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妒賢嫉能之心人皆有之,韓信作為楚漢戰爭漢王劉邦的大將,攻城掠地,為滅楚建漢,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劉邦在評價韓信時說他“戰必克,攻必取”,成了建漢第一功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橫掃天下的將軍,也犯過妒賢嫉能之心,間接地導致劉邦的重要謀士酈食其被烹殺。

    酈食其在劉邦率軍進攻關中時,在陳留投靠了劉邦,他勸劉邦佔據滎陽敖倉,扼守成皋,以拒項羽,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打下基礎。在公元前203年,劉邦派韓信攻打項羽的盟國山東齊國,當時齊國齊王田廣建都歷下,有兵二十萬,聽說韓信來攻,整修戰備,以御漢軍。在當時情況下,韓信想順利攻下齊國是很難的。酈食其聽說後,自告奮勇,向劉邦請纓,說自己能說服齊王降漢。於是劉邦就派酈食其為漢使,出使齊國,透過韓信軍營,說明來意,韓信不相信他能說服田廣投降,但有漢王旨令,就放酈食其單車匹馬入齊。誰知酈食其竟憑三寸口舌,說服了齊王田廣降漢,田廣撤掉了歷下守備,宣告與項羽決裂,效忠漢王,並與酈食其整日飲酒作樂。韓信沒想到自己率幾十萬大軍都沒攻下的齊國,竟被酈生三言兩語給降服了,心裡那個不平嫉妒啊!這時手下謀士蒯通勸韓信,說這時齊國無備,趁機攻下齊國,自立齊王有何不可?韓信就聽從了蒯通建議,不顧酈食其生死,發兵突然攻齊。田廣惱羞成怒,大罵酈生騙人無信,就烹殺了酈食其。韓信很快大破齊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王田廣率殘部遁逃。這才有了後來韓信請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當時被項羽攻打正急,聽到這一請求,不禁火冒三丈,幸虧張良桌下踢劉邦,劉邦猛然醒悟,現在韓信翅膀已硬,正需他的援助,才馬上當著韓信使者的面改口,罵道大丈夫要做就應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就順水封韓信做了齊王。但是劉邦非常喜歡酈食其,酈食其因韓信被烹,不能不讓劉邦內心留下陰影,為後來韓信慘死埋下了伏筆。

    酈食其放蕩不羈,與劉邦性格很似,為劉邦出謀劃策,遊說諸侯,立下大功,最後竟被韓信間接冤殺,確令人唏噓。但是正是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讓齊王放棄了對韓信的戒備,韓信順勢攻齊,徹底攻佔齊國,韓信稱齊王,讓劉邦從此有了一個堅定支援自己的地盤,為以後徹底打敗項羽提供了堅強後盾。酈食其捨身為漢,也算死得其所了吧。唐代詩人李白在其《梁甫吟》中感慨道:“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後來,毛澤東又為這幾句詩續了四句:“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歷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 2 # 阿滿說歷史

    韓信雖然在用兵上如神之外,政治上卻十分的弱智。楚漢之戰不顧全大局盲目聽取下屬意見,差點導致戰略失利。齊王田廣怒殺酈食基打亂了劉邦的計劃!雖然最後勝利了,但卻留下了盲目貪功的壞印象。政治上的短見終至招來殺身之禍。

  • 3 # 惜緣小歷史

    出身低故自卑

    年輕時的韓信家境貧寒,既不能透過察孝廉為官,也不懂經商掙錢,因此整日到處蹭吃蹭喝。其中他經常去的地方就是南昌亭長家,然而架不住時間一長,有一次亭長妻故意空鍋冷灶,韓信一來便識趣的走了!

    衣食沒著落的韓信只得在河邊釣魚,恰巧河邊有很多洗衣服的婦人。其中有一個心地善良,見每到飯點韓信都沒地去,於是就請他去自己家吃飯。絕處逢生的韓信感激涕零:“將來我發達了,一定厚報於您。”沒曾想婦人來了一句:“你堂堂七尺男兒,衣食尚不能自足,卻大話一籮筐,我只是於心不忍而已,沒想過你的厚報!”

    成大事者,註定會受一番屈辱。當時淮陰城中有一惡霸,每次見到韓信總帶著一把劍,便冷嘲熱諷道:“你走到哪裡都帶把劍,難道是想掩飾心中的膽怯?”圍觀的眾人也起鬨:“若你真有本事就刺死他,沒本事就從他的胯中鑽過去!”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透過上面的講述,可以得出韓信早年家貧,鑽胯一事肯定在他心中留下了陰影,因此他就形成了出身低自卑的性格,尤其是怕別人瞧不起他!

    因輕狂才高傲

    話說當時劉邦正在陳留駐紮,麾下有一個騎士與酈生事同鄉。於是向騎士打聽劉邦的情況:“我聽說劉邦禮賢下士,素有大志向,你若見到劉邦,就說你有個同鄉叫酈生,有60多歲了,身高八尺,人人都說他很輕狂。”騎士答到:“劉邦不喜歡輕狂的儒生,曾經很多和你一樣的都被殺掉了。”後來騎士隱去了酈生輕狂的毛病,只是將優點說了一下!

    他倆首次見面的時候,劉邦正在兩個侍女伺候下洗腳。高傲的酈生見此情景便只拱手為下跪,並厲聲道:“足下是幫秦滅諸侯,還是助諸侯亡秦?”劉邦應聲:“天下人受秦的壓迫已經很久了,所以我自然是助諸侯亡秦!”酈生有呵斥道:“那為何對你有幫助的人到了,你卻不齋戒沐浴迎接呢?”回過神的劉邦這才穿衣帶帽,將酈生安排上座!

    由此可以看出,酈生是一個輕狂並高傲的人,此類人做大事,往往不拘小節,而這恰恰是他身死的原因之一!

    酈生犧牲始末

    在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一方面任命韓信為帥,另一方未知會韓信的情況下,又派酈生去勸降。當時韓信在聽到齊國在酈生的勸說下已投降,便打算收兵封侯劉邦命令。可惜范陽謀士蒯通卻說:“你受劉邦知遇之恩,如今沒有他的命令,你就擅自鳴金收兵,再者酈生是個儒生,靠三寸不爛之舌就收伏了齊國,你有何臉面報答劉邦。”顧此韓信繼續攻打齊國,酈生就被齊王田廣煮了!

    透過分析,劉邦在派酈生勸降齊國的時候,並沒有知會韓信,另外謀士蒯通的話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後酈生自己也有問題。《史記》有“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

    所以,在酈生的事件中,劉邦、韓信、蒯通、酈生都有原因,此次性格上的缺陷是促使事情發生的罪魁禍首,故我覺得黑鍋不能讓韓信一個人背

  • 4 # 喜歡歷史的IT男

    韓信當然考慮過後果了,但為了自己利益,他還是率軍攻打齊國,最終也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諸侯王位,只是可惜了酈食其,憑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最終死於蒯通隻言片語下。而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同門同派相爭相殺的事就層出不窮,典型代表如兵家的孫臏對龐涓,縱橫家的張儀與蘇秦,法家李斯對韓非子,還有現在同屬縱橫派的酈食其和蒯通。他們鬥來鬥去,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字,利。利,左為禾,右為刀,禾永遠都躲不過刀的割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龐涓想把持魏國的軍事,所以好友孫臏只能遭受臏刑;李斯想穩坐秦國的丞相,所以韓非子只能服毒自殺,酈食其有勸降齊國功勞,蒯通不允許他獨享成果,只能借韓信的手蒸了他。僅此而已!

    出使齊國

    公元前204的秋天,一個儒服打扮的老頭來到齊國,成為了齊王田廣的座上賓,他就是被漢王劉邦罵為豎儒的酈生酈食其。此時,楚漢相持不下。酈食其老先生向劉邦自動請纓,準備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田廣,歸附漢王劉邦。

    可是齊國是什麼地方,齊王是些什麼人,從秦末第一代齊王田儋到後來的田榮,再到現在主政的田橫,哪個是省油的燈,反秦以來,齊國田氏,從來都沒有向任何一個諸侯屈服過,動不動就拆霸王的臺,對待這樣的人,酈食其能行嗎?

    這位號稱高陽酒徒的酈生的回答是他行,結果最後他還真行了,他搞定齊王的方法非常簡單,曉以利害,動之以情的給田廣分析了下天下大勢而已,總的來說就是項羽性格有問題。而就因為這種有問題的性格,最終會導致項羽失敗。

    齊王田廣和主政的田橫聽了非常高興和認同,畢竟秦末的齊國,至始至終,一茬接著一茬的在跟項羽幹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是朋友嘛那不就啥都好說了,歸漢就歸漢吧,都是一家人了,來吧,前線的兵都撤回來吧,好酒好菜端上來吧,讓我們天天不醉不歸吧。

    可是,天天好酒好菜,在齊國盡情享受的酈食其不知道,他的行馬上就要被另一個人的隻言片語搞得不行了,這個人就是跟他同屬縱橫家一派,同樣靠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別人的蒯通。

    蒯通勸攻

    蒯通,范陽人,活躍於楚漢年間,以一布衣之身,瀟灑往來於楚漢滾滾的硝煙中,幾令天地扭轉,乾坤倒懸。陳勝吳廣時代,武信君武臣攻打范陽縣時,蒯通空手套白狼,憑三尺不爛之舌,搞定三十餘座城池。

    現在被,他正在韓信軍中跟著韓信混呢,而此時的韓信呢,在睡夢中被劉邦偷偷摸摸奪走兵符後,正按照劉邦的指令,帶領張耳的部隊,準備攻打齊國,當他緊趕慢趕好不容易趕到齊國時,結果聽說齊國被人搞定了,沒有用軍隊,只花了幾滴口水而已。韓信沒辦法,都被自己人得手了,那就撤兵吧。

    這時,蒯通站了出來,勸韓信說: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得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眾,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韓信一聽,對呀,劉邦讓我攻打齊國,可沒說讓我停止攻打呀,再說酈生一文弱書生,拿下齊國七十餘座城,而自己帶領數萬士兵,就只拿下趙國區區五十餘座城而已。還有,自己好不容易拿下趙地,結果呢,漢王劉邦不好招呼就奪走了帥印,搞得自己在趙國無立錐之地。就這樣吧,管他呢,我又當不知道齊國已經被酈生拿下了,繼續進軍,渡過黃河,拿下齊地,不但是大功一件,而且也可以當做自己的立錐之地嘛!

    結果韓信這邊一進攻,田廣、田橫那邊就蒙了,不是都說好了,怎麼還打自己人了,田廣、田橫這邊蒙了,酈食其這邊就慘了,這種情況下,你酈食其不是細作誰是細作,來人,架火燒鍋,將這個細作給烹了。

    可憐的酈食其空有三寸不爛之舌,也有苦難說,直接被憤怒的田廣扔到鍋裡去了。安息吧,酈食其,天堂自有佛陀路,願你一路走好!而韓信呢,不久後就用半威脅半請求的方式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做起了自己的王侯大夢。

    田橫赴死

    當然,這件事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後還有五百人因為這件事而死。他們就是跟隨田橫的五百名義士。當時漢王劉邦已自立為皇帝,田橫害怕被殺,率五百多名部下逃入海中一小島上。劉邦此時正招攬人心,因此派使者赦免田橫之罪並且召他入朝,田橫辭謝說:我曾經烹殺了陛下的使者酈食其,現在酈食其的弟弟酈商在漢朝做官,我不敢奉詔進京。請求您允許我做一介平民,此生呆在海島上。”

    使者回來報告,劉邦聽說原因後,下詔給衛尉酈商說:“齊王田橫即將到京,誰要敢動他的隨從人員,滿門抄斬!”然後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皇帝下詔指示酈商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知田橫,再次召田橫入京:“田橫若來京,大則封王,小則封侯;若是不來的話,將派軍隊加以誅滅。”

    田橫不得已奉召前往,在離京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對他的門客說:“我田橫起初和漢王都南面稱孤,現在漢王做了天子,我卻成了亡國奴,還要北面侍奉他,這本來就是莫大恥辱。更何況我烹殺了酈食其,再與他的弟弟酈商同朝侍奉天子,縱然他害怕天子詔命,不敢動我,我於心無愧嗎?皇帝召我來京,只不過是想見一下我罷了。如今皇帝就在洛陽,現在我割下自己的頭顱,你們快馬飛奔三十里,我的容貌還不會改變,皇帝還是能夠看一下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說完他面向東方故土,遙拜齊國山河,口唱:“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橫刀自刎而死。兩個門客安葬完田橫之後,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裡,追隨田橫而去。劉邦聽說此事之後,認為田橫的門客都是賢才。於是派使者召剩餘五百門客進京。這五百門客聽說田橫已死,全都在島上自殺。

    至於蒯通,最終因勸韓信三分天下而被劉邦逮捕,但他因三寸不爛之舌: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重新獲得自由,最後做了曹參的賓客。

  • 5 # 國史記聞

    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

    劉邦手下出色的謀士酈食其在建議劉邦不要退守關中,反而應該在不利的局面下繼續向東進攻項羽,以形成“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的形勢。正在北伐的韓信已經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井陘之戰中取勝,俘虜趙王歇,隨後迫使燕國投降,現在北方只剩下了最難啃的骨頭——齊國。而酈食其分析,齊國自古以來都是最強盛的諸侯國之一,它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且兵力強盛,如果要強行使用武力征服齊國的話,則勢必要消耗漢軍大量兵力財力,所以,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派說客前往遊說,以和平手段讓齊國投降。而最合適的說客正是酈食其本人。

    酈食其不負眾望,齊王田廣答應投漢背楚,並且撤掉了對漢的軍事防禦。但正在此時,韓信率兵長驅直入,佔領齊國都城,齊王田廣逃遁。

    韓信在聽說齊國投降之後,本來曾經對要不要出兵攻齊產生過猶豫,他最忠實的謀士蒯徹勸他進攻,理由是:

    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所以,韓信進攻齊國未必是頭腦發熱,“貪功之念發於隱微,而血已漂櫓也”。

    第一、正如酈食其所說,“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田廣現在口頭上答應投靠了劉邦,誰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情況下聽從楚國說客的說辭轉而投靠項羽呢?正如項羽在接受章邯等秦軍的投降之後,毅然決定坑殺二十萬降兵,他們都是在消除巨大的隱患,雖然這種行為很不光彩。

    而燕國、趙國、齊國必須在完全服從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目的,徹底拿下齊國,正是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一步。口服心不服是沒用的。

    第二、如蒯徹所言,“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劉邦在得知齊國投降之後,如果有意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那麼就應該在第一時間讓韓信撤兵並且班師回援,畢竟劉邦現在正被圍困滎陽,急需救援啊。劉邦沒有下這個命令,則韓信就沒有理由駐足觀望,因為他稍有遲疑就會引發劉邦的猜忌。

    第三、韓信攻齊確實存在著私心,他就是率兵打仗的將軍,不打仗怎麼體現自己的價值呢?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讓擁兵二十萬的齊王田廣投降,這的確讓常年曝師在外的將士們心裡很不平衡啊。

    所以,韓信在齊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依然出兵攻打是有著一部分正當理由的,而他的錯誤就是在於用武力平定齊國之後想自立為王,這才讓處於窘境的劉邦感覺韓信在要君。這件事也給韓信之死埋下了伏筆。

  • 6 # 小石頭磊子

    酈食其遊說真能保證齊地永遠歸附漢王劉邦嗎?要是在後來楚漢之間戰爭進入關鍵時刻又反漢歸楚怎麼辦,韓信這做法一勞永逸。

  • 7 # 水一白聊歷史

    劉邦和酈食其理虧

    韓信雖然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但是也不至於做這種事不想後果,何況蒯通也已經跟韓信說明了利害,韓信豈有不知攻齊會使酈食其遇害之理。說白了,韓信攻齊這個事兒就是挑你漢王劉邦和酈食其的理了,若不是後來韓信急匆匆地跑去要“假齊王”的位置,劉邦在這個事兒上是理虧的。

    《漢書》:後漢將韓信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引兵將東擊齊。未度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說下齊,信欲止。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得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眾,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度河。齊已聽酈生,即留之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歷下軍,遂至臨菑。齊王以酈生為欺己而亨之,因敗走。信遂定齊地,自立為齊假王。漢方困於滎陽,遣張良即立信為齊王,以安固之。項王亦遣武涉說信,欲與連和。

    漢書中這段記載說得很清楚,韓信這時候已經連續拿下了魏、趙、代、燕,正帶兵去攻打齊國,而且韓信打齊國也是受了劉邦的命令的,可是劉邦又暗中派了酈食其去勸降齊國,並沒有跟韓信說過隻言片語。如果劉邦有詔書讓韓信罷兵、或者酈食其去齊國之前去一趟韓信的軍營,韓信再怎麼飢渴也不敢去攻打齊國。

    酈食其多此一舉

    說白了,就是韓信挑你齊邦和酈食其的理了,我這邊眼看著就要拿下齊國,去滎陽和你漢王會合了,你怎麼這就等不了了?還真有人認為韓信收拾不了田廣的二十萬大軍?更何況沒有韓信的牽制,你酈食其有本事勸降齊國?如果真有那個本事,當初就把魏王豹勸降了,若不是你酈食其無功而返,還用得著大將軍韓信出馬?如今我連下三國,只剩個齊國,你就來搶功了?

    更何況,如果沒有你酈食其,齊國也未必就會遭受這滅頂之災。李左車當初給韓信提的建議就是先裝作打燕國嚇一嚇,然後再去燕國勸一勸,也就降了,這一步很順利;第二步就是到齊國再用一次這招,部隊壓一壓,然後再派人勸一勸,自然也就降了。可是這個勸降的得是韓信派去的人,這才有功勞,有面兒,而不是你酈食其來搶功。

    應該問一問,酈食其在去齊國勸降之前,有沒有想過後果?有沒有把大將軍韓信放在眼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寶玉如果生在當下,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