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群哥說歷史
-
2 # 司馬長史
溫嶠,山西太原人,本人聰敏,博學善文,尤善清談,而且鳳儀俊美,頗有器量,早年以孝悌著稱,多次拒絕州郡的徵召。
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溫嶠開始做官,永嘉四年受到劉琨的重任。
溫嶠歷經西晉至東晉,主要的政績在西晉末東晉初的動亂年代建立。
朝廷南下之前,他輔佐劉琨治理幷州,抵禦前趙,盡心效力,疲於奔命,在與石勒、劉聰等人的戰鬥中屢建戰功。
建興四年,西晉被滅,溫嶠隨劉琨投奔幽州刺史。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溫嶠南下,被任命為散騎常侍,替劉琨訴冤。
溫嶠歷經元、明、成三帝,平定了王敦、蘇峻兩次叛亂,內涉中樞,外任方鎮,為東晉王朝的創立和鞏固,立下了豐功偉績。
他的功績充分的顯示了他出將入相,文要武備的過人才幹,是挽救狂瀾的功勳之臣。
-
3 # 雄觀
對於溫嶠這個人,對他的評價用剛毅正直來評價一點都不為過。
溫嶠是太原溫氏族人,他一開始擔任司隸都官秘書,後來進入劉琨幕府,總是建立功勳,官至司空左長史。
西晉滅亡後作為劉琨的信使南下勸進,在東晉歷任顯職,與晉明帝結為布衣之交。
他先後參與平定王敦、蘇峻的叛亂,官至驃騎將軍、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
溫嶠是一個聰明帥氣而又有學識的人,他一生的成就表現自平定王敦和蘇峻的叛亂。
溫嶠是劉琨內甥,素受劉琨禮遇,提拔為平北參軍。
司馬睿建立東晉的時候,溫嶠盛讚劉琨為人忠義,稱頌司馬睿稱帝是眾望所歸,得到司馬睿的賞識。當時的很多名士,都非常讚譽欣賞溫嶠。
後來,大將軍王敦起義,攻陷建康後,欲以不孝之名廢黜太子,以圖取代晉室。
溫嶠又挺身迴護司馬紹,挫敗了王敦的陰謀。
晉元帝憂憤病逝後,太子司馬紹即位,史稱晉明帝,以溫嶠為侍中。
在溫嶠擔任丹陽尹守備期間,勸王敦越過朝廷親自選擇任職人選,並舉薦錢鳳。
錢鳳則推薦溫嶠。
王敦就以溫嶠為丹陽尹。 溫嶠得以返回建康,將王敦的謀劃與虛實盡數稟告給晉明帝,請朝廷作好應變準備。
後來王敦得知溫嶠背叛,非常的惱怒,以誅殺溫嶠一類奸臣的名義再次起兵,且揚言要親自割掉溫嶠的舌頭。
溫嶠負責平息王敦叛亂,最終把王敦大的一蹶不振,病死了。
平定王敦叛亂後,晉明帝下詔剪除王敦黨羽,幕僚賓客都給禁錮起來。
溫嶠得知以後,他認為,像陸玩、劉胤、郭璞這樣人,是被王敦脅迫參加起義的,身不由己,應該給予寬宥,司馬紹採納了溫嶠的意見,可以見得,溫嶠是一個多麼正直的人。
在公元327年的時候,東晉外戚庾亮想要削除歷陽內史蘇峻的兵權,溫嶠多次勸阻庾亮不要這麼做,但庾亮不聽。
溫嶠擔心蘇峻謀反,給庾亮說率軍保衛健康,但庾亮不聽。
後來蘇峻真的謀反,攻陷建康,挾持晉成帝,控制朝政。
後來溫嶠和庾亮共同討伐蘇峻,後來說服陶侃起兵,溫嶠傳檄天下,宣告蘇峻罪狀,討伐蘇峻的聯軍六萬多人,旌旗連結七百餘里,聲勢大振,兵鋒直指石頭城。
後來蘇峻見聯軍勢大,最後終於敗亡。
從以上可知,綜觀溫嶠一生,他的主要政績在西晉末東晉初的動亂年代。
南下之前,他輔佐劉琨治理幷州,抵禦前趙,盡心效力,疲於奔命。
南渡之後,曆元、明、成三帝,平王敦、蘇峻兩次叛亂,內涉中樞,外任方鎮,為東晉王朝的創立和鞏固,立下了豐功偉績,充分地顯示出他出將入相、文要武備的過人才幹,誠為挽狂瀾於既倒的國之勳臣。
所以,我覺得,溫嶠是一個非常賢明而又有智慧和謀略的人。
-
4 # 軒轅說文史
縱觀中國的歷史,西晉末期因五胡亂華導致了晉室南遷後所建立的東晉時期可以說是叛亂髮生最頻繁的時期之一,溫嶠可謂是東晉初期的定海神針,平亂達人。
據歷史記載,溫嶠生於公元288年,字太真,今山西祁縣人,出身大族太原溫氏,先後參與平定了王敦、蘇峻的叛亂,官至驃騎將軍、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那麼這個溫嶠是怎樣一步步走上了他人生和事業高峰的呢?
正所謂三歲看老呀,後天的成就是和少年時期的天資和勤奮有關的啦。溫嶠自小為人聰慧,好學善文,處於魏晉時代,清談的功力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且還長的很帥,可以說是鳳儀俊美呀,同時為人還胸懷坦蕩,頗有氣量。
早年就以才學和孝悌名聞於鄉里,因此而被州郡多次徵召入仕,可能是考慮到學業還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都被溫嶠拒絕了。
在公元305年,時年僅十七歲的溫嶠再次被官府徵召,這次他沒有拒絕,官職是都官從事,負責監察百官。
小小年紀就做了一個監察的差事,年輕氣盛再加上為人品性,自然就工作特認真啦。其結果就是上任伊始就彈劾當時的大名士庾敳,理由是這個庾敳搜刮民財。
要說庾敳是個大名士他還真是,庾敳不僅沒有因溫嶠彈劾他而記恨,反而對溫嶠的這一行為是大加讚賞,遂致溫嶠名聲大噪。
公元310年後,正值五胡亂華期間,溫嶠跟隨平北大將軍劉琨在北方抵禦外患,後因劉琨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所害,溫嶠南下建康。
公元318年,司馬睿正式稱帝后,溫嶠升任驃騎長史、太子中庶子。工作期間極其盡責,曾獻《侍臣箴》,因而深得太子司馬紹器重,後兩人引為布衣之交。
公元322年,時任大將軍的王敦發動了以誅殺劉隗、刁協等人為名義的叛亂,那麼王敦的叛亂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王敦是東晉的開國功臣,為東晉的建立是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對東晉的建立有著極大的貢獻,起初還只是琅邪王的晉元帝司馬睿剛到建康時是沒有任何皇族威望的,那時江南的大多數士族和平民都沒有把司馬睿等人當回事,幾乎無人待見。
後來在江南建立的較為穩定的東晉政權大多都是由王敦和他的族弟王導促成的,因而他們的威望頗高。在朝中王導主掌政策事務,而王敦則掌握軍事力量,遂時人才會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有此可見王家在東晉朝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幾年後,歷史上多次上演的同一種劇情又開始了,司馬睿覺得政權已經穩固了,就開始要動這些個老功臣們的權利了,首當其衝的就是王家。於是司馬睿就採用了提拔其他士族人士的辦法用以制衡王家的勢力。
與此同時王敦的一些做法也讓司馬睿不得不有所警覺,或許是強勢人格的王敦自己都沒有覺得自己有哪些做得越權了,比如自行選置屬下州郡官員,自行加任割據險處的將軍,更意圖安插親信任州刺史。
原本這些個任命應該是要上報的,但王敦卻都自行處理了,這就無形中讓司馬睿感到皇權受到了威脅,不免有時要責備一下王敦,可王敦卻對司馬睿的責備感到大為不快。
再加上受到司馬睿重用的劉隗等人的煽風點火,建議司馬睿削弱王敦的權利,又提議讓宗室司馬承任湘州刺史,出鎮湘州,以制約王敦。知道此事的王敦起初並沒有和劉隗等人撕破臉,而是寫信勸劉隗與他修好,哪知劉隗卻拒絕了。
緊接著司馬睿為防備王敦,讓劉隗等人以抵禦北方胡人為名領兵出鎮,這就進一步的增加了王敦對司馬睿的不滿。巧的是,公元321年,當時的東晉第一軍事天才,豫州刺史祖逖又病逝了,沒有了軍事上能人的威脅,這就讓王敦徹底有了反叛的決心。
對於這次王敦的所謂叛亂,在叛亂的初期溫嶠還是比較傾向於王敦的,曾對時任僕射的周顗說道:“大將軍這麼做似乎有一定原因,應當不算過分吧?”
本人的觀點和溫嶠相同,原因是,有些事情最初的本心並沒有多壞,但往往事情隨著發展和演變,最終卻變了味,這當中當然不是哪一方的責任。
但在王敦攻入建康後,誅殺了戴淵等一干政敵,主謀劉隗投奔了北方外族的石勒。王敦接下來的所作所為就有些過了,進一步的顯露了他的不臣之心。
一敗塗地的司馬睿,在無奈之下“脫戎衣,著朝服”對王敦說:“你如果想當皇帝,早和我說啊,我把皇位讓給你,我還當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讓百姓跟著受苦呢?”一個皇帝到了這種地步可以說是幾無權威可言了。
但司馬睿近似哀求的話,並沒有讓王敦的野心收斂。開始偏離了初衷,不久,王敦便自己給自己加官進爵,自封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導致王敦之所以會如此,應該是司馬睿征討他時,曾下令“有殺敦者,封五千戶侯”的原因吧。結果是司馬睿打了自己一個嘴巴,王敦自封“武昌郡公,邑萬戶”。
至此,司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擺設,皇帝徒具虛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又一人,接下來發覺太子司馬紹是個有勇有謀的皇位繼承者,考慮到以後不好對付,便有了要廢掉太子的打算,以便而後可以輕鬆篡晉自立,於是就以太子不孝為名要廢掉他,最後因溫嶠挺身而出加之幾乎所有官員的反對而作罷。
同年的四月,王敦領兵撤出建康,還歸武昌,但一切朝政盡在他的遙控之中,為人也不免越加的猖狂,十一月,晉元帝司馬睿在憂憤中病逝。太子司馬紹成功即位,史稱晉明帝,溫嶠升任為侍中。
而後溫嶠和司馬紹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和王敦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最終挫敗了王敦篡晉之亂,公元324年王敦病逝,從而王敦之亂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王敦之亂平定後,溫嶠建議司馬紹對王敦的黨羽不予追究,同時為了樹立皇帝的權威,重用了同為王氏但為平定王敦之亂立下大功的王導,並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態度,成功善後了“王敦之亂”的影響,穩定了東晉王朝的局勢,對安定東晉的大局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公元325年秋天,年僅二十七歲的晉明帝司馬紹病逝,在生命垂危之時。將輔佐太子司馬衍治理朝政之事託付給了國舅虞亮及溫嶠、卞壺、郗鑑等。司馬衍史稱晉成帝,登基後任命虞亮為中書令,總攬朝政大權。
相對於卞壺、郗鑑來說,豫州刺史祖約和荊州刺史陶侃二人的地位更高,名聲更大。由於長期出鎮在外,所以晉明帝在臨終時也就沒有詔他們回朝接受遺命。可這二人卻不是這麼想的,相反而認為此事是虞亮從中動的手腳,因而逐漸對朝廷產生了怨氣。
時間一長,虞亮等人也就覺察到了,於是為了防禦祖約和陶侃二人做出反抗朝廷的舉動,虞亮便任命溫嶠為江州刺史,把軍隊駐紮於武昌,以加強對長江中游地區的控制。同時,虞亮又任命王舒為會稽內史,和溫嶠相呼應,以保障京城建康的安全穩定。
怎知,你一心要防的人沒有出事,反而是那些起初得到重用的人有了反叛之心。當時,有個叫蘇俊的歷陽內史,英勇驍戰,曾經參與過平定王敦的內亂,屢立戰功。
仗著自己有功於國,手下又有精銳部隊和精良的兵器,就逐漸變得驕傲起來,開始有了異心,時常收納亡命之徒,經常違抗朝廷的命令。因此,晉成帝和滿朝大臣都很擔心,覺得他日後必會禍亂。
公元327年冬天,虞亮決定奏請晉成帝下詔書將蘇俊調到京城建康,採用貌似給他升官,實則是收回他的軍權的辦法達到預防的目的。但蘇俊知道自己的罪狀很多,害怕進京後被問罪,便一再推辭。可朝廷並沒有因為他的推託而打消讓他回京的念頭,反倒催得急了,這無形中就讓蘇俊更加猜疑了。於是,他乾脆爭取主動,派人去和祖約聯絡,共同商議起兵謀反之事。
公元328年春天,蘇俊會合祖約派來的軍隊,共計兩萬餘人,一同從歷陽向東進發,從長江走水路直逼建康。搞笑的是,我們這位虞亮大人是沒有絲毫的準備,倉促之間,只能委派不善軍事的卞壺帶兵迎戰。哪知叛軍藉著風勢放火攻城,一舉成功,卞兵慘敗,而後卞壺被殺,無奈之下,虞亮只好帶著殘部向西逃亡,投奔溫嶠去也。
蘇俊攻進建康後,縱兵大掠,驅役百官,隨意鞭打朝廷重臣。不僅如此,他還派兵將宮廷整體包圍起來,軟禁了晉成帝和皇太后,自任驃騎將軍,總攬朝政大權。
溫嶠在武昌聽說了蘇俊和祖約率軍進攻京城一事後,便立即帶領部隊向東進發,準備支援建康。可沒想到他們剛到達潯陽,就碰上了前來投奔的虞亮。得知京城已經被叛軍攻陷後,二人商榷後決定立即派人前往荊州請陶侃的部隊支援,準備一同起兵救援晉成帝。
陶侃受邀後,腦海中不免浮現了先帝臨終前沒有召他回朝和其他大臣一同受遺命的場景,於是乎心裡就不是滋味了。起初還委派將軍龔登率兵到潯陽援助虞亮和溫嶠的部隊,但很快就反悔了,命人火速追趕,在龔登行至半路時,就又把他們召回了。
對於陶侃的這種做法,溫嶠和起初對待王敦之亂一樣,完全能理解陶侃的心情,知道他為何會此舉動,於是立即派大將王愆期前往荊州勸說。王愆期不僅對陶侃講了很多忠君愛國的大道理,還說溫嶠想請他統領勤王軍隊。最終溫嶠的誠意打動了陶侃,加之此時傳來了蘇俊殺害自己兒子陶瞻的訊息,這就無形中加速促成了陶侃一同起兵勤王的決心。
四月,荊州大軍同江州大軍會合,共計六萬多人,一同順江東下,朝京城建康進發,蘇俊緊急部署隊伍進據石頭城,想憑藉險要的地勢對抗晉軍,固守京城。因為叛軍的殊死搏鬥,雙方交戰了好幾個月,依舊沒能分出勝負。戰爭怕的就是打成了持久戰,遠道集結而來的晉軍很快沒粱了,這自然就不免人心開始有些浮動了。
作為總指揮的陶侃開始有些不淡定了,於是就對溫嶠說道:“現在敵軍藉助有利地勢,死死地守住城池,短時間內我們根本無法取勝,糧草也緊缺。還是我先帶一批自己的人馬回荊州,等籌集糧草並擴充兵力後,再想其他辦法來收復建康。”
溫嶠聽後,當然知道陶侃此舉的真正目的。於是便立即對陶侃說道:“軍中缺糧我知道,但用撤走人馬的方式去籌糧,陶侃兄老弟我不贊成呀,現在正值戰事焦灼,成帝被困,國家有難。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已經是有進無退了。”
“現如今我們聯軍起兵勤王,老兄你要是忽然離開了,那軍心肯定會動搖,這後果可就嚴重多啦,如果僅僅是因為你的這一決定耽誤了救國救難的大事,很有可能義軍會把矛頭指向你呀,到那時你可就是國家和人民的罪人啦。”
此番話一出,陶侃不免意識到了自己那心裡的小九九是根本就不妥啦,只好打消了離開的念頭,重新振作起來。
過後,溫嶠為了防止軍隊士氣低落,第二天就派人在場上建了一個土壇,召開了再次進攻的誓師大會。並親自寫了一篇誓師的文告,登上土壇向全軍做進攻動員。緊接著,在戰爭中和陶侃衝鋒在前,分兩路率兵向叛軍發起猛烈進攻。
最終在晉軍的猛烈進攻下,叛軍支援不住,由於蘇俊在此次進攻中被殺死,沒了領頭人的叛軍士兵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竄毫無戰鬥激情了,形勢很快瞬間直下。得勢的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了建康城。
守衛宮城的叛軍小頭目匡術見此情景,深知推翻東晉王朝已無希望,便向晉軍繳械投降。東晉的這場蘇俊之亂在溫嶠和陶侃等人的領導下,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艱苦抗戰後,終於平定了,再一次讓東晉王朝度過了危機。
由於平定蘇俊叛亂之功,公元329年,溫嶠升任驃騎將軍、進爵始安郡公。同年,在返回武昌途中因中風而逝,時年僅四十二歲。
溫嶠
軒轅
東南定海針,
幾度叛平人。
不恃多功業,
甘為侍宦身。
文:軒轅
-
5 # 張淨思
溫嶠,東晉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當時的名士都欣賞他的才學,樂於與他交往。他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對東晉王朝忠心耿耿。為官期間勤政愛民,深得民心,並多次平定叛亂,一生為中興東晉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不僅人長得漂亮,器量大;而且聰明能幹。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
-
6 # 新村969
溫嶠,字太真,晉太原祁縣人。博學能文,以孝悌見稱。風儀秀整,美於談論,見到他的人都很欣賞他。時散騎常侍庾敳有盛名,而頗好聚斂,溫嶠就上表奏劾,一時京師為之振肅。
東晉明帝即位後,溫嶠參預機密,轉中書令。王敦自恃兵權,不來朝見,有無君之心。溫嶠多有勸諫,見王敦不聽,便假意敬重王敦,參綜其事務及密謀,以附和其欲。同時,又與錢鳳深交。隨後,溫嶠被王敦任為丹陽令,臨臨時,因怕錢鳳替王敦籌劃奸謀,就起身行酒,走到錢鳳跟前,錢鳳還未及飲,溫嶠就裝作喝醉了,發怒說道:“你是何人,我來行酒,你竟敢不喝!”王敦以為溫嶠喝醉了,兩下勸解言好。臨走的時候,溫嶠涕泗橫流,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去了又回,這樣反反覆覆有兩三次,然後才上路而去。他走了之後,錢鳳入見王敦說:“溫嶠與朝廷聯絡甚密,又與庾亮(明帝皇后庾氏之兄)交情深厚,他末必可信。”王敦卻說:“溫嶠是因為喝醉了,發了點火,你怎麼能因此就說他的不好呢?”由是,王敦不用錢鳳之謀,而溫嶠回到京都後,據實上奏王敦的逆謀,請求朝廷預先防備。等到王敦起兵,溫嶠率軍討平了這場叛亂。
成帝咸和二年,蘇峻聯合祖約作亂,次年春天,就攻入京城,因風放火,一時官署焚燒殆盡,錢物也橫遭劫掠。當時主政的庾亮等人倉皇之下,僥倖逃到了溫嶠軍中。此前,溫嶠就已察覺蘇峻有叛亂動向,曾經請求還朝,以備不測。不久,正如其所料的那樣,蘇峻果然起兵。大亂之時,溫嶠聯合當時位重兵強的陶侃,並且推舉陶侃為盟主,與庾亮一起共同討伐蘇峻。在溫嶠的苦心經營下,聯絡眾軍,增強軍隊實力,最終成功地平定了蘇峻,祖約之亂。
回覆列表
我認為溫嶠是一個富有大智慧的人,是一個會識大局的人,下面我來講一個溫嶠的故事。
公元322年,王敦以誅殺劉隗、刁協的名義舉兵叛亂,太子司馬紹準備親自領兵平定叛亂。溫嶠攔馬進諫道:“臣聞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武,為何萬乘儲副而以輕天下!”這才令司馬紹打消了親征的念頭。有溫嶠領兵指揮,將叛亂平定。
這一年司馬紹繼位,也就是晉明帝,明帝繼位後,對溫嶠尤為器重。先認命為侍中,不久又升為中書令,參與機要。皇帝對溫嶠的寵信,引起了手握重兵的徵南大將軍王敦的不滿。為了控制溫嶠,上書請求讓溫嶠擔任自己的左司馬。
溫嶠透過日常的觀察,發現王敦還有謀反的跡象,所以就想拜託王敦的控制,他就假意順從,處處維護王敦,替他出謀劃策,與他的心腹錢鳳交好,因此取得王敦的信任,認為溫嶠是識時務的聰敏人。
公元324年,丹陽尹一職出現空缺。溫嶠趁機勸說王敦:丹陽尹掌管著京師,只有文才兼備的才能勝任,朝廷任命的官員恐怕以後不能掌控局面,不如將軍來選擇一個。王敦聽後反問你覺得誰合適呢?溫嶠假裝極力推薦錢鳳錢鳳一聽馬上投桃報李,反過來推薦溫嶠,最後王敦聽從錢鳳的建議,任命溫嶠為丹陽尹。
溫嶠害怕錢鳳反應過來,所以在王敦為他送行時,假裝喝醉,與錢鳳吵起來,走的時候又三進三出,假裝不捨,一出門就迅速溜了。等錢鳳反應過來,告訴王敦:溫嶠可能是心向朝廷的。王敦認為錢鳳因為昨晚與溫嶠發生爭執故意誣陷,所以並不在意。
溫嶠一回到朝廷,就彙報了王敦可能謀反的情況,同年朝廷出兵征討王敦,平復叛亂。
面對強大的敵人,溫嶠隱藏鋒芒,忍氣吞聲,最終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