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看天空品雲捲雲舒

    一個孩子只要能做到知錯能改,就是一個好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不可能不出一點小狀況,正常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錯。孩子出現了錯誤其實並沒有什麼,關鍵是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知錯能改。

    犯錯不重要,認錯才關鍵

    孩子在學校或是家裡犯了小錯誤,比如把同學的作業本子用彩筆劃花了,把媽媽的毛巾用來擦自己的筆盒。這樣子的小錯誤,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因而他們也就不知道區分什麼是錯,什麼是對。此時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訴孩子,這樣子做是不對的,這樣子做錯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或許孩子沒有要道歉的意思,因為他們也不懂什麼是道歉,但只要他們有意識到自己錯了,錯在哪裡就是好的開始。

    及時糾正寶寶的錯誤

    當父母發現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但又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那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這樣子做是錯的,他們下次也就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父母要及時幫孩子指出來,並提醒孩子這樣子做是錯誤的。當孩子承認自己做錯了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告訴孩子犯錯並沒有什麼,只要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從而給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的機會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父母做好帶頭作用

    有些父母死要面子,就算有些時候自己錯怪了孩子,他們也不肯向孩子道歉,從而導致孩子心理產生疑慮,大人做錯了就可以不道歉。孩子一旦有了這樣子的心理,他們就會表面上做一套,心裡想一套,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父母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當自己錯怪了孩子之後,一定要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向孩子道歉,做好孩子的榜樣。榜樣的力量不可以忽略,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孩子也就養成了主動承認錯誤,知錯就改的好習慣。

    對孩子給予肯定和鼓勵

    孩子在不知道自己犯錯的情況這下犯錯,如果能主動承認錯誤,父母就應該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一點反應也沒有,反而加以指責和壓力,孩子的心裡就會產生其他不良想法,覺得沒有必要主動承認錯誤,承認了只會招來一頓打罵。

  • 2 # 楷媽說育兒

    帶大寶最近的一次旅行是與他同學一家同行至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市,期間要乘坐幾個小時的郵輪。登船前,大寶就難掩興奮並滿眼期待地告訴我“如果我是一條小魚就好了,那樣我就能游到海底探祕”。

    那天是個好天氣,遊客們圍坐在甲板上的小桌前喝著小酒,聽著音樂,觀賞著海岸邊的美景,暖暖地晒著太陽,場面是那樣的溫馨和諧,幾個小傢伙們也陶醉其中。突然這份祥和被幾聲呵斥打破。沒錯,是大寶和他同學,這兩個傢伙把他們喝過的果汁杯扔進了大海。孩子爸爸嚴厲呵斥著,大寶侷促不安地站在那裡,同學的媽媽則拍拍大寶和同學的背,嬉笑著說:“小孩子嘛,天性,去玩吧”。

    由於擔心孩子的安全,我緊隨其後。沒想到兩個小傢伙轉戰陣地,跑到我們看不到的拐角處繼續向海裡拋灑。我嚴肅地看著大寶,大寶委屈地講“都沒人來喂那些小魚,它們吃什麼啊”,於是我給他講了海里的食物鏈,告訴他“媽媽理解你的善意,但是不贊成你的行為,因為大海是小魚的家,如果你是那條小魚,你願意你的家被垃圾堆滿嗎?”大寶親親我,趴我耳邊說:“媽媽,我錯了。”

    所以你看,嚴厲和寵溺都不能阻止孩子犯錯,更不能讓其真正認錯。

    嚴厲只會呈現出一個短期效果,就是在大人的壓制下短暫的屈服。內心得不到理解,甚至很茫然,根本不知錯誤點在哪裡。經過一頓狂轟亂炸之後,孩子要麼委屈認錯但不知錯;要麼反叛堅決不認錯;要麼自尊心受挫而遇事退縮;要麼會憤恨而產生報復行為。

    被寵溺的孩子是嬌縱的,他從父母那裡得到了全包容式的愛,沒了邊界感、是非觀,更沒有認錯的能力。走出家門,誰會欣賞這樣的人呢?沒了別人的欣賞,外界的認可,孩子失去了價值感,喪失信心是必然的。

    怎樣做才能加強孩子自律性讓其少犯錯呢?又怎樣才能讓孩子“知錯就改”呢?個人認為從“我”做起,從我們自身出發,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舉一動影響著他們,也造就了他們。

    1、溫和、平等地溝通贏得孩子。

    前面我們說到,嚴厲和溺愛都不能走進孩子內心,不能解決矛盾,那就溫和起來吧,讓他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讓他覺得自己也是獨立的,受人尊重的,從而贏得孩子的內心而不是單純地贏了孩子。

    黃磊的女兒小名叫多多,長得漂亮,乖巧懂事,且多才多藝。連楊威都說“生女兒就想生多多這樣的”;陳小春也說“我喜歡多多,她太懂事了,而且一點都不做作。”如此優秀的多多,父母是怎樣教育的呢? 黃磊說過在孩子們的教育上“我不把她當小孩,我跟她是平等的。”“我比較信奉溫和。”“從小就讓孩子意識到,她不是特別的,很多道理大人懂,也要讓小孩懂。”

    2、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設邊界。

    兩歲的寶寶吃飯時抓的到處都是,三歲的寶寶打破一隻碗,你能說他們犯錯了嗎?顯然不能,太正常不過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錯的,要設立邊界,比如寶寶依賴父母是正常的,但過度就是錯的。

    我家大寶以前在家做作業就必須讓爸爸坐在旁邊,不會組的詞,爸爸來組,不會造的句,爸爸來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專門開了一次家庭會議。首先給他講了只依靠別人,自己永遠不會進步,不能進步也就永遠長不大。其次,告訴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不要麻煩別人,當你想盡辦法通過自己還沒能解決時,再向別人求助,而父母是你最後的依靠。最後和孩子一起制定了規則:獨自做作業,遇到不會的可以查字典,看課本,也可以和同學們交流探討,最後再求助父母。這也挺管用,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他堅持執行,知道了過分依賴父母不會長大,學會了依靠自己戰勝困難。

    3、堅定讓孩子有是非觀。

    出生於成都的演員戚薇,在育兒方面也體現出了川妹子的潑辣。她在《拜託了冰箱》這個節目中,講述了她和女兒之間發生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穿了一個小裙子,女兒特別喜歡,一定要說是她的,不讓我穿走,她說因為這個裙子她很喜歡,它很美。我說,那我也要美。” 同為嘉賓的陳學冬反問:“這時候難道不應該說,等媽媽回來了就給你穿嗎?” 戚薇瞬間嚴肅地講:“我不要這樣安慰她,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我的。”

    戚薇堅定地認為,孩子是不能慣著的,不能憑藉年紀小就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試想,如果大人都不能明辨是非或者不能堅定地堅持設定的規則,劃定的邊界,那孩子怎麼能清楚地判斷是非呢。

    4、讚美讓孩子更自律。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虛榮心,孩子更需要認同感。我們不去拿孩子跟別的孩子橫向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的每一個小進步都是他們努力的結果,我們要適時誇獎,給予肯定,讓他們明白他的存在在父母這裡是特殊的,在父母眼裡,在社會上都是有價值的,他的行為對周圍的一切是有影響的。這樣做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孩子的自律性。

    剛來瑞典那幾天,大寶跟著我們去宜家購物,小傢伙累壞了。有一次在回家的地鐵上,在靠近車門的地方他找到了一個位置,癱軟地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才過一站路,上來一位爺爺,拉著一個不大的箱子,微駝著背。大寶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位爺爺,然後站起身用中文對那位爺爺說“爺爺請坐!”那位爺爺說了很多,大寶顯然聽不懂,但那位爺爺向他伸出大拇指時,大寶是激動開心的,因為他得到了肯定和讚揚,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那一天他都很興奮,很主動,對我們的建議也更容易接受。

    5、想讓孩子認錯自己先學會認錯。

    有一次我看到大寶故意伸腿把小寶絆倒,看著他我沒說話,大寶小聲地說:“爸爸教我‘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上次揍我就沒跟我道歉,我也不要跟弟弟道歉”。我瞬間羞愧,是啊,我都沒有學會認錯,怎麼能引導他呢。

    總結語:嚴厲和寵溺都不能阻止孩子犯錯,更不能讓其真正認錯。我們只有溫和地和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贏得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設立邊界,通過堅定執行,加強他們的是非觀,通過讚美增強他們的自律性。這種氛圍中成長的孩子犯錯的機率小,即使犯錯也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悟到很多道理,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也就是這個道理吧。最後我們還要跟孩子一起學會認錯,共同成長。

  • 3 # 聽溪細語

    孩子犯了錯,首先要看孩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能不分青紅皁白就對孩子進行批評。

    我家小溪小的時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手裡有玩具,會直接搶過來玩,在她的意識裡,那個時候東西是不分你我的。一開始我們對她批評教育,她並不明白為什麼,總是用迷茫的眼神望著我。後來經過教育,慢慢有了所有權意識,才漸漸懂得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搶。

    一、如果孩子不清楚自己的錯誤,家長要慢慢引導,事後告訴孩子犯了什麼錯誤,經常的碎碎念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心理學家曾說過,父母的叮嚀囑咐是孩子成長必須的養料。

    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怎樣改進。

    二、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依然不肯認錯。家長就要努力讀懂孩子心理。孩子不肯認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礙於面子

    很多時候,孩子明知道自己犯了錯,依然不願意認錯,是因為自尊心太強,礙於面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可以事後單獨和孩子談心。孩子感覺自己得到尊重,下次也會願意主動認錯。

    2、內心叛逆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三個主要叛逆期。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喜歡和家長對著幹,你說朝東,他偏要向西。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接受成人的權威。所以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即使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會主動承認。

    家長要關注的不是怎麼讓孩子認錯,而是要理解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叛逆,然後有針對的採取措施。處理孩子叛逆的問題,建議看一下《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很有幫助!

    3、不愛表達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不愛表達,心理都懂,但是不願意說出來。如果孩子犯了錯,這個時候,家長不要逼著孩子認錯。

    讓孩子認錯的目的是端正孩子的態度,認錯不是目的。孩子犯了錯,心理已經很內疚了,只是不願意說,如果強迫孩子表達,只會適得其反。

    三、讓孩子知錯認錯除了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

    我的一個朋友,因為父親重男輕女,從小到大一直不受重視。小時候弟弟犯了錯,她總是那個背鍋的。不論每次是不是她的錯,她總是被打的那個。即使被父親打的不能走路,她也絕對不會低頭認錯。

    我問她問什麼不服下軟,就能少受點皮肉之苦。她對我說,每次父親打過她,即使知道是他錯了,也不會向她認錯,就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對此她一直哽在心裡。直到現在長大結婚了,她也沒有等到父親的一句對不起。有的人真的是在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父母的一句道歉對於孩子真的很重要。自己做好了,才能給孩子做好表率。

    教育孩子是一件複雜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育兒就是育己,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悅妻子陳璐、翟小川女友楊思雨,眾多CBA大牌球星的妻子,誰最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