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鏡兵

    戰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由綜合國力所決定,諸葛亮北伐無果並不表示他不會打仗。當年的四川,三股勢力互相制衡,作為外來勢力的諸葛亮,北伐很大程度上還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集權。諸葛亮聰明得很,他當然知道,僅靠蜀國之財力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擁中原大地的魏國相爭。明知不可為而為知,一定有他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歷史上的諸葛亮更多的是政治能手 軍事雖 然也不差,但絕非《三國演義》中如此神化。

  • 2 # 西幾寶寶

    當然會打仗了,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會想起那個在赤壁之戰借來東風,征討南蠻對孟獲七擒七縱,五丈原上點燈續命的謀士。但無論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隆中時的意氣風發,還是最終因劉備的囑託而事必躬親,最終積勞成疾,不幸早逝,他其實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非大智近妖的妖人。正因為諸葛亮與常人在構造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他在劉備去世後,不惜發動的六次北伐中均無功而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後來諸葛亮收下了一名關門弟子姜維。姜維盡得諸葛亮真傳,在他唆使鍾會造反,最終被魏軍圍攻,在亂軍之中不幸戰死前曾無意中說出了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的原因:“吾計不成,乃天命也。”是的,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也罷,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最終依舊無法復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天命所歸,而這裡的天命,指的是後主劉禪。劉禪身為劉備的嫡長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劉備的繼承人。當年劉備自立為帝后,就一直想要將劉禪培養成為可以治理國家的人才。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請來諸葛亮和伊籍做劉禪的老師,只可惜劉禪似乎是因為小時候被劉備摔過,亦或是尚且在襁褓之中就顛沛流離,受到了驚嚇,總之他學習的成功總不盡如人意,最終也沒有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君主繼承人。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戰兵敗如山倒的劉備心力交瘁,不幸病倒,臨終前,他在白帝城託孤,雖說讓諸葛亮方便行事,若劉禪不值得輔佐,諸葛亮大可廢除劉禪,自立為帝。但對蜀漢忠心耿耿的諸葛亮怎麼會做這謀權篡位的事情呢?無奈之下,他只能事必躬親,盡心盡力的去完成劉備未完成的遺願,一統天下。就這樣,諸葛亮的北伐開始了。可惜劉備任命的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監管糧草不利,導致諸葛亮在前線糧草耗盡,不得不提前退兵。甚至於李嚴還惡人先告狀,上奏劉禪,說是諸葛亮之所以要退兵,不過是以偽裝的手法勾引敵人上當,好與敵軍決戰。可笑的是,劉禪竟然輕易地相信了李嚴的話,並要求諸葛亮到自己面前解釋。雖說諸葛亮最終因為李嚴的過失將其貶為庶民,但出兵征戰這樣的事情豈能兒戲?就是這般一來一回的消耗,逐漸拖垮了本就疲敝的蜀漢。之後,北伐因為資源匱乏而愈發困難,諸葛亮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最終支撐不住。只能說,諸葛亮之所以北伐一直不成功,一部分原因,確實是天命

  • 3 # 逗趣一人

    首先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都是經過各種大戰證明出來的,不過諸葛亮也有缺陷比如說不能知人善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進行的很順利,當時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全都判出了曹魏投向了諸葛亮的懷抱,形式可以說一片大好,而諸葛亮不顧劉備臨終前“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提醒,硬是將馬謖推上了主帥的位置,最終導致街亭失守。最終前期所有的優勢都付之東流。

  • 4 # 小摳2017

    很明顯諸葛亮的內政治理要更強,屬於行政軍事領袖。而關羽、張飛、魏延等屬於專職軍事長官。論戰場打仗經驗諸葛亮肯定弱於大將軍,但是搞治國搞謀略諸葛亮更勝一籌。當初魏延提出奇出子午谷直取長安,按照現代人的思維魏延帶軍多年經驗豐富是可以搏殺一回的!但按整個蜀國大局軍事角度上看,當時的蜀國軍事經濟已經遠遠落後魏國,即使取得長安也不會抵擋住魏國的大舉反撲。所以諸葛亮步步為營積攢實力的戰鬥策略也是非常明智的。蜀國的滅亡實質上是因為失守後方荊州開始的,使得蜀國收尾不能堅固,耗費大量精力,使得諸葛亮不能專注去和司馬懿周旋。再加上劉嬋軍事上有私心不給力支援,蜀道運輸糧草士兵戰線越拉越長,治國老將相繼一一離世。蜀國最先被滅亡是必然之勢。如荊州不失,蜀吳聯盟修好,讓魏國收尾不能堅固,也許會改變歷史。

  • 5 # 枕籍阿杜

    小弟愚見諸葛亮治理國家的能力,遠超過軍事能力,我的分析理由有三個 首先,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理由不是可以安天下,因為他們倆根本就不認識,司馬徽的天下指的是荊州,不是全國,因為諸葛亮是豪門大族,並且和劉表是親戚,劉備也是因為這一點用他的,從倆件事來看諸葛亮的辦事能力,第一個把劉表的長子弄到江夏,可想而知把劉備氣成什麼樣,本來劉表是想在劉備和劉淙舅舅蔡瑁等本地人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然後讓長子繼位,這樣可以繼續保持平衡,如果讓次子繼位,平衡就會打破,蔡瑁等人一定專權,結果大家都知道,劉表臨死前蔡家不讓劉表見外人,劉琦遠在外地,次子順利繼位,把劉表,劉備,劉琦都坑了,但劉備是做大事的人,不會計較,也不能計較,在開看看第二件事,諸葛亮去江東聯合,舌戰群儒,這件事更坑,這個世界上只有老二聯絡老三對付老大的,沒聽說老三去主動聯絡老二的,本來魯肅已經過來了,只要等待機會,穩穩當當的一定會談出個好結果,,劉備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孫權是有土地,有財產的,所以孫權比劉備要急的,結果諸葛亮想立功,著急去了,結果可想而知了,孫權答應打贏以後把荊州一部分土地,借給劉備,記住是借,這就是倒貼的後果,也就是說打與沒打都一樣,劉備在生氣也沒辦法,畢竟諸葛亮是為自己好, 3自此之後諸葛亮就老實了,諸葛亮在荊州輔佐關羽多年,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又勤勤懇懇搞內政,消沉了10多年直到劉備去世,劉備後來選擇他來做輔佐阿斗,也是因為做事認真,能搞好內政,對國家有利,而不是因為能打仗。 4,赤壁之戰跟他沒什麼關係的,博望坡,借東風,空城計,什麼的都是杜撰的,徵蠻夷什麼的,那事不復雜,佔絕對優勢的,至於北伐,主要是轉移內部矛盾,荊州人統治益州是不穩的,早晚會出事的,這一點諸葛亮是明白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嘿嘿

  • 6 # 歷史錯過的昨天

    打仗肯定是會的,從他遺留的作品《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中就可以看出來,劉備不可能把大事交給一個不會打仗的人,諸葛亮不會打仗也不敢說:不效,則治臣之罪這樣的大話。從很多後世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很厲害的軍事家,政治家,比如《三國志》《晉書》《後漢書》《資治通鑑》等等都有跡可循。

  • 7 # 小程看歷史

    北伐的成敗與否和諸葛亮會不會打仗沒有任何關係,可以說北伐能不能成功也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左右的了的。就像在發動一場戰爭之前,誰又能百分之百的有把握能贏了,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就如我們國家解放以後經歷的那場抗美援朝戰爭樣,如果說當初不出兵北韓,那麼中國必定會遭到更大的損失。然而諸葛亮頻頻發動北伐戰爭也是如此,只是他所經歷的不一樣罷了。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領蜀漢大軍發動了第一次伐魏的戰爭,前期進展的可謂是非常的順利,但是由於街亭的失守,也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因此諸葛亮只能率領蜀漢大軍退回漢中。公元229年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在出兵之前諸葛亮曾上奏表給蜀住劉禪,在奏表中諸葛亮自己也說過“至於北伐成敗利鈍,非臣之所能逆賭也”,也就是說北伐能否成功,諸葛亮自己也說不清楚。

    但是即使這樣他還是堅持北伐,因為他知道偏安一隅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以攻為守,確實這是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因為在當時魏蜀吳三方當中,蜀漢的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如果說蜀漢不主動向曹魏進攻,那麼曹魏必定認為蜀漢實力柔弱,早晚會向蜀漢進軍。那樣以來蜀漢會變得非常被動,這一點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至於北伐在戰略上對曹魏是一種威懾,在政治上對蜀國上下起到了穩固的作用,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蜀國上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一切行動都為北伐在做準備,讓全國都形成了一種凝聚力。如果說諸葛亮不舉兵北伐,偏安蜀中那麼蜀國上下就會在一種相對舒適穩定的環境下變得自由散漫,朝廷上下就會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與李嚴為首的蜀中舊臣形成內鬥,這樣以來還沒等到曹魏來攻蜀漢自己就亂了,這樣以來豈不更危險嗎。至於北伐戰爭的失敗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蜀國的國力薄弱不能和魏國持續抗衡,只能想辦法速勝,但是蜀軍伐魏山高路險、諸葛亮又遇到的是天下第一守將司馬懿,長期的與蜀軍乾耗著,蜀軍的糧草供應不足。這對諸葛亮的北伐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說一系列的原因致使蜀漢伐魏異常艱難,即使這樣曹魏上下還是被諸葛亮的北伐行動所感到不安,這樣對蜀漢的安定不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嘛?想當初劉備帶著一杆武將東征西討數年,也未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但是自劉備尋得諸葛亮以後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未出茅廬便為劉備制定了安定天下的良策,經過數年的征戰終於奪取川蜀之地,和魏吳並立三分天下。

    諸葛亮被稱為是東漢末年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經在那一時期所創下的功績一直被人們稱讚,千百年以來諸葛亮一直被人們視為智慧的化身,因此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

  • 8 # 力川科技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奇男子,也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軍事家;當然,這麼說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三國時期出現的名將數不勝數,比如曹操、司馬懿、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曹仁、曹真等等,其中曹操還曾寫了《兵書接要》和《孫子略解》等兵書,而賈詡也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併為《吳起兵法》校注。

    這麼說起來,諸葛亮似乎毫無建樹,而且所謂的“六出祁山”也不過是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做,而在歷史上,雖然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但這七次用兵中,真正出祁山的只有兩次;所以對於諸葛亮,更多的人認為他在政治上的建樹更高,是一個與荀彧齊名的政治家。

    諸葛亮在政治上的建樹的確頗高,把蜀漢建設的井井有條,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不如荀彧的,一句“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和荀彧的高低。諸葛亮在位期間,是沒有提拔多少人才的;而荀彧在曹魏期間,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其實諸葛亮真正厲害的還是軍事方面,而且無論是大到全國戰略佈局,還是小到區域性戰役,諸葛亮都能把控得很好。在劉備落魄荊州時,諸葛亮便開始關注劉備了,覺得劉備是一個不錯的雄主,於是便一邊開始讓身邊的親朋好友鼓吹自己,一邊結合天下形勢給劉備制定將來的戰略佈局,也就是後來的“三分天下”論。後來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尋得諸葛亮,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當然,其中詳情肯定比《隆中對》要複雜得多,劉備聽後非常高興,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甚至在關羽和張飛這兩員老部下不滿的時候,劉備還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如今很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其實三國時期名將很多,但真正的戰略家卻是寥寥無幾,充其量也就諸葛亮、魯肅、荀彧和曹操罷了。

    《三國志》評說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那麼歷史上他的軍事能力究竟如何?

    答: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歷代的吐槽不少。最出名的就是《三國志》裡的這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所謂“諸葛亮不會打仗”的論調,大都是參考的這句。但參考《三國志》原書,就知道這是嚴重的斷章取義。

    這一句話,《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句話之前,更有洋洋灑灑的一大段,說諸葛亮作為相國很成功,執法嚴格卻讓人心服口服,安撫百姓治國有方,整個蜀漢叫他管理的井井有條,簡直到了“管、蕭之亞匹矣”的境界。也就是管仲蕭何的等級。比起這樣的輝煌成就來,他軍事上未能北伐成功,才顯得有點遜色:“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恰恰相反,同樣是《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字裡行間都是百分百認賬。就說最基本的治軍能力,《三國志》直接來句“治戎為長”。那強到什麼程度呢?“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大軍整齊劃一,行軍打仗令行禁止,紀律無比嚴明。如此鋼鐵般的凝聚力,與後世的“岳家軍”等勁旅如出一轍。實打實的鐵血虎師。

    但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卻是有所缺陷,讓馬謖擔任主將守街亭,街亭是什麼地方,街亭是安定郡和天水郡之間最重要的關隘,守住了街亭,那安定郡就是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如果丟了街亭,那諸葛亮的大軍就要全部撤回漢中;可惜由於馬謖的剛愎自用,導致街亭被老將張郃奪走,諸葛亮精心策劃的一場軍事行動,就此宣告失敗;而後諸葛亮屢屢北伐,但收效並不大,畢竟國力相差懸殊。

    那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成就究竟有多高呢?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而且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而且在武廟中,諸葛亮也是位列十哲之列,且僅次於白起和韓信;在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諸多評價中,以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評價最為誇張“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當然,這是有點誇張了,但也可以看得出,蘇軾對諸葛亮的崇拜。

  • 9 # 江雨燕

    這很正常,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國正值魏明帝曹叡在位,比起劉禪,人曹叡在位期間把魏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也把司馬懿控制的死死的,就綜合國力來說,魏國的實力在當時還是很強,而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就錯失了入主中原的機會,導致魏國把防禦中心轉移到蜀國來,由此導致諸葛亮其後發動的四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並不能夠說明諸葛亮不會打仗,只能說蜀國耗不起。

    第一次北伐錯失良機,失去了攻佔魏國最好的機會

    諸葛亮第一次發動北伐戰爭時,魏國的防禦和進攻中心主要集中在吳國方面,由此造成魏國與蜀國接壤的關中以及隴西地區防備鬆弛,曹叡即位後也曾有進攻蜀國的打算,但是由於蜀國佔據地理位置優越,鑑於耗資過大的考慮,魏國放棄了這個計劃,準備等國力強大以後再發動戰爭。

    而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尤其是在被東吳打敗後就一直潛心發展國力,囤積物資,所以他不能等到魏國強大以後再揮師北伐。所以,當第一次北伐戰爭發動後,鑑於魏國在關中和隴西地區防備鬆弛的現實,蜀將魏延就向諸葛亮獻上著名的“子午谷之計”。

    先是由魏延率領精兵五千經由子午谷快速機動趕到防備鬆弛的長安,並認為當時的長安守備安西將軍夏侯楙膽小無謀,必然棄城逃跑,而諸葛亮則從斜谷出發,帶領大軍支援長安,兩軍夾擊則長安可得。不過,由於當時的諸葛亮認為這條計策過於冒險,因此沒有采用,而是決定由趙雲、鄧芝帶領少量軍隊佯攻郿城,而他自己親自帶大軍從祁山出發,直攻街亭,以取魏國隴右之地。

    不過後來由於馬謖在街亭失利,使得蜀軍失去有力地位,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魏國由此開始把防禦中心慢慢轉移到蜀國來,而且由於這次作戰,曹真認為斜谷道的道路已經被趙雲破壞,而子午谷又是險峻之地,假若諸葛亮再次興師,必然會以陳倉為首當其衝之地,因此派人駐守陳倉。

    第二、三次北伐

    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時,果不其然以陳倉作為進攻目標,但由於魏國已經事先在陳倉駐紮軍備,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在陳倉撈取到好處,隨著魏國派兵增援,加上蜀軍自身糧草不繼,第二次北伐宣告失敗。而第三次北伐根本不成氣候,魏國反而主動出擊進攻蜀國,但因連下大雨,最終撤軍。

    第四、五次北伐

    第四次諸葛亮在出祁山,魏國以司馬懿為統帥屯兵長安迎戰蜀國,並不與蜀軍交戰,反而據險而守,試圖拖垮蜀軍,張郃認為蜀軍孤軍食少,應該派兵截斷蜀軍後勤,但沒有被司馬懿採納。而是讓張郃去攻打正在攻擊祁山的王平,自己則率軍迎戰諸葛亮,大敗,隨後堅守不出。

    諸葛亮無論怎麼挑釁,司馬懿都不予理睬,而隨著蜀軍糧草漸漸支應不上,再加上劉禪派人下詔撤軍,但實際上卻是負責督糧的李嚴害怕出問題,於是假傳詔令讓諸葛亮退軍,後被諸葛亮罷黜。第四次北伐也無功而終,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吸取上次教訓,又是堅守不出,而諸葛亮自己因為積勞成疾,最終飲恨五丈原。

    其實審望諸葛亮五次北伐戰爭,基本沒有什麼大規模戰役,諸葛亮自己也打的很謹慎,一看到形勢不利於自己,或者失去了主動地位就撤軍退回漢中,而魏國方面也主要是以防守為主,雙方几乎可以說根本沒怎麼打。另一方面蜀華人口稀少,根本和魏國耗不起,所以說是北伐,其實是諸葛亮根本沒有發動什麼大型戰役,基本上就是一看沒有什麼再打下去的必要就撤軍了,所以儘管諸葛亮發動五次北伐,但蜀國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清朝為“最爛的朝代”?貪官多,軍隊差,百姓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