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有寶貝147517795
-
2 # 黃方萬158
時值清明,正是祭祖踏青的好時機。由於千百年的傳承,人們對已故先人的祭祀已形成了習慣。所以每到清明都要祭祀先祖。現在隨著農耕的人逐漸退出,大量的人湧入城鎮,長期在城裡生活的人們由於很少與自然親近成了嚮往之處。到了春季氣溫升高,綠草遍地,花兒鮮豔勾起了人們對自然的嚮往。所以到了清明節假期人們便整裝出發,領略大自然風光,調節自我身心。為自己日後的工作留下好的心情。
-
3 # 浩然文史
清明節,古代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植樹節、鬼節、冥節、死人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原為十月十五下元節), 合稱“三冥節”,並稱古代中國三大“鬼節”。它還與春節、端午、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起源於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在形成過程中,又融納了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上巳節、寒食節等若干節日元素,至唐朝時,正式定型。宋、元、明、清歷代,大多沿襲、損益。節日活動主要有賜新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鬥雞、插柳等,可謂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一、皇帝賜新火給勳貴重臣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盛行的寒食節,在冬至日後的第105天。節日期間,要禁火冷食。清明節時,皇宮舉行鑽榆柳木以取火的禮儀。錢易《輦下歲時記》記載這一禮俗說:“至清明,尚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榆木取火,先得火者進上,易絹三匹, 金碗一口。”然後,皇帝將新火賜予王公貴戚、元勳重臣,以示寵幸。
鑽木取火
得到皇帝恩賜新火的王公大臣們倍感榮幸。他們往往將傳火的柳條插於門前,以資炫耀。後人爭相仿效,相沿成俗。所以,到五代,江淮間寒食節時,家家楊柳插門。宋代以後,此風俗更流行。
二、掃墓祭祖
唐代時,寒食、清明掃墓之風極盛。有鑑於此,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年(732年)詔令:“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每逢清明節,“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掃墓一時成為清明節主要節日活動。
至少在中唐時,墓祭時給死者送紙錢也亦蔚成風俗。不過,由於寒食節期間禁火,無法焚燒紙錢,只能或拋撒,或壓於墳頂,或掛於某處。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宗室、姻親分別到各陵墓祭拜。《夢梁錄》則記載,南宋依然盛行此禮俗,皇帝、后妃及皇室近親,或親自,或派人去紹興欑(cuán)宮(南宋皇室放置棺槨的場所)祭陵。
清明節期間,開封市街上有很多賣祭品者,紙馬鋪皆用紙袞壘成樓閣狀,堆放街道兩側售賣。
百姓紛紛出城掃墓,不設香火,只將紙錢掛在墓旁樹上。若客居外地,則登山望墓而祭。祭時,將紙錢撕裂,撒向空中,時稱“擘(bāi同掰)錢”。
除祭掃祖先親人墳墓外,有的地方還祭拜名人墓。如今湖北棗陽花山一帶,有弔唁北宋著名詩人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的風俗,“多載酒餚,飲於耆卿(柳永字)墓側”,時稱“吊柳會”。
柳永塑像
元代亦沿承清明掃墓的禮俗。如武漢臣《老生兒》唱詞道:“時遇清明節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墳祭祖,我將著這春盛擔子、紅幹臘肉、同著社長上墳去來。”
明清時,帝王、后妃、勳貴也在清明節時,拜謁先帝、祖先陵墓。民間清明節例行掃墓,稱為“上墳”。
祭墓時,要為死者燒香、上供、“燒紙”。時人又稱這種紙為“光明錢”、“往生錢”、冥鏹(qiǎng成串的錢。白鏹,銀子),送給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間使用。
除焚燒紙錢外,明清時還流行“壓錢”,就是把紙錢壓在墳堆的四角、墳頂。如墳墓上無錢,表明其為孤墳,沒有後人祭祀。嘉興、雲和、廣州等地,流行掛紙錢於墓上的風俗。廣州人謂之“壓紙”,雲和人俗稱“標墓。”有的地方用彩箋剪成長紙條,掛在墓上。
除給死者或神靈送紙錢外,明清時人祭墓,還要為墳堆培土、立碑。
有的地方,如安徽繁昌縣,不在郊外掃墓,而是流行在宗祠內祭祖的風俗。各宗族平時聚族而居,清明節時,至各族祠堂祭祖。祭祀結束後,常在祠內聚飲,並按成年男丁人數,分享祭神的供品胙稻、胙肉等。
流傳至今的清明祭祖習俗
三、踏青郊遊
清明節時,正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人們紛紛外出踏青郊遊。
唐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踏青日期因時因地而異。青年男女之間在踏青時,常常發生一些愛情故事。唐德宗時詩人崔護所作《題都城南莊》詩,據說就是他清明節踏青郊遊,而獲豔遇,終發生一段傳奇愛情故事的真實寫照。
明代人也在掃墓後踏青遊玩。北京人清明日祭墓後,並不馬上回家,而是到山林樹下、園圃中列坐,盡醉而歸。
清明節郊遊也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一些商人在人們聚集遊玩的地方,經營店舍,“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鼗鼓、瑣碎戲具,以悅童曹者,往往成市。”
四、競技娛樂
唐宋明清時期,清明節盛行打鞦韆、蹴鞠、鬥雞等競技或娛樂活動。
唐玄宗時,清明節盪鞦韆風俗尤為盛行,唐玄宗稱之為“半仙之戲”。長安市民竟相仿效,風靡一時。
元代時,富貴之家紛紛“起立彩索鞦韆架”。明清時期,京城清明鞦韆之戲頗盛,“清明,則鞦韆節也”。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是唐代無論男女老幼經常舉行的競技、娛樂活動。
元代時,富貴之家“自有戲蹴球千之服。金繡衣襦,香囊結帶,雙雙對蹴”。
唐代清明球類活動的另一專案是擊鞠,又稱“打毬”,即馬球。唐太宗認為帝王不宜享樂,焚球自誡。唐中宗李顯景龍二年(708年),因皇帝喜好,擊球活動開始勃興。唐玄宗更是一位馬球運動健將,在他身體力行倡導下,馬球活動風靡全國。此後,唐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等都擅長擊球。唐僖宗曾自詡說:“朕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
唐代也有騎驢打球者,主要在宮女中流行。《舊唐書》記載,唐敬宗曾在宮廷內園分兩朋驢鞠。
拔河是唐代清明節盛行的節日娛樂活動。唐中宗曾在清明節日到梨園球場,命侍臣分朋拔河。他命宰相、兩位駙馬為東朋,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為西朋。結果,西朋竟輸於東朋。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因年高體衰,被拉倒在地,很長時間爬不起來。惹得皇上、后妃、公主們大笑不止。
戰國時,鬥雞已很盛行。漢畫像石、畫像磚上,鬥雞圖更是屢見不鮮。
唐代,寒食、清明節時也盛行鬥雞。唐玄宗時,在宮中專門修建雞坊,選養“金毫鐵距高冠昂尾”雄雞千餘隻,並選六軍小兒五百人,專門負責馴養。其時,一名叫賈昌的少兒擅長訓雞,玄宗對其寵幸無比。當時號稱“神雞童”。時人作《神雞童謠》,對此加以諷刺:
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
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喪車。
明清時期,宮中有“射柳”之戲:“永樂中,禁中有翦柳之戲,即射柳也。”
(清)道光帝《綺春園射柳圖》(區域性)
明清時期,很多地方有在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兒童放風箏,不僅是一種節日娛樂方式,還有利於身體健康,“兒童輩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洩內熱焉。” 清明後,因風向改變,一般不再放風箏。所以,清明日放風箏又稱為“放斷”。
除上述歷代較盛行的清明節競技或娛樂活動外,南宋時,杭州西湖蘇堤一帶, “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斛鬥、舞盤、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明代,北京高梁橋一帶,有“扒竿、斤斗、到喇、筒子、馬彈、解數、煙火、水嬉”等雜耍表演;揚州則有“走馬放鷹”、“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鳶”和“瞽者說書”等娛樂活動。
五、祈願健康、美貌、財富
魏晉南北朝時,已盛行楊柳插門的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唐代王公權貴,多於清明節時,將皇帝賜火時所用柳枝插在門上,是炫耀門第權勢的一種方式。後來,這種風俗逐漸在各階層普及、流行。
宋代盛行清明節門上插柳的習俗。《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記載,清明節時,汴梁、臨安等地,“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人家皆插柳滿簷”;還有的人家用柳條貫穿“子推燕”(用面蒸的麵食),插在門楣上。
明清時期,多地有清明節期間插柳於門戶,或“戴柳枝於發”等禳解、祈願的民俗。民間流傳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等諺語。浙江雲和縣民間稱此俗為“掛清”。
戴柳習俗
元代清明節時,一些地方貧苦人家流行“脫窮”風俗。三月三日這一天,“以菽黍秸紐作圓圈,自以此圈套其首自足,擲之水中,雲脫窮以訖。”
宋代清明節時,一些地方的僧人、道士採楊桐葉,染飯,謂之“青精飯”,贈送給施主,據說有健身祛病之效。杭州等地則有“驅蟲”、“購清明狗”等風俗。所謂“驅蟲”,是指購買海螄或螺螄,吃完後,將売撒在房頂瓦上,據說可驅蟲。所謂“清明狗”,是指將青色米粉捏成狗形,妥加貯藏,至立夏日,煮熟後讓小孩食用,可以有效治療夏季少兒微熱食少、身倦肢軟、漸見消瘦的“疰(zhù)夏”之症。
文史君說
現代社會雖文明高度發達,但清明節日卻似乎僅剩下緬懷先人、英烈寥寥數項風俗活動;自唐代至清代,在融納了上巳節、寒食節等節日元素基礎上形成的清明節,節日活動可謂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我們現在過的清明節,很多人無非是宅在家裡,玩玩手機,看看影視,叫叫外賣,遊戲睡覺……如此簡單、無聊。套用網路上的一句流行語:很多人可能過了一個假的清明節!
古人清明節日踏青遊玩、競技娛樂,與現代社會倡導的親近自然、鍛鍊健身等理念,可謂不謀而合!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依然值得借鑑和傳承!在2019年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或許我們可以放下手機,遠離網路,帶著家人,召喚友朋,與大自然來一場親密地接觸吧!
參考文獻
1.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2. (南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 陳紹棣等:《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4. 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
4 # 濱海明誠
清明是懷思之節。祭祖祭先祭故人,先祖不能忘,故人不能忘。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此時祭掃,是示先祖故人以蓬勃之氣,告訴先祖們,後人諸事諸業如春之生髮,敬請放心。
清明也是歡樂之節。總有人說不要祝清明快樂,因為清明是祭掃之節。差矣,萬物生髮之時,作為萬物之長的人,豈能逆自然而動,失了歡樂?自古就有踏春探春習俗,祭掃與遊樂並不相悖。
華人2500年過清明的歷史中,最有意思的還是是宋朝。
首先是假期長,它和寒食連在一起,加起來有八天假,是個“超級黃金週”,如果趕上和當月的旬假接在一起,最長能放十一天。你說爽不爽!
其次是講究多,寒食要禁火清明要掃墓,從皇宮到民間都有很多說法。最有趣的是皇上送新火。寒食最後一天,皇上招呼幾個小太監,一人抱一根木頭,鑽木取火,誰先鑽出來重重有賞。鑽出來的火點上蠟燭,派小太監分送到王公大臣家裡去。當然,這個唐朝就有了。有詩云“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第三是活動多。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等等等,個個富有特色,充滿歡樂。最普及的是蹴鞠,也就是踢足球。“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天旗下一春忙”,這應是宋超聯賽;“寶馬嘶風車擊轂,東市鬥雞西市鞠”,這估計算小城乙級聯賽;“鄉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這是鄉村青少年足球賽;“舞餘燕玉錦纏頭,又著紅靴踢繡球”,這是女子足球賽。
看看那時足球氛圍多濃!如果一直保持至今,中國足球何至如此慘不忍睹。估計梅西、C羅應該叫阿根廷的高俅、葡萄牙的高俅。
-
5 # 英特納雄耐爾66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流傳很廣的詩歌,足已讓人們瞭解清明是幹嘛的的了。清明在於紀念祖宗,緬懷先烈,追思祖宗的精神,帶著小孩去掃墓更有教育意義。更利於繼承祖宗或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和高尚的品質。清明,時間是在春天,大地回春,萬物復甦。非常適合人們出去踏青,遊山玩水,王羲之的蘭亭集會也在在春天3月裡。清明時節,一家老小,踏青于山水之間,這讓平時老在鋼筋水泥的裡,整天手機電腦,動不動就考核壓力的人們讓他們獲得一種放鬆,寄情于山水,釋放壓力的心情。這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時間,地點,人物,緣於自然的安排,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其自然。
-
6 # 醉臥陽關外聊文化
清明節這天,長輩相約家族匯聚上墳的時辰,族內各家各戶的主婦們張羅烹煮獻食,品種以春季時令鮮疏和肉類為主。男人們則準備冥幣茶果等祭品,孩子們用木刻的冥幣雕版,拓印冥幣。青少年則準備背篼擔子鐵鍬。時間一到,便端上獻食祭品,趕赴家族墳地掃墓。
掃墓是有講究的。長輩們先是在墳塋之外選擇“太歲”不佔的地方取土,青年人用肩挑背背,將乾淨的新土培在每個墳頭上,封堵鼠兔洞,清理墳塋周圍的水路,然後在新土覆蓋的墳頭上壓上表紙。最後焚香燃表,跪拜先祖。上墳拜墓儀式之後,在祖宗墳塋中,匯聚各家各戶五花八門的獻食供品,晚輩圍坐在長輩周圍,在野餐中,聽長輩追述祖先的事蹟趣聞、家族的優良傳統,進行宗族教育。
清明節掃墓講究搶獻飯(祭獻食品),不論男女老幼,不約而同爭搶自己早已看中的獻飯。孩子們搶新韭菜炒蛋,年長的搶大塊的臘肉,性格慢的人則熟視無睹地吃別人不搶的土豆絲之類。一時間,他剛搶到一碗炒蛋躲在一邊準備下嘴,突然身後過來一隻手,抓走大半碗炒蛋,立即塞進嘴裡……爭搶中獻食空中翻飛,墳塋裡灑滿飯菜。這獻飯就是用來搶的,搶的越厲害,參搶的人越多,說明家族人丁興旺,先祖在天之靈越高興。
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對那些昔日稀罕,現在成為最家常的飯菜不屑一顧,清明節上墳拜墓最熱鬧的環節被逐步淡化。加上現在農村的年輕人清明時節基本都外出務工了。上墳時候,家族幾個留守老人去上墳,飯菜原封不動端回來了,最後倒掉。有的時候一個大人就代理了,獻飯之類也免了,只燒些紙錢,培點土。
清明節上墳拜墓的習俗越來越淡了,相反清明節前後踏青春遊活動成為迎春旅遊的熱門。三三五五的青年人或者一家人組織自駕遊,到郊外賞花踏青,進行野炊,同時在春光明媚的田野玩抖音搞直播,跳舞唱歌,其樂融融。傳統的清明節賦予了現代氣息。
其實,清明節從誕生起,就有掃墓祭祖和踏青春遊兩重意義。過去人們看重的是前者,今人逐步側重後者。無論如何,傳承的是華夏文明,比動輒崇洋媚外地過什麼聖誕節、情人節有意義得多。
-
7 # 易見清心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這和旅遊沒有啥關係,由於親人的墳墓都在山上,陽春三月的南方正是柳綠桃紅的季節,人們在祭祀的同時,一路踏青賞景的行為也只是順路,其重點還是掃墓祭祖。
春寒料峭的北方,隨無美景相伴,但祭祖的行程計劃不會改變,無論是身處天南海北,或者是異國他鄉,千里迢迢也不會改變對親人祭祀的腳步。這就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美德。
-
8 # 牛達林
清明節是一箇中國一個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它是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一樣重要,不同的是,它們的節俗不一樣。
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①祭祖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物件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
②踏青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郊遊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回覆列表
清明節是一個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它是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冬至節一樣的重要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主要內容是——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同時,清明節也稱:踏青節,顧名思義清明時節正趕上草木吐綠,桃李芳菲的“人間四月天”,所以也是人們出門踏青遊玩的好時節。
應該說,祭祖與旅遊二者都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