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穐寔

    題主所說的古體詩詞,是不是指的是格律詩?格律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叫近體詩,不叫古體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體詩,包括五言詩,七言詩和樂府(不含先秦的詩經和楚辭),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種以講究平仄和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這種格律詩叫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但唐代以後,也仍然有按照古詩的做法寫詩的,即不講究平仄和對仗,這種詩稱為“古體詩",也叫“古風"。現在,有些人習慣於把自由詩(不講平仄、不講對仗、不講壓韻,每句字數也不相等)稱為現代詩或近體詩,而把格律詩稱為古體詩,所以當下一說古體詩容易混淆,在此提示一下。

    題主所說的出路,是不是指名利方面的出路?唐朝開科取仕,詩是必考的內容,所以寫詩有出路,也因此詩盛於唐。在現代,如果寫詩是為了名利,那恐怕就要讓你失望了,寫詩當官不可能,養家餬口更不可能。

    如果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說,我認為是有出路的,可以歷練自己,發表詩文也可以豐富社會的文化生活,為我們這個詩詞的國度添點磚瓦。文學創作不應該居於形式,格律詩可以,自由詩也可以,以個人愛好來看,我倒更喜歡格律詩。格律詩不好作,但藝術性更高。自由詩,你可以認真讀一些看看,有很多都是朦朧語、半截話,也不講韻律。許多藝術的東西,都是有韻律的。寫詩作為一種業餘愛好,打發時光,充實生活,也是很好的營生,我曾利用業餘時間自娛自樂,寫了兩本集子,一本是題畫詩集(格律詩409首)《芸窗詩畫》,一本是詩詞曲集(430首)《柳溪雜囈》。寫詩容易,寫得好詩並不容易,寫詩要有豐富的閱歷,要有滿腹的學問,否則是斷然寫不出好詩的。

  • 2 # 天淞子

    出路?你想要什麼樣的出路?升官發財?開公司創業?

    除了中國古代,尤其是唐宋兩朝時期,更尤其是宋朝時期,不少詩詞名家做了官,甚至做了大官,歐陽修、王安石等詩詞名家都曾經位極人臣,其實大多數情況下,無論古今中外,文學創作領域的人員很少有升官發財的,中國古代文人一身清貧者數不勝數,是文人中的大多數。

    而晚晴之後迄今,除了特殊機遇、擁有升官發財的“專業”才能,單憑文學創作而飛黃騰達的,基本上已經被侷限於通俗文學領域,並且主要侷限於大眾暢銷小說領域,比如金庸憑藉武俠小說連載而名動港臺後,終於有實力自己辦報紙並把自己的小說連載自己的報紙上,他的報紙也就越來越有銷路;或者瓊瑤寫作言情小說而從名動港臺直到大陸,雖然沒有升官,但發財是毫無疑問的,此外最近的鮮明例子就是中國的網文大神們的靠網文發財成功。

    靠創作詩詞想要找到一條出路?在這條道路上想要升官發財,基本不可能,我不說絕對不可能,在中國什麼都有可能,什麼央視的詩詞大會,有人僅靠能夠隨口背誦出那麼多詩詞就成了名人,也許你額頭碰到天花板,運氣到了,憑藉幾首格律詩或者古體詩,因而名動天下了,也未可知,不是嗎?

  • 3 # 煙雨江南45280246

    喜歡古體詩的人並不多,也基本上在圈內流行,比起娛樂文化的小說題材,那可是小巫見大巫。

    生活裡古體詩這種文學作品,要懂的人,讀起來才津津有味,不懂的人讀起來是索然無味。

    可以說,詩詞越來越小眾是不爭的事實。

    它即沒有散文之類讀起來那麼朗朗上口,靈活生動,也沒有小說裡描寫的故事,總能讓人那麼引人入勝,跌宕起伏。

    相對來說, 古體詩刻板,枯燥。

    雖然好古體詩可以把它的意思放大,讓人產生一些比較生動的場景,但前提還需要你充滿想象力。

    而疲於奔波的大多數人,誰有心思去學習古體詩,從而讓人覺得古體詩裡描寫的就是一個故事,一處風景或者是一種心情!

    顯然,古體詩它本身就限制了別人喜歡的門檻。

    生活忙碌的大多數人,有空的時候,是用娛樂的方式解壓,而不是幾句古詩詞!

    這就是現實!

    當然,古體詩已經傳承了二千多年,它不可能消亡,只是,它作為一種文學藝術,會像歷史一樣被人儲存下來。

  • 4 # 陳默涵

    古體詩詞創作

     

    問:文學愛好者創作古體詩詞,現在還有出路嗎?

    答:我的觀點是,創作古體詩詞只是愛好,出路要自己謀求。例如,我本人自初中時代就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開始試著寫古體詩,寫古體詩詞已經超過20年,但是我始終明白愛好是愛好,工作是工作。

    第一、我和古體詩的結緣。我非常有幸在初中階段遇到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我記得初一的時候老師學到古詩章節。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老師就讓班裡的語文科尖子生,對著一幅畫按照古詩的體例各作一首詩。當時,我無緣參與,但是我在私底下寫了一首記在自己的日記本里。不過,當時我個人並沒有什麼學識積累,所以寫的就是一些連打油詩都不算的“詩詞”。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一直寫古體詩詞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在古體詩詞的創作上,開始從簡單地注意押韻到學會向平仄、用典、煉字等更高水準靠攏,期間寫了不計其數的小詩。因為只是愛好,所以就不會說想著要發表什麼的,寫的詩詞不是記在自己的書上,就是發在自己的QQ空間或者朋友圈而已,——個人就真的把古體詩詞當成純粹的愛好。至於創作古體詩詞,個人最大的感受是:因為字數的限制,五言、七言絕句最難寫,律詩字數限制相對小,寫起來相對容易。詞令的創作不僅有字數的限制,而且即使只是小令也比律詩稍長,所以難度更加大。

    第二、古體詩詞創作對個人的影響。我個人覺得古體詩詞創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可以提高個人的語文水平。因為真正要把古體詩詞寫好,真的要多讀書,尤其是古典詩詞方面的書籍,真的就像朱熹詩裡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體詩詞創作最大的一項工作是煉字,煉字特別有利於提高個人的語文水平,這對於個人寫點東西真的大有裨益,尤其是對於從事文字工作的人而言,往往會比別人更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情。再者說,“胸有詩書氣自華”,古體詩詞創作或許真的有利於培養人的氣質。

    最後,再強調一下:愛好是愛好,工作是工作。創作古體詩詞就當作一種愛好即可,個人的出路還是另謀他路為好。至於寫詩,那就“興之所至,心之所安;盡其在我,順其自然”吧。

    特別說明,我個人本科、研究生階段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絕非泛泛而談,希望個人的經歷和體驗對題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5 # 段華為

    隨著我做詩詞格律內容的視訊越來越多,有不少朋友支援,也難免會有不同想法的人。

    詩詞的輝煌確實是唐宋時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代表文學載體,不然何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說呢?

    時代走到如今,可以選擇的文學載體越來越多,比如現在您看的文章,更何況小說、散文、現代詩、歌詞等等。其中每一種,去百度,去圖書館,都能查閱大量的理論知識,基本上發展得很成熟了,包括詩詞。那麼,作為一個“老古董”,還有人在寫古體詩詞嗎?有的。而且非常多。

    我記得中學時期,班上就已經有好幾個寫詩詞的了。當時貼吧比較出名,我們還在貼吧交友,認識了比我高一年級的學長,互相傳閱詩詞集,探討詩詞創作的奧祕。

    那個時候的週末,一間空闊的教室,成了我們的探討交流的場所。可見,詩詞創作離我們從未遙遠,只是現實中仍然屬於小眾,想找個志同道合的並不容易。但是網路上,就非常多了,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論壇。

    詩詞還有必要寫嗎?有的。百花齊放的未來,才是好的未來。

    古詩詞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我有一個寫現代詩很厲害的朋友,仍然要研究古詩詞的創作,他告訴我,“這樣可以鍛鍊語言的凝練”,尤其五絕,短短20個字,20個字,如果用現代語言,不過就是一句話的功夫,你能表達出什麼內容呢?

    此外,“繼古承今”也是很必要的,優秀的智慧不能輕易放棄,總需無數人繼承下去的。古人把所有能寫的都寫了,今人寫什麼都是東施效顰啊?是。話雖如此,難道就不寫了嗎?

    唐朝把所有好詩都寫完了,宋朝就不寫了嗎?一直到民國時期都還有很多人寫啊!魯迅、胡適、郁達夫,寫的古體都非常優秀。

    如果你是為了功名利祿,為了裝模作樣而選擇了古詩詞,那麼你要失望了。因為他確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好處。但是,我筆寫我心。

    詩詞也好,散文也罷,都是一種表達方式,表達內心的方式。

    我們或許是一群羞於表達的,木訥的人。一輩子也開不了口說我愛你,我想你。縱然有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就悄然嚥下,開不了口。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麼你只能選擇用文學,用藝術去表達自己。不用在乎自己的詩詞到底是否能超越古人,或者取得成績。只當他是純粹的文學載體,只是為了表達某一次落淚,某一場傷懷,某一種紀念。

    一朵花,是不會因為註定凋零,而放棄綻放的。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回答。

    我相信,以後對詩詞的偏見會越來越少,不論是抬高,還是貶低。詩就是詩。詩只是詩。不管選擇什麼載體,最重要的,終究還是內容,最重要的是那一份真心,那一縷詩意。

    孤獨的人就像漂泊的島嶼,希望詩詞能給陌生人帶來一些溫暖和感動吧。

  • 6 # 麥sir小螺號

          當今之世,文學愛好者很多,其中不乏古詩詞的愛好人士,古詩詞在現實中,依然以唐宋元明清的傳頌為主,當今的除卻偉人的部分著名愛國詩詞外,其餘能夠得以讓國民廣泛認識的鳳毛麟角,大多數的詩詞只能在小圈子的詩詞協會流傳,不能成為新時期文化的重點,這並非當今詩人詞人水平能力,而是今天的詩詞之路早已經是一條“詩愁之路”,為什麼?

                    一拳捶碎黃鶴樓,

                    一腳踢翻鸚鵡洲。(李白)  

         想當年,李白好不容易登一次黃鶴樓,被江河美景吸引,正欲在牆壁前題詩,抬頭卻見崔顥已題詩在牆上,一看詩意,自知無法超越,只好回身念下出上面這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

         讀詩可以提升雅趣,讀書可以醫治俗念。古希臘的阿里斯托芬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是老師,教化成人的是詩人。” 古代的經典詩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中之重,沒有古詩詞歌賦,中華文化的魅力就會削弱。

         中國文人喜歡即興賦詩,唐宋題壁詩形成風氣。詩人元稹“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牆下至行時。”舉凡郵亭、驛牆、寺壁等處多見詩人題詠,目不暇接。 “題壁”是唐宋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題壁簡單易行,天南海北的行人見而讀之,擴散傳播。唐詩是詩的高峰,宋代詩人很難超出唐詩框架,只能另闢蹊徑。唐詩豐腴,宋詩瘦勁;唐詩重情韻,宋詩重理趣。

         三國時期,十八歲的曹植寫下《銅雀臺賦》;“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七歲作千古名作《詠鵝》;同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少年時作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留下名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李賀正值七歲,寫下《高軒過》,“天若有情天亦老”被毛澤東引用;白居易16歲寫《賦得古原草送別》,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成為革命用語。  

           建國後,湧現出不少詩人,德高望重的老詩人名聞海內外,如今的後生一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真書不入今人眼,

                    兒輩從教畫鬼符。(元好問)

           餘秋雨說:願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唐詩。

          創作古體詩詞是不容易的。詩賦之工,豈雲偶得?寧取十年兩句,敢雲傾刻千言。世間的好語幾乎被詩詞說盡。無論作家、畫家或書法家,修行修身當先讀詩詞,不為成為詩人,而是學會欣賞,領悟語言精煉的審美,獲取無窮的精神慰籍。

           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時代依然快速發展,縱觀當今震撼人心的古詩創作已所見微塵,好詩能傳播的機會不多,有名望的前輩詩人早已漸行漸遠,中年詩人疲於生活,疲於奔命立竿見影的東西,左右顧盼,唯功名富貴為尊者居多,好詩人廖若星辰,而且,鑑於全球化經濟一體,東西文化大融匯,令最新一輩的“少年詩人”蹤影難尋。

    所以說,傳統古體詩詞的發展,儼然就是一條“詩愁之路”。忽然想起孫維奇的“到此一遊”:

                    粉白牆上狗屁多,

                    不成詩文不成歌……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作詩很難嗎?不難,但是,很多人用錯了精力,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詩詞的格律平仄的研究上,或者把畢生時間用在以歌頌主題、主旋律為主要內容上思考。殊不知,能寫下好詩好詞的關鍵是“功夫在詩外”。

    焚琴煮鶴從來有

    惜玉憐香幾個知?(馮夢龍)

          

                             

  • 7 # 文藝維尼

    感覺是沒啥出路,自己大學時愛好文言文,寫過一些詩詞。自然是越來越好,但工作後看書思考少了,就會覺得水平不濟,陳腐了。所以作為一個愛好,可以堅持,謀生就算了。

  • 8 # 天津楊曉君

    古詩詞在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們作為華夏子孫傳承民族文化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民間有一種說法“詩書畫印是一家”,在我走上繪畫這條路的時候,父母希望我能夠全面發展,把做為繪畫輔助藝術門類,書法、作詩,制印一同學習。這樣的學習對我的繪畫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其實我們每個人選擇一種個人愛好時,首先想的是讓自己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快樂,我認為作古詩詞的出路不能用職業和金錢來衡量,最大的出路其實就是我們在這個創作過程享受到的快樂。前兩天端午,我填了一首詞,無論填的好壞,但是我用心做了,也抒發了自己當時的心情。

    【一斛珠·心的祭奠】又逢端午,汩羅兩岸離騷賦,龍舟競渡詩人路,祭拜屈原,祈願聲無數。絕作懷沙心泣訴,抱石棄筆江投入,千年不朽英魂駐,粽子飄香,記念辭鼻祖。

  • 9 # 沒有深度的人兒

    當然還有出路,只不過大家都不瞭解,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認知都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深入去了解一個行業,很重要。能瞭解到越深入越有空間

  • 10 # 艾菁27666038

    什麼叫出路?相對而言是受困於什麼?我個人認為:不管是什麼文學還是詩詞,也不管是現代詩還是格律詩、或詞曲,只要自己愛好,有濃厚興趣,肯下功夫鑽研,就於身心有益!捎帶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但千萬不要指著這謀生,更不能希望發財!所以你所說的出路我不知道指的是什麼。

  • 11 # 大地根藝坊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古體詩。從孩子們呀呀學語開始,大人就開始教他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然孩子不知道其中意思,中華傳統文化就這樣一代一代在心中萌芽。創作古體詩在生活中更是不可缺少,報紙或報告的標題更是大量引用古體詩以美化篇章,所以引用古體詩和創作古體詩到生活中去,會始終伴隨中華民族成長下去。

  • 12 # sharkplanet1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愛好古詩詞是一回事,能做的多好是一回事。現在網際網路社會需要優質內容,如果夠好,可以聯絡專業的內容推廣團隊,或者機構,來提供內容。

  • 13 # 一笑貫長天

    出路?用屈子的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

    寫古體詩有沒有好手?有沒有高手?有!一定有!可是那個好手,高手有話語權?沒有!這就是古詩的悲哀!也是國學的悲哀!

    我寫詩三十年了,很難找到發表的出路!原因是什麼?格律!中國人對古詩的第一門檻!

    可以說是淤積了幾十年的憤怒,前段時間爆發了!我公開提出了一個挑戰,就是所有寫格律詩的人可以組成團,我一個人應戰!我想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一個現狀!那就是格律詩人的無能!事實確實證明了他們的無能!居然沒有一個敢站出來說話的!

    還有個事實是,格律人依然在大言不慚地談格律,唯一讓人欣慰的是氣焰小點了,評詩也不那麼自信與囂張了!

    唉,這些打不死的小強就是古詩詞振興的最大害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放棄在城市打拼的人,都是處於什麼考量離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