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小編er

    在好萊塢劇作家、編劇教練羅伯特·麥基的“故事”課堂上,一點一點地拉片,比以往更為細緻、更為專業地領略了《卡薩布蘭卡》這部經典作品的魅力。

    長達六個多小時的拉片,是一次非凡的觀影體驗。你將因此而有機會去細細地體會影片的敘事、節奏、構圖、臺詞、角色、表演等等重要元素。如果你願意花一些時間一點一點地去品味一部電影,不妨也試一試拉片吧。

    為什麼說《卡薩布蘭卡》是一部堪稱影史經典的佳作呢?至少有以下幾方面:

    1、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整個故事線索清晰而完整,無論是主要情節還是次要情節,處理得工工整整,跌宕起伏,教科書級別的講故事的範本。

    2、第一幕到第四幕,整個節奏控制得井井有條,每一個激勵事件、轉折點都設計得恰到好處,能夠很好地抓住觀眾的心絃,引人入勝地觀看完。尤其是第四幕(拉斯路被警察帶走那裡開始到最後結束)的十多分鐘,令人激動又感動,情緒完全被推向了高潮。

    3、影片的情感足以令人難忘,瑞克、伊莎、拉斯路三人間雖然有“三角戀”的情感關係,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愛情令觀眾覺得有所觸動。並且,在這種感情的漣漪中,還湧動著友情與革命愛國情懷。片中那段拉斯路引導大家唱法國國歌的戲,看得熱血沸騰。

    4、就像麥基老師說的那樣,看《卡薩布蘭卡》的時候如果能注意一些細節,觀看體驗會大有不同。

    比如開場的“新聞片段”,可以瞭解到那個戰爭時期的特殊媒介形式;比如大反派德國軍官下飛機那段,警察雷諾的一些表情、眼神,很有意思;還有瑞克和伊莎在集市上那場戲,臺詞和表演都很有韻味,導演的鏡頭設計也值得研究。

    5、麥基老師認為,《卡薩布蘭卡》塑造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角色:亨弗萊·鮑嘉飾演的瑞克。

    他從一開始的有點冷漠、狹隘,到伸出援手給予幫助,再到最後為了愛與情懷而捨身冒險,他完成了一個很好的角色變化。看完就會覺得,瑞克魅力四射,源於他內心的愛與善良。

    6、值得一提的就是兩位主演亨弗萊·鮑嘉與英格麗·褒曼,一個英俊陽剛,一個清純動人,銀幕形象格外有魅力。兩人的演技也很好,特別是當時才二十四歲左右的英格麗·褒曼,好幾場戲都拿捏得特別好。

    在瑞克和伊莎再次見面那場戲裡,鏡頭分別推了兩個演員的特寫,麥基老師問大家“這是什麼?這就是影星啊,多好的電影臉,多好的表演!”

    總之,《卡薩布蘭卡》是一部值得反覆觀看的電影,它既令人感動,又引人深思,還有不少笑料。

  • 2 # 聽雨落

    卡薩布蘭卡,歷史悠久的海邊小城,千百年來,這裡每天上演著不同的故事。散場的電影院,咖啡館的燭光,聚光燈旁的陰影,無處不讓人感到欣喜。相愛的人眼中倒映的,是卡薩布蘭卡最清澈的月光。

    貝特•希金斯,在看完卡薩布蘭卡電影后,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歌曲充滿著懷舊、追憶、思念的複雜情緒,唱出了許多離別人的無奈心聲。甚至許多人都以為它是電影的主題曲。

    影片裡,主人公對曾經的戀人的深情,讓他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護送他們離開,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他擊斃了企圖阻止他們的少校,目送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奔向自由。

    “看著她坐上飛機安全離去,我知道這場別離永遠不會再見,所幸我把它當做成全,心中不甚歡喜。”

  • 3 # 北方達人館

    一. 漂亮而深刻的翻轉與頓悟

    從劇本到導演、表演、視覺語言,甚至到一些具體的臺詞,這部影片都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就歷史時機來說,它誕生於戰雲籠罩歐洲的時刻,面對紛亂的世界,美國不知何去何從。

    本片演職員表上,編劇有五名之多,這還不包括參加了三週編劇工作但沒有署名的凱西·羅賓遜。本片改編自穆瑞·伯奈特和約翰·艾森編寫的一個沒上演的舞臺劇《人人都到裡克酒館來》 。製片人華萊士拿到這個話劇劇本,覺得是二流劇本,於是找了朱利斯·愛潑斯坦(Julius J. Epstein)、菲利普·愛潑斯坦(Philip G. Epstein)這對孿生兄弟來寫。兩兄弟寫了新大綱,華納公司覺得很好,決定要認真做。但兩兄弟的合約時間到期了,儘管華納公司抗議,他們還是離開去為弗蘭克·卡普拉的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工作。公司就找第三個編劇霍華德·柯克(Howard Koch)。這當中,凱西·羅賓遜也參加編劇工作。根據美國編劇研究者羅伯特·麥基介紹,是凱西·羅賓遜(Casey Robinson)將原劇本中浪漫的內容與政治的氛圍結合在一起。兩星期後,愛潑斯坦兄弟回來了,再次接手編劇工作。

    導演邁克爾·柯蒂斯來自匈牙利,他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拍攝了幾十部電影。他技法嫻熟、經驗豐富,到美國以後的電影創作也非常成功。

    導演邁克爾·柯蒂斯

    據說邁克爾·柯蒂斯拿到劇本發現前面寫得很詳細,但劇本的後面部分寫得比較綱要性。他就嘗試按照劇本的順序來進行拍攝。這樣拍攝會大大耗費資金,這對導演和演員都是挑戰,他還騙演員說後面的劇本沒有寫好,只能給他們當天拍攝的劇本。據說漢弗萊·鮑嘉曾經發急,強烈要求告訴他後面怎麼樣了,否則自己不知道怎麼演了。

    最後拍攝之前,導演一直沒有告訴英格麗·褒曼,結局是什麼,她將與誰一起離開卡薩布蘭卡。但細心觀眾會發現,導演早在影片前面用電影語言告訴了我們,他想讓哪個男主角得到英格麗·褒曼的真愛。

    儘管有一個超長的建置段落,《卡薩布蘭卡》還是一個經典劇作法的典範作品。 它是個大情節故事,人物寫得豐富、立體。在兩個人重新表達愛情(“我們擁有巴黎”)之後,編劇在情節編寫上使用了多次翻轉。這種翻轉技法是經典劇作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用得好,用得與主題相關而又出人意料,那就是劇作家的功力所在了。就這種翻轉技法而言,本片會讓人想起比利·懷爾德的《控方證人》,但是其思想深度和劇作所蘊含的生存哲理,就遠不是後者能夠比擬的。

    那幾個連續的情節翻轉寫得很有形式美感,它們就像一小串鞭炮一樣,噼啪連續炸響,它們讓本片的結尾具有形式上的力度和美感。裡克重新擁抱著伊爾莎時,兩人商量好是讓拉斯羅一個人離開,伊爾莎跟裡克留在卡薩布蘭卡。可是,劇作家接著讓觀眾驚訝地發現,裡克居然去向警察局長雷諾出賣拉斯羅!這是第一個讓我們意外的翻轉。按照裡克的安排,雷諾警長把拉斯羅放出來以便釣魚取證,好長期監禁他。這時裡克突然掏出槍對準雷諾,逼著他護送自己與伊爾莎與拉斯羅夫婦去機場,這裡是第二個翻轉。觀眾此時知道,嗷,原來裡克是利用雷諾局長掩護自己與伊爾莎離開。等到了機場,裡克拿出通行證讓簽上伊爾莎和拉斯羅的名字,觀眾這時才與伊爾莎同時知道,原來裡克把雷諾局長、伊爾莎都騙了,他是要把伊爾莎和她丈夫送走,自己留在這座法西斯德國統治的城市。到裡克槍擊德國軍官送走愛人和處在危險中的抵抗運動領袖後,劇作家還給我們一個小小意外作為最後一個翻轉,警察局長雷諾突然頓悟,掩護了裡克並與其一起投入抵抗運動。這個人物也是經典劇作的寫法,這個貌似犬儒主義的色鬼警察局長的意外翻轉又是早就有所鋪墊,多次鋪墊的。回過頭來看,我們從開場不久他戴帽子的方式和他與德國軍官對話的方式也許就能悟出幾分端倪。

    二. 暗黑時刻的愛情難題

    1942年,《卡薩布蘭卡》拍攝和上映。片中將故事背景設定的非常清楚,1941年12月7號之前的某天。此時,世界處於重要關頭,那是歷史的至暗時刻。

    在歐洲,已經是戰火紛飛,納粹軍隊橫掃各國如卷席;在亞洲,日本帝國佔據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北韓等國,正對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虎視眈眈。

    今天看來,美國此時別無選擇,可當時美國上下有濃厚的孤立主義思潮。許多人都希望偏安一隅,不要介入歐洲和亞洲的戰事。男主人公里克酒醉後說的話也許是編劇導演們對當時美國國內政治氛圍的一個隱喻性評價“我打賭,紐約睡著了,我打賭,全美國都睡著了”。本片的攝製與上映與美國曆史,世界歷史的至暗時刻和關鍵轉折點完全偶合。冥冥之中,二者具有一種互相呼應,互相闡釋的效應。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兵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籠罩美國的獨立主義陰霾一掃而去,世界歷史轉向一個新的方向。

    影片這樣清楚地交代歷史時刻,意味深長地讓裡克打賭說全美國都睡著了,這些臺詞和故事時間背景的設計與本片的政治主題密切相關,本片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寫了愛情抉擇與政治抉擇的重合、扭結。

    本片的愛情思考和政治抉擇具有永恆的意義。直到今天,當時裡克和美國面臨的問題仍然是一個重大難題:面對萬里之外邪惡肆虐,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是否可以孤身獨處? 邪惡要多嚴重,或者距離我們多近,才使得我們不能迴避、必須奮起制止或挺身反抗?1993年索馬利亞搶奪聯合國救濟糧、槍殺百姓的軍閥,1994年4月7日到六月中旬盧安達的部族屠殺,當今敘利亞等地ISIS的極端主義勢力,都把這個問題反覆地擺在我們鼻子底下。在隔壁的猶太人鄰居被納粹的衝鋒隊拖上卡車送進隔離區時,我們該怎麼辦?

    《卡薩布蘭卡》中所呈現的愛情,絕不僅僅是浪漫的,而是蘊含著一種令人蕩氣迴腸的昂揚之氣,一種令人掩卷深思的啟迪和困局、難題。

    三. 劇作:經典結構與破格

    本片的劇作結構看起來是一個經典形態,它設定愛情主線和政治的副線兩個線索,二者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我們在美劇《越獄》、電影《漂亮的女人》電視劇《潛伏》中都看到這種主線副線互動結構。但是本片的結構有破格之處,它的開端建置部分超長,佔到全片的近三分之一。

    在影片的前面部分,我們看到的都是政治事務,逃亡、逮捕、槍殺逃犯。這些設定非常重要,影片設定的情景是:死亡之地,誰能逃出?但是,劇作的精美之處在於,所有這些都為圍繞著主要人物的行動來寫的。在本片的建置衝突的段落,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樣的裡克?這是一個酒鬼裡克,他是自己酒吧的酒客。這是一個不問政治,躲進酒吧成一統的裡克。“我絕不為任何人出頭”,這句話他說了三次。這個裡克對朋友毫不關心,他的朋友在他面前被警察抓走,他絲毫沒反應。這個裡克對女性十分無情,對明顯鍾情自己的伊娃粗暴冷漠。他甚至對金錢也似乎無所謂,賭檯操盤手告訴他錢少了,他隨手寫張支票讓操盤手填補上。其實從兩人的表情看,我們有理由懷疑是操盤手監守自盜,而裡克對此也故意裝糊塗。在此,我們看到一個犬儒主義的酒鬼,一個不問政治的市儈。

    看到男女主人公見面,我們明白了,啊,大概與這個女子有關。兩人見面是本片的第一個轉折點,或者叫第一個重大激勵事件。我把裡克與伊爾莎兩人見面那個表現兩人反應的正反切換稱為史上第一正反打。這是視聽語言與演員表演和敘事功能的完美結合,完美重合。

    看到兩人重逢時,我們忽然意識到:原來是愛情受傷使裡克變成這樣!他極度在乎巴黎的分別,他不許山姆彈奏《時光流逝》,他竭力重新尋回愛情。

    在這裡,政治主題與愛情主題匯合到一起。重逢就是那個結構上的重大激勵事件,至此,影片建立起牢固的糾葛。這複雜的糾葛與時代背景緊密扭結:男主人公里克的舊情人帶著丈夫,一個抵抗運動領袖,要離開這座納粹控制的死亡之城,兩張通行證偶然落在裡克手上。

    兩個舊日情人見面後,裡克的行動目標非常清楚:他想重新得到伊爾莎的愛情。他的這個動機完全是有意識的,他跟伊爾莎反覆提到自己在巴黎被爽約,絕不是算舊賬,而是意圖燃起新愛情。伊爾莎呢?她的有意識慾望就是幫助丈夫脫離險境,而並不是與裡克重敘舊情。

    終於,伊爾莎內心的無意識動機被喚醒,當她用槍逼迫裡克交出通行證時,她明白了,自己依然愛這個男人。她放下槍與裡克擁抱,兩人“重新擁有巴黎”。

    影片的高潮是裡克送走伊爾莎與拉斯羅,裡克成為送走愛人贏得愛情的男人,我們知道,他會與伊爾莎永遠相愛(我們永遠擁有巴黎)。這個行動同時也是裡克的政治選擇。抵抗運動領袖拉斯羅與他握手“歡迎回到戰鬥的隊伍中,這一次,我們會贏”。而在他們兩人一起鼓動大家在裡克酒館唱馬賽曲那一場,我們看到兩人心有靈犀,惺惺相惜。裡克的選擇顯然也有與拉斯羅的精神互動。至此,我們看到一個精巧、互動的人物關係和劇作結構,電影的作者這樣安排結局,使作品顯現出一種超越性的,因而是永恆的愛情和一種昂揚的政治抉擇。

    開場時,我們看到一個酒鬼,一個犬儒主義者,“我是開酒吧的……不為任何人出頭”。結局時,他送走伊爾莎,“我去的地方,你無法跟隨,我做的事情,你無法參與”“我們永遠擁有巴黎。”我們看到一個甦醒的反法西斯戰士、一個獻出畢生之愛的愛人。

    四. 麥格芬與黑色電影視覺圖譜

    電影界有個說法,本劇是單部作品中留下經典臺詞最多的作品。本劇的幾個編劇功夫了得。本片的臺詞緊湊、機智,不時閃光。看似溫文爾雅的聊天,卻不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幽默玩笑中,唇槍舌劍;杯觥交錯中,刀槍劍戟。兩個過去的戀人相見後,裡克的那句“全世界有這麼多城市,城市裡有這麼多酒吧,可她卻偏偏來到我的酒吧”,寫盡了受傷的愛人意外重逢的那份疼痛感。警察局長雷諾與德國上校機場見面的那一場,看似談天氣,其實是斯特拉斯在步步緊逼,要他抓捕殺害德國信使的抵抗運動成員,而雷諾局長其實是在暗示我的地盤我做主。

    在今天的許多觀眾看來,或許本劇的鏡頭排程和組接頗為老舊。但是,它具有一種經典的平實和簡單之美。從鏡頭的內部排程和組接,鏡頭語言與演員表演的配合等諸多方面來看,《卡薩布蘭卡》的電影語言是經典電影中的優秀典範。導演多次用畫面的構圖來隱喻時代氛圍和人物關係。在故事當中,情節和臺詞都沒有透露伊爾莎到底更愛的是哪一個男人,但是,導演幾次在將伊爾莎和拉斯羅放在一個畫面中時在他們兩人當中放置了一個佔據很大畫面的檯燈。顯然,導演這時已經想好最終伊爾莎的真愛歸屬於誰。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電影語言在總體的經典風格中又出現了引人注意的破格之處。在這樣一部浪漫的愛情片中,這種破格可以說是有幾分讓人奇怪的。本片的視覺風格使用了黑色電影的處理方法。這種黑色視覺風格處理不是一處兩處,而是貫穿全片,可以看出是攝影師的有意識自覺處理。大量的分割畫面,用室內燈光照明,用斑駁的格子玻璃窗,用城市上空不時劃過畫面的探照燈光來構成對畫面的切割,多數畫面處於大面積的分割和明暗對比中。或許,作者們是用黑色電影視覺風格來強調這是一座納粹軍隊控制的城市,是一座死亡之地,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在戰爭時期。它使得本片的愛情故事多了幾分凝重和莊嚴。

    本片將通行證用作故事中的一個重要小道具,這是電影、小說敘事中一個常用的劇作技法。後來希區柯克將其總結為“麥格芬”(Mac Guffin)。希區柯克的對它的定義是“懸疑電影中角色們必須要拼命追逐,可觀眾卻可以毫不關心的東西”。這種技法我們經常看到,“麥格芬”在《臥虎藏龍》中,它是那把青冥劍,在《諜中諜》中它有時是兔子腳,有時是機密檔案;在《變形金剛》中,它是那個能量塊,在金庸小說中,它往往是武林秘籍;在《低俗小說》它是那個會發出金色光芒的公文箱;在杜琪峰的《黑社會》中,它是黑社會老大的權杖“龍頭棍”。就這個劇作上起到麥格芬作用的小道具,作者們也設計出蹊蹺之處。本劇故事明明發生在納粹德國控制的城市,可是電影作者卻強調說這兩張通行證是“戴高樂將軍親自簽署,不可撤銷,不可盤問”,最後抵抗運動領袖就是拿著這兩張通行證登機起航。這是本片編劇、導演的疏忽嗎?

    五. 愛情選擇?生命選擇?生存選擇?

    本片寫的是戰爭中的愛情,這個情境是一般的愛情片難以達到的,這種故事情境的設定給這部作品帶來它主題上的深刻性。

    從兩個男主人公共同引領大家唱馬賽曲和拉斯羅面對危險的勇敢態度看,這些人物的動作又是互相推動的。裡克的選擇固然與其前史設定的身份有關,與其對愛情的追求有關,但又受到自己的“情敵”拉斯羅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絕不僅僅應該在一個犬儒主義的、爭奪情人這個方向上解釋,還更應該解釋為一種價值觀感召力、一種內在道德律令的強有力呼喚。這種有機、互動的人物關係也給本片帶來形式上的美感。

    本片的深刻之處在於它的愛情選擇絕不僅僅是選擇愛誰,還關乎怎樣愛自己的戀人。就具體戲劇情景引發的人生思考來辨析,本片中的愛情選擇是與生命選擇重合的,愛情主題是與政治主題緊密融合在一起的。在我看到的愛情題材作品中,只有《色戒》達到了這個高度,其中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愛情選擇是與生命選擇重合的。結局時,裡克為了愛情而離開愛人,轉而去參加需要冒生命危險的抵抗運動,這寫出了愛情、親情與為捍衛正義而離開愛人、去參加戰鬥的悖論。

    如果要用簡略的語言來概括《卡薩布蘭卡》的主控思想:正義之人才擁有真愛情,而真正的愛人,可以在分別中永遠擁有愛情。呈現這個主控思想的動作就是:為了愛情和正義之戰,男主人公里克選擇離開愛人。這裡寫出一種極為深刻的愛情悖論。

    裡克的選擇是雙重的,他不僅選擇了怎樣對待愛情,他還選擇了在強大的邪惡勢力襲來時自己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做的雞蛋糕為什麼一出烤箱就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