。
五月初四,有一個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棗木棍(即木梃),不由分說地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逢人便打,擊傷守門官員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簷下,被打中的人呼喝聲、嚎叫聲,連成一片。多虧內官韓本用眼疾手快地將持棍男子抓獲,宮內才平靜下來。這時候,東宮警備不嚴,內廷的太監們往往託病離去,侍衛人員也只有幾個,所以就發生了張差梃擊事件。
張差被捆縛到東華門守衛處,收禁起來。次日,皇太子據實報給神宗,神宗命法司提審問罪。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按律當場審訊。可是,張差沒說上幾句話,就開始顛三倒四,像個瘋子。御史再三誘供,可張差宗室胡言亂語,問了幾個小時,也沒有將實情供出,惹得審判官不耐煩,只好退堂,把它交給了刑部定論。交道刑部後,由郎中胡士相等人重新提審,結果也是同前審一樣,毫無結果。
刑部主事王之認為其中必有隱情,說張差肯定不瘋不狂,而是有心計有膽量。最後張差扛不住了,供人自己是紅封叫的成員。在當時,秘密結社盛行。紅封教是北京附近地區白蓮教的一支,馬三道、李守才為教主,都住在薊州地方的井兒峪。
張差招供說自己是受鄭貴妃宮中的太監龐保、劉成的指使而大儒慈慶宮的。事成之後,他們答應給張差三十畝地。參與此事的還有張差的姐夫孔道。訊息傳開後,朝野內外開始議論紛紛,都懷疑鄭貴妃想要謀殺太子,以便扶立福王。
事情發生後,太子和鄭貴妃先後趕來見神宗。太子朱常洛氣憤地說:“張差做得事,一定有人主使!”鄭貴妃光著腳走來,對天發誓,然後撒起潑來,嘴裡嘮叨著說:“奴家若做此事,全家甘受千刀萬剮!”
神宗看雙方如此隊裡,拍案而起,指著貴妃說:“群青激怒,朕也不便解脫,你自己去求太子吧!”朱常洛看到神宗很生氣,又說怪話,於是只得將態度緩和,說道:“這件事只要張差一人承擔便可結案,請速令法律部門辦理,不能在株連其他人。”
神宗聽後,頓時眉開眼笑,頻頻點頭,說道:“還是太子說得對。”,於是這次詭異的事件,就在神宗的到眼下降下了帷幕。
然而到底梃擊案是不是鄭貴妃指示,還是太子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藉此陷害鄭貴妃恐怕無人知曉了。事實上,說到底,梃擊案是明黃石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是國本之爭的繼續。
而這一事件最後的受益者,是太子朱常洛。這一事件使得鄭貴妃勢力大衰,萬曆帝不得不放棄立福王為皇太子的想法,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此更加穩固。
所以,到底這個謎案的幕後主使是誰,至今也沒有個定論,其過程發生得也十分匪夷所思,其中還涉及到複雜的明末黨爭,不過政治鬥爭從來都沒有真相,只有受益者。
-
5 # 刪繁就簡347
我認為是太子朱常洛自導自演可能性應該排除,理由如下:
1.朱常洛已經由神宗立為太子,如果自導這個鬧劇,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沒事找事,本來神宗是迫於壓力立的自己,太子自己清楚不能犯任何低階錯誤。
2.這件案子假如是太子自導的,鄭貴妃是絕對不會停止追查的,對鄭貴妃來說這絕對是天賜良機,她會不顧一切去追查幕後的。
3.這個案子出現結果朝著對太子最有利的方向發展,因此太子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
以上3點排除了太子,幕後主使我覺得應該是明顯了。
-
6 # 南揚沐哥
為何一次不成功的暗殺事件會有如此影響,這就要從當時背景來分析。當時太子是萬曆長子朱常洛,但他不是皇后嫡子,而是萬曆與一個宮女激情產物,也許激情過後,萬曆就進入“賢者時間”,當時就後悔了。不過一擊即中,有了兒子朱常洛,這也是萬曆的第一個兒子,不過恨屋及屋,萬曆並不喜歡朱常洵。萬曆喜歡的是鄭貴妃和她生的兒子朱常洵,隨著枕邊風不斷的吹,萬曆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但這不符合“立嫡立長”的祖制,因此遭到了朝臣與太后皇后的反對。萬曆只能一拖再拖,長時間不立太子,但明朝官員戰鬥力非同凡響,不怕罷官,不怕打屁股,不怕殺頭,明朝歷史上,除了嘉靖跟朝臣幹贏了外(大禮儀之爭),其他皇帝基本落敗。萬曆也不例外。終於,萬曆29年,朱常洛20歲時,再也拖不下去了,萬曆才不情不願立了朱常洛為太子。上得不到老大首肯,下還有後母和弟弟虎視眈眈,可以說朱常洛這個太子當的也是戰戰兢兢。梃擊案就是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
“梃擊案”整個事件其實很明確,但能成為明朝疑案之一,就是其背後是否有人指使、以及何人主使一直成謎?當時審理結果及朝廷上下都指向鄭貴妃,萬曆也認可這種結果,因此他親自向太子求情,讓太子大而化之。最後,只將張差凌遲,鄭貴妃宮中太監龐寶、劉成賜死,此案就此結案。此案之後,萬曆欠了太子一個人情,朝廷上下同情太子、更加憎恨鄭貴妃,而鄭貴妃經此一案,也老實了許多,太子之位越加鞏固。
按今人眼光,“誰受益最大誰的嫌疑就最大”,因此,朱常洛自導自演的嫌疑最大。如是鄭貴妃指使,她的目的肯定是要朱常洛的命,不可能只想嚇嚇他,那就不會只拿根木棍,而是應該殺傷力更大的刀劍之類;也不會如此大張旗鼓的,大白天見人就打,而是應該偷偷摸摸、採用隱蔽性更強的手段如暗殺、下毒等。這個案子就是“動靜鬧得越大越好,傷害受得越小越好”,這也應該最符合太子朱常洛自導自演的原則。
-
7 # 迷萌樂
梃擊案是明朝末期三大懸疑案之一,這本不是什麼驚天大事,卻涉及朝野上下,上至宮中貴妃、朝中大臣,下至宮女太監。因為,它是有關太子的大事,是“爭國本”的政治鬥爭。當時,萬曆皇帝因“立長子”,還是“立愛子”,與朝中大臣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萬曆皇帝為此事,競拒不上朝長達20多年,他這種消極怠政的做法,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衰敗。
萬曆皇帝沒有嫡子,他的長子朱常洛,是一位宮女生的,雖然後來這位宮女,被封為了恭妃,因為她的出身低賤,所以萬曆皇帝不喜歡她,也就不喜歡她生的兒子朱常洛了。當時,萬曆帝最寵愛的是鄭貴妃,愛屋及烏,所以就喜歡她生的皇三子朱常洵,而李太后和王皇后,還有朝中大臣都遵循前朝舊制“立嫡立長”的原則,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於是圍繞“立長立愛”,皇帝和大臣及後宮之間展開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拉鋸戰。這種太子之爭,也就涉及了黨爭。
一天,一名男子闖進太子宮,掄起一根木梃,逢人就打,說是要打死皇太子,搞得整個太子宮,鬼哭狼嚎,一片狼藉,最後主犯被抓,是一個叫張差的普通人,招供說受兩名太監指示,而太監是鄭貴妃的人,也就是說是鄭貴妃乾的,最後經過萬曆帝的協調,最後的結果是,犯人處死,朱常洛取勝,鄭貴妃大敗。幕後大人物沒有查出,就草草結案了
在案件審理中,認為是鄭貴妃指使宮中太監去刺殺皇太子,那鄭貴妃也太愚蠢了,她在後宮中鬥了這麼多年,能混上貴妃,得到皇帝的寵愛,智商不會這麼低,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太子或東林黨人乾的,然後嫁禍於鄭貴妃,來穩固太子的地位,這次最大的收益者是太子朱常洛,萬曆帝在朝廷上表達了對太子的支援,讓鄭貴妃徹底死心。可見,皇帝后宮的爭鬥太陰險了。
-
8 # 西府趙王爺
梃擊案,與紅丸案、移宮案並稱為明朝萬曆年間三大疑案!其故事起因經過很簡單,大致就是一個各勢力爭奪繼承人這麼一個橋段,起因便是國本之爭!
當時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兒子,王恭妃所生之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為最大的孩子。
按照朱元璋當年定下的規矩:如果皇后沒有兒子,則立最大的孩子為太子,即“有嫡長立嫡,無嫡立長”。
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幾百年都是這樣,是為國本,是不可輕動的規矩。
但是當時皇帝寵愛鄭貴妃,於是他便不想立朱常洛為太子,而是立寵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這個朱常洵就是歷史上那個有名的大胖子福王,明朝有名的大蛀蟲,最後被李自成給烹殺了。
貴妃身負盛寵,福王生,即乞憐神廟,欲立為太子但是當時很多大臣是不同意的,多次上書希望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使出拖字訣,始終沒有決定,一直在拖延立太子這件事情。
一直拖到了朱常洛20歲的時候,實在是託不住了,無奈之下,皇帝只好立給了朱常洛太子的位置,朱常洵被封為福王
國本之爭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鄭貴妃又怎麼會就這樣善罷甘休呢?
當時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后,按規矩是要離京到封地上去的,但是鄭貴妃死活不讓,福王遲遲未能動身。這恐怕不僅僅是母子情深,而是想搞事情!
對於鄭貴妃來說,在太子以立德情況下,想要自己兒子再登皇位,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除掉太子。
這便是“梃擊案”的動機!
於是她便從宮外找了一個叫張差的普通百姓,安排這個人到朱常洛的宮殿,想讓這個人用棍子將朱常洛打死。
薊州男子張差持梃入慈慶宮,擊傷守門內侍,下獄。
但是事發這個人被抓到了,皇帝聽說這件事情以後,便派人調查,先是派人審問這個人,開始這個人裝瘋賣傻,沒有問出什麼內容。
後來審訊他的官員看出來他是裝的,又開始審問他,並承諾他免他的罪行,在這種情況下,他終於招了。
按照他的供詞,指使其襲擊太子的乃是鄭貴妃的兩個貼身太監。
這裡就比較明顯了,單單憑兩個太監,沒有那膽子,更沒有理由去加害太子。
於是很多大臣懷疑是那個寵妃想要害死太子,非常氣憤。
雖然皇帝有包庇的意思,但是迫於壓力,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把這件事情的處決權交給了太子朱常洛。
其後“梃擊”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張差獄情,詞連貴妃宮內侍龐保、劉成等,朝議洶洶。貴妃聞之,對帝泣。帝曰:“外廷語不易解,若須自求太子。”(《明史列傳》)
而太子也明白老爸的意思的,並沒有多加追究,只是讓懲治那個拿棍子打人的兇手便可;於是張差被處決,此案就此完結。
這就是梃擊案的整個過程,很簡單,在史書上基本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四十三年夏五月己酉,薊州男子張差持梃入慈慶宮,事復連貴妃內璫。太子請以屬吏。獄具,戮差於市,斃內璫二人于禁中。自是遂有“梃擊”之案。(《明史·光宗本紀》)為何說他是疑案呢?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此事有人指使,而隨著鄭貴妃貼身太監被供出,矛頭更是直指著鄭貴妃。
但回頭一想,這事兒辦得未免太沒有水平,找個普通混混兒,拿著根棍子就去高刺殺?
鄭貴妃真的那麼傻嗎?
所以許多人認為,這件事情可能是朱常洛一手製造的,因為他知道鄭貴妃一直賊心不死,將福王留在身邊,很明顯就是想搞事情。
於是就策劃了這個梃擊案,讓皇帝與鄭貴妃之間產生嫌隙,這樣自己的地位就會更加穩固。
這樣的苦肉計在那個時候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的做法!
而事情的結果走向也確實事這樣,因為此案,鄭貴妃勢力大減,自此放棄了爭位的想法,而太子朱常洛則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從最終受益的角度來看,這很可能就是太子自導自演的一場苦肉計。
否則的話,那就只能說這鄭貴妃也太傻了,這樣的人根本不配上位,怪不得生出了朱常洵這樣的大傻子。
當然,這僅僅是推論,因為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也永遠無法查出來。因為被供出來的那兩個鄭貴妃貼身太監,已經被萬曆皇帝秘密處死。
太子朱常洛到底是受害者,還是心機boy,不得而知!
回覆列表
剛學習完,挺擊案就像現在宮廷鬥電視劇,為了爭奪大位,謀殺皇子未遂!
案發現場: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棗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李鑑,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將他交給了東華門守衛指揮朱雄。由巡皇城御史劉廷元審問。
轉折
經過皇城巡城御史劉廷元初審,刑部山東清吏司郎中胡士相跟員外郎趙會楨、勞永嘉共同審訊,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事王之採認為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用飯菜引誘他:“老實招供就給你飯吃,不老實就把你餓死。”張差低頭,又說:“不敢說。”王之採命眾人迴避,親自審問。
後由刑部十三行省清吏司(簡稱十三司)司官會審,原來鄭貴妃派太監營建佛寺,太監負責燒製磚瓦,向居民買薪柴,有些居民賣柴獲利,張差也跟進賣柴。張差原名張五兒,賣了田地,買薪柴賣給磚瓦廠,在一個月前,張差的薪柴無故被人燒了,投訴無門,結果紅封教馬三道、李守才、其姐夫孔道,讓他跟著貴妃宮中派出監修的太監龐保進京,說事成後可以給他幾畝田,入京見到另外一位太監劉成於宮外的別墅,並供應酒肉。幾天後,劉成帶他進紫禁城。太監交棗木棍給張差,又給張差飲酒。帶他到慈慶宮,著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提醒:“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監言明,如打死穿黃袍者,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他會救張差。張差的供言,等於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會救張差。等於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指使。
結局
朝臣大多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殺太子,王志、何士晉、張問達奏疏譴責鄭貴妃的兄弟鄭國泰“專擅”;鄭貴妃則惶惶不可終日,向皇上哭訴,明神宗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跡,意圖將事情淡化處理,太子亦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並磔死分屍。張差臨死前曾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司禮監會同廷臣在文華門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六月一日,神宗密令太監將龐保、劉成杖斃,全案遂無從查起。馬三道、李守才、孔道判處流放。兩年後京察給事中徐紹吉、御史韓浚利用拾遺糾察機會彈劾王之採貪財,於是削籍為民。
影響:
滿朝官吏一致認為鄭貴妃是幕後的幕後主使,引爆眾臣的憤怒,要求神宗交代。神宗自此徹底放棄易儲之說,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