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先生1998

    英屬印度是指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於印度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治區,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國家可以說都離當時的尼泊爾很近,而且當時的尼泊爾也符合英國的擴張方向,但是為什麼在1814年侵略尼泊爾之後僅僅簽訂了《薩高利不平等條約》,而沒有把尼泊爾併入英屬印度呢?

    (當時英屬印度與尼泊爾的地理位置)

    尼泊爾當時已經向清朝俯首稱臣,繼續佔領會破壞當時與清政府的外交關係

    18世紀70年代,尼泊爾開始四處擴張,先後兩次入侵西藏,但是都被乾隆擊退,從此對乾隆俯首稱臣,每年對清朝進貢。或許是有了清政府這個靠山,又開始向當時東印度公司下殖民地印度發起戰爭,當時英國北京尋求通商失敗,英國此時也在尋找能夠開啟中國市場的入口,他們決定從西藏入手,雙方都想到了一起,那就打唄。廓爾喀人驍勇善戰,但是英國軍事力量強大,英國可以說是用人海戰術以雙方8比1的傷亡比進行戰鬥,期間尼泊爾也向清朝求救但是清朝政府當時也是考慮到與英國這個大國的關係沒有向尼泊爾提供援軍,這以後也影響了清朝與尼泊爾的關係。或許是英國考慮到之後要與清朝建立商貿關係,不好意思佔領尼泊爾,因為那樣對於已經向清朝稱臣的尼泊爾劃分到英屬印度是對清朝的不尊敬。還有人說,當時嘉慶帝安排駐守邊疆的賽衝阿私自對英國和尼泊爾的戰爭進行了調和,英國怕清朝會介入戰爭,放棄了戰爭。

    割讓土地,事實上已經達到了殖民的目的

    英國是為了透過尼泊爾開啟西藏這個入口,入駐清朝市場,透過簽訂了《薩高利不平等條約》已經割讓了相應土地,達到了可以透過尼泊爾作為媒介進入清朝通商的目的,沒必要再去用重大的兵力損失去征服尼泊爾,而且雖然英軍能勝出,但是戰爭的形勢始終是不利於英國的,只是國力壓倒性的強盛而已。再者,雖說是尼泊爾只割讓三分之一的國土,但是其實政權已經大半歸屬英國,實質上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只是英國沒有明說尼泊爾屬於英屬印度。

    之後尼泊爾經常有反英的戰爭發生,直到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獨立,並且簽訂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總的來說,當時英國對於尼泊爾的控制牽涉到清朝政府,以及考慮到戰爭的損失,綜合考慮多方利益,放棄了將尼泊爾歸入英屬印度,但是對於英國目的已經達到了。

  • 2 # 國家人文歷史

    18世紀初,英國侵入印度,開啟了在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近百年間,英國先後將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等地區囊括為屬地範疇,那麼與這些地區毗鄰的尼泊爾為什麼得以倖免呢?我們試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英國的殖民目的。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後的英國,在對外殖民擴張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簡單點兒來說就是賺錢。英國侵入印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更大的紡織原料產地,當然,它肯定不會放棄中國的巨大市場。如此看來,似乎拿下尼泊爾是勢在必行,但在兩國《薩高利條約》簽訂以後,英國實現了對尼泊爾的控制,實際上已經打通了通往中國的道路,那麼繼續興兵繼續討伐尼泊爾就沒有意義了。

    二是擔心清政府的介入。沙阿王朝本身自己就不太安分,在入侵西藏失敗後被乾隆皇帝重重打臉,隨即向清王朝稱臣納貢,這實際意味著沙阿王朝有了清政府的大靠山。有了靠山以後更是膨脹,向印度南下,於是發生了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衝突,給了英國北進尼泊爾的藉口。東印度公司強大的軍事實力讓沙阿軍隊吃了不少苦頭,於是沙阿王朝反覆向清政府求助,然而,清政府並沒有理它。雖然清政府沒有直接介入,但增派了大軍到邊境戒備,這無疑在心理上給英國帶來了壓力。考慮到英國與清王朝的貿易訴求,英國斷不想清政府介入,傷了和氣,因此也就點到為止。

    三是客觀狀況的制約。這裡所說的客觀狀況主要指尼泊爾的政治狀況和地形條件。尼泊爾是個山地國家,國土基本分佈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這樣的地理環境加之以廓爾喀武士的英勇善戰,讓英國殖民者的近代化武器並沒有嚐到多少甜頭。同時,多山的地理條件也造就了較為分散的政權結構,這無疑加大了印度侵吞尼泊爾的難度。廓爾喀戰爭使得英國殖民者步履維艱,損兵折將,即便繼續打到加德滿都,戰爭變成游擊戰,英華人可能會陷入泥潭,這也客觀上影響了英國殖民者的決斷。

  • 3 # 時光之意

    不能什麼東西,地區,拿來就併入印度啊。英華人不是印度人的保姆,什麼東西拿來都給印度。只要這些殖民地能夠提供給英華人足夠的利益就可以了,之於是不是要併入印度對於英華人沒有多少意義。而且在應該殖民印度期間,印度也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地域概念,都存在一個個的土邦。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858~1947年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建立了囊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的英屬印度殖民地,這一時期在英屬印度和中國西藏交界的喜馬拉雅山麓還存在著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個小國。這三個小國自始至終都受到英印政府的高度控制,但在名義上仍保持著國家形態,屬於大英帝國的保護國而非殖民地。儘管這事實上並不能改變三國實際處於英國控制之下的現實,但令人疑惑的是:英國為什麼不將其直接納入英屬印度殖民地呢?這其中尼泊爾的情況是相對典型的案例。

    當時的尼泊爾儘管是一個小國,但卻是一個彪悍善戰的小霸:1328年阿迪特亞·馬拉佔領了加德滿都谷地,建立了尼泊爾歷史上的馬拉王朝。馬拉王朝時期進一步強化了受古印度文明影響形成的種姓制,而提倡眾生平等的佛教在這一時期開始在尼泊爾境內日漸式微。時至今日作為佛陀誕生地的尼泊爾80.6%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其餘為佛教徒、穆斯林等。1482年馬拉王朝的亞克希·馬拉國王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統一的馬拉王朝由此分裂為坎提普爾(現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三個王國。1559年北印度拉賈斯坦地區一個認為自己是月亮所生的印度教部族的首領德拉比亞·沙阿征服了位於加德滿都西北方的廓爾喀地區,由此建立了廓爾喀王國。此後這個崇拜月亮的部族和當地土著居民逐漸融合成為廓爾喀人。由馬拉王朝分化出來的各個割據政權的互相廝殺為廓爾喀人提供了統一尼泊爾的天賜良機:1768年廓爾喀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統一了尼泊爾,建立沙阿王朝。1771年普里特維發動西征,但年底在西部諸侯聯軍的圍攻下失敗。 1772年普里特維轉而向東部進軍,到1774年東征獲得全勝,尼泊爾的邊界由此擴充套件到梅奇河,與錫金相鄰。由於普里特維對尼泊爾民族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他因此被後人尊為“國父”。1775年1月普里特維病逝後其子普拉塔普·辛哈繼承了王位,但不久也染病身亡,尼泊爾的王位傳承到了普拉塔普·辛哈2歲的兒子拉納·巴哈杜爾·沙阿手中。由於年幼的新國王無法實際上朝理政,於是由王叔巴哈杜爾·沙阿攝政。在巴哈杜爾攝政的18年間尼泊爾西部尚未臣服於廓爾喀王室的各土邦都被征服,在此基礎上巴哈杜爾西征印度直到克什米爾境內,向東侵佔錫金大片領土。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西藏噶瑪噶舉紅帽系第十世活佛確朱嘉措因為同當時實際執掌西藏政教事務的格魯派達賴、班禪政權之間的糾紛外逃廓爾喀國(今尼泊爾)並引廓爾喀國軍隊發兵西藏。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平亂,成功將廓爾喀國軍隊逐出西藏。此時在尼泊爾南部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大舉在印度滲透擴張,因此在入侵西藏失敗之後尼泊爾轉而與中國訂立盟約,作為中國藩屬國的尼泊爾實際上成為這一時期阻擋英國東印度公司向西藏滲透的屏障,同時尼泊爾也試圖以中國為外援抵制東印度公司對自己的侵略。在反擊英國入侵的過程中廓爾喀戰士曾創造過以1.2萬人對陣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的3萬軍隊,結果竟反擊出國境一直打到克什米爾和不丹。英國不得不放棄以武力征服尼泊爾的企圖,轉而透過扶植尼泊爾國內的親英勢力實現了對尼泊爾的控制。在實現對尼泊爾的控制後英國特意要求在雙方的條約中加入:英國有權招募廓爾喀士兵。此後廓爾喀僱傭兵跟隨英軍踏遍阿富汗、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北韓和伊拉克等地,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外籍僱傭兵團之一。

    當時的英印政府對清政府可能的介入懷有警惕: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尼泊爾自古以來就同南方的印度文明和北方的中國西藏文明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是溝通古代東亞和南亞的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儘管1785年尼泊爾發動過對西藏的入侵,但在被福康安驅逐後轉而與中國訂立盟約,此時作為中國藩屬國的尼泊爾事實上已成為阻擋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西藏滲透的屏障,而當尼泊爾面臨英國的侵略時作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同樣負有保護義務。英國和尼泊爾爆發戰爭時清軍儘管沒正式介入,卻在西藏邊境大力增兵,試圖以此對英國構成牽制作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戰敗的刺激下一部分較早覺醒開始睜眼看世界的開明派甚至提出南結廓爾喀以威懾英印當局的主張,儘管這種聲音最終沒能被閉關鎖國腐朽無能的晚清政府採納,但對當時的英國而言是無法判明清政府未來的政策走向的。儘管英國有在鴉片戰爭中擊敗清政府的經歷,但中國畢竟是亞洲一個大國,尤其是具有青藏高原的地緣優勢,本來彪悍善戰的廓爾喀士兵就夠令英國頭疼了,如果具有地利優勢的中國介入到英國和尼泊爾的爭端中無疑會使英國處於更不利的狀態。儘管英國擁有世界最強的海軍,但要面對喜馬拉雅山區複雜地形下的山地游擊戰這種非對稱戰爭英國還真沒必勝的把握——事實上1839~1841年英國曾與阿富汗進行過類似的非對稱戰爭,結果由來自英國本土和英屬印度的21000人組成的英軍部隊只有一人活著返回印度。

    對英國而言將尼泊爾併入英屬印度其實是不必要的:英國對外開拓殖民地的目的在於獲取更多的原料來源、勞動力資源和消費市場。這時的英國已然征服了偌大的英屬印度,在1814年後英國透過《薩高利條約》割讓了尼泊爾三分之一的領土,儘管尼泊爾維持著名義上作為一個國家的身份存在並保住了三分之二的國土,但實際上尼泊爾已是一個受英國高度控制的國家,同英屬殖民地並無太大區別。英國透過尼泊爾可以開啟和中國的貿易通道,而將尼泊爾併入英屬印度有可能導致同中國關係的緊張,反而不利於英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傾銷,既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非要將其併入英屬印度呢?

  • 5 # 桃花石雜談

    這是尼泊爾北部常見的地形

    但這支軍隊就遇到了後來同樣一直阻礙英國吞併尼泊爾的嚴重問題,即對山地作戰的不熟悉和嚴重的熱帶疾病,主要是瘧疾。對軍事有些瞭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山地和熱帶雨林是最適合開展游擊戰的兩種地形,也是最適合低技術軍隊戰勝高技術軍隊的地形。而這兩種地形尼泊爾都佔全了。它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無盡的雪山,而南部則很快轉變為大量雨林地帶。結果英華人一到這些地區,不打仗活下來都困難,戰鬥力自然大受影響。

    這是尼泊爾南部常見的地貌

    結果這支英國干涉軍被剛剛奪取尼泊爾全境控制權的沙阿王朝打的大敗,不但沒能取得任何成果,反而被尼泊爾軍隊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成為沙阿王朝強盛一時的重要原因。

    而此戰過後,尼泊爾沙阿王朝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卻都沒有停止其擴張的腳步。因此到公元19世紀初,雙方又因為相互擴張的衝突和其它矛盾再次兵戎相見。其中最主要的矛盾當然還是領土問題,因為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還遠遠沒有佔領整個印度,還處在從印度沿海地區向南亞次大陸內陸擴張的高峰期。當時他們和尼泊爾都想把錫金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

    英尼戰爭爆發前的南亞形勢,粉色為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區域

    而在另一方面,因為當時整個喜馬拉雅山脈所有能南北互通的道路都在尼泊爾境內,所以英國想向中國西藏滲透,就必需透過尼泊爾,而尼泊爾王室當時始終拒絕讓英華人過境進入中國。所以英尼之間的戰爭,本質還就是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擴張期間所進行的各種戰爭的一部分,其中還跟英國想要滲透進中國的意圖有關。

    英尼戰爭的過程與後果

    而經過幾十年前的那次失敗,英華人這次對尼泊爾再不敢小視,可以說使用了超級重兵,其出兵的總兵力達到2.2萬人。但在公元1814年進入尼泊爾山地之後,1.2萬英軍很快在馬克萬普爾加地受阻於依靠地勢和要塞固守的4000尼泊爾軍隊,英華人一直試圖將尼泊爾人引出有利地勢進行圍殲,但固守當地的辛格·塔帕經驗豐富,始終沒有上當。英華人看到沒法佔到便宜,只得無奈撤軍。不過後來英軍在尼泊爾西境擊敗尼軍,雖然也付出了數百人傷亡的代價,但也逐漸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

    英尼戰爭場景

    在公元1816年2月,英華人再次集結起1.7萬人的軍隊,透過一條鮮為人知的小路繞到重兵佈防的尼泊爾軍隊後方,透過收買當地村莊的頭人,英軍掌握了尼泊爾軍隊防禦重點等資訊,出其不意地對尼軍發動突襲,最終大敗尼軍。

    英尼戰爭時的英軍

    而此戰過後,尼泊爾感到很難再抵禦英軍的進攻,而英軍在山地與熱帶雨林作戰也仍然面臨各種困難,所以雙方都不想再打了,最終尼泊爾接受了英國提出的停戰條件,雙方達成了《蘇高利條約》,在其中尼泊爾將本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割讓給了英國,還允許英國向其王廷派出代表,其實等於接受了英華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其朝政和國內事務,並允許英華人徵召廓爾喀青年加入英軍,還承諾以後與鄰國的糾紛(主要是與錫金)要聽從英華人的仲裁。

    英尼戰爭中的尼泊爾廓爾喀士兵

    所以在《蘇高利條約》簽訂之後,其實尼泊爾的內政和外交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英華人所控制,尼泊爾人在英國需要時會毫無保留的出兵出力,比如在公元1857年,印度爆發大規模士兵譁變並引發民族起義時,尼泊爾就曾經派出軍隊幫助英國進行鎮壓,最終幫助英國平定了這次起義,等於為穩定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也沒必要非得再次出兵把尼泊爾沙阿王室推翻了,但因為英國一直沒有正式吞併尼泊爾,所以尼泊爾也就不可能被併入英屬印度了。而在100多年後,英國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體系出現鬆動時,英國才和尼泊爾締結了新的條約,首次承認尼泊爾有獨立的外交權力,等於這時尼泊爾才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獨立,但英國卻仍然保留了在尼泊爾徵兵等它最看重的權力,而這種權力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也是今天英軍中還會有大量廓爾喀僱傭軍存在的原因。

  • 6 # 北海圖

    不把尼泊爾併入英屬印度,其實更符合英國的利益和外交思路。

    英國對英屬印度北方安全的總體思路是:用喜馬拉雅山脈、西藏和山脈小國(如尼泊爾、不丹)充作緩衝區,分開中國和印度兩片領土,同時也擋住從北方南下的俄華人。

    因此,維持尼泊爾、不丹等國的獨立是最好的了,當然,這種“獨立”小國的決策是要掌握在英華人手裡。

    我們來設想一下尼泊爾併入英屬印度的情況,一旦併入,意味著英屬印度的邊界擴充套件到尼泊爾北部,英印政府要花費相當的精力來管理,還要派軍隊駐守,要負責尼泊爾的邊界安全等等等等,對於精於算計、講求成本收益的英華人來說,這並不是一樁好買賣。

    當然,尼泊爾的廓爾喀人驍勇善戰,曾擊退過英國的小規模進攻。同時,當時尼泊爾屬於清廷藩屬國,英國在背後偷偷摸摸搞鬼可以,要大張旗鼓地將一個清廷的藩屬國吞併,英國還是要適當考慮下清王朝的反應的。

    (廓爾喀人頑強善戰,常佩戴彎刀,英國後來招募廓爾喀人組成軍隊中的“廓爾喀訓練營”)

  • 7 # 澹奕

    要知道當年的英屬印度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之外,甚至還包括緬甸與亞丁地區。然而,幾乎控制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卻並沒有將尼泊爾併入英屬印度的範圍之內。

    造成這樣的局面,一來是因為尼泊爾向來不好欺負,英國雖然將其變成自己的保護國卻終究沒能完全吞併。二來,尼泊爾千百年來就是個獨立王國,加上天然地理優勢使得尼泊爾保持了多年的遺世獨立。

    早在唐朝時期,喜馬拉雅山山脈南部就崛起了強大的尼婆羅王國。作為佛教的起源地,尼婆羅文化昌盛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在當時吐蕃帝國橫掃四方的情況下仍舊保持了相對獨立。莫臥兒帝國統一整個印度北方的時候,也沒能將尼泊爾併入。

    打遊戲的朋友都聽說過“尼泊爾軍刀”,而瞭解尼泊爾歷史的朋友也都聽過著名的“廓爾喀軍隊”。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向來驍勇善戰,勇猛強悍,不僅入侵過清朝,還屢屢將企圖染指尼泊爾的英國殖民者打得慘敗。即便後來英國付出巨大代價攻入了尼泊爾,也沒能完全吞併,簽訂了《蘇高利條約》後,英華人看中尼泊爾廓爾喀人強悍的戰鬥力,所以當年英國海外僱傭軍中,廓爾喀人佔據了相當比例。

    殖民時代,英國得到了尼泊爾三分之一的領地,並且將其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得到了不少的好處。之所以沒有將半殖民地半封建尼泊爾納入英屬印度,主要還是尼泊爾人不好欺負。

    尼泊爾依靠喜馬拉雅山脈的天然便利,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使得外敵不敢輕易染指。如果英國貪心不足,非常可能給自己招惹更多的麻煩——賠本的買賣自然沒必要進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是西方傳統節日感恩節,你瞭解感恩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