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萬國國際出國專家

    企業界和學術界普遍認為,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的成功源於日本的企業文化,主要是內部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與外部聯絡中的誠信。日本職員的團結、協作和同甘共苦,還有像休慼與共、甘願為企業、團隊不計個人得失和勇於奉獻的精神令人驚訝。在與外部的聯絡中,日本企業的誠信度是世界公認的。誠信來源於團隊內個體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而日本企業文化的背後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

    儒家文化的引進

      日本引進儒教始於律令時代(7世紀的奈良、平安時代),大量經書隨著遣隋史、遣唐史的往來流入日本,加之留學生、留學僧的學成歸國及中國大陸名人、名僧的東渡,儒家思想的五倫五常(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兄弟之序、朋友之信)的人倫關係、忠、孝、誠、信等經過詮釋與吸收逐漸日本本土化了。有專家說,日本文化的中心是儒家文化,這一點都不為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思想根基就是日本化了的儒家思想。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從字義上理解是武士在其職業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須遵守的“道”。新渡戶稻造認為,武士道的淵源來自三方面:佛教——給與武士道以平靜的聽從命運的意識,對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處之,恬靜的服從;神道——教導武士對君主(上級)絕對的忠誠,對祖先虔誠的尊敬和對父母無條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愛國心和忠義;儒學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誨,是武士道道德教義最豐富的淵源。孔孟的冷靜、仁慈、智慧的處世哲學提供了武士作為統治階層的職業道德,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之道又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準則。

      武士道精神可以簡單概括為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義是武士準則中最為嚴格的教誨,卑劣的舉動和狡詐的行為是武士最忌諱、最不屑一顧的;勇是敢作敢當、堅韌不拔的精神,諸如剛毅、不屈不撓、大膽、鎮定自若、勇氣等品質都屬於勇;仁是惻隱之心,愛、寬容、同情、憐憫是人的精神中最高尚的東西;禮是接人待物要殷勤而鄭重;誠是信實和誠實,高於禮之上;名譽則包含著人格的尊嚴及對價值的明確自覺,是“人本身不朽的部分”;忠義是對上的服從和忠誠,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

      武士道最初作為武士階層的行為之“道”,透過多種途徑流傳、傳播開來,也向全體國民提供了道德標準。雖然平民可能未達到武士的高度,以之為中心的“和魂”卻成為日本民族精神的體現。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強大就是因為“和魂洋才”的支撐。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武士與武士道已經成為歷史,如散落的櫻花一樣,但這種精神卻依然存在,成為日本變化的動力之一,成為日本現代企業文化和誠信的精神根基。

    武士道精神的延伸

      

      雖然武士道精神由上到下成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根本,但具體把這種精神和思想平民化的是江戶中期的石田梅巖和末期的二宮尊德。

      江戶中期以後,隨著商業資本的發達,從事商業活動的町人力量越來越強,給商人現實生活以巨大思想影響的思想家石田梅巖(1685~1744)創立了町人的生活哲學——心學。心學的基礎是性理學,即程朱儒學。石田梅巖是如何把心學轉化為町人的實踐哲學的呢? 他首先肯定商人及商業的存在意義。他在肯定士農工商這種身份制社會的同時,又主張儘管有身份上的差別,但在職份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商人既要安於自己的社會地位,又必須正確認識自己職業的存在意義。並透過解釋和論證,把他普遍性的天人合一的性理學同特殊的經驗世界中肯定商業的思想結合起來。

      梅巖認為,正直(誠實取利)和儉約是商人之道。非法取利是商人的不正當行為,是惡德,以正當方法根據當時市場的變動取利為正當利益。正直不僅表現在商品交換關係中,還表現在佔有關係中。“我物即為我物,人之物即為人之物,借出之物要收回,借來之物要歸還,不能有絲毫私心”。此外,在人際關係中,“行正直,則世間同歸和睦,四海之內皆如兄弟”。這樣,他把正直作為人倫之本,認為是行商的基本條件。儉約在梅巖那裡有比經濟意義更為深刻的含義,被視為是根本性的道德。不僅是治家從業的個人道德,也是治國的社會道德。儉約不是吝嗇,“萬事唯隨法”,即根據物的性狀和功能最大限度發揮它的效用。

      石田梅巖逝世後,在其弟子們的努力下,心學運動很快擴充套件到以江戶(今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除九州外,全國約建有200個講習梅岩心學的學舍。透過各學舍的教育活動,給與町人、農民、武士等各社會階層以巨大的教化,確立了以正直和儉約為主要道德條目的倫理道德觀。商人根據商人之道進行正當的商業活動,不僅為江戶時代經濟的發展和明治以後日本經濟的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現代商業企業規定了經濟倫理規範,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日本現代商業企業文化仍然恪守著梅巖的“道”。

      在梅巖之後又出現了一位報德思想家——二宮尊德(原名二宮金次郎,1787~1856),是日本的教育家、農學家,也是日本本土派思想家。他的報德思想在明治時期即得到了認同和推廣,對普通民眾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二宮尊德的報德思想具體說來就是勤、儉、讓的生活觀,顧名思義勤即勤勉、勤勞,儉即儉約,讓即推讓。

      他的這一生活觀是融合了儒學、神道和佛教的說教及自己年輕時經歷而形成的信念。與武士道精神和梅岩心學一樣,其基礎還是儒家思想,但與傳統朱子學的天道即人道、強調人應該遵守天道不同,二宮尊德區別了天道與人道,並主張以衣食住為根本的人道的獨立性。在他人道作為的思想中,已經體現了資本制經濟的工業、農業並重、重視實踐與經濟發展的思想。二宮尊德的報德精神的兩大支柱是“道德”與“經濟”,他說過“忘卻道德的經濟是罪惡,忘卻經濟的道德是空言”。後來的日本資本主義經濟之父澀澤榮一的“論語加算盤”經營理念與二宮尊德的理念完全一致。

      二宮尊德是農學家,但他的目光卻不僅限於村落,而是投射到整個國家與社會。勤勞是他提倡的一種人類應有的生存方式,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勤奮努力,勤勞是報天地生育撫養之恩德。對於勤勞換來的勞動成果,要節儉,但並不是消極地節儉,而是提倡以正當的消費和積極的勞動來增加社會財富,積累和增加社會財富的最終目的在於報德。他還認為各個職業之間沒有地位差異,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從事不同職業的人都應該兢兢業業、堅持到底,教導人們應該有熱愛本職的敬業精神。對於商業,他認為商業的目的是為了流通商品的有無,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同石田梅巖一樣,他也強調要順從“商道”。“商道”就是以誠實正直的心來對待商業,把經濟與道德相結合。

      明治時期二宮尊德的報德思想適應社會的發展更全面地轉變為面向社會一般的報德精神。1905年(明治38年)“報德會”成立,創辦刊物《斯民》,研究宣傳報德思想。1912年(大正元年)改為“中央報德會”。這期間關於報德思想的文章和刊物大量發表和出版,對日本國民的教化、內政改良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報德思想及其中體現的職業倫理既適應了當時社會結構、穩定了社會秩序,又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鼓勵了工商業的發展。這些思想在今天的日本商業及企業界仍然普遍適用。

    文化淵源的意義

      不論是武士道精神還是石田梅巖的心學,還有二宮尊德的報德思想等,其根源其實就是吸收併發揚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今天,日本知名企業中如京瓷、松下等各個企業文化的特色雖不同,但可以說基本都與傳統儒學思想有關,並融合發展了神道佛教等的教誨,這也證明了傳統的東方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還是極具生命力的。

      日本的崛起引起了東西方學術界的注意,加之西方工業化的發展帶來的諸多社會和生態領域問題並由此引發的弊端也日漸突出,很多學者不斷的在開始研究如何在東方傳統文化上構建企業文化並促進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途徑。

      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能夠保持長久不衰的知名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特色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團結內部,引領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在民眾對社會問題認知及判斷能力不斷提高的現代社會,誠信式企業文化建立對企業的發展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何利用我們的傳統文化優勢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以便不斷提高和發展,不妨可以借鑑日本一些企業的成功之道,當然在這同時還要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以求良好有序的發展。

    試析日本企業文化特點

    日本被稱之為東方的神話,其2005年的GDP總量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據世界第四,在2005年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佔有81個。日本自從二戰後的一個戰敗國如何在短短的四五十年中成為世界是一個經濟強國,科技強國?這是20世紀許多國家討論的問題.企業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的重要體現。因此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企業,企業的發展又於企業的文化理念密切相關,所以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日本企業的文化特點。

    我們從日本幾個富有代表性的企業出發來深入瞭解一下日本企業的文化特點。

    一、松下電器(Panasonic)

    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創業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的經營理念,當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松下幸之助曾經直言不諱地說:“賺錢是企業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贏利”。但他同時又聲言,“擔負起貢獻社會的責任是經營事業的第一要件”,松下認為,經營的第一理想應該是貢獻社會。正是這種崇高的信念支起了松下的今天,我們知道最強大力量來源於人內心一種堅定的信念。

    “自來水經營哲學”是松下電器公司最基本的經營理念,相當於憲法中的總綱。他的經營信念即在於此:“如果一切東西都像自來水一樣,能夠隨便取用的話,社會上的情形就將完全改變了。我的任務就是製造像自來水一樣多的電氣用具,這是我的生產使命。儘管實際上不容易辦得到,但我仍要盡力使物品的價格降低到最便宜的水準。“大抵生產的目的,不外乎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充實生活的內容。這也是我生平最大的願望”。讓電器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實際上,不僅是松下,豐田。索尼,本田,以及富士通,佳能等日本知名企業都具有相似的經營理念: 遵守國內外的法律及法規精神,透過公開、公正的企業活動爭做得到國際社會信賴的企業市民。遵守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透過紮根於當地社會的企業活動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從這些共性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企業文化的第一個特點----積極倡導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為企業發展培育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二、索尼公司(SONY)

    我們對這個公司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他是亞洲以至全球電子科學技術含量最高的企業之一。我們中基本上每個人購用過他的產品 .索尼公司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營銷理念。不做客戶想要的東西,而做能幫助客戶的東西”,這創造需求的觀念是索尼在營銷上的創新.做為電子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公司產品創新是公司的生命,當然索尼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到了世界的前列。

    同樣這種創新精神也是體現在日本的各行各業中,當然這同日本政府的相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特別體現在國家對技術研發的財政撥款上,據統計,日本創新研究費用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目前已經達到3%左右。其中,用於技術和產品創新的費用,僅佔1/3左右,而絕大部分費用,花在了對現有產品和現有技術的改造、改進上。這也說明了日本人創新的一個態度:對於任何一個產品,一定要挖掘出其最大價值,在某一個領域中,不成為該領域最優秀的企業誓不罷休。強大的科技投入,是發展關鍵技術的基本保證

    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得出了日本企業文化的第二個特點----努力做到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培育支撐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文化力量。

    三、豐田汽車(TOYOTA)

    我們知道豐田在上個世紀進入美國市場靠的是兩個利器--價格、質量和油耗少。這三個法寶給美國的通用和福特公司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同時在逐步進入21世紀,資源問題成為世界性的課題,這一方面並沒有被豐田所遺漏,因此豐田喜一郎認為,開發燃耗功率高、可靠耐用的汽車對日本汽車工業來說乃是至關重要的課題。因此新公司成立後,他馬上就在研究開發方面為汽車技術的革新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豐田公司不惜將年銷售額的6%作為攻關資金,組建起1.2萬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開始了“綠色”汽車的發明創造。經過長達5個年頭的不懈努力和反覆試製,1997年12月豐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次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先軀。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比一般汽油車至少提高一倍,汙染物卻減少了90%,這一新產品的開發給能源的節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種節約意識也是與日本的歷史和地理密切相關的。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37.78萬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側,西隔東海、黃海、北韓海峽、日本海與中國、北韓、南韓和俄羅斯相望。礦產資源貧乏,除煤、鋅有少量儲藏外,絕大部分依賴進口。日本是一個島國,地小物稀,這培養了日本民族節儉的觀念,“勿暴殄天物”是許多日本人的口頭禪,這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的企業文化。日本國民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國民儲蓄率一直是最高的。

    日本首次提出了零庫存的概念,開始還被西方學者視為不可能,但事實證明力這一方案的可行性。日本公司透過批次生產,對產品的事前檢驗,對資源的最大利用來達到低成本的目的。

    因此,日本企業文化特點的第三個方面—低成本意識/節約意識

    四、其他

    1990年代以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處於緩慢增長期,即使在企業面臨各種困難的情況下,日本企業仍然堅持以“年功制”為主的分配模式,較好地保持了員工隊伍的穩定,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豐田公司注重人才的培育,也是它成功的重要方面。它提倡的企業使命是“造物、育人”,經營理念則是“造物先育人、先人後事”。豐田對人才開發的重視不亞於對產品的開發。公司透過招聘、培訓、使用、評價、激勵、升遷、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等方法培養人才,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創造人才輩出的局面

    日本企業文化特點的第四個方面—“以人為本”與“以企業為家”的人本主義

    我們一看到是日本生產,日本產品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質量有保障,雖然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理性的消費觀,很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就拿去年的三菱汽車的例子來說,由於設計上的疏忽使得三菱汽車由於剎車失靈而導致公司將同一批次產品回收。但這也說明了日本企業在總體形象上的設計得到很大的成功。

    日本企業在宣傳產品的同時開始經營“文化”。一是非常重視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企業設有規模較大的宣傳部門、企業文化部門或形象策劃部門。二是對文化進行戰略投資。

    日本企業的企業文化特點之五-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把宣傳產品與經營“文化”相統一

    我們去分析一個發達國家的企業文化特點,其目的並不在於知彼,而在於從中有所收穫,雖然日本的管理模式,企業文化並不是萬能的,但我們應該從中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故為今用,洋為中用。

    1、把企業文化建設看成是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提高企業文化建設的自覺性。

    企業文化是除人、財、物之外的第四種重要資源,中國企業要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促進企業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內容,提高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的自覺性。

    2、把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與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結合起來考慮。

    日本企業透過強化共同體意識、積極倡導履行社會責任等,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對當代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當前,中國企業面臨構建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群(社會)、企業與環境、員工身體與心理之間的“六種和諧關係”的難題,頻繁的礦難、緊張的能源、環境的汙染等都說明和諧的企業文化理念還未建立起來。因此,中國企業應更加重視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不斷最佳化企業內外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和員工身心的和諧發展。

    3、處理好企業形象塑造(CI)戰略與顧客滿意(CS)戰略的關係,提升企業的形象

    許多中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已實施了CI戰略,有力地提升了企業自身形象,但對顧客滿意(CS)建設方面重視不夠。CS戰略在日本企業已經被廣泛實施。有的企業在經營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個需求,創造新的價值”,就是深入到顧客的內心深處,去發現連顧客自己也還沒察覺到的需求和願望,並將其變為具體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顧客,給顧客以驚喜,繼而創造新的需求。

    隨著中國企業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匯入CS戰略是一種趨勢和必然。目前,中國企業應該對實施CS戰略進行認真研究,擇機匯入廣泛實施這一戰略,從而實現企業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荒野大鏢客怎麼刷稀有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