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兩漢之後,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民族大融合、社會大動盪的時期。

    圖片來自於網路

    首先,東漢末年分三國,之後,西晉一統天下,然後僅堅持了50年就失去半壁江山,衣冠南渡,逃到南方建立“東晉”。那北方呢?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入主中原,建立了16個短小的政權,稱為“十六國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期,也許您覺得陌生,但您聽說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吧,這些成語都出自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誰呢?正是由北方氐族建立的“前秦”皇帝苻堅帶80萬大軍,攻打南方的東晉。

    最終人少勢弱的東晉反而打贏了這場戰爭,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哦~

    那麼北方的十六國是由誰統一的呢? 拓跋鮮卑建“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又發展成北齊、北周,北周的外戚隋文帝建隋朝,統一天下,從北魏到北周,都屬於北朝。

    而南方的東晉往後發展, “宋”、 “齊”、“梁”、 “陳” 依次更替,從東晉到“陳”朝稱為“南朝”。

    展覽的第三單元“吐谷渾國”,將會與上面這亂七八糟的“南北朝”時期並行~自公元4至7世紀下半葉,吐谷渾成為青海歷史的主角。

    “吐谷渾”,最初是人名,是誰的名字呢?

    “吐谷渾”是威武雄壯的西北漢子嗎?

    不不不,“吐谷渾”是正宗的東北人

    在東北那嘎,有一個鮮卑慕容部,部落首領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吐谷渾,雖是長子,卻不是嫡出,只是庶子。在古代只有正妻所生才是嫡子,其他女性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嫡子的身份比庶子高貴。吐谷渾有個弟弟,是嫡子,老首領去世後,弟弟繼任了首領之位。

    這對兄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西慕容”。

    說到慕容,您最先想起了誰?是不是金庸《天龍八部》中的“北喬峰、南慕容”,王語嫣的表哥“慕容復”~

    《天龍八部》劇照 北喬峰

    《天龍八部》劇照 南慕容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心心念念要復國的那個“大燕國”,就是慕容兄弟中“弟弟”的後代子孫建立的政權,弟弟這一支史稱“東慕容”;而哥哥吐谷渾這一支,史稱“西慕容”,因與弟弟發生爭執,哥哥吐谷渾率部眾1700餘帳西遷,一路風塵,輾轉大半個中國,從遼東出發,過包頭、越陰山、經甘肅,抵達青海東部,降服了當地的氐族羌族,建立起強大的草原部族。吐谷渾去世,他的孫子“葉延”繼位後,以祖父吐谷渾的名字命名了其族名和國號。

    (一)鮮卑分櫱(niè)

    分櫱(niè)是什麼意思?從植物學上講,大致是系出同根,抽出分枝的意思。

    大約在 西晉時期,吐谷渾從遼東慕容鮮卑部分出,建立“吐谷渾國”,立國350年之久,地跨東西數千裡,即使與中原的王朝相比,也算得上是國祚綿長、穩定昌盛的政權了。

    吐谷渾國經濟上游牧立國,倚重商業,力圖與南北朝各國都保持友好關係;文化上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使用漢文,信仰佛教;因是馬背行國,吐谷渾男子服飾著小袖、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吐谷渾婦女服飾與漢族婦女相似,辮髮,以金花為飾,具有鮮卑遺風。

    金花飾件(鮮卑文化)東漢末至魏晉

    西寧市陶家寨漢晉墓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金花蕊心有一小孔,可能是連綴在其他物件上的飾件,與鮮卑的“步搖”有相同點;金花邊緣像一粒粒小米的紋飾是“粟粒紋”,多見於慕容鮮卑的金飾上,是最貴重的裝飾紋樣之一。這些慕容鮮卑的遺存,因吐谷渾部的西遷,而在青海地區發現~

    雙馬行銅牌飾 魏晉十六國時期

    此牌飾青銅質地,造型為大馬馱小馬。

    大馬頭部圓球形冠狀造型,是鮮卑特色的鬃髻樣式。

    大馬腹部有一副馬鐙。目前考古發現,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馬鐙實物,是出土於十六國時期遼寧北票鮮卑貴族墓中的一對木芯包銅馬鐙,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現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中。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發明,它改變了世界戰爭史的面貌,無論是之後歐洲的十字軍東征,還是13世紀蒙古軍西征席捲歐洲,都得益於馬鐙的出現。

    吐谷渾的世系表

    吐谷渾世系表

    吐谷渾是第一代王,立國350年,傳22位王。隋朝時,吐谷渾的世伏可汗向大隋請婚,隋文帝將宗室女光化公主嫁與世伏;唐朝時,吐谷渾的慕容諾曷缽向唐朝請婚,唐朝將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弘化公主是唐代第一位遠嫁邊疆的公主,也是唯一嫁到青海的公主。

    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吞併後,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回到大唐,大唐在寧夏和甘肅地區劃給她們一塊水草豐美的土地,讓他們自行管理。

    下圖就是弘化公主墓誌銘~

    您看,大唐弘化公主的墓誌銘蓋上寫著“大周故西平公主”……

    這是因為弘化公主很長壽,76歲才去世,她去世時已是武則天的“大周”朝了,大周改封弘化公主為“西平公主”,大唐弘化公主和大周西平公主是同一個人,是為民族團結作出傑出貢獻的公主~

    弘化公主和慕容諾曷缽的長子,名叫慕容忠,被封“青海王”。從慕容忠的墓誌銘上,我們瞭解到,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年同月同日葬,由於文獻記載不夠詳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目前不得而知,仍是個謎~

    (二)河谷割據

    吐谷渾控制的是草原遊牧區,而祁連山下河谷地區並沒有被吐谷渾控制,河谷地區和中原形勢一樣,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匈奴鮮卑羯氐羌,再加上漢族,先後建立了20多個政權,其中統治青海區域性或在青海展開角逐的就有前秦、前涼、後涼、後秦、南涼、西秦、吐谷渾……等。

    其中最強大的是吐谷渾,疆域一度東至甘肅疊州,西鄰新疆于闐、北接高昌、東北直通秦嶺,方千餘里。

    河谷地帶的文物,更多體現出了農耕文明的特徵。

    凌江將軍印

    凌江將軍印 十六國時期

    凌江將軍印, 印盒是犀角質地的,上面刻有“玄武”的紋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傳統文化中的四神,玄武的造型是蛇纏繞在烏龜上。

    玄武硯滴

    玄武硯滴

    在古代龜被視為神物,龜蛇纏繞的連線體,是鎮守北方之神——玄武。這件器物龜背上有個注水孔,孔旁盤著一條蛇,龜腹內中空,有一孔道與嘴相連,當水注入後,水會從龜的口中流入到龜叼著的小杯中。

    它有什麼用呢?拿起整個器物,傾斜器皿,將小杯中的水滴到硯臺上。魏晉風流,建安風骨時期(美好中華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下)),人們寫字作畫很講究墨的濃淡乾溼,要用硯滴來滴水調墨,它是一件文房用品。

    空馬房舍模印磚

    空馬房舍模印磚

    青海自古出好馬,馬身後有一建築物,廡殿頂上有鴟吻,屋簷和柱子之間有斗拱,有明顯的漢地建築特徵。

    這一櫃子展出的是墓葬的模印磚,它們的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有兩大特點:

    一是佛教興盛 ,雖然兩漢時期佛教就已傳入到中原,但魏晉時期才興盛起來,第一排左邊磚的紋飾是手託日月的菩薩形象;中間的磚是比丘受戒施食餓鬼的佛教題材,第二排磚左邊的磚是金剛力士向上託舉的紋飾,這些都反映出佛教的興盛;

    二是戰爭頻仍 ,第二排中間和右邊的模印磚上,都有甲士的形象,體現出烽火連年的社會背景。

    金扣蚌殼羽觴

    金扣蚌殼羽觴 青海省博物館藏

    西寧市南灘磚瓦廠十六國時期墓葬出土

    這是金扣蚌殼羽觴。觴,是古代盛酒器,即酒杯。展櫃中的這件觴杯口兩側有半月形向外突出的部分,既象耳朵,又如鳥的雙翼,故名耳杯,也稱為“羽觴”。

    這件羽觴是北方十六國時期的,而在南方的東晉,有位大書法家名叫王羲之,在一個叫蘭亭的地方,與朋友聚會,大家把觴放在彎彎曲曲的溪水上,曲水流觴,一曲新詞酒一杯,飲酒吟詠,最後王羲之寫下了千古名作《蘭亭集序》。

    觴要想漂在水上,木胎比較多見,考古中也發現有銅質的,但象這件羽觴一樣,用一隻大大的白色蚌殼作酒杯,還用貴重的黃金鑲嵌杯口,杯身內珍珠的光暉和黃金的光芒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的,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極為罕見。

    (三)吐谷渾道

    從魏晉開始,西域各國紛紛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因戰爭頻仍,河西走廊時常阻塞不通。吐谷渾佔據了青海後,地跨東西數千裡,打通了南北東西各方的通道,絲綢之路青海道創通,成為中原與西方進行聯絡的樞紐。

    由於吐谷渾控制的是草原遊牧區,並沒有控制湟水流域,吐谷渾道的中心和羌中道不同,不再是以西寧為中心啦~

    吐谷渾道的中心,從青海湖東岸的西寧,向西移動到青海湖西岸的吐谷渾都城“伏俟城”了。從伏俟城往西可以去往陽關、河西道以及西域;從伏俟城往東,除了和可以去往北朝的中心長安、洛陽,同時為了方便去往南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吐谷渾開通了去往蜀都的道路,從那裡可以借長江水路去往江南。

    胡人牽駝模印磚

    胡人牽駝模印磚 南北朝時期

    西寧市湟中縣徐家寨出土

    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牽駝模印磚。駱駝是“沙漠之舟”,是絲路上運送物資的主要工具,駱駝的英姿是絲路興盛的象徵;在駱駝身旁行走的是高鼻深目的胡人,和重土安遷的漢人不同,胡人是見多識廣,勇於對外開拓精神的代表,因此胡人牽駝圖案體現出絲綢之路上最深刻的人文內涵。

    波斯銀幣

    波斯薩珊王朝 西寧市城隍廟街出土 青海省博物館藏

    這是西寧窖藏出土的波斯銀幣,一共出土了76枚。這些銀幣的花紋由不同的印模壓印出來,分為如下兩種,正反面分別如下圖所示:

    這些銀幣的正面都是波斯王者的半身側面像;背面花紋都是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熊熊火焰,火焰兩側是星星和新月,相對而立的兩個祭人站在祭壇兩側正在完成這場祭祀。且背部多有銘文,左側為紀年銘文,右側表示鑄幣地點。

    波斯薩珊銀幣的出土,說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也反映出西寧在中西貿易交通線上重要的地位。

    黃地連珠小窠人物紋錦

    黃地連珠小窠人物紋錦

    北朝 都蘭墓群出土

    這塊錦上有太陽神的紋飾,放大後如下圖

    四角有希臘化的花草紋,圍繞人物一圈的是薩珊波斯連珠紋。中間的人物交腳坐車馬車上,粗看像是佛菩薩的造型,細看又與佛教人物不同,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太陽神形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伊朗高原上的安息帕提亞帝國已經滅亡,取代它的是波斯第二帝國“薩珊波斯”王朝。薩珊波斯的國祚自公元224建國,至公元651年滅亡。在展覽的“吐谷渾國”和“吐蕃東進”單元中,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受到薩珊波斯文化影響的文物。

    吐谷渾大事記

    在本單元的末尾,有一個《吐谷渾國大事記》表,顯示了吐谷渾建國後,隋朝時隋煬帝曾大敗吐谷渾,可不久後吐谷渾又盡復失地,重新復國;唐朝李世民也曾對吐谷渾用兵,吐谷渾也沒有滅亡;可是到吐蕃進攻吐谷渾時,吐谷渾就亡國了。是因為大唐的戰爭力比吐蕃差幾個級別嗎?我們分析一下,唐軍向吐谷渾作戰,要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在世界屋脊上運輸糧草,成本極高,交戰結束唐軍會很快撤兵,而吐谷渾就會捲土重來啦;但是吐蕃的情況和大唐就不一樣了,吐蕃也是遊牧民族,和吐谷渾有互補性,佔領了吐谷渾的地盤就不再撤兵了,最終吐蕃吐並了吐浴渾。

    紛繁複雜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了,吐谷渾也退出了青海歷史的舞臺,下一單元我們將進入大一統的隋唐時期,誰將成為青海新的主人?

  • 2 # 文方壯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分戶700使別部以牧。

    4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為單于,與慕容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 止於枹罕,以此為據點,後經過其後代的發展逐漸強大。

    吐蕃興起以後,向甘青地區擴張。唐龍朔三年,東部吐谷渾被吐蕃所滅,諾曷缽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徙其部眾於靈州,置安樂州。

    吐蕃佔據靈州後,吐谷渾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天福初,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人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

    但吐蕃滅吐谷渾後,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後,吐谷渾居住在 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12世紀後,河東的吐谷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谷渾人聚會。

    而現在土族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吐谷渾後裔的居住地與現在土族的居住地相同,所以依我個人看來這可以成為一個土族為吐谷渾後代的一個證據。

    互助縣土族地區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傳說是因為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據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這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個證據所在。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土族應為吐谷渾的後代。

  • 3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吐谷渾是鮮卑人建立的。

    吐谷渾作為青藏高原北部的政權,是一個首領的名字命名的國名,這個政權的建立者就是吐谷渾,但是他不姓吐,而是姓慕容,他的全名是慕容吐谷渾,鮮卑族的慕容吐谷渾,熟悉金庸大師小說《天龍八部》都知道,小說中的南慕容的慕容博、慕容復一直想要恢復的燕國就是慕容鮮卑建立的。

    慕容復一直要光復的大燕其實和吐谷渾淵源頗深

    三國末期鮮卑人崛起於遼西,其中的鮮卑慕容幹掉了宇文鮮卑和段氏鮮卑,獨佔遼西,後來五胡亂華之中建立了燕國,甚至南下中原。這奠定了慕容鮮卑基業的是慕容鮮卑的首領慕容廆,而吐谷渾就是慕容廆的親哥。

    吐谷渾的向西遠徙

    由於慕容吐谷渾是庶出,而慕容廆是嫡出,所以由慕容廆繼承了慕容鮮卑的大權,但是吐谷渾也分得的部落和馬群,兩部分開單過,可是有一次兩部的馬群打架,慕容部的馬群被吐谷渾的馬群咬傷,慕容廆就質問吐谷渾:“我們本來都已經分來單過,為什麼你們不走遠點,約束住馬群,現在你們的馬咬傷了我們的馬!”。吐谷渾說:“馬群打架是畜牲之間的事情,既然我本是庶出,你繼承了慕容家族我也沒有意見,既然你覺得我離你太近,那麼我從裡就離你遠遠的!”

    於是吐谷渾一怒之下,帶著部落西行遠徙,看見吐谷渾走後,慕容廆又想起兄弟之情後悔了,就派人去追,結果吐谷渾對來人說,你要是能我的馬頭自動向東,我就跟你回去,可是幾次來人將吐谷渾的馬頭拉向東方,馬群跑了幾百步後,就又重新向西而行,於是吐谷渾說,我們部落向西遠徙是天意,於是吐谷渾就開始向西遷徙。

    五胡亂華時期的吐谷渾和前燕

    吐谷渾一路向西,最終在青藏高原北部停下腳步建立了起了吐谷渾汗國,此後慕容鮮卑幾次崛起於中原,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等,慕容鮮卑們不折不撓的在中原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幾番折騰之下,慕容鮮卑建立的國家總共建立起來不超過百年。

    唐初的吐谷渾仍在,此時的慕容鮮卑早已經灰飛煙滅200餘年

    而就當慕容鮮卑們在中原幾經沉浮,最終灰飛煙滅後,吐谷渾汗國卻長期的青藏高原北部,維持他們的汗國,直到唐高宗時期才被吐蕃人所滅,他們的國足足足比慕容鮮卑們多了200多年。

    而至於現在青海土族是不是當年的吐谷渾,就得問專家了。我不知道,呵呵。

  • 4 # 小川讀歷史

    吐谷渾是中國西晉到唐朝時期,存在於西北地區祁連山脈與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少數民族國家,是遼東鮮卑慕容部的分支,由慕容吐谷渾所建立的。

    土族是中國青海甘肅一帶的少數民族,所生活的區域大致都在古吐谷渾領地內。

    那麼,吐谷渾與土族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的看法是:經過千餘年的民族大融合,吐谷渾和土族早就不能算是同一個民族,但是吐谷渾可以看做是土族的祖先之一,不過吐谷渾國家,並不能被認作是土族所建立的,因為在西晉到唐朝時期,現在的土族概念還沒有形成。

    大約在西晉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遼東慕容鮮卑部族內部發生了分裂。部落首領慕容廆與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渾之間產生矛盾,導致慕容吐谷渾帶領自己的部下,西遷到上隴地區(現在的青海東部甘肅西部等地)。建立少數民族政權。慕容吐谷渾的後人就以吐谷渾為國號,正式建立了吐谷渾王國。

    在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吞併了吐谷渾。至此,前後存在了近340年左右的吐谷渾王國滅亡,所部被歸入吐蕃民族當中。

    之後千餘年,在原吐谷渾故地,吐蕃民族、党項族、蒙古族、羌族等各民族與吐谷渾本地的人民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土族。

    總結:吐谷渾並不是土族所建立的國家,吐谷渾是由鮮卑所建立的,而吐谷渾是土族的祖先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文帝楊堅的長相到底有多奇特?張麗華是如何得到陳叔寶寵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