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小茶館
-
2 # 唐人聊歷史
曹操是一代梟雄,手下良將謀士眾多。先後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統一北方,後來親率大軍南下,迫使荊州不戰而降,此時的曹操可以說是他最得意的時期。沒有費一兵一卒反而得了荊州偌大的地方和幾十萬兵士,人生得意之事莫過於此。只有曹操一聲號令,似乎中國南方也會在他的手心裡,孫權和劉備根本不足掛齒。
可能正是因為此,曹操十分放鬆,對敵人失去了戒心,導致了赤壁之戰慘敗。赤壁之戰雖然戰敗了,但他仍然是天底下最大的諸侯,只有好好圖謀發展,休養生息數年,再度南下洗刷恥辱也不是不可。
知道這些背景,我們就可以理解前面的問題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難道是不想嗎?顯然不是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赤壁大敗,天下格局變為了曹劉吳三方勢力鼎立,互相牽制。倘若曹操這個時候稱帝,劉備和孫權估計會聯手攻他,不但如此,天下擁護漢室的人都會與曹操為敵,下場估計不會比袁術稱帝好到哪去。
二、天下人心依舊向著漢室,四百年大漢並不能一時從他們的心裡抹去,他們懷念大漢強盛時期富裕的日子。就連曹操手下許多人都心向大漢,例如荀彧等人。這也是曹操不敢稱帝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
3 # 一點點歷史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都,自此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四處征討,直至統一北方,此時曹操絕對有實力稱帝,漢獻帝雖未天子,但只是後宮的天子,曹操的權利早已凌駕於皇權之上,但是卻始終沒有稱帝。
在當時各路軍閥只有袁術割據淮南稱帝,結果被曹操,劉備,孫策數路大軍討伐,最終吐血身亡,這種盲目稱帝的悲劇讓曹操有了前車之鑑。
曹操初始階段,並沒有稱帝的足夠實力,但是在211年剿滅韓遂馬超,基本統一北方地區之後,確實有實力取而代之,但是此時曹操從196年迎獻帝已經過去十五年了,曹操也是接近六十歲“高齡”了,當了一輩子漢朝“忠臣”,豈能晚節不保。
赤壁之戰的失敗對曹操影響比較大,當時的情況是如果曹操獲勝,天下基本可定,但是結果卻讓曹操的統一程序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另外曹操為了迴應猜疑,曾寫過一篇《述志令》,從中也能看出曹操的政治抱負,以天下為重,並不在乎個人的地位,表明了自己忠心耿耿匡扶漢室。
-
4 # 西安—豐鎬遺子
在秦朝以前,“王”頂天立地,是天下之主。皇帝出現以後,“王”成為僅次於皇帝的爵位。一般情況下,非皇家宗室不能封王,異性封王一般出現於開國初期后王朝末年的權臣當道。若異性封王加九錫,一般就是篡位的前兆。
曹操稱魏王,加九錫以後,代漢自立的勸進呼聲就開始高漲起來。但是最終曹操沒有稱帝。終其原因,有一下幾條。
一、漢朝為正統,稱帝會導致內部分裂,風險太大。
早先袁術稱帝,就被各路諸侯討伐而亡,所以才有了後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陳群、桓階、夏侯敦勸進曹操稱帝的同時,又有一部分呈反對意見。為了避免內部分裂,曹操放棄稱帝。
二、不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
在部下勸進曹操稱帝的同時,地方實力派孫權也來勸進曹操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可曹操已經看出來,孫權要把其放在火爐子上烤,使其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曹操不稱帝,不給劉備孫權造成可乘之機。
三、曹操拉不下面子,“國賊”的稱號另其壓力很大
劉備和孫權一直罵曹操為“漢賊”,說其有篡漢之心。曹操廣告天下,表明心跡“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曹操不稱帝,也是拉不下面子,不願自食其言。
四、部下勸曹操稱帝時,曹操已經65歲了,古代“人逢七十古來稀”,曹操命不久矣,不值得稱帝,毀一世清明。
五、就算自己不稱帝,兒子也會稱帝,江山還是曹家的,自己稱帝不合算。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說的是自己當週文王大好江山,開國的是交給兒子像周武王一樣就可以了。果然,曹操去世才幾個月,曹丕就逼漢禪位了。
-
5 # 楚越寒山
從當時的形勢看:曹操雖然征戰30多年,到他死去仍有東吳孫權,西蜀劉備未滅。也就在他死去的前一年,剛剛結束關羽對樊城的攻打。也就是說她從來沒得到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讓他稱帝。
從曹操的出身來說曹操本夏侯氏,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後,後來過繼給曹嵩,曹嵩是漢初相國曹參之後。無論從那邊說曹操都是漢室名臣之後。也因此他聚集了荀彧,荀攸,崔琰,郭嘉等一批謀士。
這些人都是當時士族的代表,他們是反對篡漢的,在曹操進位魏公,魏王的過程中荀彧,荀攸,崔琰都是以死抗爭。曹操為籠絡人心,不敢貿然稱帝.
從漢獻帝來說,他沒有大功,但也沒有犯過大錯。貿然廢除會讓漢朝的遺老遺少,都投向以漢朝皇叔自稱的劉備哪裡。
這對曹操是不利的。所以他選擇了一條循循漸進的過程,先做丞相,後魏公,在魏王,後後世則可以直接由魏王做魏帝。
因為這些原因,他才沒有稱帝,,不過他透過稱丞相,魏公,到稱魏王,為後來曹丕稱帝也已經掃平道路了。把曹氏代漢變成只剩時間問題。
我是一個歷史影視愛好者,可以隨時交流心得。
-
6 # 納蘭談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方軍閥割據一方,相互攻伐兼併,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下逐漸有了統一的趨勢,官渡之戰後曹操大敗袁紹,相繼佔領青州、幽州、幷州、冀州,加上本部的兗州、徐州可以說是形式上統一了北方,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
之後又征服了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不僅有地盤而且還有天子,這時的曹孟德自然有稱帝的實力,但是卻做沒篡逆之事,原因有三,僅供參考。
1.天下未定,總有遺憾。
曹操的雄心大志不只是做一方霸主,而是一統天下,像曹操這樣的完美主義者,剩下個劉備、孫權不滅總覺得人生不完美有缺憾,即便稱帝也是名不符其實,有何意義?
2.虛名招禍,實權穩妥。
這時的曹操已經乾坤獨斷,沒有皇帝的虛名但是有皇帝的實權,國家政治、軍事都他一人說的算,曹操是個不拘泥形式主義的男人,務實是他最大的特徵,帝王的虛名只會是自己的政治累贅。
3.漢室雖衰微,但人心還在。
畢竟漢朝都存在四百年了,朝中的多數大臣包括自己的很多文臣武將都是世受皇恩的漢臣,心裡的天平更偏向於扶助漢室,一旦篡逆在輿論上就顯得較為被動,一旦生變得不償失。
-
7 # 杭州落戶丁老師
自己做皇帝?曹操或許一生都沒有想過。
第一點他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自己變成了漢獻帝的老丈人,如果廢了漢獻帝置自己的女兒於何地。
第二點曹操一開始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想過自己的攤子越來越大,開始自己只是想匡扶漢室,做大了也不能貿然的篡位,所以為了保住臣節就繼續做漢臣吧!而且從他的詩句還有史書中可以看出他只是想做個周文王,只是沒想到他兒子也想做文皇帝,所以他就成了魏武帝。
第三不需要,在漢朝,尤其是東漢,最有權勢的有三種人,名仕、宦官、外戚,曹操三者兼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不需要皇帝區區虛號。而且漢室的影響力還是存在的,他的手下,以荀彧為首的文人集團,都是以漢臣自居的......
第四雖然曹操常說,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然而那時的天下並沒有對他曹家歸心,由於他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已經啟用大批寒門的人才,那麼那些既得利益的豪門大族,尤其那些知識分子、名仕都對他很不滿,尤其很多被他殺了,比如孔融,比如禰衡。所以在他死之前讓他兒子對門閥集團採用比較傾斜優厚他們的政策,比如九品中正等等制度,徹底把那些豪門大族推上歷史舞臺。
-
8 # 一個野生老孫頭兒
從早些年講,曹操對於漢室還是有一定感情的。雖說他是官宦之後,但是身為漢朝臣子,他還是有著救國之心的,這一點從他與王允密謀刺殺董卓可以看出。然而之後事態的發展讓他對於漢室失去了信心,才會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想法。那他為何不稱帝呢?
1、年少時他曾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思想,所以他晚年面對漢獻帝以及麾下大臣的登帝提議才會一推再推。
2、在電視劇新三國裡,曹操很多次說過一句話:“並非我曹操皮厚,而是我把這世上庸俗不堪的綱常倫理都不放在心上了,世人都說我是奸雄,可又拿我這個奸雄莫可奈何,你們這些自詡偽君子的人,也都敗在了我這個奸雄手裡,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凌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可以實現自己抱負的奸雄,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從表面就能看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錯看了我曹操,現在又錯看了,但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
3、不願背上篡漢的名聲。劉備和孫權一直把曹操看作對手和榜樣,一方面罵他漢賊,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點稱帝。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孫權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稱臣,說天命就在曹操這裡。對此,曹操的頭腦倒是很清醒。他明白,只要自己稱帝,劉備、孫權他們馬上就會跟著來,“篡漢”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來背。他不可能上這個當。再說了,曹操現在雖然不是皇帝,卻是“中央”,劉備、孫權也只是“地方”。如果三個人都稱帝,劉備、孫權他們就不是“地方”,而是“對方”了。這不划算。所以,曹操拿著孫權的信對大家說,這小子是要把老夫擱在爐子上烤哇(是兒欲踞吾著爐上火邪)!這才有“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說法。也就是說,是否代漢自立,令創打魏王朝,聽天由命吧!但是,封公、建國、稱王這些事,該做還得做,而且一往無前。
可能不稱帝的曹操,才能夠稱得上一代梟雄吧!不知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
9 # 戰史解碼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儘管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大奸臣的形象,但這並不能否定他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可就是這樣一位極具才能的“大奸臣”即便到後來已經成了魏王,卻依然沒有跨出那最關鍵的一步——稱帝。
這又是為什麼呢?
曹操
一、名譽上的考慮起兵之初的曹操為了招攬人才,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處處以漢室忠臣而自居,以此來收買人心。如果他自己廢了漢獻帝,那麼無異於打自己的臉,也讓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聲譽灰飛煙滅。
曹操畫像
二、政治上的考慮曹操由弱變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手裡把持著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讓他吃盡了甜頭。“天子號令”這杆大旗讓他時時處於道德的制高點,也讓他收攬了許多還忠於漢室的能人,這其中就有曹操的首席謀士之一——荀彧。除此之外,當時一心向著漢室的百姓也不在少數。那麼以曹操的睿智肯定明白,自己一旦稱帝,那麼他自己的內部很有可能分崩離析!(估計稱王就是曹操的一次試探,而稱王時的反對浪潮都那麼高,個何況廢漢帝而自立呢?)
曹操劇照
三、長遠的考慮既然自己稱帝已無可能,那麼還不如安心做好自己名義上的漢臣,畢竟自己已經成了魏王,地位也與皇帝不相上下,又何必去費力不討好呢?雖然自己不能稱帝,但卻可以為自己的子孫創造條件:可以逐漸改變人們的思想,讓他們逐漸忠於魏國,即使剩下一些頑固派,他們到了自己子孫掌權的時候,也會因為年歲而所剩無幾。
曹操劇照
我個人認為,曹操絕對不是一個所謂的漢臣,他也絕不是因為自己忠誠於漢朝才不廢漢帝而自立。對於一個政治家而言,所有的言行都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權力,有著更加深遠的目的而已。就算是那個天天嚷嚷恢復漢室的劉備,也只不過是打著這個旗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罷了,不然他自己又為何也稱帝了呢?
-
10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曹操離稱帝就差一步之遙了,不是曹操不想,而是不敢,因為時機不成熟,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挺好嗎。
為什麼說曹操心裡想稱帝呢?因為看曹操之前的行為就能知道。曹操一步一步向著皇權逼近,讓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後又封魏王,加九錫,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他所做的一切無一不暴露他的野心。
後來多次想更進一步而試探群臣。曹操和天子在許田圍獵時,借天子的箭射中了一隻鹿,讓所有人都高呼萬歲,大家都不知道是在喊曹操還是天子,結果很多大臣表露出憤怒;之後築銅雀臺慶賀,築臺這一做法是向皇權的進一步挑釁,有些向漢的大臣直接稱病不來,這也是一次試探。
透過曹操多次試探,他能察覺到現在稱帝時機確實不成熟,他不敢稱帝。
為什麼曹操不敢稱帝呢?
1、天下還有很多人心向漢朝,若是稱帝,這些人可能會投奔吳蜀,無疑引起外患;2、大臣裡面也有很多向漢的,稱帝也怕引起內亂。3、曹操也想留個好名聲,一生只做漢臣,絕不謀逆。其實我覺得這第三點可以不成立,他做的那麼多挑釁皇權的事,可能早就把名聲拋之腦後了,可以說如果天下歸心,都向著曹操,他絕對要稱帝。後來的唐朝宋朝的開國皇帝不都是前朝的臣子麼,也不影響他們成為一代明君啊!
總之因為時機不到,曹操不敢稱帝,只能創造條件,把機會留給後代了!
回覆列表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情。
對於曹操,初入戰場到位居廟堂之時,所思未必相同,但他的政治理想從一開始就不是裂土稱帝。
正如他自述:“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對於稱帝這種事情,那是袁術之輩忙著搶著要做的。曹操從內心深處是反感,甚至鄙視的。
曹操依舊出生在漢家恩澤廕庇的時代,儘管已經日落西山,對漢家的天然忠誠是當時官員的一種慣性。他還是個有理想的青年,稍有權力就全力清除惡政,以公道治民。
對這個有著法家理想的豪傑,他更希望自己能做一位疆場上威武的統帥,帶兵平定四方,討叛除逆,還大眾一個清平世道。至於姓劉還是姓曹,這不會是他考慮的重點。
隨著天下大勢的分崩離析,曹操被迫在諸侯爭霸中四處征戰,斬將屠城。他的心態慢慢被血腥險惡的環境改變。但直到最後,他仍舊能依稀記得當年初心。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算是為曹操的功業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