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湯粉嘀噠
在看《如懿傳》之前,我已經追了《延禧攻略》,明白皇上和繼後這段情,終究會因為斷髮結束。
《如懿傳》最開始的時候,皇上想方設法要讓如懿成為自己的嫡福晉,可惜各種情況讓如懿只能當了側福晉,最終成了嫻妃。一直覺得皇上對如懿是極好的,可當紅玉髓和大師那集後,對於如懿的清白,皇上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譽,這也是為何如懿斷髮時對皇上說的,皇上其實更愛自己。
如懿孩子的夭折,皇上聽信欽天監所言,認為如懿母克子,其實這些事情都是讓如懿和皇上產生隔閡的細節,只是凌雲徹成了皇上和如懿最大的情感障礙。一開始如懿被傳和凌雲徹有私情,成功讓皇上心生疑慮,而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註定凌雲徹領盒飯,只是沒想到凌雲徹會變成太監,之後為了如懿才“加官進爵”離開人世。
凌雲徹之死並沒有打消皇上的念頭,反而成為皇上心中的那根刺。如懿的性子、不理會皇上,也讓皇上有了怒氣,在如懿斷髮前,凌雲徹的那根刺終究還是被挖出來了。芸角誣衊如懿,以死告發,再加上如懿的病,成功告訴了觀眾,如懿的結局。
如懿對皇上從來沒有過謀求算計,只是皇上疑心病太重,當然,還有各宮嬪妃免不了的算計。如懿與皇上的愛情,從情深走到緣淺,也是必然的。
-
3 # 韓松落
追《如懿傳》,已經兩個月了,終於追到了如懿斷髮、永琪告別,接近大結局了。想到一個週末之後,這個故事就要和我們告別,卻有一點惆悵。這種惆悵,是跟陪伴自己很久的故事告別的惆悵,也是對故事中人的命運的惆悵。
第81集,是故事裡所有人物的命運轉折點。這個轉折,也是用之前的情節一點一點鋪墊出來的,是必然到來的。在轉折到來前,乾隆已經耽於享樂多時,起初只是在宮牆內追歡逐豔,終於每況愈下,開始涉足煙花柳巷了,這一集,他帶著歌女水玲瓏和她的六個姐妹上了遊船。
▲第81集上線之前,“如懿斷髮”已經是微博上的熱搜詞了。萬眾歡呼雀躍,等著如懿斷髮。
上游船這件事,其實挺耐人尋味的。對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在江南的遊船上游玩,自然帶來另一種感受,乾隆上船,也是為了這種感受,但上游船分明也有避人耳目的意思。帶上游船的歌女水玲瓏,又頂著“賣藝不賣笑”的名頭,說話擲地有聲,似乎很能平息議論了。可見,乾隆對輿論還是有顧忌的,畢竟,他每天的起居行止,都是有專人記錄,要留給後人看的。
但歌女水玲瓏,身為風塵中人,迎八方人,接四方客,基本上等於是一個粉絲眾多的自媒體了,歌女們又把自己能夠接近皇帝當做賣點大肆宣揚,衣裳上也繡著團龍紋,手背上貼著水仙花箔,引得四方矚目,皇帝的隱私,已經沒有可能保住了。
▲如懿始終很清楚,她的敵人不是別的女人,而是皇帝。
對於皇家來說,這是不能忍的。皇家的權威,一方面來自於權力,一方面來自神秘感,神秘感不保,權威就垮了一塊,也許,即便沒有神秘感,只要有權力,也不能怎麼樣,但萬事萬物都是有相關性的,蝴蝶也能扇起風暴,誰知道呢?進入歷史的人,一舉一動都有歷史的分量。
之前發生在宮牆裡的一切,還算是家事,如懿不能忍也要忍下去,發生在煙花柳巷的一切,就已經不止是家事了。不管歷史上,那位被當做人物原型的繼後,為什麼斷髮,為什麼走到了“自行翦發、意欲出家”(清高宗上諭裡的文字)的地步,但在《如懿傳》的故事裡,如懿的心路是有歷程的,情感是有邏輯的。
她愛他,起初是因為青梅竹馬有感情,後來是因為他是政治家、偉男子,但最終,他在她心目中的形象,逐漸垮塌了,她在船上說“皇上就像自己最愛的水仙花,臨水自照,最愛的只有自己”,“剛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虛偽的是你,疑心深重的更是你”。他是她唯一的寄託,而這個寄託卻崩盤了,她不能忍受的,是自己人生理想、生活理想的幻滅,自己投入了時間精力全力建設的感情的崩塌。對如懿來說,這是最後一根稻草。
如懿終於忍不下去了,上船、斷髮。
這之後,如懿和乾隆有一段很長的對手戲,穿插著船外眾人的爭鬥,緊張到了極點,周迅的表演,沉穩而有力,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表情,都含著千鈞力道。但最讓人難忘的,卻是她離開乾隆的遊船,獨自離去後的畫面,她獨自坐在船頭,臉上毫無表情,身前是一串燈籠,身後是夜色裡墨藍色的湖面,她沉沉地坐在那裡,往事在心裡翻滾。那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時刻,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解脫了。
儘管之後她還要查明永琪之死的真相,還要面對被禁足冷宮後的慘淡,還要聽到母親的死訊,還要忍受癆病帶來的身心折磨。但,解脫了。
別的清宮戲,要的是登上權力巔峰的巨大快感,幾十集的鋪墊,為的就是穿上華服,走進殿堂,被萬眾拜倒時的快感,之前忍受的折磨,經歷的齟齬,瞬間都被清空。而《如懿傳》卻反其道而行之,之前的鋪墊,重重的陰謀和爭鬥,歡笑和陪伴,為的卻是最後的解脫。
兩種瞬間,都有一個畫面作為代表。在別的清宮戲裡,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男人或者女人,身著華服走上權力巔峰時,深深的回眸,在《如懿傳》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如懿在一切幻滅之後,空寂的表情。
▲如懿坐船離開。看到這裡,既覺得如釋重負,又覺得空茫失落。
▲《瑞典女王》的最後,嘉寶站在船頭的畫面。
當如懿坐在船頭,已經有了去意,靜靜地等待命運光臨的時候,一瞬間,什麼都不重要了,別的人還在喧嚷、爭鬥,但她卻在那一瞬間超脫了、離開了。那個表情,讓人想起嘉寶在《瑞典女王》結尾的那個表情,“心力交瘁、萬念懼灰、獨立船頭、眼睛直視前方,沒有一絲表情。”
華人能夠忍受別人在爭鬥後失敗,卻不能忍受別人把失敗當做解脫。解脫是否定,是輕蔑,是對此前被灌輸的價值觀的顛覆,是對結構性力量的最大反動。你想“二桃殺三士”?你的桃子我不要了,你以為“小人抱懷中”是對君子最大的懲罰,但君子想的卻是天涯。
《如懿傳》是一個想著天涯的故事。這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是成年人才能明白的人生況味,成年人才能懂得的故事。對於剛剛投身戰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不太能理解這種解脫感,也不能理解,周迅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如此逍遙、優柔寡斷、沒有行動力,因為那是現實世界裡的真實狀態。
《如懿傳》是伴著爭議播出的,僅僅兩集,自媒體世界就開始狂歡了,劇情、臺詞、服化道、周迅的妝容和臉,都成為被群嘲的物件,甚至在十幾二十集,劇情漸入佳境之後,這種嘲諷依然存在。這種爭議,真是因為劇情,因為周迅嗎?不,所有的爭議,其實只有一個起源,這個劇不符合此時此刻此地年輕人的標準。
▲還是在船上那場戲裡,如懿斷髮後,抬頭望著乾隆的瞬間。
為什麼我要強調“此時此刻”呢,是因為,那不是所有年輕人的標準,也不是有史以來所有年輕人的標準,只有此時此刻此地的年輕人,被調教和包裝成,要爽,要及時反饋,非黑即白。並且,以此為榮。此時此地的成年人,也把這種價值觀奉為至寶。
紐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寫過一本很精彩的小說《彩排》,這本書讓她獲得了2013年的布克獎,當時的她,僅僅28歲,她由此成為布克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她的《彩排》,講述的就是一個“年輕到底是什麼”的故事。
《彩排》的主角是若干年輕人,分別在兩間學校學習,一間是名叫阿比·格蘭其的高中,另一間是名叫聖·斯爾維斯特的戲劇學校。他們既要經歷自己的人生,又要排練戲劇,人生和戲,產生了非常有趣的並行關係。
在埃莉諾·卡頓看來,少男少女們,都是白紙,是空心人,必須要向用學習和模仿,來充填自己,決定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他們用閱讀、學習、友情、愛情,用八卦話題和嚴肅的討論,來充填自己,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性格,使自己從一群面目模糊的同齡人中凸顯出來,“為自己劃分一片別人無法觸及的區域”。他們也得經歷一些危險的事,偶然突破成人給他們設下的界限。這一切都是他們將來生活的預演,是一場彩排,正如他們的老師所說的那樣:“她這麼多年以來經歷的所有生活知識,相對於她日後會經歷的所有事情來講,只是一種彩排……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體驗所有事。”
就是說,年輕,其實是一場彩排。是過家家,是對以後人生的模擬,他們並沒有真正進入人生,對人生沒有實質的經驗。彩排中的年輕人,容易非黑即白,容易把青春當信仰,只求舌尖嘴利的一時之快。
年輕人有這樣的狀態,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成年人也長久地處於這種狀態之中,不肯長大,不肯拋棄非黑即白的觀念,不肯接受人性的複雜,甚至不願意看到成年人的面容,成年人的生活狀態,要爽,要及時反饋。
所以,我們的電影電視裡,很久都沒有現實題材,只有奇幻玄幻;我們看到的故事,必須大團圓必須爽;我們的演員,一過三十五就沒有戲演。因為,大家都賴在“彩排”現場不肯走,不肯進入真實的生活,不肯面對複雜的人生。在人均壽命三十歲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人類平均壽命70歲以上的年代,“彩排”現場能賴多久呢?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凱特·米利特曾經寫過一本名為《性政治》的書,在這本書裡,她告訴我們,在面對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的時候,很多人願意扮演孩子,或者停留在童稚狀態,矮化自己,弱化自己,向掌管權力的精英示好、示弱。
在孩童式的求爽裡度過的一生,其實都是次一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這是我選擇追看《如懿傳》的原因。
-
4 # 影視口碑榜
乾隆看到寒香見的第一眼,乾隆就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了,即使寒香見為別的男人想刺殺他後自殺,他也不管不顧,為其修建寶月樓,找來其族人勸服,還拉下架子換上寒族服飾取悅寒香見。這難得的痴纏,乾隆的解釋是大半輩子勵精圖治,他想任性一回,也是因著這個理由,他用君臣和夫君的禮數讓如懿幫她做說客。這次任性的結果是,后妃們人人自危,集體跪倒在地求皇帝將寒香見打發出宮。後引得已有心退居幕後的甄嬛逼著如懿給寒香見灌下了絕育湯,盛怒之下乾隆扇瞭如懿一巴掌,這是如懿心碎的初起。逼迫妻子去為他求愛別的女人做說客,又為不愛自己的女人扇了和自己有年少情誼的妻子,乾隆的這次任性讓寒香見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也傷了如懿和一眾后妃的心。
當然,乾隆在《如懿傳》裡的渣不止如此,當第二次南巡,已經和如懿離心的他在進忠和炩妃的挑唆下,夜夜私會青樓女子,搞的滿城風雨,身為皇后的如懿前去勸說和制止。渣龍給出的辯駁理由仍然是自己辛苦這些年太累了,想放縱一回。沒能打動如懿,惱羞成怒的他乾脆動了廢后的念頭。后妃們對他的失望進一步加劇不說,那些和他只有過幾夜私會之情的青樓女子也全被逼著遁入空門。而也正是這次抗爭讓如懿徹底看清乾隆的自私、虛偽和無窮,用不著他廢后,如懿自己直接斷髮斷情,給少時青櫻和弘曆的情分做了了結。
至此到底是如懿更悲劇還是乾隆更可悲,估計看客心中自有了斷。可見這在高位的人有時真是任性不得,一旦使了小性子倒黴的可是旁人。
-
5 # 桃紅梨白
皇后的業務層級比她們都高,但也只是皇權體系中的一個職位,相當於企業裡負責後勤的辦公室主任、Quattroporte辦。
權力頂峰的婚姻,早就不是單純的“我愛你,所以要嫁給你,然後我們一生一世一雙人”的這種模式。
所以這對夫妻的關係,摻雜了各種權力的膠著和制衡,先是君臣,再是夫妻。
如懿是唯一沒有按照這套遊戲規則來走的人。
皇帝對於皇后這個崗位的要求,是做六宮的表率;
如懿對皇后這個名詞的幻想,是一個男人的妻子。
在兩人的蜜月期,無論策馬原野,還是微服出遊,簡直就是狂撒狗糧的既視感啊!
有愛的眼神互動,成就了這段情感的高光時刻。
昔日青梅竹馬的情誼,到這裡差不多就收稍了。
但在如懿心中,她還堅持認為自己和皇帝的情誼非常堅固,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感動。
兩人截然不同的婚戀觀,讓帝后的婚後生活,從急管繁弦發展成急管哀弦。
皇帝作為強勢男性,自視甚高,覺得天下都是自己的,更何況一兩個美人。
從高晞月到金玉妍到衛嬿婉,只要哄得住皇帝,不管真假,都能得到恩寵。
皇帝遇到寒香見,兩眼直勾勾的就看中了,還要求如懿體諒他的任性。
可是如懿呢,為請願的嬪妃們代言,直戳皇帝貪戀美色。
對於一個位居權力中心、被所有人哄著的男性來說,這就是打臉了,這種事還不止一次。
皇帝如何要面子,如懿就如何不給面子。
人到中年,難免體力減退,衛嬿婉為了討好皇上,割鹿血給他喝,還加了料……
面對皇后的質問,衛嬿婉咬定鹿血酒是補藥,皇上自己非要喝,攔也攔不住呀!
還拿皇上的顏面做擋箭牌,勸皇后自行回宮,補了一刀。
如懿無論如何都要為夫君好,獻上逆耳忠。不但沒有化解局面,反而讓皇帝心裡不痛快,自己也跪到發暈。
-
6 # 不鏽鋼俠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如懿傳》即將迎來大結局,如懿與乾隆故事也到了尾聲。原來我在評價《延禧攻略》的時候,曾經提過,《延禧攻略》之所以成為年度爆款宮鬥劇,原因於正刷了一個小聰明,把《延禧攻略》做成了一個“反宮鬥劇”模式的宮鬥劇。大多數宮鬥劇都是描寫一個傻白甜的女主,不想捲入權力鬥爭,被逼無奈,只能一再在後宮爭鬥中,逐漸黑化,最終成為“大女主”,成為皇后,比如《甄嬛傳》就是這種典型的宮鬥模式。但是《延禧攻略》反其道而行之,把女主開始就描寫開掛的人生,她無所不能,無所不會,身上纏著女主的光輝,洞察先機,聰穎過人,解題能力超越長人,就如同很多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開始就是絕世高手,無往而不勝,從開始都,到最後鬥,一路鬥上人生巔峰,看得人也酣暢淋漓,特別解氣。
但是《如懿傳》現在看來才是真正的反宮鬥劇。這部劇的主創對歷史還是進行了一定的瞭解,大體方向想並未想改變如懿的結局。如果從長遠看,任何一部描繪清廷的宮鬥劇都是悲劇,無論是女主最終成為大女主,登上權力的巔峰,但是這種勝利是建立在身邊的親人,愛人,親信無一不是深受悲慘的命運。更別說那些因為她之故喪失生命的其他女人。但是大多數宮鬥劇都把悲劇變成了喜劇。只有《如懿傳》按照這個悲劇的模式來了一個大結局。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如懿傳》即將迎來大結局,如懿與乾隆故事也到了尾聲。原來我在評價《延禧攻略》的時候,曾經提過,《延禧攻略》之所以成為年度爆款宮鬥劇,原因於正刷了一個小聰明,把《延禧攻略》做成了一個“反宮鬥劇”模式的宮鬥劇。大多數宮鬥劇都是描寫一個傻白甜的女主,不想捲入權力鬥爭,被逼無奈,只能一再在後宮爭鬥中,逐漸黑化,最終成為“大女主”,成為皇后,比如《甄嬛傳》就是這種典型的宮鬥模式。但是《延禧攻略》反其道而行之,把女主開始就描寫開掛的人生,她無所不能,無所不會,身上纏著女主的光輝,洞察先機,聰穎過人,解題能力超越長人,就如同很多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開始就是絕世高手,無往而不勝,從開始都,到最後鬥,一路鬥上人生巔峰,看得人也酣暢淋漓,特別解氣。
但是《如懿傳》現在看來才是真正的反宮鬥劇。這部劇的主創對歷史還是進行了一定的瞭解,大體方向想並未想改變如懿的結局。如果從長遠看,任何一部描繪清廷的宮鬥劇都是悲劇,無論是女主最終成為大女主,登上權力的巔峰,但是這種勝利是建立在身邊的親人,愛人,親信無一不是深受悲慘的命運。更別說那些因為她之故喪失生命的其他女人。但是大多數宮鬥劇都把悲劇變成了喜劇。只有《如懿傳》按照這個悲劇的模式來了一個大結局。
如懿的一生其實是宮鬥劇中所有女人的影子。最早跟四阿哥弘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入宮後,也是深受寵愛,有這個愛人君主,如懿多次被陷害,方能化險為夷,直到皇后去世後,她成為了繼後——似乎到這裡就已經是大結局的模式了。但是《如懿傳》偏偏再次之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乾隆與如懿之間的糾葛,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因為在大多數宮鬥劇中,爭鬥的不是愛情,而是權力,誰站在權力的巔峰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就如同甄嬛一樣,毒死了皇帝,她扶持新君繼位,她依然是權力的最高者。但是在《如懿傳》中,爭鬥的不是權力,而是愛情,或者因為愛情是否專一和鍾情導致的悲劇。這部劇後半部分已經是現代都市愛情劇的模板,悲劇在於一個男人會不會永遠愛著一個女人,如果他移情別戀,為他人痴狂,身為他的妻子該如何是好?
這個才是《如懿傳》的悲劇。我一直開玩笑說,所有宮鬥劇的根本矛盾在於資源分配導致的不公,是一個男人如何匹配多個女人的問題。女人在後宮中爭鬥的,最初都覺得是愛情,後來才發信啊,愛情不可靠,只能爭鬥權力,獲得權力,才是最安全的生存之道。但是對如懿來說,她對愛情的渴求,大於對權力的渴望。而對這個男人來說,他對忠貞和順從的渴求,大於對愛情的渴望。這就是矛盾的根源,也是古典皇家愛情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