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穿越者

    趙國會亡國,防守人太少,進攻人不夠。秦國先滅趙國,防守方拖一下,等滅了趙國退回去再消滅。統一全國計劃提前幾十年

  • 2 # 姑且說

    仿效孫臏圍魏救趙的戰術嗎?那結果只能是趙國的長平陣線被早早突破,秦軍長驅直入,李牧率領邊軍回援趙國,在邯鄲城下與秦軍展開大戰:而另一路趙軍長途跋涉,孤軍直入大秦腹地,終究敗亡。

    一、趙武靈王滅秦計劃

    胡服騎射後,趙國軍力大盛,趙武靈王提出了兩路併發進攻秦國的戰略規劃,可還未來得及實現,便餓死在沙丘宮。其具體作戰計劃如下:

    一路趙軍進軍函谷關,其實是吸引秦軍的注意力,牽制秦軍主力;另一路趙軍則展開大奔襲,從雲中、九原偷偷潛行,直入秦國腹地,出奇兵擊敗秦國。

    趙武靈王的這個計劃本身就存在缺陷。

    第一:函谷關前的趙軍既非趙國主力部隊,能否抵擋秦軍的攻擊;一旦抵擋不住,一方面趙軍的意圖很可能暴露,則秦軍則可趁勢引誘找軍主力進入秦國腹地,伺機殲滅;另一方面,秦軍則可從函谷關前直接攻擊趙國。此時趙國主力部隊都不在國內,勢必守備空虛,面對秦軍攻擊,勢必難以抵擋,趙國將滅亡存亡危急。

    第二:趙軍千里奔襲,必然要求迅速且隱蔽,則肯定無法攜帶足夠的糧草,其解決趙軍後勤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速戰速決,以戰養戰。但如此長距離的奔襲,能否做到完全隱蔽尚且兩說。同時,秦國在消滅義渠國後,置北地郡,秦昭王下令在上郡、北地、隴西修建了長城,以重兵防備匈奴,趙軍從雲中、九原進入秦國腹地,要過得第一道門檻便是堅守長城上的秦軍;

    即便趙軍攻入秦國腹地,必然有所死傷,再加上秦人尚武,勢必遭到秦人的群起而攻之,一旦秦人堅壁清野,四處襲擾,趙軍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進退不得,後勤又存在困難。秦軍主力一旦回撥,趙軍將死無葬身之地。

    二、長平之戰,更改戰術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均派出了全國之力進行決戰。秦軍遠道而來,後勤補給線漫長,非常忌憚戰場陷入相持狀態,因此一直猛攻趙軍防線。趙軍雖然拼命抵擋,但也連續丟失陣地。

    趙國的重要據點都尉城、故谷城先後被秦軍攻破,只能依託有力地形,修築營壘,堅守在營地,才能保證陣線不丟失。

    而趙軍如果更改戰術,讓五萬人堅守長平,其餘主力奔襲秦國,想仿效孫臏圍魏救趙的戰術,使秦軍陷入到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孫臏圍魏救趙是因為趙國能夠堅守邯鄲,魏軍一時無法攻破,另一方面齊國無後顧之憂,能夠充分保證齊軍的後勤補給,而魏國則國內空虛,無可戰之兵。如果趙國採取這個戰術,無異於東施效顰。

    1.五萬人守長平,能否守得住

    一旦趙軍陣地只有五萬人,趙軍兵力將嚴重不足,根本沒有力量去防守外圍防線,只能重點堅守重要據點。面對傾全國之力的秦軍,趙軍豈能抵擋?

    在這種情況下,秦軍一旦突破長平,歷史上秦趙邯鄲之戰將提前上演。真實的邯鄲之戰中,秦軍在長平後未及時抓住機會攻打邯鄲,錯失戰機,而趙國雖經長平慘敗,但秦國坑殺降卒,反而激起趙人奮力抵抗,更讓六國恐懼,出兵救趙。而此時,秦人未坑殺降卒,承戰勝之威抵達邯鄲,趙人必定膽寒,即便李牧率邊軍回救,但在秦軍舉國之力下,如何抵擋?邯鄲一旦被攻破,趙國亡國,另一路趙軍又有什麼意義?何況,還不一定能取勝?

    2.千里奔襲秦國

    千里奔襲秦國的缺陷在上面已經講過。此時,雖然秦國國內更加空虛,但秦人在長平之戰中舉國動員,其民心士氣必然怨恨趙軍。此時趙軍殺入秦國腹地,秦人豈不更加憤恨,必然全民皆兵,悍然死鬥。而趙軍千里奔襲,必然疲憊,後勤不足,必然以戰養戰。同時,實施此方案,勢必需要一位極其優秀的將領,趙軍派遣何人實施此方案?當時廉頗守衛長平,擅長防守;李牧堅守長城,防備匈奴,那讓趙括來實施或許便是最好的結果了。但趙括戰鬥經驗不足,能否應付這般複雜的情況還是兩說。在這樣情況下,趙軍如何能快速取勝?又如何能保證必勝?此時時間是站在秦國一端的,一旦趙軍在秦國腹地陷入膠著,進退兩難,趙軍覆滅在所難免。

  • 3 # 閒人閒得慌

    採取武靈王的滅秦計劃,應該會結束的更快。

    先說趙武靈王提出的滅秦計劃吧,發揮騎兵的優勢,利用高效的機動性,從雲中郡、九原郡出奇兵,繞開函谷關,直奔秦國的腹地。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便是武靈王提出的滅秦計劃是在一個什麼時間提出了,公元前307年秦昭襄王繼位但是由其母后宣太后當權,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才開始親自處理國事,而趙武靈王是在公元前298年親自出使秦國,摸了摸秦國的底細。

    再加上由武靈王親自率領的騎兵日益強大,趁著秦昭襄王年輕,才會提出這一想法。

    先不說這個計劃是否可行,因為這個計劃的提出者沒來的及實施就死於沙丘之變。

    回到長平之戰,首先武陵王滅秦計劃的核心要素是騎兵,並且要繞過秦國的大軍,按照原先的計劃,從雲中郡、九原郡出兵。先不說當時的趙國的主力部隊都在長平之戰中,先不說從長平到雲中郡的距離,就算是有這麼一隻軍隊可以直接從雲中郡出兵,誰去帶兵?廉頗不行,在守城,李牧還沒出名,剩下的樂毅和田單或是趙括?不管是誰,秦國都剩餘的猛將也不少司馬錯、蒙驁、贏疾等等。

    更何況長平之戰最後拼的是國力,很明顯的就是秦國強於趙國。當然趙國的外交手段也也不如秦國,趙王也不如秦王老道,一步步走向失敗。

  • 4 # 減水書生

    1.趙武靈王的計劃很難施行

    趙武靈王的滅秦計劃:胡服騎射的趙國騎兵軍團,從內蒙古的草原迂迴到關中的正北,大概在寧夏一帶吧,然後再從北向南打,直撲秦國咸陽。

    但是,趙武靈王化妝成趙使,去試探了一下秦國底細。一看秦王不是善類,他可能也看到了宣太后這幫楚國外戚也不好惹,所以也就放棄了。

    但是,之後的歷史,中原諸侯也很少使用趙武靈王的這個操作。原因就是太難,非常難。

    必須得考慮運輸的因素,你不能派過去一支部隊就不管了吧,他們吃啥?投送軍隊已經不容易了,投送物資就更不容易。

    必須得考慮突然性的問題,不能快速突破秦國北部長城,特別是北部門戶蕭關,基本上就是去送死。騎兵軍團爬山、攻城,這是短板,執行這個計劃就是在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必須得考慮成本的問題,這個成本太高,千里奔襲加千里運輸,趙戰國承受不起,以後的中原王朝也承受不起。霍去病不是總玩千里奔襲嗎?霍去病面對的戰場是草原,而且多是突襲戰,打完就走。而趙武靈王的計劃是攻城拔寨,打完不僅不能走、還得實際佔領。

    那趙武靈王是腦洞大開嗎?非要準備操作北路滅秦的計劃。

    這倒不是。因為秦國剛死了國君,而且秦昭襄王算是趙國幫著立的。所以,此時的秦國局勢不穩,趙國勢力可能已經控制了秦國朝堂。

    局勢本就不穩,如果再加上幼主鎮不住局面,再有秦國國內的趙國勢力的幫助,起碼有趙國使者能買通一些秦國高官,如果是這個局面就好辦了,趙國數萬精騎馬踏蕭關,基本上秦國就得考慮遷都了。

    但是,歷史沒有給趙武靈王機會。

    2.長平之戰的趙戰國不可能施展這個計劃

    原因就是長平之戰打到最後就是一場拼國力的較量,秦國已經使出了吃奶的力量,就是好要殲滅趙國的有生力量,不僅要徹底佔領上黨郡而且要徹底打殘趙國,甚至直接滅國。

    這個時候,趙國的長平前線,不僅不能分兵,而且還得增兵。甚至,增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增糧草和輜重。趙國拼到最後不是因為沒人了,光投降就有四十多萬,關鍵是國力即將養活不起前線的幾十萬將士。

    之所以養不起,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趙國不如秦國有錢,太窮了,國家拿不出那麼多糧食;另一個因素是趙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比秦國太差,就是有錢、有糧食,國家也無法集中起來。

    既然有、就肯定能收上來,大不了派幾萬人去搶,也得為前線將士搶夠糧食。但是,必須得考慮一個成本問題。你在國內搶糧食,突然搞戰時軍國主義,馬上會遭遇兩個問題:

    一個是搶糧食不僅需要軍隊,還得需要時間,搶的成本太高,估計搶來的糧食還不夠搶糧食計程車兵吃;另一個是在國內搶容易引發國內暴動,還沒跟秦軍較量,自己就把自己打死了。

    根本原因是趙國一直沒有實施有效而徹底地變法改革,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的財稅徵收體制。在國內搶,可能從老百姓身上搶不出什麼東西來,而只能搶平原君趙勝這些趙國貴族,那還誰敢搶?

    3.長平之戰的趙國朝堂還在犯糊塗,根本沒有做好大戰的準備

    先是,佔據上黨十七郡後,廉頗猛烈出擊了三次,然後被秦軍給懟了回來。再是,廉頗學烏龜,就是不打了,跟你秦人拼消耗。

    但是,趙國拼不起。既然打不過,趙國朝堂就趕緊派出使者跑到咸陽議和了。

    秦人也是詭詐,你說議和就議和,然後一邊議和一邊猛派軍隊。

    趙國也不老實,議和的同時還把老將廉頗給換了,換成了趙括。

    趙括一到,則局勢立變。趙軍不再學烏龜了,再要主動出擊。秦國一看,你這是要玩命啊,正合我意。

    這時候,白起也到了,秦昭襄王也來了,關中精銳也換防了,然後就是死磕。

    趙國朝堂,一會兒要戰、一會兒要和;趙軍前線,一會兒出擊、一會兒防守。咱們看著都亂,就別說那些刀尖舔血的趙國戰士了,早就不知道這群“肉食者”要幹啥了。

    趙國朝堂之所以變來變去,把長平之戰當成兒戲,其原因就是朝堂一直把長平之戰看做利益之爭。不就是上黨十七城嗎?欺負一下秦國,欺負成功了,佔個大便宜;欺負不成功,那就給你秦國,我們不要了。

    但是,秦國可不是這麼定義的,秦國是把長平之戰看作是關係國運的大戰爭。

    關中精銳傾巢而出,第一名將白起親臨戰陣,這還不算完,秦王來到河內郡,實施舉國總動員。秦國這麼玩,根本不是來搶什麼上黨十七城的,他就是來要命的。

    趙國各種變來變去,但就是一直沒向關東其他戰國派出求援的使者,甚至連三晉的韓魏都沒重金出使、打打招呼。長平之戰徹底戰敗之後,趙國才動用各種外交資源求援列國。

    趙國都這架勢了,你還指望他玩什麼趙武靈王的攻略,真實強趙國之所難。他還沒有認清楚秦國要幹什麼,也沒為長平之戰做好大戰籌備。

    4.就是抽風玩浪漫,趙國也玩不了

    趙國朝堂突然抽風,甚至趙括連紙上談兵都不玩了,他們一起搞浪漫,非要效仿一下趙武靈王,甚至把防守匈奴和燕國的軍隊全都調集過來,不管不顧就是要執行一個北線戰略。

    能成功嗎?

    兩個結果:一是趙國北線兵團走到一半,然後集體餓死在半路上;二是長平之戰快速結束,趙國迅速滅國。

    還有一個更瘋狂的結果,就是北線軍團剛到秦國邊境就投降了,連關中的邊都摸不到。

    原因就是秦國在滅了義渠之後建立了北地郡,在欺負完魏國後建了上郡,這兩個郡基本上就挨著趙國和草原胡人。所以,北線軍團要麼投降秦國,要麼投降草原,反正就是不去送死了。

    所以,長平之戰時期,趙武靈王的計劃根本沒法玩。

  • 5 # 香茗史館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透過向西邊的林胡、樓煩用兵將勢力延伸至雲中、九原一帶,已經威脅到了河套地區,從而從北部對秦國造成壓力。趙武靈王針對秦國北部防守薄弱的情況,因而制定了從九原、雲中出奇兵,對咸陽發動突襲從而一舉滅秦的計劃。那麼在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採取正面與秦軍對峙的同時,採取趙武靈王的計劃,是否能打敗秦國呢?

    趙武靈王制定滅秦方略,可惜未曾實施便命喪沙丘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在列國中率先組建了強大的騎兵,軍事實力大為提升。強大起來的趙國,內有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名相良將,國力穩步提升;外則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崛起速度之快,可以說完全出乎了天下各國的意料。而趙國的對外擴張同樣很歐戰略技巧,趙國由於地理原因,再加上當時中原各國混戰,趙國並不想捲入這種混戰當中,因而在滅了中山國之後,便將主要擴張方向放在了北方,不僅透過西破林胡、樓煩獲取了大量土地,而且將勢力延伸至雲中、九原一帶,從北部對秦國造成壓力。

    前299年,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兒子趙何,自稱主父,開始拋開其他國事,專心策劃兵事。趙國崛起之後,秦趙對決已經在所難免,因而雙方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止,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便是秦趙雙方之間的一次次試探。

    也正因此,趙武靈王制定了一套滅秦計劃,即兵分兩路,以一路疑兵西進函谷關,吸引秦國注意,然後以主力起兵從九原、雲中南下,奇襲咸陽,從而迅速擊敗秦國。即使一時無法滅秦,也可重創秦國,然後便可召集其他國家共同滅秦。

    為了確保計劃能夠成功,趙武靈王還曾於前298年親自入秦,查訪咸陽周邊地勢以及秦國君臣情形。可惜的是,趙武靈王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他便在前295年的沙丘宮變中被活活餓死了。

    長平之戰趙國若採取此略,其實同樣難以戰勝秦國

    那麼,如果在長平之戰時期,趙國採取這種戰略呢?以廉頗在長平和王紇對峙,然後從九原、雲中出奇兵奇襲秦國腹地,能夠戰勝秦國呢?實際上仍然極為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地勢方面,關中四塞之地難以奇襲。秦國國都咸陽位於關中地區,而秦國的關中地區乃是四塞之地,東邊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邊的大散關和西北的蕭關將關中地區牢牢鎖住,外敵很難攻入關中地區。雖然秦國自滅掉義渠之後北部防守較為虛弱,但由於趙國奇襲必然多為騎兵的情況下,很難攻破卡在交通要道上的蕭關,而即使蕭關告破,便也等於失去了奇襲的效果。

    2、兵力方面,秦趙雙方兵力相差不大。雖然長平之戰最終的交戰規模達到了百萬之眾,但在前期對峙期間,秦趙雙方其實都未曾全力以赴,趙國替換廉頗時曾經帶去了20萬援軍,而白起替換王紇時同樣帶去了20萬左右的援軍。如果算上趙國的邊軍,那麼趙國應該可以抽出三十萬左右的軍隊對秦國發動奇襲,而秦國則同樣可以調動不少於趙國的軍隊進行抵禦,而且秦國還佔據著主場作戰的優勢。

    3、主帥方面,趙國極有可能處於劣勢。如果要對秦國進行奇襲,那麼長平戰場必然繼續以廉頗為帥,否則難以抵擋秦國進攻,那麼奇襲的將領又該選誰呢?樂毅、田單從前270年開始便少見於史料,此時極有可能已經離世,而李牧此時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甚至有可能尚未前往軍中任職),因此趙國可以說是已經無將可用,難道還要用趙括嗎?而秦國此時也尚未換將,國內卻還有白起、蒙驁等人,趙國在主帥方面極可能處於劣勢。

    4、後勤方面,趙國與秦國相差甚遠。我們知道,長平之戰中趙國之所以換帥,很大程度上源於糧食補給的壓力,與秦國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食主產區相比,趙國的糧食產量實在有點相形見絀。這種情況下,既要保證長平戰場的後勤補給,又要準備大規模的奇襲,趙國的後勤補給已經很難負擔。而且,一旦奇襲受阻,再次轉入長期作戰,趙國將根本無法負擔龐大的後勤,而秦國反而坐擁了主場優勢。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即使採用趙武靈王的奇襲戰略,非但難以擊敗秦國,甚至有可能讓趙國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 6 # 一世嘉文

    從長平後退,守邯鄲。

    當然這是個人馬後炮。

    一、首先考慮糧食供給問題,趙王催廉頗進攻,後來換趙括為將,其實是迫於後勤供應,主要是糧食的壓力,廉頗據守丹水,秦軍也面臨壓力,所以實施反間計,誘使趙軍決戰。

    趙軍退守邯鄲,廉頗守城。從後來秦軍攻擊邯鄲的效果來看,邯鄲的城牆足以抵禦秦軍。趙軍後退,秦軍處於勝勢,沒有更換主帥的理由。趙軍防禦邯鄲又增三分牢固!

    退守邯鄲,進一步拉長秦軍後勤路線,守邯鄲不需要四十萬人,就可以分出騎兵偷襲,或者襲擾秦軍。

    二、秦軍深入,圍困邯鄲,國際關係就會發生改變,秦國可能會出兵,最起碼會借糧。

    秦軍戰線如此之長,魏國南韓楚國就會坐等趙秦兩敗俱傷,然後出兵攻秦,楚懷王死在秦國的仇恨,相信楚國不會忘了。

    邯鄲還有楚國春申君的妹妹求救!竊符救趙就會提前演出!

    三、調動雲中、九原的兵力南下。(這個不可能,因為趙武靈王死了。)

    假設北方匈奴暫時消停,北方騎兵南下,路線就選擇後來秦始皇所修的直道路線,直逼咸陽。(函谷關在南部,不需考慮。)秦軍主力全在黃河以東,咸陽怎麼辦,就算不攻打咸陽,學著匈奴的打法,到處搶掠,斷掉秦軍的糧道還是可行的。秦軍主力回救,正面戰場各國蠢蠢欲動,邯鄲主力乘勢出擊,勝算很大!!

    四、如果秦軍敗了,歷史重寫,楚國極有可能再次稱霸中原,秦國因為有法制的存在,只需在等個十年八載還會恢復,然後在上郡修長城,抵禦北方趙國騎兵。再次東出!但這時的李牧可能已經成才,秦趙再次爆發大戰,秦軍沒有白起,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誰是李牧的對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諸葛亮究竟會不會打仗,為何北伐接連都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