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當天機子

    古人為何惜字如金?那是因為古代的時候沒有紙張,上古的時候都把那些象形文字刻在龜甲上,石頭上等等。後來又改刻在竹簡上面,現代人寫字用筆寫在紙上很容易,而古人刻一個字要刻半天,所以古人取名也好,記錄也罷;都以求最簡練的文字寫出最全面的意思,所以古人的名字有的就是現代人認為的生僻字,還有一個情況就是現代常用字在古代還沒有發明出來,當然就是一些現代人難以常見的字了。

  • 2 # 洮子說歷史

    那古人為什麼起名字用生僻字?可真不是為了裝什麼,而是為了方便。於人方便,於己方便。

    這是什麼理由?生僻字雖然筆畫不一定多,但是一定沒那麼常用,記憶起來更麻煩才對,怎麼會方便呢?

    這就要牽扯到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個現象——“避諱”。“避諱”是指在口頭或書面提到某個人的名字中含有的字時,避開此字。取常用字經常改,取個生僻一點的用一輩子,你覺得該怎麼取捨。

    原則

    關於避諱的原則,《公羊傳·閔公元年》中曾言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是關於“避諱”最主要的一條原則。

    為尊者諱

    相對來說,具有時效性和廣泛性。具體來說,主要有,針對當代帝王和本朝歷代皇帝避諱的“國諱”“公諱”;和針對部分官員避諱的“官諱”。

    “國諱”比如說,在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順治帝名叫福臨,本人倒是不介意民間貼“福”,乾隆倒是下詔,民間禁貼“五福臨門”;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所以把“虎子”改成“馬子”,“馬子”又演變成“馬桶”流傳至今;漢景帝叫劉啟,所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啟蟄”變成今天的“驚蟄”。比較悲催的是趙匡胤的三弟趙匡美,這位仁兄在趙匡胤上臺後,跟二哥一起改名把“匡”改成“光”,叫趙光美。等大哥掛了以後,二哥“趙光義”上臺。他只能把“光”改成了“廷”。

    光武帝

    至於“官諱”。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宋代田登做州官時,自避名諱,下令州中,將“燈”字稱為“火”字。元宵節時,官府釋出告曰:“本州以例放火三天。”以至於百姓有“只須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諷刺。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為親者諱

    這就比較有時效性和個人性了。它的物件,是個人的先輩,叫“家諱”“私諱”。比如宋代名人蘇軾,他祖父名“序”,所以蘇洵不寫“序”字。碰到寫“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蘇軾也跟著不用“序”字,他以“敘”字來代替。唐代大詩人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晉進同音。《唐律疏議》裡有類似規定,父祖名字中有“卿”不能做公卿之類的大官,有“軍”不能做將軍。所以才華橫溢的李賀和進士無緣,二十六歲就鬱鬱而終了。ps《琅琊榜》中靜妃也是從一本《翔地紀》的避諱裡猜到了梅長蘇的真實身份。

    為賢者諱

    這就比較長久和廣泛了。物件主要是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也有的朝代要加上黃帝和周公,甚至老子,叫“聖諱”。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更是讓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於是,天下姓“丘”都變成姓“邱”了。

    孔子

    避諱的方法

    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改字法,即將所避諱的字改作另一字。空字法,即遇到避諱的字時,空開不寫。缺筆法,即在寫到這個字時,故意少寫一筆。

    第一種用得比較多,第三種專有名詞用的也多,第二種略微少見。

  • 3 # 漫漫史話

    你的認知有偏差

    除了明清二朝的皇帝因為不想民間因為避諱而造成溝通困難而特意取生僻字外

    大多數有記載的人的名字用字都挺常見的

    反倒是現今有很多父母給孩子起名喜歡用生僻字

  • 4 # 書法歷史

    我自己覺得自己還是認識幾個字的,但是歷史人物的名字往往會教我做人。比如說馮紞、司馬顒、万俟卨、張鷟等等等等。

    那古人為什麼起名字用生僻字?可真不是為了裝什麼,而是為了方便。於人方便,於己方便。

    這是什麼理由?生僻字雖然筆畫不一定多,但是一定沒那麼常用,記憶起來更麻煩才對,怎麼會方便呢?

    這就要牽扯到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個現象——“避諱”。“避諱”是指在口頭或書面提到某個人的名字中含有的字時,避開此字。取常用字經常改,取個生僻一點的用一輩子,你覺得該怎麼取捨。

    原則

    關於避諱的原則,《公羊傳·閔公元年》中曾言: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是關於“避諱”最主要的一條原則。

    為尊者諱

    相對來說,具有時效性和廣泛性。具體來說,主要有,針對當代帝王和本朝歷代皇帝避諱的“國諱”“公諱”;和針對部分官員避諱的“官諱”。

    “國諱”比如說,在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順治帝名叫福臨,本人倒是不介意民間貼“福”,乾隆倒是下詔,民間禁貼“五福臨門”;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所以把“虎子”改成“馬子”,“馬子”又演變成“馬桶”流傳至今;漢景帝叫劉啟,所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啟蟄”變成今天的“驚蟄”。比較悲催的是趙匡胤的三弟趙匡美,這位仁兄在趙匡胤上臺後,跟二哥一起改名把“匡”改成“光”,叫趙光美。等大哥掛了以後,二哥“趙光義”上臺。他只能把“光”改成了“廷”。

    至於“官諱”。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宋代田登做州官時,自避名諱,下令州中,將“燈”字稱為“火”字。元宵節時,官府釋出告曰:“本州以例放火三天。”以至於百姓有“只須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諷刺。

    為親者諱

    這就比較有時效性和個人性了。它的物件,是個人的先輩,叫“家諱”“私諱”。比如宋代名人蘇軾,他祖父名“序”,所以蘇洵不寫“序”字。碰到寫“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蘇軾也跟著不用“序”字,他以“敘”字來代替。唐代大詩人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晉進同音。《唐律疏議》裡有類似規定,父祖名字中有“卿”不能做公卿之類的大官,有“軍”不能做將軍。所以才華橫溢的李賀和進士無緣,二十六歲就鬱鬱而終了。ps《琅琊榜》中靜妃也是從一本《翔地紀》的避諱裡猜到了梅長蘇的真實身份。

    為賢者諱

    這就比較長久和廣泛了。物件主要是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也有的朝代要加上黃帝和周公,甚至老子,叫“聖諱”。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更是讓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於是,天下姓“丘”都變成姓“邱”了。

    避諱的方法

    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改字法,即將所避諱的字改作另一字。空字法,即遇到避諱的字時,空開不寫。缺筆法,即在寫到這個字時,故意少寫一筆。

    第一種用得比較多,第三種專有名詞用的也多,第二種略微少見。

    現在不講避諱,我覺得未必要用生僻字,你覺得呢?

  • 5 # 歷史漫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藝術更是精彩絕倫,象形文字的魅力被古代先賢們展現的淋淋盡致。古代人的名字在我們現代人看來總是那麼的“千奇百怪”,甚至有很多人的名字,我們只見其形,不解其意。

    古代人的名字,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生僻字”呢?

    “生僻字”富有文化內涵

    “生僻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量人的文化素養。所謂“生僻字”就是不認識的字,或者不常用的字。比別人多認識一個“生僻字”,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比別人文化素養高一點。同樣,“生僻字”給人感覺很“高大尚”,極其富有文化韻味。

    “生僻字”的變遷

    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我們現代人認為很“生僻”的字,不見得在古代也是“生僻字”。隨著文化歷史的遷移,文字在不斷的改變過程中,一個字的形狀或多或少改變不少,因此,現代人看來“生僻字”越來越多。

    “生僻字”的名字“唯一性”

    古代科技沒有現代這麼發達,古代的身份證也沒有現代人的這麼精準。為了使名字與人相對唯一,使用“生僻字”可以有效避免人名重複。

    “生僻字”可以避免忌諱

    古代人取名講究很多忌諱,為了避免這些忌諱,取名時常用“生僻字”。

    為尊者諱

    古代尊者都是非常尊貴和自己尊敬的人,古人取名一般都會自覺避免那些尊者名字同字,以示尊敬,有的名字不易更改,就會採用“生僻字”值代替的方法。

    為賢者諱

    古代賢者多指賢德的人或者老師。在古代人觀念裡,與賢者同名或同字是大不敬,因此,古人取名時使用“生僻字”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為親者諱

    古代人講究禮“天地君師親”,先輩或者父母同樣是需要後輩子孫尊敬的。後代取名不可以與先輩親者重名,否則,是為大不孝。因此,“生僻字”的名字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名字重名。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有文化審美,古人喜歡用“生僻字”取名,也許就是古人的一個文化愛好,作為現代人可能不太理解,但我們必須尊重古人文化喜好,正確的態度看待“生僻字”名字!

  • 6 # 貲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生僻字的意義確實很美好。但是,生僻字若是放在現代人使用,還是有一定障礙。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浙江嚴女士的女兒,準備保送研究生,但由於名字中有個生僻字(下圖)無法錄入學信網系統,為此很犯難。

    所以啊,起名字的時候,還是儘量避免生僻字的好。

  • 7 # 棒槌襖襖

    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習俗,就是避諱。凡是文字、語言中不能直接書寫表達的字詞,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避諱的習俗起源於周朝,形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延續於明清,歷時兩千餘年。避諱講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所以這些尊者、親者、賢者的名字就不能口說筆寫,萬不得已時,就要改變讀音或者用其他字代替。但是天下蒼生以億萬計,如果尊者、親者、賢者用常用字取名字,百姓就會避不勝避。於是,用生僻字起名字就成了一種最好的變通方法。

    明太祖朱元璋稱吳王建國號後,就深刻認識到避諱問題的重要性。他給子孫取名字時,就專門挑選帶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並且編成譜系,後代輪流使用。於是,明代皇帝和親王們的名字就成了“元素週期表”、“珍稀植物名錄”、“中國水系大全”了。比如:明成祖朱棣的“棣”、秦王朱樉的“樉”、建文帝朱允炆的“炆”、明仁宗朱高熾的“熾”、明孝宗朱佑樘的“樘”、南明隆武帝朱聿鍵的“鍵”、潞王朱常淓的“淓”……這些生僻字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用來起名字百姓比較容易避諱。

    清朝建立後,前期統治者沒有注意避諱的問題。到康熙執政時,才形成固定的制度。康熙皇帝給皇子取名時就選用了許多生僻字。比如:皇長子胤褆、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等等。胤禛繼位為雍正帝以後,規定“胤”字為自己專用,其他兄弟們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為“允”字。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名叫永琰,繼位為嘉慶帝以後,改名為“顒琰”;道光帝當親王的時候,名字叫“綿寧”,繼位為帝后改成了“旻寧”。

    以上所說都是皇室貴族用生僻字取名的例子。其實在古代文學作品裡面也經常有避諱人名的情況。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就很有意思。書中極少直接提關羽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寫成“關公”、“雲長”,甚至關羽自己稱呼自己也叫“關某”。這是因為在羅貫中所處的時代,關羽已經被朝廷封為“武聖人”了,聖人的名字自然需要避諱,所以《三國演義》中就出現了關羽不說自己名字的奇怪現象。

    像這類為了避諱而用生僻字取名字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近代,研究避諱習俗已經發展成了一門學科。這裡僅僅列舉了明清兩朝的個別現象,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搜微發隱,深入探究。

  • 8 # 使用者老三逢

    我的見解是,古人的名字愛用生僻字的原因是有很多用意和講究的。

    第一,是僻諱,就是不能與當朝皇帝大臣有同字同音的,如犯了同名之嫌的,怕有惹禍之劫。

    第二,是忌諱,就是不能和自己的祖輩有同字的,如有同字之名,就是大逆不孝之輩。

    第三,古人造的漢字是以形象和五行來構制組合的,過去有文化的人給人安名,根據夲人的生年八字來配合取用的,例如某人命中缺金,哪就要補金,筆劃七八劃為金,可是在七至八劃裡沒有理想合適的,於是就在十七八劃裡找到了想要的字,就成了所謂的生僻字了,再者過去的年代都是繁體字,根夲沒有筒化字,筒化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了筒化字的。所以這是歷史的文明進化,到了現代的人,看到筆劃多的繁體字,通稱生僻字而已!回答完畢,敬關注點評交流!

  • 9 # 永書101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都想過。翻看歷史書籍,我們會發現很多歷史人物有著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臭名昭著的秦華人嫪毐,真有許多人會認作繆毒呢。起名字對於有的人來說那是天大的事情,查詞海、上百度、網上徵名有獎,忙得不亦樂乎,有的人又特別隨便,我小學的時候有同學叫做“糞堆”,還有一個名字更絕,他叫“陳友協”,跟“有邪”發音一樣,後來他真的遇上了邪門的事情。古人為什麼會使用生僻字呢?我分析有如下三個原因:

    1、避諱多多

    古人講究多,避諱多,起名字跟這個不能重名跟那個又不能同音,弄不好是要被殺頭的,沒辦法,選來選去,索性弄一個生僻字,逃得遠遠的,這下沒事了,惹不起躲得起。

    2、讀音不同,使用不同

    有許多字如今覺得生僻,古代並不覺得生僻,甚至有可能是常用字。而且,許多字的讀音古今不同,起名字的古代人覺得挺順溜的名字,到了現代人眼裡就變得生僻了。

    3、民族遷徙交融

    中華文明幾千年,民族戰亂、遷徙、交融不斷髮生,許多民族的音譯名字寫成漢字當然生僻,甚至完全有可能就是臨時杜撰出來的字。呼韓邪,第三個字就是念作ye,大概也是將錯就錯或者臨時替換也未可知。

    當然,不是說古人都愛用生僻字,有許多古人名字放在今天仍然簡單得很:李白、白居易、李世民、張飛、郭嘉等等等等等等,其實題主這個問題是無病呻吟,因為至少八成以上的古人名字跟今天的人名字並無二致。回答問題完畢,順祝題主進步吧!

    女詞人朱淑真

    唐代官員上官婉兒

  • 10 # 拖延症拯救計劃

    古人喜歡用生僻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為了避諱,二是遵循家族的命名規則。

    第一,避諱顧名思義是避免和先輩同名以示尊敬。避諱又分為國諱和家諱,國諱就是皇帝的姓名,家諱是祖先和尊長的姓名。《公羊傳·閔公元年》中記載了古人姓名中的避諱規則,“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舉個避國諱的例子,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有一句話是“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其中“人風”就是“民風”一詞的避諱,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柳宗元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離唐太宗在位時間已經過去了100多年。

    再舉個有點極端的避家諱例子。唐朝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因為父親叫李晉肅,“晉”和進士的“進”同音,所以李賀終身不能考進士。即使李賀才華橫溢,但因不能科舉入仕,抱負無法施展,在年僅27歲時鬱鬱而終。

    韓愈對此事專門做了一篇議論文章《諱辯》來抨擊此事“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意思就是如今的人,不想著在行為上向曾子、周公、孔子等人看齊,卻要在避諱親人的名字上超過孔子等人,實在是糊塗。

    第二,家族命名規則。一個力證就是明朝皇室子孫的命名,由於避諱和朱家獨有的命名規則,子孫在取名字時絞勁腦汁,甚至還造出了不少生僻字,由於很多字帶釒字旁,又被大家調侃為元素週期表。

    明太祖朱元璋給後代起名定下了三個規則:1,名字必須時雙字;2,名字中第2個字必須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詩文來排序。3,名字中的第3個字要用“金木水火土”作偏旁。

    在這三條嚴格的規定下,朱家子孫們為取什麼名字想破了腦袋,最後只能用金木水火土做偏旁造些生僻字。

    例如,明成祖朱棣這一支的20字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第二個字尊20字訓,第三個字尊“木生火”的五行規則。還有其他類似的朱同鉻、朱恩鉀、朱帥鋅、朱鈞鐵、朱成鈷等等……活脫脫的元素週期表,在老朱家擁有一個名字太不容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由心生”和“以貌取人”,是不是最矛盾的兩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