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能詳細講講這個國家世系表上的人物故事嗎
4
回覆列表
  • 1 # 欄杆拍遍

    虢國的歷史比較複雜,因為在歷史文獻上先後出現了五個虢國,即西虢、東虢、北虢、南虢和小虢。

    簡單來說,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後,周武王將其三叔虢叔封於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二叔虢仲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北)。後來西虢東遷至三門峽後,後人稱為南虢;留在西虢故地者,稱其為小虢。東虢被鄭國所滅後,虢仲後裔虢序又被周平王封於下陽(今山西平陸),後人稱其為北虢。但北虢僅為“子男”小國,故依附於南虢。所以也有人認為南北二虢實為一虢,北虢之都下陽為“虢之別邑”。

    虢國是一個尚武的國家。從“虢”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來看,寫法有很多種,故而現在有徒手或持械擊虎並剝下虎皮等不同的含義解讀。虢姓後來轉換為郭姓,虢和郭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皮。虢為虎皮,而郭為城之外圍。先民在建造城市之後,便以“虢”之音來稱呼城牆,又根據城牆的形狀造出了“郭”字。

    西虢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姬姓封國,位列7公爵之一。另外6個公國是焦國、祝國、薊國、陳國、杞國和宋國,分別是“先聖王”炎、黃、堯、舜、禹、湯的後裔。從虢叔和虢仲開始,在整個西周時期,虢公經常擔任周室的卿士,地位尊貴。有時虢公還奉周王之命率師出征,這也為後來被晉國滅亡埋下伏筆。

    在周厲王、周宣王之際,西虢不堪犬戎的騷擾開始東遷至三門峽,直到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竹書紀年》)。那麼虢人在東遷後最初的落腳點在哪裡?李家窯遺址是不是就是虢國的都城上陽呢?關於這個問題,梁寧森《虢城、焦城與陝城考》中的觀點或許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從西虢開始東遷到虢人滅焦時,有一個較長的東遷過程。虢人滅焦是在幽王七年,期間相距七八十年。如果滅焦後才建成上陽城,那麼,在這之前的七八十年間虢人又居住在何處呢?大概只是到了滅焦後建上陽國都,虢人中的貴族也就隨之遷到了上陽城來,而一般的平民和奴隸則繼續留居李家窯一帶,從而形成了虢人的另一處重要居址。照此推斷,就可以給李家窯遺址為什麼面積那麼大,包含豐富,又出土了糧窖、陶窯、鍊銅渣和地下陶水管道等內涵豐富的遺蹟遺物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三門峽虢國墓地於1990年發掘了兩座國君大墓,墓主分別被專家認定為虢厲公(虢仲)和虢文公(虢季)。虢厲公在位時,西虢開始東遷。虢文公則因“諫宣王不籍千畝”而聞名於史。虢人滅焦於周幽王七年,當時的虢君正是在歷史上名聲很差的虢公石父。史書記載他貪財且善於逢迎,在周室主持國政並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

    虢國在滅焦後,在三門峽又立國120年,虢公石父之後還有四代虢君在位。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東方的諸侯申侯、曾侯等擁立周平王即位,而虢公翰則一意孤行,擁立了周攜王,造成了東周初年“二王並立”的局面。

    其後虢公忌父和虢公林父在位時期,因為晉國內亂(曲沃代晉),虢公多次奉王命聯合其他諸侯國討伐晉國。曲沃代晉成功後,晉獻公終於借道於虞國,兩次出兵虢國,虢公醜奔周,虢國滅亡。

    虢國在滅亡後,其子孫都以國名為姓氏,誕生了虢姓,虢姓後來轉為郭姓,這也使三門峽成為這個古老姓氏的發源地。

  • 2 # 公子想

    有個成語是“唇亡齒寒”,說的是晉獻公假道滅虢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要借到虞國討伐虢國,虞國大臣向君主建議,虞國和虢國是牙齒和嘴唇的關係,虢國要是滅亡了,我們虞國也就快了。可是虞國君主被晉國送的小禮物給迷惑了,根本聽不進大臣的建議,然後悲劇就發生了。那麼假虞伐國的“虢”國到底在哪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珍藏了一件虢季子白盤,相傳在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根據銘文的內容可知,這是虢國的子白奉命征伐有功,周王褒獎子白,虢季子白作盤作為紀念。

    1956年,國家文物局對河南三門峽市進行勘探,保障黃河水庫工程的順利進行,在該市的山嶺村發現了一處6萬平方米的目的,在這塊墓地裡,發現了墓葬234座,車馬坑4座,文物異常豐富。特別是1052號墓葬,出土了列鼎7件,簋6件,編鐘一組,還有10輛車、20匹馬的車馬坑。根據出土的意見帶有“虢太子元徒戈”的銅兵器,可以知道這是虢國的一位太子的墓葬,但是由於這裡沒有發現國君級別的墓葬,所以還不能確定這裡是不是虢國的“公墓”。

    1990年、1991年這裡由於基建,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而且被盜非常嚴重,考古部門立即展開了相關的調查,進行搶救性發掘,其中2001號墓葬和2009號墓葬,最為引人注目,出土了數量眾多的文物。2001號墓葬,共出土文物2487件,而且銘文上都指明瞭做器的人為虢季。根據銘文的內容可以知道虢季可能是一位國君。2009號墓的墓主人是虢仲,是另外一位國君。根據幾十年對這塊墓地的發掘,確定這裡是虢國的“公墓”,很可能就是當時虢國的國都,就是晉獻公滅虢所在地了,偶遇這裡沒有晚於東周早期的墓葬,故而斷定其年代的下線,就是虢國被滅之年,即公元前665年。

    綜上所述,虢國在今天河南三門峽市一帶。

  • 3 # 三維觀時空

    在中國歷史上,虢國是個極富傳奇色彩和悲情故事的諸侯國。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便大肆分封同姓諸侯國,而周武王分封8個一等公爵諸侯,除6個是前朝先賢的後裔外,其餘兩個姬姓公爵國,就是虢國(西虢、東虢),也是受封公爵國中唯一的周王室姬姓本家。

    周文王的弟弟,也就是武王的叔叔一個叫虢叔、一個叫虢仲,西周初年分別封到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和東虢(今河南鄭州西汜水鎮)為諸侯國君。

    從虢國一東一西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岀,虢國能在西周初年獨享一等公爵的特殊待遇的原由。

    成周滅商後,中國王朝的地緣政治結構發生根本變化,那就是兩大不同屬性的行政區域如何有機組合,從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分陝而治”的政治決策可以看出周王朝完成統治的一貫風格。以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的“陝塬”為界,召公奭負責的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周公旦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拓展的領地。東西虢國就恰好處在周王朝的這兩片區域,地理上相當於西周的東西兩大門。而如周、召二公是佐政的決策層的話,東西二虢就是類似拱衛王庭的武裝力量。在王庭,周、召二公是文臣,虢國公就是武將。從此,中國版圖上不但有豐、鎬與成周間東西交通要塞函谷關,而且也是晉國渡河南下的必經要津“茅津渡”。

    自虢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就帶有強烈的尚武特徵,虢國除了領有封地,還擔付負“王師近衛”的角色。史家基本傾向於:周天子直屬部隊週六師中的精銳師團虎賁師就由虢公統帥。《史記·周本紀》說:武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拆解虢國國名“虢”字也十分有趣,虢為擒虎擊虎狀,顯然,武王的兩個叔叔在開國之前的南征北討中,就己是武功蓋世的周室悍將。而虢又與虢氏的職事密切相關。周初分封同姓諸侯的目的,意在“以蕃屏周”。東虢虢仲所屬之“制邑”,一名成皋,亦名虎牢,是東都洛邑的八關之一。同時,虢叔所封之西虢,位於今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後世所築的散關、陳倉故城皆鄰近其境,楚漢時的“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三國時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的故事均發生在這裡。

    歷史上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共出現五個虢國,其實五虢的母國只有兩個,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均受分封,建邦立國。虢仲封東虢,在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虢叔封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市東。南、北二虢本系一國,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西虢在周厲王三年,討伐淮夷之際,始東遷三門峽立國。 而北虢也是虢叔的後代隨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應西周王朝統治地位的鞏固和發展需要,豐鎬和洛邑之間的崤函通道確實需要一支武裝力量的存在,所以西虢東遷才成為現實。平王東遷後,又在平陸加封一個北虢,與南虢包括虞國共同拱衛洛邑的安全。主要目標是抵禦來自晉國和秦國勢力的滲透。這也為虢國悲情的亡國命運埋下伏筆。

    進入春秋後,王室勢微,由於諸虢擔任的特殊使命,首當其衝受到來自新型諸侯國的挑戰。以小宗取代大宗的晉國,小試禮崩樂壞的牛刀後,予頭直指南面的虢國,虢國這個位置令晉國太難受了,正好卡在晉國逐鹿中原的咽喉要道,而且在曲沃代翼的幾十年爭鬥中,虢國公代表周天子多次干涉晉國內政,晉獻公早氣不打一處來,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略施小計,假於虞道以滅虢。史學界普遍認為晉國是“禮崩樂壞”的開路先鋒,因為虢國的開國先祖是晉叔虞的祖父輩,而虞國始祖輩份更高。

    東虢的命運也好不到那去,東虢佔有濟、洛、河、潁之間的地利。而且“虢叔恃勢,鄶仲恃險”,在中原各小國中勢力頗大,而地處西陲的鄭國把虢國和鄶國的地盤視為理想的東遷之地。周平王四年,鄭武公給虢國扣了一頂“恃制邑而不修德”的帽子,隨滅之。

    東虢滅亡時間比西虢早100餘年,西虢東遷三門峽後國力達到頂峰,三門峽虢國墓地的發掘證明了這一點。

    虢國過早滅國與參與宮庭爭鬥不無關係,史料顯示,虢石父是周幽王的鐵桿支持者,而那個號稱“王舅國”的申侯,就是被幽王廢掉王后的申後的哥哥,也是平王的舅舅。而晉、秦、鄭、宋又是力挺周平王站在申侯這邊的。而鄭武公的老婆武姜也是申國公主。看來鄭國敢在秦秋初年第一個滅掉一個公爵國是多麼的有底氣。多少有點剷除周幽王餘黨的味道。而東遷後的南虢能夠縱橫春秋上百年,也得益於晉國長達60年的宗室內部爭鬥。

    而西虢東遷後故土上還留守一部分虢國後裔史稱小虢,秦國實行郡縣制時順手給滅了,至此這個馳騁周王朝400年的豪門公爵國灰滅煙滅。歷史的塵埃給這個古邦國披上了神秘的面紗。留下一串斷碼的“假道滅虢”、“唇亡齒寒”的悲壯故事供後世玩味。

  • 4 # 齊聲喚賢

    最早的虢國為春秋早期之諸侯國,位置在今陝西寶雞東之虢鎮。後因內鬥,一支遷今河南三門峽市,若干年後此地一分支又移今山西與河南交界一帶,稱之為北虢,而寶雞之虢國,則改稱西虢。再下來的數百年後,三門峽之虢國之一支,又遷往鄭州附近,稱之為東虢。後被魏國所滅。

  • 5 # 上官天竹

    我是河南省三門峽市人,我只說三門峽市區的兩路、一館、一公園大家就知道我有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兩路一條是東西走向的虢國路,一條是南北走向的上陽路,一館是位於市區北端黃河邊上村嶺的虢國博物館,一公園就是位於崤山路和虢國路之間的虢國公園。虢國在哪裡?就在我們三門峽啊!

    虢國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最初分為東、西虢,主要目的就是在兩翼起緩衝作用,保護周王室的安全,後來西虢從寶雞東遷至現在的三門峽成為南虢,在滎陽的東虢隨即滅亡,皇室後代西遷至三門峽的對面山西平陸,與南虢隔黃河相望形成北虢。在歷史上南、北虢國被認為是一個虢國,建都上陽,即現在的虢國東路北邊的李家窯村。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窯發掘出城壕、宮殿、陶製水管道、道路等遺蹟,尤其是陶製水管道被完整儲存了100餘米,介面為子母口套裝,與現代的供、排水管道的原理相同,證明3000多年前的城市市政建設已經有了雛形。

    三門峽是中國姓氏中郭姓的重要發源地。《辭海》在解釋“虢”字時就說“姓氏,虢仲,虢叔之後,後改作郭”。虢和郭互為通假字,三門峽六峰路與陝州大道交叉口往西500米南邊原市化工廠附近有個地名叫"郭氏源頭”,很多老三門峽人都知道這個地方,每年,很多海內外的郭姓後人來三門峽尋根祭祖。

    假虞滅虢、唇亡齒寒這兩個典故就出在三門峽。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王為攻打虢國,在廣泛聽取大臣們的建議後最後採納大將荀息的計策,送寶物給虞王,向虞國買路攻打虢國。虞王不聽大臣宮之奇的鄰國和鄰國關係就象嘴唇與牙一樣的觀點,允許晉國軍隊通行攻打虢國,結果是晉滅虢後三年就滅掉了虞國,奪回所送的寶物。這兩個典故放在當今仍在處理國家之間的關係和國家軍事關係上有警示作用。

    走在三門峽街頭,隨處都能看見“虢”字,如虢國羊肉湯店、虢翠園小區等,連白酒都有虢酒。

    虢國博物館內陳列著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和青銅器。尤其是天鵝造型的玉器惟妙惟肖,證明了3000多年前三門峽就是白天鵝的棲息地,三門峽不愧有“天鵝之城”的美譽。

  • 6 # 最真人的戀字屋

    我看資料上所謂古代虢國,有三個,稱之為東虢、北虢、西虢。東、西兩虢都是周文王的弟弟建國。東虢在今天河南省滎陽市一帶,周平王四年,被鄭國滅國。西虢也叫作城虢,在今天陝西省寶雞一帶,周平王東遷以後,有支族留在原地,稱之為小虢。《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虢,就是這裡。

    北虢建立比較早,西周時期已經建國,都城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國土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山西省平陸縣一帶。《春秋左傳》中晉獻公“假途滅虢”,就是這裡。

    這個北虢在春秋時期,有一些記載。春秋初期,虢國和周王室關係較好,幫助周王室討伐過很多國家,其中就包括晉國,這使得虢國的君比較驕傲。以至於後來,晉獻公第一次“假途伐虢”,並取得虢國的一座城池。此時虢國並不在意,還於當年進攻山戎。後三年,晉獻公再次“假途滅虢”,就消滅了虢國。

    從此,三個虢國,也就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

  • 7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1955年,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大建設時期,國家決定給黃河修築一座大壩。三門峽位於洛陽、長安兩大文明古都之間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為了避免歷史文物的破壞,修築前,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合組建了“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對三門峽地區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考古活動。

    第二年,上面人組成的考古隊駐紮在寒冷的三門峽谷地,他們每隔一米一個探工,一條線排開。然而,鑽探結束後,考古人員卻失望地發現這一帶的古墓幾乎都已被盜。

    後來,考古人員來到了現在的三門峽市上村嶺湖濱火車站一帶,並且在這裡發現一座古墓。這座古墓被壓在一條古車道之下,年代久遠,地層下陷,被路兩旁的莊稼常年遮擋著,因此才逃過一劫。

    經發掘,該墓長5.8米,深13.3米。墓主人的骨骸雖然有一副重槨保護,但早已化成渣滓,但墓內的石戈、青銅器、銅鐘、車馬器、兵器、玉珏、石壁等

    文物都儲存完好。在這些出土的器物中,包含了主要由7鼎、6簋、6鬲組成的青銅禮器。西周時期,其禮制規定天子9鼎8簋、諸侯7鼎6簋。這就說明,該墓穴主人的地位非常高。

    隨後,考古人員在外槨室發現了一件銅戈,上面鑄有“虢大子元徒戈”的字樣。考古人員推測,這個墓穴的主人是虢國太子。

    虢國就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之後,把臨近國都的兩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兩位叔叔,一個稱東,一個稱西虢。東虢後來在歷史的征戰中逐漸消失,史書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

    西周晚期,由於外族不斷侵擾,虢國被迫從原封地東遷至三門峽一帶。相傳,就國強盛的時候,車騎馳騁於漠北草原、江準流域、中原地區,其他諸侯國都對其頂禮膜拜。虢國對周室的守護作用也非常巨大。

    然而,真正令虢國名聲大噪的並不是它的繁榮,而是它的滅亡。後來,晉國想要吞併國土相鄰的虞和虢。然而這兩個國家關係很好,若要攻打其中一國,另一國必然出兵相救。於是大臣息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離間虞國和虢國。他看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便建議晉獻公送寶物給虞公。虞公得到寶物,很是高興。

    之後,晉國故意在晉、虢邊界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從虞國借道討伐虢國,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好答應下來。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動阻虞公,但虞公始終不聽。

    晉軍從虞國路過,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晉軍回國時,再次路過虞國,把一些戰利品分給虞公。這時,晉將軍裡克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想要在虞都休息幾天。虞公答應了。幾天後,晉獻公來,約虞公前去打獵。就在打獵的時候,虞都被晉軍佔領,虞國滅亡。此後,“假虞滅虢”、“唇亡齒寒”成為了經典的亡國教訓,經常在臣子向君王的勸諫中見到。另外,該典故被總結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兩千年後,虢國太子墓被發現之後,引起軒然大波。

  • 8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今天我們就講講虢國的歷史。

    首先我們說說虢國在哪。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得考古來說話。因為那最有說服力,那是第一手史料。時間是在1956-1957年,當時在河南三門峽上嶺村虢國墓地,發掘了234座墓葬,車馬坑和馬坑4座。其中有一座是最大的,長5.8米,出土了七鼎六簋,墓主人是虢國太子元。這可以說是發現的身份最高的墓。後來在1990年,又有重大發現,也是一座大的墓葬,長5.3米,出土了九鼎八簋,墓主人是虢季。他的身份是虢國的國君。

    對於虢國,史料並不少,甚至比當時的燕國還要豐富得多。但是爭論也不少。我們只能說要以考古史料為準。

  • 9 # 寓公K

    史有"四虢"之稱,西虢最早,在咸陽西,南虢在峽,北虢在平陸,東虢在鄭。南北虢由西虢東遷而來,而後又東遷於鄭。中間北虢過河並於南虢。歷史興衰,分分合合,莫可一以言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上春樹的文學是“苦咖啡文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