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打扮的歷史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實力猛增,凌駕於六國之上,最終秦王嬴政消滅了六國,結束了自東周以來的諸侯混戰局面。其他六國並不是不想變法或效仿其徹底變法,更不僅僅是受其宗法制氏族制影響深而無法徹底變法,而是秦國強大起來之後已經沒有了變法的時間視窗。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擔任左庶長開始變法之後,秦國快速強盛起來,就快速踏上了征戰的道路。六國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負多勝少,內心肯定是希望變法圖強的,大都進行了一定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的徹底。這主要是由於,秦國的變法相當於對於社會具有太強的破而後立的作用。一旦徹底效仿秦國進行變法,勢必打破國內的政治格局,短期內有一定的實力受損,國家會有一定的陣痛期。而這個陣痛期帶來的實力下降,足以讓虎視眈眈的其他國家來搶食,無疑使國家面臨更大的危險。打個比方,我們手裡有把棍子,同時離我們一定距離的地方還有把刀,但歹徒已經把刀快駕到我們脖子上了,我們是會去取到了,還是馬上反抗,誰都知道,如果能拿到刀,如影能縮小武器上的差距,但在迫在眉睫的危險面前,去拿刀而不是立即反抗就等於去送死,當然是暫時活命要緊。

  • 2 # 平凡人讀史記

    戰國時期興起的變法運動,其實是新興的封建制度與腐朽的奴隸主制度之間的鬥爭。那麼,為什麼其他六國的變法,不如秦國商鞅變法那麼成功呢?

    變法不徹底,受宗法、士族勢力影響,只是表面的原因,本質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變法太過於依賴君王,君王換則變法廢

    戰國的變法,包括秦國商鞅變法,都是由君王一手推動的。但是其他六國的變法,尤其是南韓的申不害變法為例,太過於依賴君王的支援,君王一旦駕崩,變法立刻廢止。

    2、沒有從土地制度上,只是政治制度的修補

    其餘六國的變法,除了魏國的李悝變法之外,都只是在政治制度上的修補。例如楚國的吳起變法,重在整頓吏治;南韓申不害變法,重在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權威;齊國鄒忌變法,重在廣開言路,以求政治清明;趙國的公仲連,則集中在教化人民,建立選官制度,改善財政。

    他們沒有在土地制度上去進行深化改革,沒有在土地所有制上去打擊舊的貴族勢力。

    3、沒有以法律的形式來保護變法的成果

    秦國商鞅變法最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對變法進行立法,這些變革措施,不再僅僅是一朝一代君王的政令,而是融入社會各個階層的法律。

    秦國用立法的形式保護了變法的成果,以致於後來的君王或舊貴族勢力已經很難動搖,因為新法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國家和百姓都在享用著變法的成果。

    所以,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車裂商鞅,但是仍然遵循新法,因為變法已經改變了秦國社會制度,已經進入了封建社會。

    4、變法沒有改變生產關係,沒有產生新的階級

    除了秦、魏,其他五國的變法或改革,雖然都有打擊舊貴族勢力的措施,但是都沒有改變社會生產關係,沒有產生新的階級。

    通俗地說,只有秦、魏的變法,扶植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將為士族耕種的奴隸解放成了農民,地主和農民的生產關係逐步代替了奴隸主和奴隸的生產關係。

    而地主、農民兩個階級,也逐漸成為秦、魏兩國主要的兵源和財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如下:

    首先,變法最先成功的並非秦國,而是魏國,比秦國早了五六十年,讓魏國稱霸中原半個多世紀。至於為何魏國沒能統一六國,完全是因為魏文侯之後,昏君輩出的原因。

    其次,其他六國也並非沒有變法,而是不夠徹底,更多的是沿襲晉制,在制度上小修小補,沒有觸動社會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

    最後,關鍵的一點,其他六國的變法,沒有形成法律制度,更多的是君王政令。隨著君主的更換,變法也被改變,只有秦國自秦孝公以來,數代君主都堅持不變。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國能夠變法成功,有太多偶然的因素。

    春秋時,中原大地有數百個奴隸制封國,奴隸主佔有奴隸和土地,有的擁有城邑,是一個地區的絕對主宰。奴隸們的生產勞動沒有激情,也缺少創造力,單位面積的土地供養人口有限。這在地多人少的時候是沒有問題的,刀耕火種的原始耕做技術也能滿足生活所需。當人口漸漸增多,物產漸漸不足時,奴隸主們就需要發動戰爭來掠奪新的土地和奴隸。這種做法風險太高,因為戰場上什麼可能都會發生,一戰亡國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怎麼辦呢?既然新增土地和財富風險比較高,那就只有在增量上想辦法了。奴隸主發現適當釋放一部分自由給到奴隸,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變得很高。奴隸主因此逐漸變成了地主,奴隸變成了農奴。社會上還有一些奴隸主中的破落戶,他們是平民或是士子。

    (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開始形成)

    雖然生產關係開始有所改變,可是政治制度的改變卻非常滯後。這也是歷朝歷代的通病,經濟改革比較容易,到了政治改革就要了命了。所以,即使地主階級出現的比較早的中原一帶,政治上的分封依然盛行。君主如果不分封行不行呢?恐怕是不行的。一者這是傳統,二者貴族們會群起反對。楚悼王去世後,70多家貴族就追殺吳起,因為吳起變法斷了他們的財路。

    在那個大爭之世,國君想中央集權,是很難的。國君的位子是大貴族們抬起來的,不管對內施政,對外作戰,國君都需要爭取大貴族們的支援。如果國王不分封,大貴族撂挑子,甚至裡通外國(楚材晉用就是裡通外國的例子),國家可能就要亡了。

    所以,六國的變法,幾乎全都是在壓力下進行的。一方面要中央集權以加強國力,一方面又要爭取大貴族的支援,這種矛盾幾乎無解。所以,其他國家的變法,要麼是在經濟上(齊國),要麼是在軍事上(趙國),在政治上的動作,只能是在取得大貴族的諒解後才能有所實施。這樣的變法不徹底,也就理所當然了。

    魏國率先變法,國力一度十分強大。在政治上,魏國在變法前期動作不小,很多平民人才都出現在了魏國朝堂。可是魏國強大後,開始四處浪戰,同時在國內大行分封,任人唯親。魏國的改革,行百里而半九十,沒有堅持到最後。魏國經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後國力大衰,此時即使再行振作,試圖變法,其處四戰之地,別的國家也不會給機會了。

    (魏國壓制南韓變法)

    就比如南韓申不害變法,要加強君主集權,然後還訓練了新軍,搞得盡人皆知。魏國就看不下去了,這就是要反呀!魏國於是就對腹心之地的南韓發起了戰爭,南韓新軍剛成,就被迫與魏國硬剛。最後南韓求救於齊國。齊國虛詞應付,在南韓拼光了家底後,齊國才圍魏救韓。南韓剛剛變法圖強,就被魏國徹底廢掉了武功。從此,只能作為魏國的小弟,鞍前馬後。

    秦國變法的優勢就得天獨厚。

    其一,秦獻公治秦24年,老成謀國,廢除了人殉制度,同時向西作戰,開闢了西方土地,劃為國君直轄的縣制,加強了君主的力量。這為秦孝公變法,積累了民望,打下了經濟基礎。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秦君有強大的綜合實力,才不懼怕貴族勢力的反撲。秦孝公甚至還組成了3000人的執法隊,哪個貴族不服氣,直接處置。

    (秦獻公開闢西陲為變法打下基礎)

    其二,秦國地處西陲,只與中原魏國相接。前期秦國被打的很慘,但是秦國畢竟也是春秋大國,畢竟挺過來了。後期魏國調整戰略方向,扎進了中原的是非圈,給了秦國組織四國聯盟(秦、齊、楚、趙)以弱魏的機會。魏國注意力東移,這無疑給了秦國變法圖強的戰略時間視窗。不然,如果魏國一直盯著秦國,就像盯著南韓變法一樣,那秦國的結局也不會比南韓好多少。同時,由於對外認慫,秦國在數年內也不懼怕外國來攻時,貴族勢力出工不出力。

    其三,秦國的變法更徹底。秦國變法的操盤手商鞅在魏國求學幾十年,對於魏國變法的成敗得失可謂是熟稔於胸,他給設計出來的方案,集中了變法的精髓要義,所以更容易成功。

    (商鞅有成功賬目實施經驗)

    其四,秦國的生產關係落後,還沒有享受到變法的紅利。商鞅變法,首要的目標是解放生產力,這在山東六國,是已經完成了的歷史演變。由於秦國地處偏遠,地主階層勢力不強,奴隸主還佔據主流。商鞅只需要堅持數年,讓多數奴隸主變成地主,他們得到現實利益,就會支援變法,形成變法勢力的基本盤。這就和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在生產力發達的西方國家成功,卻在帝國主義勢力最薄弱的俄國成功了是一樣的道理。

    其五,秦國變法施政得當,新軍訓練長期保持低調,韜光養晦,儘量不引起外國勢力干涉。當新軍練成,已經有足夠自保的能力時,外國干涉勢力即使有心,也是無力了。

    秦國變法成功的以上幾點,六國中都沒能具備,尤其是在國君與貴族勢力的力量對比,以及受到外國勢力干涉的可能性方面,六國都不具備與秦國的條件。六國相攻,國內穩定才能應付危機,而穩定就意味著妥協。六國的政治改革不徹底,使得秦國後發先至,依靠著制度紅利,成功實現了國力逆襲,一統天下。

  • 4 # 霸氣一樣的我

    知道為什麼秦國能打過六國,一,商鞅變法,使秦國強盛。二,軍隊秦國軍隊只要你在戰場上殺人越多,給的獎勵越好,這一個使秦軍不怕死,正所謂富貴險中求。三,要想滅六國必先把他們孤立,不能叫他們抱團,逐個擊破,用一句現代話,葫蘆娃救爺爺,來一個抓一個。

  • 5 # 小石瘋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當時的周王朝,國力衰減,周天子對各大諸侯失去了控制權,為了利益,各大諸侯國連年征戰。各大諸侯都想統一天下,於是一股變法浪潮在七國間興起。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七國的變法。

    魏國,李悝變法::魏文侯拜李悝為相,實施變法,由於魏國最先變法,頗有成效,使得魏國稱霸中原近百年,但魏國的變法不夠徹底,當變法危害到貴族利益時,變法向貴族妥協,因此變法停滯,導致能人異士被排擠出魏國,比如商鞅,張儀,範睢都是在魏國不受重用而逃到秦國去的。

    楚國,吳起變法:楚國國體面積大,分封,這些導致楚王對除都城外的其他地區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吳起為楚國將領,吳起要一邊變法一邊帶兵四處征戰,所以不能嚴格執行變法過程,給原本就穩固的貴族勢力向楚王進言的機會,支援吳起的楚悼王駕崩後,吳起就慘死舊貴族手中,變法停止。

    齊國,鄒忌變法:鄒忌沒有真正理解變法的根本,他的變法是以整頓吏治為主,但僅此而已,鄒忌在齊國的變法只是徒有其表,一般開始就走錯了路,變法又怎會成功。

    南韓,申不害變法:申不害的變法思路是對的,且具有進步意識,但是南韓政局動盪,再加上申不害沒有用相應的法律保護自己的變法,從而導致變法無人執行。南韓變法失敗。

    趙國,趙武靈王變法:趙國,最高統治者變法,趙武靈王在變法的第一步完成的不錯,但南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個國家外患嚴重,同時面對中原諸侯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加上在改變社會制度時,趙武靈王雷厲風行,但他的後代沒有藉著趙武靈王變法的餘威完成社會制度的改變。趙孝成王過於倚重能力不錯,但對變法不感興趣的兩大貴族平原君趙勝和平陽君趙豹,再加上後來的趙國君王屢失良機,徹底導致趙國變法失敗。

    燕國:燕國這個國家一直是弱勢的,在燕昭王時期,雖說拜樂毅為將險些吞掉齊國,但燕國的變法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在燕昭王駕崩後,燕國的君王更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國家何談變法。

    秦國,商鞅變法:秦孝公招賢納士,這是其成功的關鍵。當時的秦國,位於西部,經濟文化不發達。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在經濟方面,“廢井田,開阡陌”確定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等政策;在社會階層方面,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平民建立軍功;在政治制度方面,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專制王權,鞏固了新興地主的地位。

    “商鞅雖死,其法猶存”,秦孝公死後,商鞅死後,其變法的成果被保留,秦孝公之後的秦國君王也繼續沿行商鞅變法,並沒有出現君王換變法死的現象。

    其六國的變法只是對於本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他們改革並不徹底,經常造成君王換變法死的現象。後來強大起來的秦國逐漸吞併各國,他們的失敗也在所難免。

  • 6 # 飛魚說史

    為什麼秦國那麼強,其他六國卻不效仿其徹底變法,僅僅是因為受宗法制氏族制影響深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變法不是你想變,說變就能變的。

    秦國的變法是從秦孝公時期開始的嗎,當然不是,秦孝公的爹秦獻公就已經著手在變法了,因為秦獻公曾在魏國流亡多年,李悝的變法強國都被他看在眼裡,他回國繼位後,變法就被提上了日程。

    秦國此時有一項非常殘忍的落後法令,那就是人殉制度,奴隸主或者就貴族在死時,皆以誰家殉葬的奴隸多,質量好為驕傲,於是大批的青壯年奴隸就被殉葬,這也是秦國一直國貧的原因。

    秦獻公做的就是要廢除這種制度,但問題就來了,因為奴隸主們和舊貴族們不願意,於是秦獻公退而求其次,用陶俑來代替真人,實行殉葬,這也是兵馬俑的由來了。

    由此可見,秦國在春秋時期受到舊貴族的牽制也很深,連一國之主都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要處處顧及宗族的感受。

    那麼秦國為了擺脫宗族的影響,做了什麼樣的決定呢,那就是遷都,這也是秦國立國之後,把國都一再東遷的誘因,因為秦國向東佔領的國土,受到宗族影響較少,秦孝公時期,新建國都咸陽,亦和要擺脫宗族勢力有關。

    我們接著再說秦孝公任用商鞅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可以說是平地一聲炸雷,不僅震聾了秦國舊貴族,也讓山東六國的舊貴族為之恐慌,尤其是廢除世襲世祿制,嚴重傷害到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但此時秦孝公給予商鞅的權力太大了,又在背後鼎力支援他,讓舊貴族的勢力無法抬頭,秦國的變法就在秦孝公時期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秦孝公死後,商鞅沒有了依託,舊貴族立即反撲,利用新君的權柄,車裂了商鞅,但商鞅雖死,商法猶在,因為人們已經認可了新法,也從新法中得到了甜頭,尤其是繼位的嬴駟,更是看到了新法可以強大國家,於是乎,變法就在秦國相當徹底。

    而反觀六國,他們進行了變法嗎,當然,齊國的管仲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都是屬於變法的範疇。

    那麼他們的變法為何不徹底呢?

    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舊貴族勢力極為膨脹,他們的變法只是維持了一代人,魏國相對長一點,維持了兩代半,但這無法變革根本,維護變法的君主死了之後,大部分舊貴族立即會跳出來進行阻撓,恢復舊制。

    而山東六國繼位的君主無法像秦國繼位的君主一樣,具備變法的決心和魄力,君弱則貴族強,君強則貴族弱,山東六國是前者,秦國則是後者。

    變法的成功與否,還和變法者有著莫大關係,商鞅就是變法者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在秦國先後變了兩次法,第一次變法拉攏人心,讓舊貴族放鬆警惕,第二次變法則要大換血,但此時舊貴族的勢力已經被削弱了,想反撲晚了。

    而在反觀山東六國的變法,要麼沒有觸及根本,要麼就是不講究方法,上來就要革舊貴族的命,他們能接受才怪。

    總之,秦國變法之所以能徹底,山東六國無法效仿其徹底變法,其中的影響因素太多了,而舊貴族的強勢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 7 # 蓋世楠爵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開始變法。比如春秋時期管仲的改革,戰國時期魏文侯變法,吳起在魏國建立了魏武卒、南韓的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最徹底。

    一個國家變法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一、首先是君王的支援,像秦孝公特別支援商鞅,給了充分的信任,變法最怕君王換屆時。

    二、變法者本身要有眼光和毅力。眼光小的就是小修小補,眼光長遠的就是徹底的變法。同時也要面對雖然赴死的心,變法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三、變法時肯定會影響到舊貴族的利益和舊的生產關係,土地制度。

    四、要想學習秦國的徹底變法,已經沒機會了,秦國自然會打壓。畢竟一家獨大的感覺真的很爽。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單挑六國不是問題。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魏國和秦國變法還可以,其他諸侯國都是小修小補。像魏文侯變法,讓魏國強大稱霸了半個世紀,不過由於後繼君主的原因,變法成果沒有得到延續和保護。秦國商鞅變法,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始皇)都是明君。

  • 8 # 253809

    法不是說變就變,要有足夠的魄力,還要跟據當地的環境自己有什麼不足哪裡要改變,還要有專人負則變法,這個人必需要不怕得罪人,對各行各業的不足要有足夠的見解,秦國的法只適合秦國如果照搬就不行了

  • 9 # 小太拾

    秦國強只是軍事強,但是百姓卻經常窮的連飯都吃不上,你讓六國怎麼去效仿?秦國統一六國實際上讓當時社會程序最少倒退了100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襄為什麼不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