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曼達UDN

    突破自身依賴性人格不但要靠自己,還要自己尋找自己覺得對自己忽冷忽熱的人配合,突破,也要有計劃,我是這樣想的:找到對自己忽冷忽熱的人,第一次跟這個人玩。對你忽冷忽熱的人肯定不想你天天跟著他,肯定會找個合適的機會甩掉你,這是就是你的機會,你要學著離開。然後有一天這個人再找你玩,你可以跟他玩,然後又開始不跟你玩。這樣以來形成習慣,對這件事物慢慢變淡後,看清紅塵,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陪你到最後,沒有誰不可以離開誰。只要慢慢開始覺得這樣,或許不久將來,你對依賴這件事慢慢變淡,知道要靠自己,你就會懂的。

  • 2 # 暖心心理療愈空間站

    心理學對依賴行為的解釋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樣過度依賴他人的行為顯示出部分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特質,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不是為了給他們貼標籤,只是為了和大家分享、科普他們的行為特點。具體的診斷標準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以下簡稱DSM)中會有很嚴格的界定,請大家因人而異,切勿對號入座。

    根據DSM,依賴型人格障礙是由成年早期開始顯現的、因為過度的需要他人照顧而產生的順從、依賴行為,並且這樣的人會常常表現出對分離的恐懼。若要診斷,病人需要滿足以下五種(或以上)的行為標準:

    1) 如果沒有過量的來自於他人的建議和確認,自己便難以作出日常生活決定;

    2) 需要他人為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擔當責任;

    3) 難以表達對他人的反對意見,因為害怕失去支援和認可。

    4) 難以獨立開始一項計劃或獨自完成事情(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自信心,而不是缺乏動機或精力);

    5) 為了得到他人的關心和支援而過度的去取悅他人,以至於無償地做令自己不開心的事

    6) 因為很擔心不會照顧自己, 導致獨處時常感到不開心或無助。

    7) 當一段親密關係結束時,急切地想要尋找另一段新的關係從而獲得照顧和支援

    8) 不現實地沉湎於害怕被他人遺棄、只得自己照顧自己的擔憂中。

    研究顯示患者本身也會被這種依賴型行為困擾,這種困擾包含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他們會感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壓力,會經常表現出情緒上的混亂,變得消極或對他人具有侵略性,會因為無法做出人生抉擇而變得無力與焦慮。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也補刀說,這些消極的預期也可能產生其它無能或不願採取行動的負面預期的結果,包括自卑,長期的失敗,悲傷和身體疾病。

    依賴行為產生的原因:

    到目前為止,依賴產生的具體原因尚未完全探索,因為具有依賴行為特質的人往往在依賴客體的影響下保持著一種生活穩定狀態,從而不會去主動尋求心理或者精神上的幫助。例如媽寶們會因為遵從媽媽的指示,而獲得媽媽安排的工作,媽媽買的房子,媽媽安排的結婚物件等等。就業,財政壓力和婚姻等這些會對生活造成真正精神壓力的困難都因為依賴於母親這一行為而淡化很多。

    就現有研究顯示,產生依賴行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依賴行為可能是成形於原生家庭的一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可以解釋為“經歷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有習得性無助的人會在明顯有能力去改變的境遇中表現出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

    依賴行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一種“習得性無助。”換句話說,就是指由於之前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由於他人的過度干預或者直接取而代之的去作出決策,人會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或者沒有能力處理這件事情;進而今後遇到類似境遇時,即使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消極的態度和無為的行為。

    舉例來說剛上一年級的韓梅梅寫完作業並用心地整理好書包,然後媽媽以她認為更整潔有序的擺放方式重新整理一遍,嘴裡嘟囔著:“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來給你裝。”媽媽為韓梅梅整理書包並對她進行言語上的否定讓韓梅梅認為自己是不能完成整理書包這件事的,進而產生了以後都不會自己整理書包而需要媽媽幫忙的消極思維模式。

    一些學者提出,權威型或者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會導致孩子發展出一些依賴型人格的特質。這種家庭對孩子一般都會有有很強的控制慾且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或者情感表達; 父母過多的包辦下至生活起居,上至升學擇業父母決定吃生煎包還是蘿蔔糕,讀文科還是理科,娶靜靜還是嫁明明,讓孩子習慣以及習得了需要他人在生活中為自己做主,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決定、下的判斷是不正確的。

    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出臺了獨生子女政策,配合著“一胎上環,兩胎絕育”的口號,絕大多數的家庭迎來了家裡的獨一無二的寶貝。由於政策的限制,不可避免的讓家人把所有的期待與目光都放在家中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制定出個性化的成長計劃,要求孩子按著自己的期望,沿著他們制定的路線“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過度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制定孩子的人生,讓孩子適應了沒有主見、不承擔責任的生活,自然而然就養成了依賴的習慣。

    也有學者認為儒家文化對依賴行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儒家文化圈地區,由於受到儒家傳統孝道影響,子女被要求無條件的尊重和順從父母,所以在做任何人生抉擇的時候都需要徵求父母意見,甚至要得到父母首肯才可進行。雖然子女可能並不能認同父母的意見,但是因為孝順文化的要求,也只能妥協自己的需求被動接受。所以,依賴的行為特質要放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全面的被理解。

    三. 面對依賴行為,該怎麼辦?

    也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一位“寶寶”,或者你本身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寶寶“。

    作為朋友的你,或許想幫TA,讓其獨立、有主見、脫離父母的控制,成為有擔當的人,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但是總被“恨鐵不成鋼”、“扶不起的阿斗”等觀感打擊得潰不成軍。

    作為寶寶的你,又何嘗沒有發出過”寶寶心裡苦“這般的感嘆呢!也許你一出生就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想改變現狀,卻又被各種現實的境遇所牽絆,進退兩難,無可厚非。

    所以,面對依賴行為,首先需要“同理心”

    關心“寶寶”的人和“寶寶”自身都有各自的立場,如果雙方都能換位思考——”寶寶們“感受到朋友需要幫助他們變得更好的這份善意、朋友們體會到“寶寶“處境的兩難,不要過度的去責備和遷怒這種依賴行為,或許能讓“寶寶”對依賴的行為產生更合理的處遇態度。

    其次,若想克服依賴行為,“寶寶”必須想改變

    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博士指出,具有依賴特質的人“寶寶們”通常不會主動去尋求幫助來改變他們的行為依賴特質;因為他們只有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後,才會回頭思考與這些特質相關的行為和思維模式;而悖論的是,這樣的人如前文所說由於他人對自己生活的過度干預,在無形中已經解決了那些生活中真正會帶來困擾的問題。所以在心理實踐中,主動尋求幫助的依賴人格個案很少。

    根據Dr. Christopher的總結,對依賴型行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包括:

    1. 心理諮詢

    一對一的個性化心理諮詢最大限度保障了案主個人資訊的隱私性,是克服依賴的一種治療方法。諮詢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案主變得更主動、更獨立,並且學會與他人培養出健康的關係。來訪者可以嘗試在設定好的目標下扮演一個在決斷力和社交技巧方面更為積極的角色,以期減少案主對他人的依賴。建議在諮詢關係開始前就設定好諮詢的次數,提供給案主短期治療的方案,避免案主對諮詢師產生新的被動依賴關係。

    2. 人際關係治療

    因為依賴特質的人通常會帶著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走進諮詢室,所以人際關係的治療也被認為是有效用的。諮詢師會幫助案主探索他們長期以來與他人互動的模式,並且以此為切入點來理解依賴特質形成的原因。這種治療方法的目標是讓案主看到他們為依賴行為所付出的代價,並且協助他們培養一種更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決斷力的訓練和學習確認自己的感受等技巧常常被用於提升人際行為。

    3. 小組治療

    當案主有很強的動機要改變,那麼一個具有更大互動性的諮詢小組就會在改善他們依賴行為方面幫上不少忙。如果案主在決斷力、做決定或協商等社會交往方面有些能力上的不足,相信一個支援性的“做決定”小組就再合適不過了。

  • 3 # 向之初

    從小養成的,屬於依賴性人格,突破就需要毅力,改變的意願比較強才好。

    臨時事件產生的依賴心理,一般的心理諮詢就可以搞定,就是不管,意識也會自我修復。

    大腦是有自己的規律的,從小學什麼,性格習慣就是什麼,邏輯意識也會迎合大腦的經歷,人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大腦自我約束的過程。

    對已經形成的思維意識進行改變,就等於對過去進行翻天覆地的改變,等於是重塑人格,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第一,改變意願非常明確強烈,毅力要強

    第二,明確哪些想法 邏輯 意識 做法 行為 語言是要改變的,全部列出來。

    第三,明確要改變成的目標樣子,詳細列出來。

    第四,日常生活所有第二列出行為都改成正確的,形成規矩和自我懲罰

    第五,每天把第三列出的內容進行認真閱讀,反覆重複

    第六,永遠相信自己和選擇,堅持三個月甚至更長。

    最後就可以突破,實現新的獨立的自我。

  • 4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你提的問題,應由兩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是依賴人,另一方面是被依賴人。努力的目的,在於造成不再依賴的自覺或被覺之勢,樹立獨立生存的人格。現,就依故事為例。臭臭跟父親學了一個喝茶的習慣,和香香結婚後,一如既往。香香很勤快,每每拾下柴禾,以作備用。有時香香也生氣:"就知道燒,不會自己也拾把!″。"有現成的,我傻呀?還去動彈!″臭臭習慣於半笑不笑,閃爍著茶色的牙齒。時間一晃,香香生下寶寶,那是滿月的第一天。香香摟著孩子,半躺在床上。外面噼裡啪啦的下著小雨。臭臭上了茶癮,瞅了一圈,實在沒了燒的,最後把目光鎖定了香香身下的床笆子:"你往裡裡″。半睡的香香動了一下…"你再往裡裡″…"這是最後了…″,醒來的香香閉著眼睛伸手一摸,大半個床早就空空如也。猛地做起來,沒有好氣的說:"你作死呀!總得給孩子留個一線之路吧!″,"速滾!還反了你啦!少了你這個破香爐,你認為我就找不著地燒香了!″。臭臭拿出了大老爺們的"氣慨″……一個月後,香香從孃家回來,一看滿院是曬乾的秋草。香香:"這回有地燒香了?″。臭臭:"嘿嘿″…

  • 5 # 愛美麗Amily

    人從出生以上必須依賴大人才能長大的,所以人人都有依賴心理,但成人以後就不一樣了。有的更加依賴,有的更加獨立,有的則更表現出照顧別人,也就是所謂暖男。

    突破自身的依賴,先得過自己這一關。首先自己得知道別人不可能依賴一輩子,自己長大了,有老婆、小孩、漸老的父母需要照顧,只要稍微有責任心的成年人,都應該自然生出責任心來的。

    如果這樣都還找不到責任心,哪就是父母還在管,老婆或者老公還在放縱他的行為,需要精神和物質上的斷奶了,繼續放縱他的行為=害他/她。

  • 6 # Heart哆啦

    依賴每個人都會產生 去依賴一個人的照顧 溫暖和關心 但哪一天你依賴的不在了 頓時就感覺天要塌了 生活在痛苦中

    在生活中 不管是什麼事 我們都不要太去依賴一個人 獨立一點 獨立的人格魅力是美的 可以互相幫助 欣賞 但不要太沉溺於依賴

  • 7 # 文蘭心理諮詢

    第一,依賴性格的人內心脆弱敏感,依附一個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丈夫或妻子,可能是是一個要好的朋友或導師……缺少主見,順從,不敢得罪人,討好別人,總害怕被拋棄,沒有人照顧;依賴性格的人很容易”得病”,心理學上稱疑病症,就是老覺得自己得了病,到醫院查也查不出毛病……等等,所以要突破依賴心理,就得有自己的想法,獨立去思考的能力,作為被依賴者不要凡事都都給依賴者拿主意,要Ta 學會自己拿主意.,識破“得病” 是依賴者需要得到一種照顧的手段。別中了Ta 的“計”,讓Ta 變得更加依賴,而是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

    第二,依賴性格的人,把自己的幸福交到別人手裡,一旦被依賴者對Ta不夠好,就非常恐懼和憤怒,但又怕得罪依賴者,於是就會壓抑這些情緒 ,容易導致抑鬱。所以要突破依賴心理就得允許鼓勵依賴者有勇氣表達憤怒,把自己壓抑的情緒表達出來,發現自己的心理能量,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就會有所轉變,變得更加獨立。

    第三,依賴者在實際生活中也許錦衣玉食,但在心態上是一個“乞丐”,自卑,缺少自尊。這讓得依賴者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例如,一個男生內心自卑,遲遲不戀愛,喜歡這個女生卻沒有勇氣表達,那麼就得要鼓勵他幫助他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激發他被壓抑的愛的能量,找回自尊,消除自卑,增強自信。

    第四,有依賴性格的人,害怕危險,逃避責任,不願意努力而依賴別人,成了別人的負擔,甚至讓人窒息。被依賴者就要幫依賴者突破依賴的心理,讓Ta 開發自己的內在資源,學會為自己生活情緒負責。溫柔而堅定地告訴Ta: “”在這世上沒有可以永久依靠的,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依靠。”

    依賴性格的人,內心不完整,容易喝酒、網路……成癮;失去自我,沒有自我等等;有的學業完成不了,工作不能持久,總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夫妻關係不平等,會有心理不平衡,另一方又感到累等等。所以嚴重的,建議去找心理諮詢專家看看。8

  • 8 # 企業文案老楊

    依賴性性格一般有兩個基本心理特徵,一是我不行,二是有人管。

    依賴型性格的人在家受溺愛的情況比較常見,獨生子女或者多子女家庭裡最小的,從小就被全家寵愛,或者夫妻中一方特別強勢,如妻管嚴家庭,共同特徵就是他什麼都不用管,什麼都不用幹,久而久之,依賴就成了習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性格比較懦弱但處於一個比較強勢的環境中,比如軍隊,自己無論心理素質還是行動能力都比較弱,因此就會對某些強者產生依賴。再比如一個農村的孩子做北漂,有可能北京的嚴酷環境讓他更強悍,也有可能在強大的壓力下他會找一個強者做依靠。

    作為一個成人,而且依賴性格已經形成的情況下,自我改變是很困難的,只有無情的事實告訴自己依賴別人就是摧毀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自我覺醒進而拜託依賴心理。

    一,家庭溺愛形成依賴,你可以強迫自己不依賴一週,這樣你會發現,沒有父母或哥哥姐姐,你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屋子不會收拾,飯不會做,不找父母要就沒錢花,那樣你就會想到有一天自己離開家庭的悲慘生活是多可怕了。還有,溺愛的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所謂的許疼就許管,對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業擇業甚至戀愛結婚,你可以嘗試提出自己的選擇,告訴家裡你已經自己決定了,不容更改,那時你會發現在所有的問題上你的家庭都有無限的權利,這就是你依賴的代價。

    這樣你就會發現一方面父母畢竟會老去,哥哥姐姐也會成家而離開你,那個時候你的生活將不堪設想;另一方面溺愛下的依賴是一種債務,你要靠放棄部分自我去交換。就算這種溺愛到頭了,父母長生不老,哥哥姐姐為了你不結婚就守著你養著你,但你也有成家那一天,你還能想象你的另一半也會象你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一樣溺愛你?讓你依賴?答案顯然是不可能。所以溺愛下的依賴就是心理沒斷奶,自己還是自己斷奶自己長大吧。

    二、夫妻之間依賴

    這種情況現在很普遍,夫妻本身就是個人字,一撇一捺,這樣家庭才能穩定,但這種依賴是相互依賴,而不是單方面一方依賴另一方。也就是說對方依賴你是你能夠依賴對方的前提條件。

    另外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不一樣,以前有封建倫理,女方依賴男方是正常的,所謂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天經地義,再有就是社會發展緩慢,夫妻一生的社會條件變化不大,再有就是生存條件嚴酷使得夫妻必須抱團取暖去對抗強大的生存壓力。現在比以前可謂是天翻地覆了,一線城市離婚率一定達到結婚的一半了,依賴別人哪怕是愛人也是有巨大的風險的,婚姻是夫妻一生的長跑,要是你一直全身心依賴你的愛人,就是讓他天天揹著你,揹著家庭向前跑,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

    用這樣的眼光再去看你依賴的人你就會發現,由於你的依賴使得你的生活裡你是失重的,你或者走近或者走遠,或者早出或者晚歸,你都無能為力,你擁有的永遠是他給你的,他不想給你的你也就是要也要不到。這樣下去的危險性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強者依賴

    最後一種更簡單,走出家庭就是利益當家,無論你依賴誰,或者認為誰可以依賴,你可以以自己重大利益相托或者完全依賴對方為你做出一定付出犧牲就會馬上發現,沒有對等的利益交換,什麼都不會發生,還有可能自取其辱。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依賴就是等靠要,簡單點就是靠,人是不能靠任何人的,所謂靠山山倒,靠地地陷。一個人能夠依賴的,能夠靠的,只有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糞發酵時能放鈣鎂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