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城故事慢直播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在父母棍棒之下成長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較正直的,知道對錯知道美惡醜,能辨別是非,以後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能更得當更合理更人性化。

    當然也不排除依然用棍棒強硬手段管教自己的孩子!

  • 2 # 清風心理工作坊

    第一,這個問題的實質,問的是家長行為模式對孩子行為模式習得的影響。

    第二,毫無疑問,家長的行為模式,透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會在某種程度上在孩子身上再現。下面的圖片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三,至於下一代或者孩子是否會承襲從父輩身上習得的行為模式,關鍵在於孩子本身是否意識到以及如何評價父輩的這一行為模式。如果他對此毫無意識,可能就在無意識狀態下承襲了這一行為模式;如果意識到了並且認同這一行為模式,可能也會有意識地傳承這一行為模式;如果意識到了並且持負面評價,可能就會有意識地規避這一行為模式。

  • 3 # 夏日風清

    我覺得兩者要結合起來用。棍棒之法不能隨便用,除非是範了非常嚴重的問題才能用,比如:偷東西,死活不改。為了給她長點記性,可以用棍棒之法。其他方面,比如學習和生活方面,是完全沒有必要用棍棒之法的,要用愛心和耐心,溫柔以待最好。

  • 4 # 心靈使者阿桂

    不一定。如果孩子受原生家庭影響太深可能孩子用棍棒教育對待子女,如果孩子超越了原生家庭或許對孩子很溫和,在這裡父母要留意,這種溫和底下有沒有補償。

  • 5 # 家有小童鞋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長大了對自己的孩子會是棍棒教育還是溫柔教育?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關鍵看“從小被打大”的程度和尺度。

    比如我們這批孩子,從小就是被打大的,父母文化程度有限,不善於說教,更不可能坐下來跟孩子談心交流,教育孩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的事能做,錯的事不能做,如果做了就要捱打。

    記得之前在《圓桌派》中馬未都先生講了他們小時候捱打的事情,那時候住在大院裡,一層住著好幾戶人家,經常有聽到孩子捱打的聲音。而旁邊鄰居勸架也有意思,梆梆敲一下門說“某某某,打幾下得了啊。”

    你看,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把“打孩子”當成不得了的事情,甚至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應該打,完全沒有什麼打罵孩子就是虐待兒童的觀念。

    而奇怪的是,我們這一代人並沒有因此記恨父母,反而很感激父母的嚴厲教導,讓我們擁有了很多難能可貴的品格。

    所以說,這種“從小被打大的孩子”並沒有心理陰影,他們能很健康的成長,即使將來自己有了孩子,也會有用很積極的教養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二種“從小被打到大”是惡性的,父母對待孩子不是單純的嚴厲,而是把孩子當成負面情緒的垃圾站,打罵孩子也是以侮辱孩子人格為基本準則。

    有個初中女同學,在家排行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生她的時候,因為爺爺奶奶重男輕女,媽媽沒少受煎熬,整天要看家裡人臉色,在外面更是被人看不起。

    這筆賬媽媽全算在了我那同學的身上,從小就對她沒有笑臉,稍微做錯點事兒就被打被罵。特別是後來媽媽生下了弟弟,對她更是冷若冰霜,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家務,做不到就要挨懲罰。初中畢業同學想繼續讀高中,也被媽媽拒絕了,理由是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用……

    現在,同學已經結婚生子,也成為了一位媽媽了。她性格比較孤僻,不善於表達,跟我們坐在一起總是最安靜的那個。而且性格敏感多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胡思亂想。

    對於教育孩子,她沒有選擇和媽媽一樣的“棍棒教育”,反而對孩子很溫柔,很遷就孩子。

    可我發現,她的這種溫柔走向了與“棍棒教育”背道而馳的另一個極端——溺愛。

    為了彌補自己童年的不幸,她對孩子特別寵溺,幾乎要什麼給什麼,平時也是和顏悅色,別說打孩子,就是數落幾句都沒有。

    這種“溫柔教育”導致孩子變得嬌縱蠻橫,平時在家就是小霸王,家裡人都得讓著他,不然就倒在地上撒潑打滾,直到大家都妥協才罷。甚至打罵媽媽,一有要求沒有滿足就拿東西砸媽媽,或者罵爺爺奶奶,而他只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很明顯,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對我那同學是又很大影響的,而這種影響是負面的,是會給孩子留下性格缺陷和心理陰影的。

    所以說,“從小被打大的孩子”長大後會選擇對自己的孩子棍棒教育還是溫柔教育,是沒有唯一答案的。

    每個人“被打”的程度和尺度不同,所受到的心理衝擊也不同,有些人被打很快就忘了,有些人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治癒。

    有些人憎恨自己的童年,所以會選擇用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而有些人卻選擇變成那個自己最討厭的人,把自己曾經的遭遇在孩子身上再重演一次……

  • 6 # 肥仔老師談教育

    這種事情沒有必然的結果的

    這種事情是沒有必然的結果的。假如孩子認可家長的這種教育,覺得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對的,而且認可這種教育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大,那麼他就可能繼續沿用棍棒教育;假如孩子不認可家長的這種教育,甚至認為家長的這種教育對自己的危害多過幫助,那麼它就有可能傾向應用溫柔教育,甚至可能走過頭,變成溺愛。

    我對孩子教育的看法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無論是極限的棍棒教育,還是極限的溫柔教育,都是錯誤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恩威並施。孩子做得對的,做得好的,就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或者適當的獎勵。孩子做錯了,就應該給予嚴肅的批評。而給予嚴肅的批評,不一定就是要上升到棍棒,只要你用嚴肅的表情,再配以責備的語氣,其實就已經比較有威力的了,因為孩子的特點就是“非常在乎成人對他的看法”。

    當小孩的某個不合理的行為,糾正了很多次都沒有效果的時候,那倒可以打一下。打的時候要注意,並不是說越大力越好,你只需要動作大而恐怖,但用力確實點到即止就可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胸口碎大石,這個節目的最大看點就是動作幅度非常大,但是錘子落到石頭的時間非常短,力根本沒時間傳到人的身上就已經消失了。同樣的道理,你打孩子的時候,鞭子落在孩子的身上的時間要非常短,目的就是讓力只停留在面板,只傷點皮肉,不傷筋骨。

    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棍棒教育,還是溫柔教訓,只要走向極限,都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 7 # AliceQY

    不在於父母用了什麼方式,在於有沒有用對孩子,哪怕是親生的,都不意味著父母習慣的覺得可行的方式就接納度很高,其實吧,可能問題在父母這,也可能父母對的孩子不懂事,每家都會有,大部分來說,就這麼撐到大撐到老,到相互讀懂,歲月回不去了,大部分都有點遺憾的,所以,多愛自己的孩子,因為外面要求太高了,往往虛榮的是大人,哪怕是光宗耀祖,哪怕是階層所需,我唯獨在覺得有使命感時,是你責無旁貸的,其他時候,做好你的本來,智慧

  • 8 # 做好自己090726

    按理說不應該呀!想當年自己也是棍棒教育的受害者,明知道那種侮辱滋味,即使身上的傷會癒合,可心裡的傷卻銘記於心,不可磨滅地伴隨一生。既然自己都那麼深惡痛疾,更不應該把這種傷害延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才對呀,可為什還要重蹈覆轍?

    我是這樣認為的,原生家庭的教育簡單粗暴,可能父母的文化並不高,不太會教育孩子,但父母還是很愛孩子的,只是用錯了方式方法。還有就是對於熊孩子說教卻沒效果,那父母又不想他一錯再錯,只好打他一頓來阻止了。

    而當自己也為人父母后,面對熊孩子闖禍的事,好說歹說也沒用,自己也束手無策了,而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棍棒教育早已在心裡生了根,所以就把當年父母是怎樣教育自己的那一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代傳一代。

  • 9 # 地理梁老師

    從小被家長打大的孩子,該不該對自己的子女棍棒教育,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梁老師認為家長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單純參考上一輩人,應該根據孩子的品性和習慣等,“因材施教”。梁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打孩子也需要“大環境”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多數都生活在農村,或者城市的一個小區大院,父母雖有讀書,但文化程度大都不高,所以家家戶戶教育子女的方式都差不多,輕則罵,重則打。

    因此,在那種開放的環境下,家家都能聽到隔壁孩子被打的聲音此起彼伏,那個時候被打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了,捱打捱罵很正常,因為隔壁家的也是這個遭遇。

    當家家都打孩子,你也打孩子,孩子更多的是受教育,明白做錯事就該承擔後果。但若時代變了,家家都在學習科學教育孩子,和孩子交流,用環境改變孩子,而你依然在打孩子,孩子就會迷茫,會覺得自己的遭遇比別人慘,內心感到不公正,這反而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是溫柔教育還是棍棒教育,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科學教育孩子講求適應孩子年齡和心理成長水平,要根據孩子性格而定;講求與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養成習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都追求孩子獲得優質教育環境的原因。

    若父母有時間陪孩子,有空科學育兒,時時、事事謹慎,孩子也會健康成長。但孩子終歸是要面對社會,面對社會上的各個階層的人,一旦遇到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其可能失去處理能力。

    若父母無時間陪孩子,也沒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質的生存環境,孩子難免會惹上一些社會習氣。只要孩子能分辨善惡是非,能積極向上,一些惡習溫柔教育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若孩子走上歧途,無法分辨是非善惡,只要有效棍棒教育也不是不可以。

    在現代育兒環境下,家長若一直用棍棒威壓孩子,孩子極易變得懦弱、嫉惡如仇,產生極端性格和心理問題;家長若一味對孩子溫柔以待,孩子也極易產生萬事無憂、自私自利的性格。凡事過猶不及,最合適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教育孩子,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孩子最信任的是父母,接觸時間最長的也是父母。很多習慣也都是來自於父母,若父母做不到的事情非喊孩子做到,還棍棒相加,孩子勢必會很迷惑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久而久之,形成叛逆心理。若父母能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孩子也就懂的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事情該怎麼做。

    2.堅持原則,不溺不縱

    愛有度,罰有章。孩子犯錯,該怎麼處理一定要堅持原則,說揍就揍,說不給吃飯就不給吃飯,讓孩子知道犯錯的後果,不溺不縱,不半途而廢,才能起到效果。

    3.多方調查,不冤枉孩子

    孩子犯錯不要只看到表面現象,一定要調查清楚原因,並跟孩子講清楚怎麼錯的,錯哪裡了,要怎麼罰,要怎麼改。不能不做調查就給孩子“扣帽子”,下結論,冤枉孩子,那反而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 10 # 浮塵微草

    題主這個問題的答案,辯證地說,只是一種可能性,或機率大小的問題。 孩子從小被打大,說明是在棍棒教育下完成未成年人成長曆程的。所以有必要先談談棍棒教育的話題。

    棍棒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不外乎就是在孩子不聽話時、或做錯事後接受家長或老師肢體懲罰的剛性教育手段。

    棍棒教育僅僅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種方式,絕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教育歷史。大教育家孔聖人的教育理念就絕對不是棍棒教育。確切地定義,棍棒教育是中國封建家長專制度下的產物。 其好處是:棒棍可使受教者言行舉止有一定的約束力,可維護制度、規矩的執行力度,能使受教者深深地記住某方面的教訓。

    然而其弊端也是極大的:

    有可能傷及被教者的器官。 打罵孩子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和逆反心理。打擊被教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悲觀厭世。 經常捱打可能導致孩子智商降低。 使孩子陷入孤獨的深淵。 造成孩子說謊、報復欲膨脹、懦弱膽怯、暴戾恣睢等人格畸形。 效仿此法去影響他人,起到了以錯鑄錯的效應。

    就其利與弊的數量之比,也可看出棍棒教育是弊大於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還是認為寧做“花園園丁”,不做“行刑隊長”。

    有了上述依據,我們再回到正題——從小被打大的孩子,以後教育子女會採取棍棒教育還是溫柔教育。應有三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教育子女的方式是“經驗主義”——也即為人父母時,沒有專門接受過先進教育理念的家庭教育的培訓。這類父母一般會沿襲棍棒教育,因為棍棒教育理念在他們思維中早已根深蒂固;發生問題時除了打罵的棍棒手段外,他們沒有任何的其它教育方式,且在情急之下,棍棒自然會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另一方面,棍棒教育之下長大的孩子性格易怒,脾氣易暴。這類父母常常自以為是,往往會認為孩子在被告打罵一頓之後會從此走上正軌,殊不知這樣“武戲”不斷地在上演著。

    第二種情形:教育子女的方式是“經驗+反思”——也即棍棒教育和溫柔教育雙管齊下。因為這類父母深切地體驗過棍棒教育,深知其危害,且不斷地反思,所以在教育自己子女時會刻意地避免這種粗暴的手段。問題是他們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自己也沒有自學過,教育孩子遇到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情急+無奈+易暴脾氣”之下,棍棒教育就在所難免了。事後,這類父母常常會處於後悔自責之中,心態相當矛盾。

    第三種情形: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即透過培訓或自學接受了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再加上自身對棍棒教育危害的深刻認識和反思,往往比非棍棒教育之下的父母更覺悟,能脫胎換骨,全新育子,做到“溫柔而堅定”。

    結束語:有人把教育孩子比作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的確,教育子女的過程是對父母之愛心和智慧的最好的考驗。“棍棒教育”雖有其利,能出“孝子”和“肖子”,但身心不合格產品更是其大機率事件;另一方面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折射出了父母教子的“無方”。作為一種無能的急功近利的拙劣手段,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一定要遵循隱蔽、適度、事後安撫的原則,力求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最後,我還是要呼籲,即將上崗的年輕準父母們,為了下一代,還是參加一下家庭教育培訓吧;要不,自學也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紅在怡紅院被大丫環排擠,跟了王熙鳳後受重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