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皮球
-
2 # 靜夜思160519196
明朝在戰爭初期是李家的遼東四萬邊軍在和鬼子打,李成梁跟萬曆說,就鬼子那些人,他的四萬邊軍就能擺平。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老李有些頂不住了,單單是碧蹄館一戰,三千私軍就損失慘重,對方雖然屎,但是人家人多,好漢架不住群糞。後來萬曆把入朝的軍隊增加到近二十萬,情況才有所好轉。這場戰爭萬曆沒有動用國庫,是自己內庫的錢,也就是私房錢。所以在國力方面明朝並沒有損失什麼,但是遼東邊軍,特別是李傢俬軍就損失慘重,這導致建奴無人壓制,勢力迅速膨脹。
-
3 # 史話論今
我來回答吧。這是兩個問題,明朝的滅亡和壬辰倭亂是有一定關係的。那就首先說一下萬曆為什麼要出兵救北韓吧。
李氏北韓政權是明朝最重要的藩國,也是明朝在遼東方向上的一道屏障。正如開戰時的明朝官員所說:“我之救北韓,非只為北韓,實乃自救耳”。北韓在,則遼水無憂;北韓亡,則兩遼必亂。明朝支援北韓,實際上是御戰火於國門之外的戰爭。所以說救北韓也是為了穩固邊疆的安全。
下面說一說壬辰倭亂造成影響。明朝雖然獲勝,但絕對是一場“慘勝”!壬辰戰爭歷時七年之久,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國力。甚至因為這場戰爭,明朝出現了國庫逐漸空虛的情況,導致明朝嚴重的財政困難。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軍費支出太多
根據史冊記載,當時明朝為了這場戰役,足足花掉了不止八百兩銀子,除此之外,還損失了大量的火藥和兵器以及馬匹!可其實當朝一年總共的財務收入也只有不到四百兩,這也說明了一次出戰,就浪費掉了國家兩年的進帳。如此多的花銷,必然讓國庫產生了空虛的狀況。
第二,兵將損失慘重,導致遼東空虛
壬辰戰爭引爆以後,明代開始在全國各地選兵,但由於遼東區域靠近北韓,因此期間大部分兵將都基本上來源於此地。據說中間明軍首次出戰就用了七萬多人,後來卻損失了兩萬多兵,第二次則派兵一萬多,兩次作戰下來,一共虧損了五萬多人。遼東地區的軍隊是李成梁訓練出來的精兵悍將,但這場戰爭,讓遼東軍損失慘重,直接導致明朝在遼東地區影響力減弱,客觀上為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機遇。
第三、大明和北韓雙方俱敗,導致金軍崛起
無論是明朝,還是北韓都因這場戰爭而衰落,而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則利用這個機會發展壯大。在萬曆援朝戰爭期間,努爾哈赤一方面對明朝表示恭順,甚至親自到北京朝貢,另一方面他積極用兵,兼併周邊部落。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最終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
雖然說援朝之戰本身是出於好意,沒任何錯誤可言的。但即使最後贏了,可卻損失了眾多士兵,兩者之間的實力也變弱了很多,在客觀上加速了明朝的衰亡,成為明朝後期政治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
4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明朝的滅亡和這場萬曆朝的北韓戰爭關係很大,此時的明朝已經是走向了下坡路而為了打敗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兩次出兵北韓,更是讓國力損耗嚴重。但是這次北韓戰爭的勝利讓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整個國家實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給中朝人民帶來了數百年的安定局面也可謂是意義深遠。
豐臣秀吉兩次入侵北韓,明朝國力被嚴重消耗豐臣秀吉的日軍兵力在10萬以上,由於豐臣秀吉剛完成對日本國內的統一,因此這隻派遣北韓的日軍戰鬥力也是非常強大的。明朝由於前期準備不足導致戰役推進並不理想,當明軍集結了7萬人加水軍1萬人時整個戰役才向著有利的方向進行。
此時李舜臣的北韓水師和明軍水師由於火器裝備強於日海軍,因此在幾次海戰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績,對日軍的補給給予了有效的打擊有利的支援了陸軍戰役的開展。同時明朝陸軍也依靠強大的火器裝備對日軍進行了有效的壓制,並數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
日軍雖然戰敗撤退但建州女真部卻逐步的強大起來1598年關白豐臣秀吉因為北韓戰事的不利局面憂憤而死,隨後日本全面撤軍,此次戰役明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大明朝雖然取勝了但東北的邊防軍損失慘重,以至於對女真各部的控制被削弱。
努爾哈赤憑著東北王李成梁的庇護逐漸的壯大起來,很快他就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為了實現對關外的控制,努爾哈赤積極吞併女真各部,建立起自己的汗國,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起後金政權並建都赫圖阿拉。
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已無力控制後金,東北主權淪喪公元1619年明軍在主帥楊鎬的指揮下分四路圍攻後金,可惜明軍將帥之間相互掣肘互不策應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明軍在薩爾滸慘敗而歸,努爾哈赤乘機收復了東北大部分地區並擊敗了葉赫部拔出了明軍在東北的鐵桿盟友。
此時的後金已經基本控制關外的各個重鎮,為了加強對遼東的控制,後金將國都遷至瀋陽並改名盛京。而明軍只能收縮放線退至關寧一線,東北主權基本交給了後金。
不得不說這場日本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直接改變了大明朝的命運,加上東北王李成梁的庇佑最終導致了努爾哈赤這隻猛虎的爆發。此後清朝成為明朝最強大的對手,也讓明朝最終走向了滅亡。
-
5 # 石之瑛
明朝的滅亡和壬辰戰爭有很大的關係。明朝為抗倭援朝,兩度派遣軍隊進入北韓半島,與日軍作戰。抗倭援朝戰爭前後有12萬人被派往前線,著對於一個農耕政權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明神宗萬曆一朝,已經是王朝後期,官僚制度腐朽,萬曆三大徵的長年征伐給國力日衰的明朝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終萬曆一朝,太倉庫財力匱乏。而北方的努爾哈赤也透過此戰觀察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使他在日後的對明朝戰役中對明軍的情報瞭如指掌,佔盡先機。
為什麼要出兵救北韓?首先,明朝是北韓的宗主國,所以明朝有義務在北韓有難時提供協助。
明朝援救北韓,也是為了防止日本以北韓半島為跳板來進攻中國。
1591年,時任日本太閣的豐臣秀吉寫信給北韓王宣祖李昖,表示將要“假道入唐”。唐,就是中國。他將於第二年春天借道北韓進攻明朝,要求北韓方面提供協助。但是北韓方面沒有迴應,於是日本在1592年突然進攻北韓,勢如破竹。
明廷認定:
“倭寇之圖北韓,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北韓實所以保中國”,最終,明朝答應北韓國王李昖西渡鴨綠江,居住在遼東避難,同時派軍援助北韓。
戰後,北韓民生凋敝,流離失所,許久不能回覆,北韓也吸取了此前重文輕武的教訓,開始重視火器的發展,培養炮手,曾在松山之役中重創清軍。明朝兩次大軍增援北韓,免其亡國之難,北韓心存感念,在明清戰爭中暗中支援明朝。
日本再次陷入各諸侯內亂,德川家康取豐臣氏而代之,開創了由德川氏世襲的江戶幕府政權。
-
6 # 東方鉞
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日本統治者豐田秀吉派十四萬精銳軍隊發動侵朝戰爭,連續攻克,漢城,開平,平壤,北韓國王逃到新義州,多次請求萬曆皇帝出兵援朝。北韓危亡在旦夕,萬曆經廷議,決定抗日援朝。北韓是中國的附屬國,正義當先的明王朝,先後派大將李如松等名將入朝做戰,擊敗日本侵略軍,收復平壤,開城,漢城。在談判期間,日本再次大規模增兵,企圖扭轉敗局,結果又被中朝聯軍擊敗。歷時七年的戰爭,以日本失敗告終。兩次侵朝失敗,使日本受到沉重打擊,元氣大傷,豐田秀吉在羞憤中死去,被德川家族取代。日本重新奉大明王朝為中央帝國,德川接受大明萬曆皇帝的勅封。大明王朝抗日援朝的勝利,讓日侵略野心收斂了三百年,使東北亞各國相安無戰事。長達七年的戰爭,明朝也耗盡國力,明軍精銳損失慘重,以至在平定後金叛亂的薩爾滸大戰中敗績,使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成功。國庫空虛的明王朝不得不加派遼稅,派重兵防禦後金。災荒連年,賑災不力,導致饑民,飢兵造反,使明朝陷入長期內亂和外患兩面做戰的危機之中。萬曆朝抗日援朝雖然大獲全勝,卻為明王朝滅亡埋下伏筆。
在評判這段歷史的時候,讓人想起四百多年前中國軍隊垮過鴨綠江,英勇頑強搏殺,血戰北韓半島,取得擊敗日本侵略軍的慘烈勝利,至令人欽佩不已。還是用明朝大將李如松的詩,來祭祀四百年前中國軍隊抗日援朝的勝利的歷史吧。
《大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贈北韓都察使柳成龍》
提兵星夜到江干,
為說三南韓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
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
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
夢中常憶跨徵鞍。
-
7 # 柚子愛歷史
作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萬曆援朝戰爭(北韓稱:壬辰倭亂),透支了大明王朝最後一點元氣,從此之後,本來已是百病纏身的明朝更是氣息奄奄、積重難返。最終因為國力的耗損,明朝這個曾經的東亞龐然大物倒在了內部的農民起義和外部滿清的共同夾擊之下。在一定程度上說,壬辰倭亂跟明朝的滅亡確實有關係,但並非根本原因,而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誘因。
萬曆援朝戰爭是明朝和北韓共同抗擊日本侵略北韓的戰爭。事實上,彼時的大明已經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那麼,為什麼在這種近乎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境地下,明朝還要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支援北韓呢?很簡單,就是唇亡齒寒,對於北韓,大明不得不救。
自從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也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因此他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一為獲取更多土地,二為轉移國內矛盾。在這種背景下,豐產秀吉調動了九個軍團共計15萬大軍發動了侵朝戰爭。北韓無力抵擋便嚮明朝求救。
話說當時的北韓王朝也就是李氏北韓,是嚮明朝稱臣納貢的藩屬國,你說小弟有難了,大哥能不救嗎?要是見死不救,以後誰還會跟你混呢?再者說了,日本人狼子野心,難保不再侵佔北韓之後繼續侵略明朝邊境,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再者說,即便日本攻佔了北韓便罷兵,不再繼續進攻明朝,那麼,與一個野心勃勃的軍事強國當鄰居,是不是有點與虎謀皮的意思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就是地緣政治,每個國家的高層,但凡有點政治頭腦的都會想到,這就是明朝為什麼在那樣困難的境地下依然要堅持出兵救援北韓的根本原因。
-
8 # 碧琳侯趣談史
壬辰戰爭歷時七年之久,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尤其遼東地區,所受影響巨大。明朝國庫因戰爭消耗而逐漸空虛。戰後,明王朝財政日趨緊張,藉機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一、遼東疲敝明朝抗倭援朝,就遼東一地而言,投入兵力最多,犧牲也最為慘烈,特別是為保證北韓前線糧餉供應,遼東軍民負擔相當沉重。戰爭中的糧草本應由北韓籌備,可是北韓“猝被兇鋒,百年殷庶之業,一敗塗地”,連自給自足都很困難。萬曆二十二年(1594)六月,北韓就因缺糧之事嚮明求救。萬般無奈之下,明朝只得自備糧草,首當其衝的就是遼東軍民。屋漏偏逢連夜雨,戰爭期間遼東各地接連發生嚴重災害。在這樣的情況下,糧餉“自遼東出來者十四萬石”。
從兵力損耗來看,遼東地區的明軍損失重。壬辰戰爭的兵源來自全國各地,但由於地理位置、軍事統轄等原因,遼東官兵無疑必須擔當起先鋒作用,不僅需要派出大量士兵,而且在戰爭中要衝在最前面,傷亡巨大。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人,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減少約60%。遼河東西25個衛所中,每衛僅有1600名士兵。截止萬曆四十七年(1619),遼東全鎮兵員不超過六萬,如果除掉城堡驛站的差員,只有兩萬多,加上薊鎮的援兵也只有三萬餘人。遼東兵力不足、防守之單薄可見一斑。
二、女真崛起東征期間,明朝對遼東的控制力減弱。努爾哈赤遂乘此良機,大肆擴一展勢力。萬曆二十一年(1593),當壬辰戰爭激烈進行之時,努爾哈赤率軍大敗以葉赫為首的海西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蒙古、錫伯、樸勒寨三部以及長白山的珠舍裡、納殷二部等九部聯軍,“乘勝逐北,斬級四千,獲馬三千,鎧冑千,並擒烏拉貝勒之弟布佔泰,軍威大振”。明朝雖然對此不無擔憂,但由於還在壬辰戰爭的泥潭中,無暇他顧。
此外,努爾哈赤還曾自告奮勇,表示願聽從明朝調遣,救援北韓。雖然此舉由於北韓的反對不了了之,但卻給明朝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三、國庫空虛關於壬辰戰爭對明朝國力的消耗,史書記載不一。《明史·日本傳》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國榷》中則稱“約費餉銀五百八十三萬兩千餘金,又地畝米豆援兵等餉費三百餘萬金”;《光海君日記》記作“費幣八百萬”;《明經世文編》又稱“約費餉銀五百八十二萬二千餘兩”。儘管各種文獻記載的數目各異,但可以肯定的是,戰爭對明朝的消耗是相當巨大的,所費餉銀按最保守的估計也需七、八百萬兩。而當時明朝每年的總收入約為四百萬兩,依此計算,在七年的抗倭戰爭中,明朝約耗費掉了一年半到兩年的全國總收入。
戰爭的鉅額支出直接導致明廷國庫的日益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明朝重要的國庫主要是太倉庫、太僕寺庫和京通倉儲等庫房,明廷國庫日益虧空的這種狀況直接反映在這三大國庫的日益虧空上。
太倉庫。明神宗掌權在之初,太倉庫所藏十分豐富,庫藏除了萬曆登基前就有的二百萬兩、窖房銀四百萬兩外,還有張居正改革時所積累的三百萬兩。壬辰戰爭後,太倉庫存銀所剩無幾。萬曆二十七年(1599),山東道御史李柄上奏說:“環視太倉庫房,一空如洗,所存者老庫二百萬耳。”由此可知太倉庫存銀的巨大消耗。
太僕寺庫。太僕寺庫房是明朝為養軍馬而專門設定的庫房,其開支歷來都遠小於收入。但至萬曆中期以後,隨著政府的支出日增,太僕寺庫銀經常被挪做他用。尤其是在壬辰戰爭中,其庫銀存量日漸減少,以至於逐漸入不敷出。萬曆三十五年(1607),太僕寺少卿李思勉上疏稱:“嘉隆年間舊庫積至一千餘萬……東征倭借五百六十餘萬……今老庫見存二十七萬耳。”太僕寺庫在嘉隆年間庫存銀達一千萬兩,後因戰事挪借了太僕寺的大量存銀,而援朝戰爭時挪借多達五百六十萬兩,現在只剩二十七萬兩。
京通倉儲。與太倉、太僕兩庫所存皆是銀錢不同,京通兩倉所藏皆是米粟。在萬曆十一年(1583)十二月,京通兩倉“實在糧共一千八百一十八萬五千四百石有奇”。而到萬曆三十年(1602),“京倉實在之數四百四十八萬餘石,僅足兩年之支”。京通兩庫由所存豐盈而驟減至庫存“僅足兩年之支”,其主因是在此期間經歷了萬曆三大徵,而援朝之役又是其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一次戰爭,因而其耗費的米粟當遠遠大於其他兩次戰事。
四、賦稅沉重曠日持久的戰爭導致了明朝國庫的日益虧空、入不敷出。在支出日增、財政虧空的情況下,加重賦稅成了明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這無疑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壬辰戰爭期間,明政府在原來賦額的基礎上每畝再增加3釐5毫,且此後一加再加,導致明朝賦額連年上升。到戰爭結束時,明朝的賦額已是原來的數倍,致使本已不堪重負的農民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萬曆二十七年(1599),明朝的賦額“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殷實之戶,比二十年以前,十減其伍”。
明朝的滅亡有許多方面的因素。在壬辰戰爭中,明朝國力受到很大內耗,財政危機加重,明朝不得不採取加派、重賦等竭澤而漁的剝削政策,以擺脫困境。同時,戰爭還大大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原本鉗制女真的遼東重鎮受到很大損失,客觀上為努爾哈赤之崛起提供可乘之機。總而言之,壬辰戰爭加劇了明朝的政治經濟危機,揭開了明朝衰亡的帷幕,明王朝內有財政匱乏之虞,外有異族侵擾之憂,從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萬曆皇帝出兵救援北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字小之義明朝本著對藩屬國北韓的“字小之義”出兵北韓。北韓自立國以來,一直對明“事大以誠”,“世守東藩、素效恭順”,與明朝建立了一種相互信任的宗藩關係,成為明朝藩國中的典範。在屬國遭到侵略、國破家亡的時候,明朝認為有責任也有義務加以援手,以宗主國的身份照顧藩國的安危。
二、唇亡齒寒明朝與北韓在地理位置上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有大臣直接指出日本攻打北韓本意是侵略中國,援助北韓就是保衛中國。倘若日本佔據北韓半島,將對明朝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造成重大威脅。
三、維護東亞國際秩序萬曆神宗皇帝認為,自己是“主天明命、君主華夏”,且“方今萬里威寧,四溟安靜”,而日本對北韓的侵略是破壞了這種“威寧”和“安靜”。作為“主天明命、君主華夏”的明朝皇帝,面對日本這種挑戰傳統東亞國際政治秩序的行為,是不能坐視不管的。
回覆列表
萬曆出兵的理由很明顯,唇亡齒寒,就和毛主席抗美援朝一個道理,這是一個國家領導人應具備的戰略眼光,與其等別人打到家裡,不如主動出擊,反正都是要打,早打比晚打好,將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