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314吐槽星君
-
2 # 一個人的歷史
章邯是秦軍主帥,曾擊破項梁的軍隊,殺死了項梁,與項羽有國仇家恨。但章邯投降後,見項羽而流涕,訴說自己受到趙高等人排擠的委屈,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
同病相憐項羽對於章邯的遭遇十分同情,因為項羽想到了自己受到楚懷王的懷疑,在叔父項梁死後,用卿子冠軍宋義取代叔父項梁的位置,而不是啟用自己為上將軍,並企圖清洗項氏在楚國內部的勢力,在楚軍中的權威。
殘暴不仁項羽於是立章邯為雍王,給了章邯相當高的地位,但投降的秦卒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他們遭到諸侯軍的折辱,又擔心自己最親的父母妻子軍心不穩,項羽是坑殺秦卒二十餘萬人。
個人意志這兩件事都不太正常,前者顯得項羽太過仁慈,後者又太過殘暴,看起來很矛盾,但也不難理解。左右項羽的是他的強烈的個人意志,簡單點總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旦你向我屈服,所有的國仇家恨都可以煙消雲散。面對著順從並頗受委屈的章邯,項羽是真心同情。他心裡根本沒有仇恨,隨性而為心胸坦蕩。相反只要感覺到哪怕是些微的阻礙,項羽都會不遺餘力的掃蕩乾淨。
“自由的意志,不拘的靈魂”,恐怕這句話就是項羽不殺章邯的根本原因吧。
-
3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少數軍隊全殲王離20萬軍隊讓項梁叔侄信心滿滿,同時出現了輕敵的心理。項梁由於過於輕敵在戰鬥中不幸被秦朝悍將章邯所殺,項羽立誓要取章邯人頭為叔叔項梁報仇。
由於項羽屢戰屢勝戰鬥力驚人,章邯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於是派司馬欣去咸陽搬救兵。但這時朝廷的權利已經完全被趙高掌控,秦二世胡亥的權利已經被架空。為了不讓胡亥知道前方戰敗,趙高阻止司馬欣去見胡亥。司馬欣不但見不著胡亥,連趙高也閉門不見,這時候司馬欣隱隱感到自己的性命可能不保,於是趕忙抄小路返回,果然趙高派人來追殺司馬欣,幸好司馬欣跑得快沒有被刺客趕上。
逃回來的司馬欣把朝廷的事情向章邯說了一遍,這時候的章邯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他知道趙高不會放過他,回去趙高一定會找個罪名把他殺死。在這種情況下章邯無奈,死在奸臣的手下還不如投降項羽,這個想法一出來章邯也驚出一身冷汗,但沒辦法只能以投降的方式來自保。
剛開始項羽不接受章邯的投降,畢竟有殺叔之仇,接下來和章邯打了幾次都不分勝負,章邯可是有20萬軍隊啊!而且章邯的戰鬥力也是也是非常強悍的。為了能早日完成霸業,項羽無奈接受了章邯的投降。
投降後章邯的軍隊和楚國的軍隊摩擦不斷,而且軍中糧食又不多。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項羽殘忍的把20萬秦軍全部坑殺。但章邯卻沒有表現出對項羽任何不滿,因為寄人籬下又能怎樣?只能忍氣吞聲,而項羽始終沒有為難章邯。
-
4 # 阿慶還是阿慶
這事首先得從章邯選擇向項羽投降說起。
經過了鉅鹿之戰後,章邯軍大敗,與項羽軍在漳南棘原一線對峙。但是章邯軍隊還沒開戰就數次主動退卻。可以想象,秦軍經過鉅鹿之敗後,軍心受到很大影響。章邯或者想要用這樣的方法來調整。
但是這事到了秦二世耳朵裡味道就不一樣了,想必那個時候秦朝也有相關的制度,就是定期的軍情回覆制度。於是秦二世就下了個信函,來問責章邯為什麼屢次退卻。這事情估計在秦軍歷史上也很少出現,皇帝親自來問自己什麼情況,造成了章邯的緊張心理。於是章邯派遣長史司馬欣去咸陽彙報自己的想法。但是掌握實權的趙高將司馬欣拒之門外,有“不信之心”。司馬欣一下子害怕了,連夜跑了回去,還不敢走原來的路,沒想到“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或者這時候趙高知道司馬欣跑了,一下子也猶豫了自己的方法,想要挽回一下,但是沒追上司馬欣,結果也沒有派人去找章邯就回去了。
司馬欣的勸諫,章邯的第一次動搖司馬欣經過咸陽一行,回到章邯軍後,對章邯百般勸導,說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戰能勝之,高必嫉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這事也怪趙高,本身就得權不正,所以對權力把握的非常緊,有功不好好獎勵,有過一定好好處罰。那麼手底下就沒有什麼可以有所作為的了。後半句更厲害,就是章邯將軍你看吧,我們雖然有所計劃,但是據我分析來看,這次打仗,我們不管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最後咱們倆都不會有好結果。
陳餘的勸導,章邯的最終動搖陳餘這個人在這個時期可是很有名氣的,本身就是因為個人出身和個人才能,才被推舉輔佐新趙王。
陳餘給章邯寫了一封信,分析了一下章邯當前的形式。
第一條就是秦國及秦朝前期的兩員大將:白起和蒙恬,兩人雖然軍功卓著,但是最後都因為功勞太大而賜死了,這就是告訴章邯,你就算為秦朝賣命,取得大功勞那又怎麼樣呢?還不是一個死字。
第二條就是說現在的秦朝雖然是秦二世當皇帝,但是實際掌權的卻是趙高,在趙高掌權的這個時間裡,諸侯並起,秦國不但失去很多國土,而且軍隊傷亡慘重,已經死了幾十萬了,趙高為了穩定自己在秦二世心中的地位,必然需要尋找一個替死鬼。章邯你看看你當了大將軍之後,接連打敗仗,必然是趙高的首選。
第三條是說之以利。章邯你不如和我們諸侯軍一起,我們把秦國打敗之後,一起分掉他的土地,各自稱王,不是更好麼?
軍事失利,壓倒章邯的最後一根稻草話說的再好聽,但是如果拳頭不硬實,說什麼都白搭。章邯這時候或者已經開始籌謀怎麼和諸侯軍打交道了,尤其是怎麼落下自己的面子,向項羽投降。還第一次向項羽派遣了自己的使者,尋求合約,但是估計這個時候項羽腦袋一熱,想到了自己的叔父項梁,以及很多楚國兒女,拒絕了。
拒絕就拒絕把,章邯當時還手握二十餘萬秦軍的,接下來繼續和項羽的軍隊對壘。但是項羽在軍事行動上非常堅決,他命令蒲將軍不分日夜的攻打秦軍,又接連數次將秦軍打敗了。這種軍事上的失利最後徹底壓垮了章邯的內心防線。
項羽的接受投降接連的軍事上的失利和內心對於被趙高當做替罪羊的恐懼,促使章邯接下去努力促成和約。項羽在章邯的接二連三的派遣使者的情況下,估計開始冷靜下來分析問題了。
這事說道這裡,要說一下項羽的性格特點了,他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個容易急躁的人,處理起問題來經常用自己的第一選擇,也就是感情用事,很少喜歡用腦子。然後再章邯的接連排除使者到來後,項羽認真一分析發現問題了:自己的糧食不夠了。
我想當時項羽的內心有三個問題:一個是與楚懷王的一個約定,誰先入主咸陽,誰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功勞。另一個就是,章邯的軍隊依然還有二十餘萬,自己手下兵力是充足,但是想要把章邯這樣的名將打一個殲滅戰,是不可能的。第三個就是,自己的後勤物資是從楚國運過來的,諸侯國是各自顧著各自的,隨著距離秦咸陽的接近,自己離後勤基地越來越遠了,一個是容易被章邯切斷後勤補給導致軍心大亂,一個是現在已經糧食不足了。
最終,項羽和軍吏商量欲要接受章邯的投降。雖然是商量,但是也很有意思,項羽選擇商量的人是軍吏,而不是范增這樣的大謀士,又或者手下的蒲將軍或者黥布等大將。這或者也是項羽的失敗之道把。
-
5 # 漢史趣聞
章邯是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可是,當時的情況是章邯手裡有秦軍二十萬。這二十萬人又是在章邯這種名將的手中,項羽若是想在短時間內打敗章邯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雖說項羽很想為自己的叔父項梁報仇,恨不得把章邯碎屍萬段,但是,當時的他能不能把章邯打敗,他也是不清楚的。
章邯在看到項羽在鉅鹿把王離的軍隊給殲滅後,他也被項羽的指揮作戰能力給驚呆了。
畢竟王離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精銳呀,就這樣三五下被項羽給剿滅了。
這時候的章邯還是想和項羽拼個你死我活的。他派了司馬欣去朝中給二世報告現在的局勢,要求二世給他增兵。
可是,當司馬欣到了秦庭之後,他發現掌管國事的並不是二世,而是趙高。並且在他要求見二世幾次後,都是沒有任何下文了。他根本見不到二世。
這時候司馬欣意識到自己可能要被害了,奸臣趙高肯定是不想讓二世知道打了敗仗的事情,所以,趙高在極力的阻止他見二世。
司馬欣想通了這一點,他就趕緊抄小路回去了。果然沒多久,趙高就派了人來刺殺司馬欣,幸好司馬欣這個人跑的快。趙高的人馬沒有追上他。
司馬欣來到章邯這裡,他告訴章邯,如今秦國已經掌握在奸臣趙高的手中了,這一仗無論是你打贏還是打輸,好像都難逃一死。
若是你打贏了,趙高會因為你的功勞而忌憚你,這時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他肯定會加害於你的。打敗了就更不用說了,敗軍之師,本就應該死。
所以,為今之計只有和項羽講和,投降於項羽才是最划算的。
章邯就是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投靠於項羽的。
當章邯派人和項羽講和的時候,項羽沒有答應,他還是要和章邯決一死戰的,但是,他也沒有拒絕章邯的投降,而是邊打邊談判。
就這樣他們又打了一些天,項羽發現章邯確實是一個名將,想在短時間內拿下他,無異於痴人說夢,再加上這時候的項羽馬上就要斷糧了。
所以,不得已項羽選擇了休戰,接受章邯的投降。
就這樣章邯帶著二十萬大軍投降了項羽。
章邯投降的條件就是,等到項羽滅秦之後,分封章邯為雍王,讓他繼續鎮守關中之地。
誰曾想到,沒幾天秦軍投降過來的二十萬人馬,全部被項羽給坑殺了,只剩下幾個將領。當然項羽還是沒有殺章邯的。
在這個亂世,章邯畢竟是一個英雄,留著他為自己效力,比殺了他要值得多。至於自己的叔父項梁被殺,那只是章邯為自己的主人效力,他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如今章邯投降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人了,也沒有必要殺他了。
-
6 # 遙望燕園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交待項羽身世時,只說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但沒有說項羽是項燕哪個兒子的孩子,接著,司馬遷又說,項羽由叔父項梁帶大,項羽是個沒長性的孩子,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學兵法還是半途而廢,但項梁依舊很耐心地培養項羽。
照司馬遷的交待,項梁當是項羽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父親。項羽的父親只給了項羽生命,但因為種種主客觀的原因,項羽父親沒法擔負起做父親的責任,只好由項羽的小叔叔項梁來完成對項羽的培養和教育了。
項羽二十四那年,隨著小叔叔項梁在會稽騎兵,騎兵那天,叔侄配合默契,項梁一動不動,表現出統帥應有的從容和淡定,項羽以一己之力斬殺百八十反抗者,讓叔父項梁在外人眼中愈發顯得從容淡定。
如果沒有項梁的決意起兵,或許項羽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力能扛鼎的吳中青年罷了。項梁之於項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後來,在定陶,項梁被秦將章邯打敗,戰死,在之後,鉅鹿之戰後,作為楚軍統帥的項羽,不但沒有殺章邯為叔父報仇,反而封章邯為雍王,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
項羽清楚地明白,戰場上沒有私仇。
自項羽隨著叔父項梁起兵的那一天,項羽就應當懂得,一個踏上戰場的人,就應當將生死拋之度外,活下來,是運氣好,戰死了,也是應有的結局。
對於任何一個軍人來說,都是如此,項梁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對於項梁的死,項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示,他只是和親密戰友劉邦商量,項梁戰死一事對楚軍會有怎樣的影響,以及接下來該採取怎樣的措施。
聽上去有點冷血,是吧?但這才是真實而殘酷的人生。
每一個在戰場上拼殺的軍人,為的都不是私仇,而是自己背後的集團的利益,在戰爭中戰死,既不能怪敵軍將領,也不能怪自己的將領,如果真要怪,只能怪老天了。
換言之,戰場上,沒有私仇。今天還打得不共戴天的兩軍軍人,也可能因為共同的利益而突然擁抱講和。
作為一軍統帥的項羽,自然更清楚我剛剛說的這種戰爭邏輯。
項羽並不執著於愛恨,而是一個理智得有些可怕的王。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項羽被塑造成了一個執著於愛恨的人,范增甚至因此而斷定項羽不會成大事。
然而,項羽的這種形象,只存在編劇和觀眾的想象中,被司馬遷記錄在《史記》中的項羽,不但不是一個執著於愛恨之人,而是一個跟劉邦一樣理智得有些可怕的主。
雖然項羽在征伐天下中有過明顯的失誤,比如鴻門宴上放過劉邦,比如劉邦還定三秦時項羽去一門心思征伐齊地,但項羽之所以如此選擇,並非因為項羽看重自己和劉邦之間的感情,而是因為項羽對形勢產生了誤判。
如果項羽是一個穿越者,他知道最後成為自己唯一對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把兄弟劉邦,他會毫不猶豫地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一如他毫不猶豫地把劉邦的能臣周苛投入油鍋。
縱觀整個《項羽本紀》,項羽的每一次重大選擇,其實都很理智,都是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封章邯為王一事,也不例外。
項羽封章邯為王,有三層目的。
第一層,拉攏章邯的秦軍,讓章邯的屬下相信,項羽既然善待了章邯,也會善待他們。
第二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胸懷。因為項梁之死,章邯可以算做項羽的仇人,但項羽竟然封仇人為王,其他人做何感想,其他人還感受不到項羽寬廣的胸懷嗎?
第三層,提前卡位,破壞懷王之約。項羽未必會相信劉邦能在自己之前挺進關中,但項羽會防著劉邦比自己先到關中,所以項羽先封章邯為雍王,項羽這一舉動,無疑在向外界宣誓,他才是真正的關中王,他有能力主宰關中,甚至是宰割天下。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
7 # 歷史百家爭鳴
章邯,是秦朝的最後一員大將,也是秦朝平定叛亂的中流砥柱,但他最後卻投降了項羽,沒有為秦朝戰到最後一刻,可項羽沒有殺死他,反而封他為雍王,要知道章邯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項羽都說過要替叔父報仇,可為什麼項羽放過了他?
章邯的投降對於項羽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因為項羽與章邯是處於相持不下的局面,章邯要不是被趙高逼迫,可能也不會想到投降。項羽面對的情形也不利,他當時想搶先一步入咸陽當上關中王,可他與章邯消耗了大量時間與糧食,他的糧食當時已經明顯不足,章邯的投降正好讓項羽有時間進入咸陽城進行調整。而且章邯投降的條件就是封王與不殺他,項羽並不傻,他會考慮輕重緩急,所以他放過了章邯一馬,以爭取自己勝利的機率。
而且章邯的軍事能力並不差,算是當時的名將,項羽把他收入自己的麾下,可以增加自己與劉邦爭天下的勝率。再者他要是把章邯殺了,估計跟著章邯投降的秦軍會群起而攻之,到時候項羽就難以入關與劉邦爭天下了,這對於項羽來說並不利。 再說項羽想殺章邯可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章邯算是個人物,項羽一個人想殺沒有用,他也要考慮別的因素,像范增可能就會阻止他的做法,因為留著章邯可以為項羽所用。
不過項羽沒有對章邯動手,不代表他沒有幹別的洩憤之事,像坑殺了秦軍降卒二十萬人,不可能沒有一點洩憤的因素摻雜在裡面。
回覆列表
如何判斷這件事先要知道項羽的出身和性格。
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從小跟隨叔父項梁南征北戰,項梁視項羽為項家未來之星,項羽視項梁為父,所以兩人的關係是亦父亦師的。
然後就是瞭解事情的始末了。
在濮陽,項梁先斬秦將李由,後在定陶因輕敵被秦將章邯打敗,戰死(其實也是被豬隊友所累,約好的趙軍被別的事拖住沒來,齊軍田榮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不顧項梁救命之恩,按兵不動)。這件事對正在事業上升期的項羽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雖然之前叔侄二人有點分歧,但是畢竟有那麼多年的感情,怎麼說來著?打斷骨頭連著筋呢。所以項羽就開始備戰,然後便是鉅鹿之戰。在此戰中章邯恐懼楚軍實力,便派出手下去秦都咸陽搬救兵,但使者三番兩次被趙高所阻,見不到二世,便猜出趙高圖謀,於是逃回鉅鹿前線告知章邯。章邯與使者商議後得出秦勝章邯死,秦敗章邯也要死的結論。所以向項羽提出和談,項羽起先是不答應的,但楚軍開始缺糧,范增等人又極力勸說:章邯一旦投降秦將無將兵可用,拿下秦將指日可待。項羽思量再三隻能答應和談。兩軍約定推翻秦以後立章邯為雍王駐守秦的故地。
戲肉到了。
其實章邯也沒舒心幾日,一日秦降卒在飽餐一頓後的晚上,項羽發動手下竟然將二十萬秦降卒集體坑殺!這件事換作是史上最強流氓的劉邦來做,他肯定會在戰爭中消耗掉這些降卒,而不是用這麼個天怒人怨的法子。我猜想項羽因為是貴族,也是個遵守約定的人,所以沒辦法背約對付殺死叔父項梁的兇手章邯,但殺叔大仇不報不是項羽的性格,那就只好找可以發洩的物件來發洩一下,二十萬降卒是這個物件。而前面說了楚軍開始缺糧,又接收了二十萬人,估計項羽在接收的時候心裡的崩潰的:MMP!事業上升期就要被人吃破產了。所以幹了跟白起相同的事,殺降。
俗話就像魔咒,就是為這種事件準備似的,殺降不祥,最後一代霸王還是輸給了大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