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ivineYoga梵瑜伽

    相由心生和以貌取人是兩個具有表達意義的詞語,雖然都與相貌有關,單純拿來做對比並不十分恰當。

    詞語歸根結底還是人根據需要而創造出來的,關鍵在應用場景,而非單純的字面意思。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相由心生是指外表上給人的直觀的感受,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透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比如一個猥瑣的流氓色狼,外表也會給人一種很猥瑣的感覺,而一個內心很善良的人,外表也會給人一種很Sunny溫暖的感覺。

    以貌取人,指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可見 相與貌並非雷同。

  • 2 # 祥符視界

    “相由心生”和“以貌取人”,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我覺著不矛盾。

    我見過一河南農村老農。正經老農民,本來種地為生,後手上北京打工,在我們小區當保安看大門。有一回我打他那值班室過,瞧他正跟本上寫字,並不是工作記錄,而是豎行書寫,是一首詩,字特別漂亮。我就站邊兒上瞅著,他發現我以後我們就聊了起來。這一聊,才知道他的底細,肚子裡是有點子墨水的。當然你說讓他跟北大中文系教授去比去,那沒得比,雲泥之別。但是在對文化的認識和世界的觀察上,有我不及之處。實話實說,我原本就不曾瞧不起過任何一個本分營生的人,何況河南曾是“真正的中國”。哪怕再沒文化,人家又沒滿處兒招惹人去?是不?反倒比某些跟網上散德行的假公知強得多。這是一個不可以貌取人的例子。

    咱再提個例子,另一個小區,另一個保安,聽口兒也是河南河北一帶人。那模樣我看著就討厭。具體我懶得打太多字,反正寫多少也是我一家之言,也沒人當金科玉律。總之是挺“衣帽顏勢利眼”那麼一人。我要是坐著賓士進去,跟三孫子似得——“先生您好,先生慢走,先生幹數麼去……”。改天我換身衣裳騎腳踏車去,橫是他忘了——“哥們兒你上哪去?幹嘛的?”……就這樣。我說:“誰跟你是哥們兒?你跟我論得著哥們兒麼?哦,瞅我穿得普通,像跟你一樣打工的?好擠兌是吧?你管我上哪兒呢?我回家!”……我就是這麼一人。你本分厚道點兒,我也厚道。但是你只要顯露出一點操蛋勁兒來,小子,夠你一夢的。

    有些人,看起來外貌不怎麼樣。但你要看他精氣神,言談舉止中是不是正派。“衣不貴華而貴潔”——就挺舊一身保安制服,他穿得乾乾淨淨利利落落的,這也是君子打扮。反之,穿著龍袍也不像太子的多了去了。這人啊,落魄、不得志,未必是沒能耐。還往往就是因為有點兒能耐。為什麼呢?這人一有點兒能耐,往往就個色,說現在話就是不善於人際,不善於團隊協作。有八九成能耐的人往往混不太好,不肯屈尊就駕去鑽營。三成能耐、六成運氣、一成貴人扶持,就混好了。這是題外話。

    所以,如果碰上了“以貌取人”打了眼,反而自取其辱的事,無外乎兩種:要不就是那人成心“裝孫子”,我見過那麼一人,稱著上千萬的家當,開著一破桑塔納出門。不是說桑塔納這車多低檔,是他那車破,有事沒事裝得一副衰相……盡沒事找茬兒跟勢利小人鬥氣兒——真有這樣“神精病”的主兒。這也算一路個色吧;要不就是另一種,他於外在物質條件上差點,沒那個能力。“穿衣吃飯亮家當”麼。這種情況很容易被人看走了眼。這是為什麼呢?走眼的主兒境界不夠,說白了就是他都沒有觀察人氣質底蘊的那個能力,他自己就沒有修養可言。所以說“以貌取人”可以,但不容易。您要想靠這招兒辦事,最好跟自己比較有把握的專業範圍內使。比如我那時候招聘設計師,來一女的,穿那衣裳跟鞋啊……真是,沒治了。把寒磣裝小車上——忒寒磣了。而且她那衣裳也未必就便宜的哪去,那搭配,哎呦,急死誰都有富餘。我直接看一眼就對付兩句下一個了。同事說你不看看她作品麼?我說看什麼啊?她有工夫先把自己個設計設計好不?就這打扮還給別人設計吶?你說你是幕後技術工作,算比較“宅”的。你就隨隨便便穿一帽衫牛仔褲什麼的都很正常。幹嘛呀,貼的滿處兒都是鑽,小骷髏吧,哎呦……但是她這打扮如果去應聘一別的崗位,比如說開挖掘機,這就不好說了,是吧?有人可能說了,萬一人家就像你說那主兒似得,成心穿寒磣嘍,就為試試你呢?我招她惹她了?她知道我是誰,就試我?吃錯了藥了?我們單位招編輯,不招精神病。

    “相由心生”可不是簡單的看人長相乃至氣質。對,有時候你看氣質都能打了眼。這個“相”是由人長期以來經常做出的面部表情而對面部肌肉動力定型產生的影響,心理學好像管這叫微表情、微動作還是什麼的。就跟戲劇演員舉手投足都很難掩蓋其身份一樣,多少是稍微有點科學依據的。這也是算卦看相的一個依據。說那什麼點的,好些個公眾人物作秀,都是瞎掰。但凡明眼點的人,一搭眼就知道那是個什麼玩藝兒,裝什麼大尾巴鷹啊?由心能生出什麼相來呢?喜相、兇相,善相、惡相,慈悲相、怖畏相、成相、敗相……你看佛教那菩薩,盡是慈悲相,但對應的也往往有一個怖畏相,瞧著恨不得吃人那勁頭。人也是至少兩面的。但是唯獨一個相,是相對比較靠譜的,就是奸詐相。如果這人真真出了奸詐相,十有八九這人是真奸詐。所謂奸詐,就是毫無原則可言。這路人其實他特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都明白。但是沒有慈悲心,卻也做不了威嚇一方的“大惡”,比方發動個戰爭什麼的,他沒那道行。但是做個偷雞摸狗拐賣人家孩子之類的事遊刃有餘。所以說這相由心生,您也甭想太多。這人善不善、兇不兇、慈悲不慈悲……您看他平時行事不就得了麼?是不?一般輕易的人與人交往也談不上善、慈悲乃至兇、惡這些方面。您就練著瞧準奸詐相就得了。比方說拉人傳銷入夥的,坑人家外地孩子房租的,開套牌車不拉本地人專宰旅客換假錢的,地鐵裡那假乞丐……仔細觀察觀察它們,都帶著那個相兒呢,賊眉鼠眼的。是不?我知道你們都明白,咱們就閒話一下。

  • 3 # 夢溪筆談

    相由心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xiāng yóu xīn shēng,指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觀感,由他的內心決定。出自《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此處"相"指的是物相,世間萬物的表現形式。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狀態的對同一件事物的觀感是不同的。正所謂你用什麼顏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顏色的。當你心情愉悅時,世界就是明亮的,當你失意悲傷時,世界就是灰暗的。

    所以調整心態,用積極向上的心去對待身邊人和事物,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麗。

    唯物觀點

    小議"相由心生"

    有人說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噁心,就是滿臉橫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噁心則相惡,張飛、李逵是不是惡人呢?有諺雲:"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如是善心則相善,那蛇蠍美人又如何講?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相由心生"如何解,先要明瞭何謂"相"。

    所謂"相",在被引申之前(本意)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見到的外在。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有物則有體,有體則有形,有形則有相。當然這裡所說的相一般(常用)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識",還有其他"五識"可以"識"到的相,比如讓你閉起眼睛然後給你一個球,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圓的東西。所以"相"絕不是單純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還可以延伸出更多層次的意義。

    那麼"相"與心是什麼關係呢?在明瞭這個關係之前要先明瞭心和腦的關係。有人學過生理解剖學之後說:"哈!我們通常都說心想,心怎麼能想呢?應該是腦想啊!看來是因為古代沒有科學知識,所以古人搞錯了!"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數典忘祖的膚淺認識!

    中國傳統"心"的概念是包含腦的。《黃帝內經》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謂"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維意識,而這是人腦的功能,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腦的功能。生理解剖學"心"的概念是西方傳來的,其在被翻譯之時選擇了"心"這個漢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現代人由於教育的關係,多識此心但不識彼心,卻說彼心是吾心,謬哉!

    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學儀器,我們所能看到的圓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紅的東西都是光線經過我們的眼睛變焦投射到視網膜上成像,這個像刺激視覺細胞產生腦電波再傳導到大腦皮層,於是我們"覺"到了像。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覺"到的由"心"所間接生成的像(只是這個過程時間非常短暫,我們覺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這些"像"稱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說。《金剛經》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因為從"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質上不過都是些"腦電波"而已。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為什麼說是"心動"呢,因為"相由心生",相動心亦動也。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並不是否定風動,否定幡動,而是在"悟"到了最終動的是"心動"的這個更高層面的認識之後,透過那兩個不動的對比,來強調和突顯"究竟"動的是心動。否則,風不動,幡如何動?幡不動,心如何動?假如當時有僧人甲和其他99個常人在一起聽法,甲說不管風如何動,幡如何動,他的心就是不動,這時天空突然下來一個炸雷把甲的腦殼打個四分五裂,甲的"心"倒確定是不動了,但風依然動,幡依然動,那99個人的心依然動。

    以貌取人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ǐ mào qǔ rén,意思是指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和才能,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羽相貌醜陋,孔子對他很冷淡,他只有離開孔子回去自修,後成為有名的學者。而學生宰予長得很好,且能言善辯,但後來被孔子批評言行不一。也有一說,是宰予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恆所殺,但唐代司馬貞疑此說把闞止(亦字子我)當宰予。不論是什麼原因,孔子曾感慨地說:"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憑人說話來衡量別人。"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4 # 嫋嫋江南雨

    相由心生,意思是相貌什麼樣子,心就是什麼樣子。出自佛經(無常經)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佛曰:“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相是一副皮囊,也是給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種境界,也是操控情緒的源泉。要想自己成為什麼樣子,一切的取捨都在於自己。

    以貌取人,根據人的外在容貌,就判斷他得品格和才能。語出《史記·卷六十七》:“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人名,春秋時孔子的學生),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叫子羽,一個叫宰予。子羽因為長得很難看,所以孔子對他的態度十分冷淡,後來子羽只好退學,回去自己鑽研學問。而宰予因為長得儀表堂堂,又能說會道,因此孔子很喜歡他,認為這個學生將來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孔子的意料之外,子羽是一個熱愛學習和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他離開孔子後更發奮努力學習、鑽研,成了一個很著名的學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門下求學,他的名聲也在諸侯之間傳開了。相反,宰予卻非常懶惰。儘管孔子非常認真地教,可是他的學習成績極差,孔子曾再三地勸導他,但他都不聽,氣得孔子把他比作沒有用的朽木。

    後來,宰予靠著他的口才,在齊國做官,可是沒多久,就因為和別人一起作亂,被齊王處死了。孔子聽到宰予的死訊,很感慨地說:"從子羽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來衡量一個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訴我,不能只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

    相由心生,以貌取人前後不矛盾,因為兩個成語的意義不相同,相由心生是指一個人由於自身後天所形成的觀念支配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對他的相貌產生一定影響,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以貌取人指的是人先天的長相,如果一個人先天其貌不揚,但他並不一定不會有所作為,一個人先天相貌堂堂也並不一定會有大的成就。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差別所在。任何事物包括人不能只看表面,要多瞭解,才能明白好與壞。

  • 5 # 使用者穩穩的幸福

    “相由心生”和“以貌取人”,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我覺著不矛盾;

    相由心生是反映當時的內心世界,不能以貌取人是說明當時的相由心生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總體表現。

    相由心生是指自己,以貌取人是指他人;

    相由心生,如果理解成心理因素決定外在長相,這個說法就明顯不靠譜,因為隨隨便便舉幾個例子,就可以輕而易舉推翻這個道理;

    有的人長得難看,但是心如明鏡,通透清澈,比如(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老婆啊醜長得都很難看,但是心地有如日月,聖潔美好;

    以貌取人的社會,其實很公平。俗話說,愛一個人,始於顏值,忠於人品,連第一關都沒有過,如何指望別人看到你的才華和人品。

    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性格寫在臉上,人品映在眼中,生活方式顯現於身材,情緒起伏表露於聲音,態度看手勢,家教看站姿,審美看衣服,層次看鞋子,愛不愛乾淨看指甲,好不好打扮看頭髮,投不投緣吃一頓飯就能知道.......

    一句話,兩者互不干涉,不矛盾,這只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賜教!

  • 6 # 解憂堂幸福平臺

    相由心生和以貌取人,很對稱的詞語,也說的非常本質。提問的朋友非常有觀察力!

    相由心生:

    指的是事物的現象是從心的本源逐步成長而來的。心中的種子(願望、慾望及演變邏輯等基因)在外在條件(如:土壤、溫度、Sunny、水)適合的情況下,逐步生芽、成長,開始由小變大,修整(如:除草、施肥、修枝等)保持,持續成長,開花結果,美好呈現,保持消耗一直到現象消散,結束。

    這個就過程就是所有現象演化的過程,我們人也一樣,相貌面容也是這樣。而這個過程就是相“相由心生”!

    1,心裡持續有什麼種子就有什麼呈現,

    心裡有慈悲面容就是安祥,

    心裡有喜悅面容就有微笑,

    心裡有智慧面容就有從容,……

    心有貪慾面顯慳吝、

    心有嗔恨面顯憤怒、

    心有愚痴面顯愚鈍……

    2,不同的階段就呈現什麼樣子,各有特徵

    嬰兒總是酣睡喜悅、

    幼兒總是嘻哭無蹤、

    童年總是萌彤開化、

    少女總是豆蔻年華、

    少年總是陽氣昇華、

    青年、中年、老年,……

    3,不同狀態下各種反應不同,

    喜、怒、哀、樂、驚、恐、悲……

    從長期來看,人心人性沒有太多變化,相對穩定,都是由內而外的展現過程,核心是心的狀態。

    以貌取人:

    這是觀察能力的一種,由外而內的一種探測,透過對神態、言語、行為、衣著、儀表的綜合觀察,判讀其的一整套規則系統,為下一步行為提供支援。越準確越有意義,作用越大。因此,對人的觀察,自古以來都有非常多的智慧傳承。

    依賴於以下幾點:

    1,觀察能力

    客觀的對人之神態、言語、行為、衣著、儀表核心、氣質等整體和細節的綜合觀察,細緻入微。避免掛一漏萬,我們有時候會以點概面,嚴重影響判斷的準確度。

    2,分析判斷標準體系

    研判標準系統很重要,在西方心理學中,有專門講解觀察人的肢體語言與心理關係的研究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智慧《麻衣神相》《手相》《骨相》準確度非常高;

    還有曾國藩十三技之一《冰鑑》專門歸納了非常好的觀察人的方法;

    當然,隨著個人的學習經歷感悟的加深,分析判讀能力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完整。

    3,對人的觀察,重點還是對人性人心的狀態,任他多麼能偽裝,有一個東西是騙不到人的,就是心的能量狀態。在中華優秀傳統智慧中有“他心通”的能力是可以只指人心的,當然是自己夠靜、夠定,才能感知對方的能量是什麼狀態。

    這些就是“以貌取人”的一些問題分享。

    “相由心生”是體,“以貌取人”是用,體用結合我們要掌握好!

    祝願我們每一位都能掌握“相由心生”的原理和方法,都能變得美好!

    祝願我們每一位都能透過“以貌取人”精確觀察正確判斷,將最好的給每一個與你有緣的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仲用弓箭射殺齊桓公是做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