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真的是胡亥嗎?
8
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的小書

    非也非也,秦始皇再怎麼說也是一代雄主,在他心裡胡亥幾斤幾兩還是比較清楚的。皇位當然是要傳給長子扶蘇的。他之所以將扶蘇趕到蒙恬那去,就是想鍛鍊培養這個帝國的接班人。此時的蒙恬手握30萬大軍,也就相當於扶蘇手裡有30萬兵馬。秦人尚武,扶蘇卻過於心善,在軍中歷位是很有幫助的。只是始皇帝怎麼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趙高、李斯會如此大膽,敢篡改遺召。最後自己棋差一招,沒能讓扶蘇登基,這也算是秦始皇的一大敗筆。

  • 2 # 史海爛柯人

    原處西陲的秦國,在數代君臣苦心孤詣的經營下,逐步崛起,終於在秦王嬴政在位時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盡並山東六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秦帝國。

    然而,連自稱始皇帝的嬴政自己也沒想到,秦帝國不僅沒有傳及千世萬世,反而迅速土崩瓦解,竟落得個二世而亡的下場。更令秦始皇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縱橫數十載,竟會喪命於巡遊途中,以至於連手中的皇權都未能安穩地傳給心儀的接班人。

    按照秦始皇最初的設想,顯然是選定了長子扶蘇作為繼任者。不過,由於此前扶蘇勸諫秦始皇焚書坑儒,故而被貶黜至北疆,同大將蒙恬一起戍守邊防,抗擊匈奴。秦始皇此舉,雖然有洩憤之意,卻仍懷愛子之心。

    事實上,秦始皇僅放逐扶蘇而未將其處死,且是命其監督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此舉按照今人的說法,無疑是在給未來的皇帝“鍍金”。不過,秦始皇沒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病重之際,竟然連一個太監都左右不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完成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巡幸,開始離開海濱返回咸陽。不料,在途徑沙丘(今河北平鄉附近)時,嬴政突然病重不起。關於秦始皇身患何病,又是如何離世,正史中並無明確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時大秦帝國的命運,已然被操縱在少數人手中。

    由於扶蘇與蒙恬正鎮守北疆,秦始皇巡幸時所帶親信,主要是七十高齡的李斯、伴駕左右的趙高及最為寵幸的公子胡亥。而在巡幸時,宦官趙高直接掌控著玉璽,並負責管理信函和傳達政令。這個離皇權最近的人,最終還是迷失了心智,轉而嘗試操縱秦帝國的權柄。

    老邁的李斯已然無能為力,面對趙高的威逼利誘,只得默許。於是,趙高、李斯等人決定在秦始皇死後秘不發喪,同時又草擬了命胡亥繼承皇位的詔令,同時以秦始皇的口吻,給扶蘇、蒙恬發去了責罵、賜死的信函。

    扶蘇見信心灰意冷,並信以為真,當即自殺身亡;而儘管蒙恬懷疑,卻同樣君命難違,不久也只能追隨扶蘇而去。當巡幸的隊伍帶著秦始皇腐爛發臭的屍體回到咸陽後,胡亥順利繼位,稱二世皇帝,史稱秦二世,這才著手安頓秦始皇的後事。

    就這樣,年僅四十九歲的秦始皇未能看到長子扶蘇鍍金歸來,更沒有看到自己的江山傳及千世萬世,而是在萬般無奈中,眼睜睜地看著宦官趙高竄通朝臣,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胡亥。

  • 3 # 微風和煦的悅讀世界

    非胡亥,而是公子扶蘇。公子扶蘇一直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秦始皇他派到蒙恬大軍中當監軍,就是為了錘鍊扶蘇的能力,同時建立扶蘇的人望。

    他們父子雖然在“焚書坑儒”事件中,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秦始皇在一開始非常生氣。但是,在事後,他與鄭國的交談中,可以看出秦始皇還是挺欣賞扶蘇的勇氣的,敢於在威名赫赫的父親面前,提出異議,是需要相對的勇氣的。鄭國跟秦始皇講,帝國靠強力統一起來,當時政策失之與嚴,老百姓的負擔比較重。而公子扶蘇,信人而奮士、寬厚仁愛,很受老百姓的擁戴。帝國剛剛建立,人心浮動。需要想扶蘇這樣的仁厚儲君才能彌合人們心中的痛。如果把天下交給扶蘇,就沒問題了。秦始皇也動了心。

    秦始皇把胡亥帶在身邊,只是因為這個年幼的王子,頭腦比較簡單,並且能讓自己放鬆,所以最後一次出巡一起去了。並且看出胡亥根本是最不適合做繼承人的一個王子。

    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會那麼快就死了,可以說是壯年而亡。沒能及時把公子扶蘇明確立為繼承人。並且他最致命的是在關鍵時刻,遣走蒙毅讓他去通知扶蘇,而沒有留下來。

    秦始皇看人只看到光明的一面,而沒有察覺人性中陰暗的一面。沒有想到人在權力面前會扭曲自己的人性,太過於信任趙高。同時秦始皇當時已經有點懷疑李斯的忠誠了,他害怕李斯的到來會對公子扶蘇不利,所以全權委託給趙高。有一個個的偶然性因素,造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局面的失控,廟堂棟樑被拆毀,終至帝國的滅亡。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太子,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

    根據《趙正書》記載,是丞相李斯和御史大夫馮去疾向秦始皇推薦立胡亥為太子,秦始皇同意了,於是胡亥即位。

    而《史記》記載:秦始皇病重下詔書令扶蘇回咸陽辦喪事,是丞相李斯與中車府令趙高合謀,篡改始皇帝的詔書,立胡亥為帝。

    究竟《趙正書》和《史記》誰對誰錯,秦始皇到底想立誰為太子?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扶蘇與胡亥都是始皇帝的兒子,扶蘇是長子,且素有賢名,胡亥是幼子,且能力平庸,秦始皇雄才大略,哪個兒子能力如何想必非常清楚,立太子首先考慮的是長子,長子又是賢子,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選誰當太子?當然是扶蘇,長子且賢,再怎麼考慮也不會直接跳過十幾個兒子選個幼子吧,難道胡亥的兄長都是傻蛋嗎?

    扶蘇由於勸諫秦始皇,導致始皇帝大怒,而被派往北境監軍,可見扶蘇與始皇帝只是政見不合,如果要廢太子,犯不著把扶蘇派往北境與蒙恬將兵30萬,直接軟禁起來不就行了,況且秦國統一六國後,軍隊一分為二,北擊匈奴的長城軍團擁兵30萬,南征百越的南征軍團擁兵50萬,將扶蘇派去長城等於擁兵自重,這絕不是廢黜太子,只是讓扶蘇暫時遠離政治中心。

    秦始皇死於巡遊途中,很突然。顯然秦始皇並沒有想到自已這麼快去世,而且才49歲。一切事發突然,當始皇帝感到病重快不行了,下詔讓扶蘇速回咸陽辦喪事,如果繼承人是胡亥,當時就在身邊,何必捨近求遠,召扶蘇回咸陽呢?

    丞相李斯與中車府令趙高及胡亥均陪同秦始皇出遊,而且是最早知道秦始皇病死訊息的人,正因為秦始皇沒有明確規定太子的人選,以致李斯與趙高才有暗箱操作的可能,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與胡亥最為親近,且趙高與蒙氏兄弟有仇,趙高因犯法被蒙毅判為死刑,秦始皇赦免了趙高,趙高對蒙毅有仇,就對蒙恬忌憚,更不希望與蒙氏兄弟親近的扶蘇即位。而李斯身為丞相,執政理念以法家為主,主張嚴刑峻法,與秦始皇執政理念相同,而與扶蘇政見不同,扶蘇即位,李斯必下位,因為政見不同,李斯貪戀權位,也不願扶蘇即位,於是李斯與趙高因為共同的利益——反對扶蘇即位,而走到一起,篡改詔書,逼死扶蘇、蒙恬,而這個陰謀的受益者只有三個人:胡亥、李斯、趙高。本著誰受益誰就是嫌疑犯,胡亥、李斯、趙高三人都是嫌疑犯,不存在誰逼迫誰。

    胡亥即位後,大開殺戒,首先是扶蘇、蒙恬,然後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最後是不聽話的大臣,胡亥在怕什麼?如果他真是繼承人,用得著殺光自己的兄弟姐妹,以斷皇位的其它潛在爭奪者嗎?唯一的解釋是:胡亥不是秦始皇指定的繼承人,他需要不斷殺人來掩蓋得位不正。

    結論: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是扶蘇。

  • 5 # 盪漾的可樂

    其實無所謂秦始皇把皇位傳給誰秦國依舊只可能二世而亡。為什麼呢?一千萬人口的中原地區成軍120萬非常極限了。滅六國最少損失20萬老秦人。百越有80老秦人~(士兵60萬,老秦平民20萬)。北防匈奴的蒙氏兄弟30萬。算一算能用來守備城池的老秦人有幾多?六國遺民要反區區十萬秦兵如何擋得住?

  • 6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碣石樵子君已經從《史記》中的記載做了精彩回答,即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重,原本想要傳位給長子扶蘇,但是趙高勾結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將皇位傳給胡亥,並且矯詔賜死扶蘇以絕後患。

    千百年來,這個說法為史家採信,包括答主自己也是支援這種說法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北大簡”裡的一篇史書,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觀點。

    北大簡

    所謂北大簡,又稱北大漢簡,是一批西漢時期的竹簡。但它們不是考古工作者從墓葬中發掘出來的,而是早年被盜掘出來並流失海外,2009年由熱心人士購回並捐贈給北京大學。

    (北大簡)

    經過整理,人們發現這批竹簡共有3300多支,內容包含20多種古籍,其中有些在傳世文獻中仍然可以看到,比如《倉頡篇》《晏子春秋》《老子》,有些則是已經失傳的,比如我們重點介紹的《趙正書》。

    《趙正書》

    趙正,就是秦始皇嬴政,一般認為他們家為嬴姓趙氏,因此稱趙正也是沒問題的。

    (趙正書)

    《趙正書》所記載的歷史,是秦始皇臨終到趙高被殺的這段。裡面有大段文字都是記載秦始皇臨終傳位之事,摘錄如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李斯和馮去疾兩位大臣建議,巡遊在外路途遙遠,怕有些陰謀家要搞事,不如傳位給跟在身邊的胡亥吧? 秦始皇同意了。於是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立刻殺掉扶蘇蒙恬。

    那麼這個記載,跟司馬遷在《史記》當中所說的就大不一樣了,司馬遷覺得是趙高和胡亥的陰謀,《趙正書》說這是秦始皇自己認可的決定。

    究竟傳給誰?《史記》和《趙正書》誰更可信?

    關於《趙正書》的性質,很多歷史學者認為:

    《趙正書》部分段落見於《史記》的《蒙恬列傳》、《李斯列傳》,但文句不盡相同,可能是司馬遷撰寫《史記》時的參考之一。

    對於這個看法,答主十分贊同。司馬遷撰寫《太史公書》時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參考了許多當時他所能看到的典籍,在秦國史方面,還參考了歷代秦國史官所編寫的《秦記》。他之所以採納了趙高胡亥陰謀篡位的說法, 應當是經過慎重思考的。

    當然,也有些學者更贊同《趙正書》裡的說法,比如他們認為,秦始皇晚年巡遊只帶胡亥在身邊,就說明他對這個兒子還是很喜歡的,有意選為接班人。

    《趙正書》一出,秦始皇究竟想要傳位給誰,這個問題恐怕不會有統一的認識了。

  • 7 # 關東俠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路點病死在沙丘宮。根據古籍記載的情況是秦始皇死前“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意思是讓公子扶蘇回咸陽繼皇帝位。這件事引起中車府令趙高的恐懼,因為他和將軍蒙恬有矛盾,扶蘇當上皇帝重用蒙恬對趙高沒有一點好處。於是勸說丞相李斯立公子胡亥為帝,史稱沙丘之謀。胡亥當上皇帝后升趙高為郎中令,又升為丞相。胡亥假傳秦始皇聖旨"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使者催促扶蘇快點了結。將軍蒙恬對詔書表示懷疑。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情?”於是撥劍自殺。後來又賜死將軍蒙恬。這種說法已流傳了兩千多年,史書上就是這麼記的,似乎已蓋棺定論了。然而北大漢簡記裁的內容卻打破了這種觀點。北大漢簡是某個愛華人士從香港文物市場賜買的一批漢代書簡共3300支。他把這批珍貴的竹簡捐贈給北京大學。經過專家整理出20種古籍,內容豐富。其中有一篇巜趙政書》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就是記述秦始皇個人生平的傳記。其中一段巔復了人們的傳統認知。“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翻譯過來就是丞相李斯和御史大夫去疾看秦始皇快要不行了就冒死上奏主張立胡亥為皇帝確保天下群臣安定。秦始皇答應了。胡亥當上皇帝后立刻殺了他的兄長扶蘇和將軍蒙恬,這裡似乎和中車府令趙高什麼關糸。

  • 8 # 領略非洲風情

    謝邀。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自己所確定的繼承人問題,一直是一個歷史的迷。雖然胡亥繼承了皇位,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胡亥是真正的繼承人嗎?《史記》記載:秦始皇出巡死在歸途中,趙高胡亥脅迫、說服李斯篡改遺詔傳位胡亥並假傳聖旨令扶蘇、蒙恬自盡。我認為司馬遷著的《史記》記載是真實的。原因如下:一,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二,從胡亥繼位後暴政和殺兄弟姐妹中殘忍的行為難道如此英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一點察覺不出來?察覺出來了還會傳位於胡亥?三,既然想傳位於胡亥,為什麼還派扶蘇去戍邊?難道不怕扶蘇帶著二十萬蒙家軍推翻胡亥?四,恰恰相反秦始皇派扶蘇協助蒙恬是去歷練,日後繼位大統。陰差陽錯秦始皇忽然暴病身亡,臨死遺詔傳位扶蘇,被趙高、李斯、胡亥篡改。朋友們認為我的分析對嗎?請指教。

  • 9 # 有畫說話

    扶蘇!扶蘇!就是扶蘇

    這是毫無疑問的!也不存在任何爭議!理由如下:

    一、當時重要人物就在身邊。胡亥、李斯、趙高

    如果秦始皇不想傳給扶蘇,很簡單就辦了。小兒子胡亥就在身邊;趙高掌符璽,也在身邊;丞相李斯總攬內政,也在身邊;何不直接寫詔書,蓋大印,昭告天下,事就結了。為何不?

    二、為何帶胡亥在身邊

    胡亥請隨,秦始皇準。史書說的清楚,秦始皇東巡,小兒子要求一起去,得到允許。並不是秦始皇有意帶在身邊。

    三、扶蘇觸怒父親,被貶到邊關監軍

    這是秦始皇高明之處。背景是秦始皇大力推行郡縣制,居然有人建議恢復分封制(這個制度對貴族、重臣、包括皇子都具有吸引力),可氣的是大兒子扶蘇竟然也不明皇帝良苦用心,很氣憤,於是發配到邊關監軍。一可讓兒子擺脫腐儒影響,二可表明改革決心,三可就此讓扶蘇于軍隊歷練。秦始皇高明之處。真正觸怒皇帝的結果,大家可以腦補。

    四、軍隊全部是扶蘇派系掌握

    邊軍是大秦很強的部隊,善戰且可靠,人數眾多。留在都城的中央軍也是精銳。而邊軍,首都中央軍皆為蒙家將統率。蒙家忠於大秦,也負有輔助和保護太子(扶蘇是大家認可的繼承人,蒙家將是堅定扶蘇派)的重大職責。將扶蘇派之當監軍,實為保護和定向培養。

    五、扶蘇最後表現是個乖孩子

    但扶蘇太聽老爸的話了。接到假詔,居然不申辯,不聽蒙家將勸告,乖乖自殺了。從側面也說明秦始皇教育子女是嚴格而且受到子女愛戴的,是個不僅勤政而且極具父親威嚴的人。這是秦始皇沒有料到的。

  • 10 # 書中有毒

    兩千多年來,人們都釆納的是司馬遷《史記》裡的說法——陰謀論,即秦始皇死前欲傳位於扶蘇,被趙高、李斯、胡亥等人陰謀篡位。但《趙正書》的記載卻恰恰相反。我們姑且拋開《史記》與《趙正書》兩個不同版本之觀點,從另一個歷史碎片中加認理性分析:

    第一,秦始皇與長子扶蘇之間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麼呢?

    是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分裂(分岐)。秦國自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都運用的是法家思想,即戰時法家的軍事化管制手段,比如嚴刑峻法,比如戰時用重典,比如重獎重罰等等。這個效果自不必說。可是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仍然貫性地在其它六國推行已在秦國卓見成效的高壓式的法家思想與手段,社會矛盾象岩漿在急劇幾何量地累加發熱。而長子扶蘇卻對儒家思想情有獨鍾,甚至有點幾近瘋狂的迷戀——仁愛思想。於是,多少次,扶蘇向秦始皇建言(規勸),希望輕徭薄賦多施仁政轉變法家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以給社會減壓,尤其在焚書坑儒事件上,更是替這些手無寸鐵的受害者說情。父與子之間,就秦帝國到底該執行哪種思想(意識形態)已然張裂,產生了巨大分岐。秦始皇很不爽很糾結,自己還沒死,太子已經要改變自己的執政國策,這是原則上的分岐——是舉什麼旗走何種路的原則大問題,了不得啊。於是藉故將扶蘇下放到北方九原蒙恬軍中,等於將扶蘇趕出了帝國政治中心被邊緣化了,初衷是兩大目的:一是在軍隊中下基層歷練,等於變相軟禁;二是幫助蒙恬修建高速公路——大秦第一條從九原到咸陽的馳道,等於變相勞動改造。

    第二,秦始皇為何不會傳位給扶蘇?

    正常情況下,古代皇帝死前最想把皇位傳給怎麼樣的皇子?即篩選怎麼樣的接班人?首先必須是能完全完承繼自己事業衣缽並能將祖宗之業發揚光大者,不能打折扣,這叫絕對忠誠,其碼錶面是這樣。其次才是喜愛者。如果必須是嫡長子繼位,是要從小努力培養塑造這種思想的。秦始皇還沒死,扶蘇就已顯露出迥異的執政思想,而且決絕,要走不同的路,秦始皇能放心地把江山交給扶蘇嗎?應該不會。任哪個朝代哪個皇帝,都不會。

    至於秦始皇臨終前讓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就很好解釋了:扶蘇是長子!那秦始皇會傳位給誰呢?應該是胡亥。原因也很簡單:秦始皇長時間離開都城長途巡視,為何唯獨帶著第十八子胡亥呢?一是獨寵喜愛;二是以防萬一,秦始皇可就近安排後事;三是學習鍛鍊,增長執政資歷。那為何胡亥一繼位首要賜死扶蘇與大將蒙恬呢?也是政治上的以防不測,或以絕後患。試想,太子加長子的扶蘇與擁有30萬大軍的蒙恬一但圖謀爭位,如果藉口秦始皇之死而舉兵發難清君側,會是什麼後果?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時為何要搭扶蘇的旗號(六國皆曰仁),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實情——扶蘇篤信儒家仁愛與民本思想,有愛民之情懷,可惜永遠無法踐行實踐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純母乳7個月大,經常拉肚子,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