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正鱷魚不哭
-
2 # 我是星星之火
孔明當然是功高至偉,看劉備歷史,沒有遇到孔明之前,一生漂泊屢戰屢敗,有宏偉的志向卻不能實現,三顧茅廬之後,孔明為劉備謀劃了完整的藍圖,正確的戰略方針,親自舌戰群儒,遊說東吳,這才有了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大敗曹操,而劉備集團趁機佔據荊襄,為三分天下奠定基礎,在後來劉備在奪取西川之時遭遇險阻,軍師龐統陣亡,諸葛亮帶軍增援,一番智鬥戰克,佔領西川,讓劉備集團有個三分天下的實力,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大半生為劉備服務,出謀劃策,也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而劉備死後,諸葛亮被委以託孤重任,幫助後主劉嬋治理國家,為完成統一大業,六出岐山,南征北戰,最後病死在征伐的路上,孔明被譽為智慧的化身,不僅是他的謀略和功績,更是後人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仰。
-
3 # 南政昔風▲諸葛亮
其實說實話劉備的江山並不是像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沒有諸葛亮就等於文武全無。在正史當中,劉備也是打過許多仗的。
▲劉備例如火燒博望坡一戰,劉備表現的頗有謀略,趁曹操征伐不在家,調集西蜀華人馬突然襲擊曹魏陣營,使其首尾難顧,甚至打的接近許都。曹操見勢不妙派出大將夏侯惇等人調轉馬頭回家救援,中途正遇見劉備的大軍。
▲火燒博望坡劉備見勢不妙心生一計,故作不敵領兵詐敗,還火燒了自己的連營,使魏軍頗為喜悅,認為西蜀國不敵。幾員大將幸災樂禍鬼迷心竅,率領大軍追擊劉備,卻被劉備劫殺,但由於劉備軍人少,還是落敗了。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國泰民安而諸葛亮恰恰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諸葛亮內政無敵,他可在短時期將國家發展的國泰民安糧食富足,軍兵也可以在諸葛亮手中變得井井有條訓練有素。
▲一文一武共創天下因此諸葛亮配劉備堪稱是“天作之合”,在正史當中的諸葛亮雖不及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那樣文武全能,但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國之棟樑。
-
4 # 韶華傾夢
劉備,自從涿郡起義兵後,便一直輾轉各地,居無定所,先後依附了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人。直到了同為漢室宗親的劉表處,才苟得新野一塊地盤。在新野的時候,有兩位謀士為蜀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個是徐庶,為前期的劉備訓練士兵,操演軍陣,甚至制定一系列發展策略。但可惜的是,徐庶被曹操用計騙到了曹營。而徐庶走馬薦諸葛亮,也正是劉備三顧茅廬後,才有了以後的三分天下。
隆中對中,提出了蜀漢的戰略部署和發展計劃荊州的地勢,總體上來說是平原地帶,四通八達。在戰爭時期,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地勢上的優勢外,荊州還是東漢末年主要的經濟繁榮地帶。
因為荊州地處中原的緣故,再加上當時的荊州牧是守城之主的劉表。劉表沒有過多的野心,他雖然頂著漢室宗親的頭銜,但是他對於戰爭,更注重安安穩穩的發展民生,。因此,在這種懷柔政策,以及無對外作戰的心思之下,荊州的經濟在戰亂時期並沒有遭受到過多的破壞。所以,完整的經濟體系發展,也是各大諸侯加大對荊州關注的原因之一。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荊州是其戰略計劃中最為主要的一環。而且也明確的指出了,如果要北伐,主要的就是荊益二州共同並進。另外,諸葛亮還特意指出了荊州的意義還要比益州的大。
在蜀漢前期,劉備和諸葛亮等人,還是遵守上策的計劃,以荊州為大本營,試圖以荊州為出入中原的重要戰略口的。但是,自從荊南的蜀漢地域被妥協規劃給孫權後,上策的計劃逐漸轉移到中策了。也就是,從荊州的戰略部署轉移到以益州為主要的戰略部署。
而這樣的轉移,最壞的特點就是蜀漢對荊州的影響力在消逝,而得到荊南的孫權,完全可以鞏固這個前方“炮口”,在關鍵時刻,反咬蜀漢的“後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在入川的時候,給關羽的命令就是謹守荊州,與東吳打好關係。
首次建立蜀吳的外交關係在火燒博望坡後不久,曹操便率“百萬雄師”南下,試圖扼殺正崛起的劉備,以及掩殺江東的孫權。
劉備集團為了躲避曹魏的鋒芒,只好戰略性撤退。不久,因為唇亡齒寒的緣故,諸葛亮向劉備建議和江東聯盟,以形成鼎立之勢。
到了江東後,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一系列的強硬姿態,硬生生地把蜀漢的氣勢給立了起來。而江東孫權一方,因為諸葛亮計劃中“抵抗曹操,瓜分荊州”等,讓他們很是注重。所以,在不斷的扯皮之後,心有所屬的雙方便建立起了外交關係。
正是因為有了這次外交,才使得蜀漢集團度過了一次危機,佔據了荊州的南部四郡,有了爭奪天下的底氣。
制定《蜀科》,整頓綱紀在蜀漢章武元年,劉備集團成功的在益州站穩跟腳後,於益州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正式稱帝。
雖然劉備用武力站穩了跟腳,但畢竟是“外來戶”,益州當地的世家大族和百姓大多數還是觀望態度。況且,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外來政權,就要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這種情況的不斷衍生,使得蜀漢集團的發展在一定時間內很是受阻。因此,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所以,諸葛亮就不斷的向劉備反覆強調要“依法治國”,並且述說了如果不這樣做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會阻礙劉備“匡扶漢室,振興漢室”的理想。因此,諸葛亮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另外,諸葛亮還起草了其餘的科條律令數十則。
正是因為有了《蜀科》等法律條文的產生,才使得早期的蜀漢集團能夠避免新舊派系的利益爭鬥,也讓蜀漢集團邁出三分天下的重要一步。
總而言之,劉備能夠從流浪到佔據荊益,並建立起蜀漢政權,三分天分。在一定程度上,諸葛亮的功勞是難以磨滅的。而且,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更是把蜀漢一手帶大,硬生生的拖住了東吳和曹魏等人的攻擊。直到諸葛亮逝世於五丈原,鞠躬盡瘁。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能夠坐擁一片江山,諸葛孔明的功勞佔有一半的功勞,說一半是因為其他將士用生命換來疆土,沒有這些將士再好的策略沒人執行也是空談。
規劃劉備集團的走向隆中對時,諸葛亮為劉備規劃出了劉備集團的未來走向。入川佔據蜀地割據一方,以天險防禦敵人進攻,聯合東吳抵禦曹魏。手握天府之國,養精蓄銳等候時機然後揮師北上匡復漢室。
穩定蜀漢國情劉備入主益州後,三分天下之勢已成。劉備不懂得治理國家,對治理國家也沒有好的方法。就全權委託諸葛亮改善蜀漢內政。諸葛亮在內政上制訂律法、限定官員的職權;在百姓發展方面興修水利、加強運輸能力。諸葛亮憑藉自己的治國之才穩定了蜀漢的國情,讓蜀漢走上正軌。
平定南蠻之地諸葛亮在蜀漢發展期間抵禦了南蠻入侵。諸葛亮這次南征平定了全部叛亂,出征的軍需物資全部都出自這些新平定的郡城。不僅沒有動用國庫資源還增強了蜀國的國庫,讓蜀國變得富強。
數次北伐諸葛亮在蜀漢國庫充盈的時候開始了北伐。歷史上對於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存在很大的爭議。說諸葛亮招募到幾萬人就開始北伐禍害這些戰力。其實我覺得不是,北伐恰恰是諸葛亮最聰明的舉動。諸葛亮北伐佔領曹魏的底盤後會掠奪物資、整合降兵擴充蜀漢的實力。更重要的一點事,諸葛亮可以遷移這些被攻下城池內的百姓來壯大蜀漢的人口。沒有人口數量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不會太強。
總結:諸葛亮一輩子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可以在三足鼎立時佔的一角,其中一半的功勞在於諸葛亮。
-
6 # 奔騰Li
劉備雖是宗室後裔,但漢末時期劉氏王朝以無實權,劉備的崛起絕非偶然,相當於現代的人白首起家,那麼我們用現代的思路來模擬下劉備的事業,
一番事業最基礎的就是一個團隊,於是劉備拉攏了關羽,張飛,
劉備乾的是腦力活,關羽,張飛乾的是體力和銷售的活,且張飛自帶資金流,完美解決了人員及資金的問題,自此三兄弟步入社會,本想大展拳腳,一展宏圖,沒想到卻連連失利虧損,劉備百思不得其解,四處求教,最終得出結論,三兄弟啥都行,就是文化不行,畢竟自己不是文武雙全之人,公司運營還需專業人士,
世間流傳臥龍鳳雛得一人安天下,何不招攬於己下,於是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助陣,諸葛亮見劉備勢弱本不想跟隨,但轉念一想,基礎不深之人,得到的利益是最大化的,相反曹操勢大,卻難以發揮自己的全部能力,於是答應劉備出山相助,
此時的劉備也未知諸葛亮有多大能力,關羽,張飛更是嗤之以鼻,但事實證明劉備的選擇是多麼的正確,得諸葛亮相助之後劉備一掃前恥,屢戰屢勝,自此三兄弟將諸葛亮俸為天人,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將沒有三國鼎立只勢,劉備的遠大抱負將難以實施。
-
7 # 妙眼看歷史
諸葛亮為劉氏江山可謂是鞠躬盡瘁,單在劉備打江山所做的貢獻,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隆中對,戰略規劃。
隆中對,使劉備有了自己的戰略規劃,也是劉備更加賞識諸葛亮,用劉備自己的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隆中對,諸葛亮首先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你惹不起;孫權佔據江東要地,經過三世積累,劉備你同樣也惹不起。那麼劉備的出路在哪裡?怎麼在曹操孫權的夾縫中求生?隨後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短、中、長戰略目標。短期目標,奪荊州,站穩腳跟;中期目標,戰益州,三國鼎立;長期目標,聯吳抗曹,意圖霸業。
《隆中對》: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備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步步為營,逐步走向強盛。先是佔據了戰略要地荊州,又奪得了富饒之地益州。可惜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舉全國之力攻打東吳,擾亂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致使劉備盛極而衰,錯失奪取中原的機會。
二、出使東吳,聯孫抗曹。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勢單力薄,顛沛流離,居人籬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劉備無力抵抗,攜百姓而逃。生死存亡之計,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聯合孫權抗拒曹操。赤壁之戰,曹操主力盡失,使曹操再了無力南下剿滅劉備;也是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不用說坐擁一片江山了,估計性命都難保。
三、取益州後,制《蜀科》。
劉備取益州後,諸葛亮及時提出“依法治蜀”的政策,並同法正等人制定了《蜀科》。《蜀科》的制定大大改善了益州“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狀況,為後期劉備後期取漢中奠定了基礎,也是劉備三分天下站穩了腳跟。
四、治理荊州、益州。
龐統隨劉備取益州,法正隨劉備奪漢中,諸葛亮卻一直留守後方。諸葛亮留守後方,治理荊州、益州,為劉備在前方攻城掠地提供物質保障。由於蜀中地處貧瘠,並且蜀道之難,因此劉備的糧草成了重要問題。諸葛亮堪比蕭何,為劉備提供了強有力的後方。
可見諸葛亮在劉備打天下時,功不可沒。隆中對,使劉備有了戰略規劃,不再四處奔波;聯孫抗曹,使劉備有了三分天下的機會;治荊洲、益州,制《蜀科》,使劉備三分天下穩住了腳跟。
-
8 # 孤寡老人講歷史
劉備最終崛起的起始點就是在荊州遇到了諸葛亮,至於諸葛亮有多大貢獻,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幫助劉備提出了清晰的戰略目標劉備在遇見諸葛亮之前,用喪家之犬來稱呼都不為過,他24歲借黃巾起義的爆發起兵,混了二十多年,竟然連一塊固定的地盤都沒有混到手,屢屢遇見強敵就只能敗逃,到47歲時拜訪諸葛亮,當時的劉備還是寄人籬下,可謂是慘兮兮,除了名聲外,幾乎什麼都沒有,原因就是沒有明確的戰略指導,不知道該怎麼做?
諸葛亮的“隆中對”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裡面講的戰略和發展方向不管對錯,至少給了劉備清晰的目標,並且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劉備只需要按照這個框架出去打勝仗就行,比起以前的亂闖亂打,算是天壤之別。什麼事情只要有了方向就好辦不是?
第二:諸葛亮的加入代表著荊州士族全面倒向劉備諸葛亮投奔劉備可不僅僅只是一個人,他是代表著大部分荊州士族在挑選主公,劉備之前沒能發展起來,也和身邊沒有士族支援有關,曹操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援,孫權有東南士族的支援,當時的社會資源幾乎是掌握在大士族手中,有他們的幫助,才能源源不絕的獲得錢糧、兵馬、人才等發展實力所必備的資源,才能維持所佔地區的穩定。
劉備混了二十多年,身邊能打武將有,懂文治和掌握著一定資源的計程車族卻幾乎沒有,在諸葛亮投奔過來以後,才陸續有龐統、馬氏五常等荊州名流士族來幫助他打天下,意味著荊州地方士族的全面投靠,能從容的調派各種資源幫助他,劉備的實力這才漸漸強大起來。
第三:諸葛亮的內政和後勤能力是劉備所需要的諸葛亮投奔劉備以後,劉備就有了可以放心託付後路的管理人,此前劉備多次敗逃,家眷多次被敵人俘虜,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看家的人,也沒有一個能統籌安排己方資源,發揮出本方最大實力的大管家。
諸葛亮來了,還帶來了一批人才,劉備在出去征戰的時候就後顧無憂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也能更大限度的發揮出來,自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征戰的勝率明顯提高,不是如《三國演義》那般諸葛亮在旁邊出謀劃策,而是劉備本身的軍事能力就不差,有了大管家在後面統籌,他的能力也就爆發出來了。
綜上,諸葛亮對於劉備最後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勞是明顯的,不僅為劉備提出了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他和他代表的荊州士族階級也為劉備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資源供給,劉備從寄人籬下到意氣風發,諸葛亮的貢獻是巨大的。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隆中戰略雖然高瞻遠矚,但是這種戰略大方向問題,說破也就不值錢了,關鍵還在於執行——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還不夠,還要知道怎樣實現目標。
劉備半生戎馬縱橫天下,但一直沒能取得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只能惶惶然流竄四方投靠各路諸侯,最後託蔽於劉表翼下。以劉備“梟雄”本性,當然有意鵲巢鳩佔謀奪荊襄統治權;只是劉表雖然進取心不足,但經營荊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是他一個喪家之犬率數千流浪軍所能動搖,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廣泛勾連荊襄非主流勢力。
而諸葛亮對荊襄大小家族瞭如指掌:誰家不被劉表看重,哪族和蔡氏蒯氏有什麼矛盾,誰誰在家族中被邊緣化,這些情況他都門清。有這麼一個活地圖在,對劉備聯絡整合荊襄邊緣勢力是極大幫助。
也正因為諸葛亮不是荊襄士族,沒有太多家族利益羈絆,能夠成為劉備特別得力的“帶路黨”!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在荊州地位逐漸穩固,他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這就是諸葛軍師的由來。只是此軍師並非總參謀長,不掌握軍令權,負責的工作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辦後勤的。
劉備奪取益州後,提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實際換湯不換藥,孔明負責的還是老本行,“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備麾下多的是悍將,缺的是行政人才,因此一直建立不起穩定的軍需體系。《孫子兵法》雲: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正是諸葛亮兢兢業業處理政務,及時足額籌備傳送軍需,劉備才能迅速擴張。
終劉備一世,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並非一般人想象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反而更像“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的蕭何。所以當劉備稱帝建國,由他出任丞相也就是順理成章了——有意思的是,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主要工作也是“常居中持重”。
在此期間,參贊軍機出謀劃策的“謀主”,先是“鳳雛”龐統,龐統戰死後又換成“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的法正,都沒有諸葛亮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