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析歷史
-
2 # 糖葫蘆的糖
農耕經濟高度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緩慢增長,鴉片戰爭以前經濟實力世界第一,鴉片戰爭以後經濟勢力開始落後資本主義國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附庸,同時小農經濟開始解體。
但無可置疑的是,康乾盛世是的大清國經濟總值佔世界3/10以上,國家空前繁榮,政治尚好, 但相對來說仍然是走下坡路的,因為此時封建時代已經沒落,封建社會已經不能適應先進的政治體制所以,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能有這樣的迴光返照似的盛世,已經很證明清朝不錯了!
-
3 # 風月雜談
不敢苟同這個結論。
歷史朝代中有幾個皇帝執政期間國家財政非常充裕:
1.漢朝的漢文帝漢景帝執政期間,史稱"文景之治"。據說國庫錢多的用不完,以至於串錢的繩子都腐爛斷掉了。
2.唐玄宗統治初期。雖然很多人會認為是唐太宗時期,但實際唐太宗當皇帝輝煌的是軍事和疆域,經濟還稍遜風騷。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初期,勵精圖治,透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使國家各方面都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史稱"開元盛世"。那個時候的大唐,就跟20世紀末的美國經濟一樣。
3.北宋晚期。明神宗元豐變法時,最高收入達到1.7億貫每年,摺合一下大概是清朝最高收入的兩倍。妥妥的中國封建歷史經濟最高峰。哦,對了,順便說下,宋朝人口最多時為1.2億,放到現在跟日本差不多,日本現在是1.27億,全球第十。
好吧,說完這些,再回歸到清朝吧。清朝比較著名的是"康乾盛世",尚武的康熙透過內外軍事穩固了疆域,消除了藩鎮,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勤政愛民的雍正重整吏治,整頓財政,國庫大大充裕;而我們的乾隆同學躺在爺爺和爸爸留給他的寶座上坐享其成即可。
另外,大家留心會發現,朝代的興衰也暗藏著經濟發展和衰落的規律,甚至有違規律的因素,很多好的局面不會一直保持下去。如"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就廢除了鹽鐵國家專營;唐玄宗後期,他就開始奢靡無度,一改之前的英明。冥冥之中,彷彿有看不見的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斷把好的東西打破,又把破碎的東西重建。這大概就是宇宙規律吧。
-
4 # 薩沙
並不是如此,只是滿清末年財政收入是比較高的。
滿清前期和中期,財政收入並不算高。
康熙時期財政收入,不過三千萬兩白銀。
乾隆是所謂康乾盛世的巔峰時代,年入也不過是四千多萬兩而已。
而史學家計算過宋代的財政總收入,在北宋時期則就超過1億兩。
也就是說,康乾盛世的收入還不如北宋。
這主要是宋代很重視對外貿易的結果,大量海外貿易推動了財政收入的提高。
然而,清末的財政收入卻突然猛增。
在1899年突破1億兩大關,達到中國歷史最高的水平。
接著1908年徹底突破2億兩,超越宋朝爬到巔峰。
其實說起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滿清的錢不值錢,通貨膨脹嚴重。在乾隆時期,1石米賣1.5兩銀子,到了光緒時期為2.2兩銀子,僅僅相當於原來的百分之七十。
中國傳統的稅收,無非是田賦、關稅、鹽稅三種。
除了宋代等少數朝代以外,中國對外貿易並不算多,收入也有限,所以關稅並不多。
明朝很多階段實施海禁以後,主要由官府壟斷對外貿易,自然談不上什麼關稅了。
至於田賦,中國土地就那麼多,在明代已經開發基本完畢。
清代的田賦長期保持每年3000萬兩左右,因沒有新土地的出現,這方面稅收無法增加了。
到了滿清滅亡前,為了支付對洋人的鉅額賠償,被迫加稅。即便如此,田賦也不過4500萬兩左右。
至於鹽稅,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頭,一些朝代佔據總收入三分之一。
但清代的鹽產量本身不是問題,鹽稅過高是不可取的,必然導致老百姓的反抗。所以清代鹽稅不過500萬兩左右。
同樣道理,清末鹽稅也大大增加,目的是為了還洋人的債務。
清政府很明白,田賦無法過多的收,其他稅收對農民也不靠譜(當時滿清基本都是農民),鹽稅是唯一可以拔雞毛的。
所以,清廷透過鹽稅抽釐和食鹽加價的方式,大幅提升了鹽稅收入,1911年這項收入竟高達4600多萬兩,翻了7倍之多。
那麼,田賦加上鹽稅也就3500萬兩,並非很多。
那麼增加的幾千萬甚至1億兩財政收入,從哪裡來的?
主要是兩點:
第一是關稅。
清末開始,洋人同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隨後,大量的對外貿易就出現了。
雖然自鴉片輸入以後,我們的貿易是逆差,但畢竟還會出口大量的茶葉、絲綢之內的各種物資。同時,鴉片入關也要收稅。
清末洋人的貿易是空前的,關稅自然也迅速增加。
同時,中國海關又被英華人赫德管理,井井有條,貪汙不多,是中國最高效的部門。
所以,到1911年,關稅高達4300萬兩,已經相當於田賦的水平。
第二是厘金稅。
所謂厘金稅,就是商業稅。
商業稅就是各地設定關卡,對過境的商品徵收過關稅。開始僅僅徵收1%,後期因急需軍費作戰,猛增到20%。
而且各省都要收,有的地方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也要收很高的稅。
此種行為幾乎摧垮了華人自己的商業,利潤還不夠交厘金稅的。
但洋人不需要交厘金稅,所以實則導致洋貨壓垮了中國產貨。
到1911年,厘金收入也已到達4300多萬兩。
所以大家看到了,滿清的財政收入猛增,基本都是橫徵暴斂加胡來的結果。
唯一還算不擾民的關稅收入,又是嚴重的逆差,最終導致洋貨充斥中國市場,導致中國經濟幾乎崩潰。也算無能!
滿清的稅收雖高,但對國家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這些所謂很高的財政收入,大部分要支付洋人的賠款,少部分用於維持朝廷和政府的運作,幾乎壓榨人民。真正用到人民頭上的財政收入,杯水車薪。一旦遇到災難,朝廷都是無力救災,於是太平軍、捻軍、白蓮教、義和團四起,把中國鬧得天翻地覆。
1901年,滿清宣佈財政收入為8000多萬兩,然而當年財政支出就有1億兩之多,還倒欠1000多萬兩。
諷刺的是,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佈了1911年財政收入:30191萬兩銀子,這是個史無前例的數字。1個月後,滿清宣佈退位下臺。
-
5 # 包依剋星
滿清的棟樑與基石——赫德
給大清續命的是慈禧?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頑固派?洋務派?
不,晚清第一功臣是大清正一品、太子太保、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
辦理同文館的是他 籌劃中國船政、郵政的是他 控制中國海關半個世紀的是他 《中法條約》力促中法停戰和談的是他 《辛丑條約》釐訂中國可承受賠款的是他 建設北洋水師的還是他,他推薦了同為英華人的琅威理、葛雷森作為北洋水師“總教習”,實際上真正負責北洋水師操練、運營的不是步軍出身的丁汝昌,而是英國海軍將校琅威理等人,而北洋海軍軍官也經赫德引薦多留學於英國。 同時,赫德掌舵大清海關半個世紀以來,例行改制,使得海關成為大清最清廉的衙門,避免了清朝其他機構的腐敗現象——收上的稅銀被各級官吏層層盤剝,中央財政反而拿最小的一部分,赫德的海關每年為大清提供四分之一的稅銀,成為大清財政最穩定的收入,而這些錢也成為高成本、高消耗的洋務運動的主要資金來源。——中國近代化之父•赫德sama!(反正也不知道為啥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慈禧能成為某些人口中的近代化之父,想必他們也不怕多個外國野爹)
一個英華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近代化建設,這是怎樣的精神?這是——大不列顛•攪屎棍•國際主義精神啊!
英國,滿清的爹
眾所周知,英國長期以來的國策是“大陸均勢”政策,法、德、俄、奧哪個出頭就聯合其他國家猛錘,而這個政策的本質是防止出現陸上強權、來維護英國海上、國際霸權。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俄國一躍成為歐洲憲兵,1844年歐洲革命時四處蹦噠,引起英國不滿,19世紀中期俄國更是屢次伸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妄圖“還於舊都”(沙俄自居羅馬帝國繼承者,羅馬舊都君士坦丁堡,即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林)、將黑海變成自己的內海,找尋出海口,突破英國圍堵。——以往數百年俄土戰爭有來有往,而這次奧斯曼怕是支撐不住,於是大哥出手了——英國糾結法國組織“維和部隊”、揚言維護近東和平穩定,胖揍了沙俄,即1853—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 沙俄失之於西,得之於東,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又組織“維和部隊”胖揍了清國,沙俄藉口“調停”英法與清國(列強真會玩,去年沙俄還被英法胖揍今年就充當英法仲裁),先後割了中國144萬平方公里。 ——而這是英華人最不樂意看到的!俄國“西牆被拆,東牆又補上了”,我大英帝國不是白忙活了?於是英國迅速對清採取懷柔政策: 1.第一時間組織軍隊、提供裝備技術,消滅滿清最大內患太平天國、捻軍。 2.外交上,慫恿清國敵視俄國,維護中英法三國穩定。 3.支援清國洋務運動,留學生、船政、郵政、軍工、鋼鐵、籌劃海軍,實際上,19世紀下半葉,大英爸爸同時協助西亞病夫奧斯曼和東亞病夫滿清的近代化建設,奧斯曼近代海軍幾乎和中國近代海軍同時起步,還都師法英國。 19世紀下半葉,土雞和滿清是英爹的左右手,俄國基本被封死。當然,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甲午戰爭清國慘敗,大英拋棄了清國,扶持日本抵抗俄國(英日條約、日俄戰爭),一戰前隨著英德矛盾、俄德矛盾、俄土矛盾上升,英俄和解,土雞被英爹出賣給俄國。
滿清國運的終結
我們常有個誤區:北洋海軍究竟是防誰的?旅順、威海衛兩大海軍基地杵在東北亞,究竟是幹嘛的? 防日本? 北洋水師70年代籌建,當時日本在清廷與列強眼中還毫無存在感,甚至當時吞併琉球都沒引起清廷重視。 旅順、威海衛、北洋水師都是英華人協助建設,目的是防俄的。“聯清制俄”這一策略必須貫徹,以至於其他國家都微不足道: 80年代日清長崎事件,北洋總教習、英華人琅威理堅持主張趁機消滅日本艦隊,但被李鴻章、丁汝昌拒絕(軍閥本色)。 甚至於,甲午戰爭爆發後,英華人還暗中幫助清國運兵——高升號事件——李鴻章耍滑頭,在英華人支援下用英國船隻運兵,沒想到日本人更流氓,直接炸沉。此事件英國舉國譁然,正在商談如何對日報復時,發覺清國在戰爭中迅速潰敗、毫無還手之力,從北韓半島一直被逆推到山海關。——英華人於是拋棄了清朝,有關高升號事件的報復不了了之。 1902年,針對俄國的《英日同盟》簽訂,兩年後,日俄戰爭爆發,日本人為英爹除去遠東一大敵(俄國)。稍後一戰爆發日本人又為英爹除去一大敵(德國),20年代華盛頓會議後,在美帝脅迫下英日被迫解除父子關係,二戰日本與美帝為“誰是家裡的長子”起了爭執,順手連英爹也揍了(家庭倫理劇)。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常言道甲午戰爭使得洋務運動破產,換句話,洋務運動是英華人扶持清國的近代化建設,而甲午戰爭清國的慘敗讓英國拋棄了清國,一個沒有沒有利用價值的狗還要其做甚?殺了燉了!於是有了八國聯軍,有了辛丑條約,有了日俄戰爭,辛亥革命爆發後,英爹並未像以往那樣繼續支援清政府,為其提供鉅額關稅、助其消彌叛亂,而是截流了關稅、“宣佈中立”,大清內無資金,外無強援,歸於滅亡。 有意思的是,掌握清廷海關半個世紀的赫德於1911年9月20日去世,20天后武昌起義爆發,滿清旋滅。 滿清柱石,英人赫德; 同光中興,與清而終。
-
6 # 吉月文
什麼叫良好?以什麼標準來定義的?這個沒有說清楚,就不好評價。如果是某一著作當中的結論,應該也是在上下文當中做了一定的限制,否則單純這樣一句話很突兀,而且並不符合歷史。
那麼清代的真實財政情況究竟如何呢?這需要分成兩個階段。
第1個階段也就是1840年以前,在這一階段清代的財政和中國其他王朝的財政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以農業稅為基礎。非農業稅收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低的。從具體的數額來看,清代的稅收比明代有一定的增長。這主要還是因為人口增長導致的。從財政盈餘的角度來看,清代大部分時期的財政狀況也不是非常好。除了雍正時期有一定的財政盈餘之外,其他大部分時期財政收支也不是非常健康。
第2個階段是1840年以後,在這一階段,由於受到外部衝擊,中國社會開始逐步發生變化,農業稅所佔的比重開始降低,非農業稅所佔比例顯著上升,中國的稅收結構逐步向近代化轉型。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新稅種成為了清政府後來的稅收主力。一個是海關關稅。在被迫對外開放貿易之後,中外貿易的數額迅速上漲,雖然清政府被迫採取比較低的稅率,也就是5%的海關稅,但由於總量顯著增加,加上赫德管理海關的時候,採用了近代海關管理模式,比較有效的抑制了海關的腐敗問題,所以海關關稅成為了晚清時期,清政府最穩定,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另外一個是為了剿滅太平天國運動,而創立的厘金。實際上就是商品流轉稅。厘金一方面對於中國國內的工商業發展帶有負面作用,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當時國內的工商業也在緩慢的發展,並且逐步開始取代農業的地位,這才使得清政府將稅收的物件逐步從農業轉向工商業。
不過由於清政府的財政支出實在太大,所以財政的收支狀況也不是很好。整個近代中國的財政狀況長期以來一直是一種緊平衡的狀態。也就是少部分年份收支平衡,大部分年份是赤字。清政府除了需要利用稅收償還戰爭賠款還需要籌辦新式的軍隊採購新式武器,再加上鎮壓國內的反對運動,這些方面加起來,清政府所需的資金實在是非常巨大,由於存在嚴重的官員腐敗,財政的效率又不高,使得財政惡化的狀況更加嚴重。
現在對於晚清時期的財政研究的成果非常多,總的來看是以負面為主,正面肯定的比較少。這是由其客觀現實所決定的。對於清代前期的財政,研究成果相對少一些。但是也很少見到鼓吹清代前期財政的人,大部分人還是站在較為公正的立場上,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肯定在明代財政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
-
7 # 從557234846378
康熙對瓷器保護不週、被傳教士取得製法!就已病入膏肓!瓷器西方為何稱白金?一套皇宮用巨型瓷必須五百武器齊全歐騎兵同值交換!明代長城迂廻曲折高山幾千公里!當年那個國家有財力作出千分之一?乾隆不過外強中乾、道光為錢傷心!到了186O引入機器工業貿易才起死回生!到了甲午又再度不好、辛丑更是悲劇!租種一畂田要交十道捐!清末奄淹一息任人牽著宰割!
回覆列表
結論:清朝前期的財政狀況不錯,但說不上最好
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等3位皇帝統治期間,除了康熙在世的幾次戰爭外,整體財政一直是盈餘狀態,雍正年間更是盈餘擴大,所以財政狀況不錯。如果以比漢朝前70年、唐朝前100年、宋朝前50年、明朝前100年。。這些朝代都處於財政盈餘狀態。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整體財政收支比較剋制,直到鴉片戰爭前的170年,總體都處於盈餘狀態,所以它的財政狀況算得上優秀。由於明朝之前的朝代都以實物稅為主,很難得到它們的具體財政收支情況,所以無法比較哪個朝代最好。
清朝前期財政收支概況先看財政收入。清朝鴉片戰爭前的財政收入一直在增長,總體在3000至4000萬兩,農業稅仍是主要收入,佔比80-90%。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稅制,在商稅和專賣方面比較寬鬆,農業稅的稅率也不高,大概5%,主要還是受益於人口增長和耕地開墾。
再看財政支出。康熙中期的平均財政支出約2738萬兩,平均盈餘700萬兩,但康熙末年官府貪汙嚴重,加上好大喜功,親征葛爾丹,財政支出很大,盈餘縮減。雍正繼位後,戶部仍有庫存800萬兩,攤丁入畝改革合,盈餘繼續增長,雍正3年達到2000萬兩。清朝良好的財政狀況一直持續到乾隆中期,此時戶部庫存達到6000萬兩,最高7800萬兩。
鴉片戰爭是轉折點。既使在鴉片戰爭前的道光年間,戶部仍有2700萬兩存銀,但後來陸續戰敗賠款,到甲午戰爭前,財政支出已經達到1億兩。此時農業稅已經難以滿足需求,清朝開始大幅增加商稅和鹽稅,鴉片稅更是成為重要稅源,光緒年間達到2200多萬兩,佔比26%。此時滿清的財政狀況非常差,和歷代王朝末期沒什麼不同。
總結:前期好,後期賠款不斷,剝削深重清朝前期財政良好。從順治到乾隆前期是財政盈餘的高峰,最高有7800萬兩,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到道光年間。從持財政盈餘的持續時間看,可能是歷朝歷代最好的,滿清沒有北方草原的威脅,不需要維持龐大的邊防軍,財政壓力自然輕得多。
鴉片戰爭後,財政惡化。滿清開始不斷割地賠款,財政開支大幅增加,開始加大鹽稅、商稅、鴉片稅的剝削,人民受到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的雙重壓榨,生活困苦,最終成全了那名“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