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尖刀出鞘
-
2 # 歷史小廚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而唐玄宗時期前後變化,正印證了這一句話的準確性。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初,唐朝剛剛經歷了武則天時代,國力大損,這對於有雄心壯志的李隆基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他的目的就是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敢,來拯救大唐於危難,讓自己成為大唐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
最開始的時候,國家需要撥亂反正,提拔賢能。在這點上,李隆基還是做得不錯的,先後任用了姚崇、宋璟、張九齡等名相,其中姚崇的“十事要說”可謂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內治國政,外安軍心!
其中的“廣開言路,勿貪邊功”極為重要!幫助李隆基整治了外戚,使得權利更加集中在中央,這大大促進了國家的和平。
張說上任後,又裁減20萬邊境軍,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這樣既節省了消耗,又大大減少了壯年起兵造反的機率,並且控制住了兵源,可以說是軍事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革!
同時頒佈了《練兵詔》,使得西北邊防大大增強,各地隊伍訓練更加的勤奮刻苦,極大地提升了唐軍的作戰能力。
更是擴大了屯田範圍,使得糧草儲備更加的完善。一切準備做好之後,唐玄宗開始收復疆土,擴張國境。
在國內“開元盛世”的穩定下,唐朝的軍事力量也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但是軍事的強盛依靠的是內政的穩定,唐玄宗中後期,開始貪圖享受,更是寵愛楊玉環等人,致使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權,嚴重的擾亂了唐朝的穩定。
在內政開始混亂的情況下,邊境守軍們也開始貪功,為了能獲得軍功,不停的發動戰爭,使得本來和平的局面變得開始混亂。
吐蕃,南詔國等地開始不斷的攻擊唐朝邊境,這個時候,唐玄宗設立的節度使便成了一個最大的禍端。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威儀極盛。有的更是手握好幾個鎮,那這種情況可就是跟擁兵自重沒什麼區別了。
果然,節度使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一起對唐朝發動進攻,想要推翻唐朝。這一政變使得唐朝形勢急轉直下,從繁榮走向了衰敗!
唐朝的繁盛也從此不再,經歷了盛世之後,卻沒能守得住盛世所帶來的的繁榮,最終還是敗在了貪婪之上!
-
3 # 肥肥的胖達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問,軍隊的作戰能力怎麼才能強大?反之也可以問,一個強大的軍隊怎麼就變弱了?
首先先來分析運作一個軍隊需要的資源有哪些。
1.經濟資源。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打仗就是在打錢。所以一個軍隊的運作首先得有強大的經濟資源做後盾。
2.政治資源。政治是一個國家的治理結構與管理方式。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也就是必須生活在組織活動中。有組織就得有規矩。有規矩,就得有制定和執行規矩。這些制定和執行規矩的人就是所謂的統治階級。一個國家的各種資源就是透過一整套政治體系在配置。軍隊作為一個很嚴格的組織,自然也受政治體系的支配。
3.社會資源。所謂社會,是有千千萬萬的人組成。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規模直接決定了軍隊作戰能力的強弱。有充足的人口,以及高效組織人口的能力,就可以打造一直強大軍隊。
4.科技資源。科技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一顆原子彈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比百萬兵都厲害。可是放在冷兵器時代,科技緩慢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並不是軍隊強大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先這裡不談。可是必須寫出來,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擁有當時最有力的武器,都是軍隊強大的因素。只不過在冷兵器時代,每個國家掌握的科技水平都差不多。所以不做討論。
第二,既然一個軍隊的運作需要以上四種資源的運用。那一直強大的軍隊一定是能很好的配置或者運用以上四種資源。那一個軍隊由盛轉衰,也一定是以上四種資源運用出了問題。
第三,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是政治資源的分配。唐朝之所以叫盛唐,一個直觀的指標是地盤大。唐朝地盤最大時候是高宗李治時期,達到1800多萬平方公里。到了玄宗時期。雖然丟了不少,可還有130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可是到了安史之亂後,急劇下降,到了800萬平方公里。那為什麼會一直掉呢?很簡單,因為地盤太大,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還沒有達到能管理這麼大體量地盤水平。我們可以看看各個朝代的地圖,就可以知道,我們華夏民族的基本盤是秦始皇定的。直到現在中國的地盤的核心地帶也是秦統一天下時候的地盤加滿人送給我們的東北。也就是無論再強大的軍隊,只要打出的地盤比這個大,比這個偏遠,必定會往下走,回到這個基本盤中。這是因為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有限,加上秦帝國推行的生產關係,或者說政治體制,就決定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政權想用秦法來治理國家,最大的有效治理地區就是這麼大。換句話說,想用中央集權制度去治理國家,最強的秦國已經給以後的朝代做好了表率,一旦出了這個範圍,必定會坍塌。所以到了後來,所有的大帝國,想要地盤大,一定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秦國給我們劃定的圈圈裡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在這個圈圈外,實行地方政府自治。自治區只要認中央皇帝是大哥就行,其他的事兒,地方上自己說的算。可是一旦地方政府有了自治權,就有一個問題,一旦地方政權強大一些了,有時候就不會把中央皇帝放在眼裡,甚至起了當皇帝的主意。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原因。趁你病,要你命。玄宗給了安路山無限的信任,安路山也很好的利用這份信任發展壯大了自己,當地方政府的實力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吃人的老虎,一口反噬自己的主人。
第四,在政治資源分配出現問題時,經濟資源也出現了問題。大唐盛世的另外一個標誌是富。特別的富。可以說是世界的首富。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富的要素就是農業強大。而在生產力低的農業社會,農業如果發達,必定農業人口多,也就是種地的多。可是軍隊的強大,也有賴於人口,這就出現一個大矛盾。一個人要不就去種田,發展生產力,要不就去當兵發展軍力。可是當兵也得吃糧,這有需要有農民去種田。智慧的華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讓軍人去種田,種下的田養活自己。這個辦法太好了!天才!
可是這又演化出一個可怕的問題。當兵的種了糧,自己自足了,手上又有武器,自己又有軍頭組織部隊,為什麼還要聽你皇帝的!這也是安史之亂的原因之一。軍頭和地方長官有了自己的糧養的自己的兵,經濟和武器都在自己手裡,為什麼不反你這個大哥。真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啊。所以後面到了宋朝以至於明清兩朝都吸取了唐朝的教訓。中央政府再困難,也要保證當兵就當兵,糧食問題大哥(皇帝)管。這就是拿人錢財,替人辦事。這也是宋朝為什麼國富而兵弱的一個重要原因,皇帝不想拿那麼多錢去養兵,給自己和自己的大臣花了多好。到了明清兩代,更是將這一策略堅持到底,只是變了種玩兒法,叫集中力量辦大事兒。養兵的錢就那麼多,所以一般不出兵打仗。明清兩代的戰爭,一般都是被動戰爭,很少有中央政府主動挑起的。而且明清兩代對秦帝國以外的地盤也是採取當大哥的方法處理,只是這個大哥就是真只是大哥,小弟們不用真給大哥交錢,大哥也不給小弟禮物,而且只要小弟想要做大時候,就舉國之力滅之。明政府打滿洲就是這的。只不過國內百姓不爭氣,非要把皇帝拉下馬,最後讓滿人得了天下。所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朝衰落的第二個因素就是經濟資源管理不當,讓軍人有了強大的自主經濟資源,為中央政府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想當皇帝的地方領導人。
第四,當經濟資源與政治資源重新分配時,社會資源或者說人力資源,必定在同時分配。地方和中央搶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也隨著地方的崛起而流入地方。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第五綜上所述,唐朝軍隊之所以失去了應有的戰力,不是因為打仗能力不行了。是因為對經濟資源,政治資源以及社會人力資源的分配管理出現了問題,最終導致中央政權的衰落。唐朝人打仗很行,只是軍隊不姓李了!
-
4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研究!
首先我們必須得強調的一點就是,當時的大唐是真的強大真的輝煌,其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甚至是文化,皆是當時整個世界上的頂級水平,其地位絕不下於當今的世界霸主美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大唐是輝煌的、是榮耀的、是強大的,萬邦來賀,萬國來朝,這是漢人榮耀的頂峰!
李隆基推翻武則天的“武氏家族”的統治後,高宗皇帝李治禪位於李隆基,史稱唐玄宗,因其治下整個大唐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整個大唐達到了一個頂峰,故又稱“唐明皇”。(也是後世為了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
李隆基剛開始的時候是非常勤政的一位皇帝,而且撥亂反正,重用賢臣,當時政治清明,經濟迅速得到了恢復和更加快速的發展繁榮,並且很快到達了一個頂峰,史稱“開元盛世”!
史書中記載:(玄宗)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但是唐朝在玄宗皇帝手中發展到頂峰,卻也因他而急轉直下,這到底是為何?其實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唐皇懈政。自從大唐發展到頂峰之後,玄宗皇帝似乎是失去了目標,再無年輕時候的滿腔壯志,也沒有了勵精圖治的奮鬥之心,反而是專顧享樂,再也沒有了進取之心,也沒有心思再去治理這盛世了。
第二,外戚干政,黨爭不斷。唐朝之禍事,始於內亂,卻也敗於內亂。玄宗皇帝專寵楊貴妃,重用楊家之人(楊國忠),再加上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在當時和文人黨派爭的是不可開交。當所有人想著爭名逐利之時,那麼這個王朝就已經開始下滑了。
第三,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利太大。唐玄宗有一件做的非常不好的事,他竟然設立地方節度使來治理邊患,這是個非常大的政策失誤,他竟然想著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要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也最終造成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整個大唐國力物力幾盡掏空,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復當年榮耀了。
-
5 # 歷史百川
確切的說,唐朝的軍事力量一直都處於世界霸主水平,急轉直下並不是軍事力量,而是朝廷的軍事力量不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藩鎮作大,簡單來說,就是地方軍閥力量脫離朝廷控制,朝廷無力掌控。
盛唐之所有被稱為盛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版圖巨大,達到歷史以來的最高峰。如此大的疆土,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守住打下的江山。建立藩鎮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衛邊疆。
起初,唐朝兵制是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換句話說就是全民皆兵。府兵制度下,全國各地被分成若干的兵府,沒有作戰任務時,府兵就是自耕農,在農田裡耕種,進行農業生產。而農閒時間,集體進行軍事訓練,等到有作戰任務時,府兵需要自帶乾糧,兵器,戰馬前往所在的兵府報道,然後服兵役,替國家作戰。可想而知,在這種模式下唐朝的軍事力量是十分強大的。
但是,邊疆戰事吃緊,府兵制因為士兵需要輪流駐守的緣故不利於邊疆穩固,為了強化邊疆地區的軍事力量,進一步鞏固邊防。朝廷允許藩鎮自行招募兵馬,也就是府兵制、募兵制同存。後來,人口的急速增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朝廷沒有足夠的土地分給士兵,全面範圍內開始實行募兵制,府兵制崩潰。
募兵制的特點是可以短期內招募大量計程車兵。同時,士兵多數是當地人,所以穩定性大大增加。但是,募兵制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是藩鎮將領自行招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藩鎮將領的私兵,這些招募來計程車兵只聽藩鎮將領而不知道皇帝。理想的情況下,士兵聽命於藩鎮將領,藩鎮將領聽命於皇帝。但是,勢力壯大以後藩鎮將領又豈會乖乖聽命朝廷?這就造成朝廷對軍權的控制力不足。
起初,藩鎮雖然擁有軍權,但是後方補給卻需要依靠朝廷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藩鎮的作大。然而,李隆基又是一位自信滿滿的皇帝,自認為可以控制住藩鎮將領。為了進一步鞏固邊防,李隆基又逐漸擴大藩鎮的權力。將部分財政大權交給藩鎮,藩鎮可以自給自足。同時,為了軍令可以更有效傳達。又賜予藩鎮將領一定的行政權力。
後來的藩鎮,雖然仍聽命於朝廷,但是已經脫離朝廷的控制。當朝廷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控制藩鎮的時候,這些藩鎮可以看作在盛唐這支旗幟下的小王國,造成的局面就是盛唐急轉直下。
-
6 # qwetyuiopasfghjkl
武則天禍國殃民!禍及子孫!遺禍無窮!
簡單說,經過她折騰,特別是對付契丹,突厥中亞,吐蕃狗屁不通,唐玄宗實際上面臨三面作戰!迫使唐玄宗破壞節度使入閣制度!等等,罄竹難書!所以,歷史上武則天是繼石敬瑭之後第二,遺禍後世!萬世唾罵!
-
7 # 凌煙閣論史
唐玄宗時軍事實力是很牛,但可惜不掌握在朝廷手裡啊。
一、政治變得昏聵,引起野心家對最高權力的覬覦人是自然進化的產物,在人精力旺盛的時期,決策往往恰當、事情容易做好;而到了老年時期,精力不足,智力衰頹,因而做事就偏離了正軌。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少,在唐玄宗之前,最著名的兩個當政時間長的帝王,一個是秦昭王,一個是漢武帝。這兩位也是前期英明神武,晚年殘暴昏庸。不過他們倆的過錯沒有李隆基大。
李隆基晚年,用人嚴重失誤。把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人放到宰相的位置上,政綱終於失去了正常性。李隆基把國家大事當兒戲,軍國大事往往是一句玩笑話就決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之流的野心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安祿山藩鎮的經濟難以維持時,他難以避免地想要冒險一搏。即使不是安史,也很可能還有別人。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的昏聵更是顯露無疑。安祿山迫近長安時,李隆基聽信宦官讒言瞎指揮,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鼎鼎大名的名將,可以說都是直接死於李隆基的昏聵。
二、軍事部署方面,外強內虛唐朝繼承了北魏以來的豪邁性格,因此在對待邊境遊牧民族方面,一直是靠實力和謀略對抗,一直不修長城。
到李隆基時代,更是開拓邊疆上癮。開元時期,對外開拓達到了頂峰,到天寶時期就只是維持邊境了。請看天寶時期的大唐兵力圖:
各節度使的兵力達到了49萬,而其中安祿山一個人掌握了18萬。
中央禁軍只有9萬,還沒打過仗,一觸即潰。
三、軍事控制方面,對節度使失去了常規節制手段。藩鎮內的軍隊和軍需,原來都需要朝廷提供,後來為了藩鎮便宜行事,就把募兵權、節度使轄區的財稅權、行政權,統統交由節度使管理。朝廷對節度使的控制只靠節度使的自覺了。這也是安祿山輕易反叛的原因,藩鎮實際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結語:封建王朝的興衰,對王朝統治者個人能力的依賴太大。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大缺憾就是:
一直沒能在制度上、組織上形成一種穩定的制約皇權的方式。
這導致古代中國在一亂一治之間迴圈了2000多年,一直走不出來。直到有外力來打破這個怪圈。
李隆基這個皇帝昏庸、宰相等高階官員無能處事不公、節度使是獨立王國,最終因為經濟、人事等綜合原因,終於爆發內亂,導致大唐王朝急轉直下。
(完)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歷經了開元盛世,大唐的繁榮與強大不是吹牛逼!軍事、政治、甚至文化方面,在當時世界上都是一流水平,這毋庸置疑。為何突然急轉直下呢?
1.唐玄宗自己懶於政務,縱情聲色犬馬之中,玩物喪志,失去了奮鬥目標,風華正茂時的雄心壯志蕩然無存,寵武惠妃、楊貴妃,貶張九齡,用李林甫、楊國忠等絕非有理想的政治家所為!貪圖享樂,閉塞言路,早沒了勵精圖治決心,最高領導不銳意進取,迷失了方向,朝臣也沒了追求,國家發展就停滯不前了。
2.玄宗皇帝專寵楊貴妃期間,重用楊國忠等外戚,引起邊將有滿,而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導致“黨爭”不斷,自己身邊的重臣都自私自利,為爭名逐利而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治理國家的事陷入應付、敷衍狀態,那麼,這個王朝下滑就不足為奇了。
3.唐玄宗摒棄了漢人出將入相的政策,重用安祿山等胡人鎮守邊疆,惹火燒身,結果印證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此後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幾乎掏空了整個大唐的財富,從此一蹶不振,繁榮難復!
玄宗皇帝制造了“開元盛世”,也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大唐光彩奪目後又黯然失色!千古功罪,留給後人評說!
回覆列表
唐玄宗時期統治的王朝,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這時候唐朝無論是國力、文華還是影響力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這時候的唐軍也是世界最強的;
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後來開啟的天寶亂世,因為中央已經經受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在平定叛亂之後的唐朝,唐肅宗接手的唐朝,對地方控制力已經遭受極大的削弱,而後潘鎮割據,中央無法有效管控地方,唐軍此時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因此,看唐軍強弱,就分“安史之亂”前後,這也是唐朝國力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