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七配紅花

    神龍政變,本來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政變。但是由於張柬之等人的陰謀,他居然發生了。神龍政變以後。張柬之等人很快被清除出權力隊伍。這完全是他們咎由自取。也算罪有應得吧。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張柬之都幹了些什麼。我們先從張柬之的簡歷入手。

    張柬之,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以賢良方正科入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再貶流放瀧州(在今廣東羅定),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諡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

    從這一段簡歷我們可以看出,張柬之之所以最後能夠成為丞相和武則天的大力擢開分不開。武則天把張柬之從一個小小的地級幹部一直提拔到宰相級,對張柬之的恩惠不能說不厚。但是張柬之恩將仇報,最後把自己的恩人趕下了皇帝寶座。

    那麼張柬之是怎麼做到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背後陰謀串通,然後利用手中的職權把自己的人安排在要害部門的崗位上,為奪取權力埋下伏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得非常嚴重,麟臺監張易之和春官侍郎張昌宗居宮中執政,張柬之、崔玄暐與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劃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張柬之問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說:“將軍今日的榮華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流著眼淚回答說:“是高宗大帝給的。”張柬之說::“現在大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兩個小子的威脅,難道將軍不想報答大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切都聽相公安排,不敢顧及自身以及妻兒的安危。”於是自己指天發誓,並且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一同定下了剷除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計謀。

    當初,張柬之接替荊州都督府長史鄉人楊元琰的職務,二人一同泛舟於長江之中,當小船漂到江心時,談到了武則天以周代唐的事,楊元琰慷慨激昂,有救助大唐的志向。張柬之入朝作了宰相後,便推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並且提醒他說:“您大概還記得我們當初在江心泛舟時所說的話吧?今天這項任命可不是隨便給您的呀。”張柬之還任用了桓彥範、敬暉以及右散騎侍郎李湛,都讓他們擔任左、右羽林將軍,把禁軍交給他們指揮。這件事引起了張易之等人的懷疑和憂慮。由此可見,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對政務已經非常的鬆懈,警衛部隊的指揮官輕易就這樣被人更換了,居然沒引起她的警覺。張柬之於是又任用他的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等人才放了心。

    武則天的權力就是這樣被偷偷的削弱的,武則天所信任的掌控禁軍兵權的人盡數被替換。

    癸卯(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李顯有所懷疑,沒有出來,王同皎說:“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了。現在上天誘導人心。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志誅滅兇惡的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暫時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家的期望。”李顯回答說:“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李諶說:“諸位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李顯這才出來。

    張柬之等人想搞政變,但是人家李顯明顯並不是很支援。這就給張柬之等人的政變合法性埋下了隱患。如果是李顯命令他們搞政變,那當然是李顯來承擔這個責任。但是他們現在搞了一個由下而上。這樣他們就一個個變成了有不臣之心的反叛。

    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李顯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裡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訊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一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乾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了。”桓彥範上前說:“太子那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

    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武則天發現了他,對他說:“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李湛滿面羞慚,無法回答。武則天又對崔玄暐說:“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只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暐說:“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

    武則天遇到這麼一群死不要臉的人,我估計心裡也就醉了。

    這就是張柬之乾的全部事情,到這裡就算全部結束了。神龍政變以後。這帶頭的5位都被明升暗降奪去了兵權。如果說把這些罪過全部歸罪到韋后和武三思的頭上,那簡直就是太可笑了。沒有李顯的點頭。罷黜這5人那是不可能的。在這件事上李顯一點也不懦弱。

    那麼李顯為什麼要解除這5個功臣呢?

    很顯然,李顯是認為他們的忠誠度存在問題。中國自古是以忠孝傳家的。天子就是臣民的君父。忠君愛國相比,忠於皇帝,更重要。,但是這5個人卻把他們的恩人,推下了神壇。這樣李顯對這5個人怎麼能夠放心呢?李顯會不會想,如果過一段時間,他們會不會再搞這麼一出,把另一個人又扶上皇位呢。所以在李顯的心裡這5個人可殺不可留。

    張柬之等人自以為聰明,結果弄巧成拙。如果他們不搞神龍政變,等到武則天去世以後。李顯依然可以順利的得到皇位。由於他們搞了神龍政變,李顯就變得非常尷尬了。史書上會記載他是推翻母親的統治上位的,本來是一個忠孝傳家的好太子,在這夥人的操作下就變成了欺君篡位的亂臣賊子。就從這一點上說,李顯殺他們八回,都不冤枉。

    但是張柬之等人可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他們是恢復了李唐天下的功臣,應該享受榮華富貴,受到極大的優待;所以當他們一個個被流放以後,就感到特別的委屈,最後憂憤而死。其實到死他們都是一群糊塗蛋,真正沒有明白他們究竟幹了哪些蠢事。

    韋皇后和武三思只是背鍋而己,就算他們真的把武三思一夥在當時一網打盡。最後他們5人仍然唯逃悲慘的命運。做臣子的居然敢搞政變,不管你反對的是誰,不管你做的是否正確,只要你有這個膽,你就是該死的。所以張柬之死的一點也不冤呀。他完全是咎由自取,並且害死一堆隊友。

  • 2 # 讀古今

    這很明顯就是李顯的鍋。

    李顯,被坊間戲稱“六位帝皇丸”,絕對算是唐朝最懦弱的皇帝,膽小怕事,一輩子活在幾個女人的陰影下,做傀儡都做得膽戰心驚,沒有一點男人氣概。

    第一次在684年即皇帝位,在位僅55天就被廢,貶出長安,先後被武則天軟禁在均州、房州十幾年。

    第二次即位,也就是神龍政變之後,張柬之等人逼武則天還位李唐,可是第二次當上皇帝仍然不吸取教訓,又走他爸的老路,自己不管事,將權力交到韋皇后手中,任由韋皇后和武三思胡搞瞎搞,放著一堆忠臣不用,去跟武三思鬼混,要知道當初武家武承嗣可還跟他爭皇位來著,難度不應該一登基先剷除武家嗎?

    最後被人架空再成傀儡,然而做傀儡又沒有做傀儡的覺悟,其與韋氏的女兒安樂公主欲效仿武則天做女皇帝,求李顯冊立其為皇太女,李顯不允,然後他女兒就送了他一個毒餡餅,結束了他可悲的一生。

    神龍政變發生說到底還是後宮干政的結果。從697年開始,武則天專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尤其在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之後張氏兄弟愈發專橫跋扈,干涉朝政、權勢滔天。 時任太子的李顯在張氏兄弟面前甚至連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都保不住,一時之間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

    直到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生病靜養,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大臣們根本就見不到武則天了,自古權力更替就充滿了變數,為了政權順利的交還到李唐手中,張柬之等五人謀劃了神龍政變。事情的經過其實非常簡單,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兵分兩路,一路迎接李顯,一路率領五百士兵入宮,瞞著武則天殺掉張氏兄弟然後逼其退位。兩天之後李顯即位,武周政權正式劃上句號。

    政變成功之後,張柬之等主要擁立功臣都得到封賞,但僅僅在武則天退位的第二年就陸續遭到迫害,通通栽在了武三思與韋皇后的聯合陷害之下,當然武三思能陷害這些功臣,最大的鍋還是在李顯身上。

    按理說經歷了那麼多事,總該有點長進的,誰知道這個李顯當傀儡上癮,沒兩天就把權力交到性格強勢的皇后韋氏手上,對忠於自己的功臣隨意下了狠手,最後落得個不得好死,自己立的太子也被武三思殺害,可悲可嘆。

  • 3 # 理工男讀歷史

    李顯可不是懦弱,他是把武則天的狠毒和殘忍性格繼承的最完整的一個,加上一生大起大落的經歷,使李顯表現出一種與其他帝王明顯不同的瘋狂和狠毒。

    李顯有瘋狂的潛質

    李顯第一次當上皇帝時,武則天的角色是大事不決者由天后決斷,所以李顯理論上是個有完整權力的皇帝。但在此之前,李顯沒有任何機會培植自己的勢力,兩個太子哥哥死、貶得太突然了,也沒有人敢在這兄弟幾個身上下賭注投奔過來,李顯無人可用。

    於是,李顯這時只能利用自己媳婦一家,準備把自己的岳父破格提拔到宰相的位置,甚至在宰相裴炎反對的時候說出了一句氣話,我把天下給我岳父又怎麼樣?

    當時的李顯非常憤怒,自己身為皇帝,任何人都沒有對自己表示效忠,宰相還對自己的命令說三說四。這個過程證明了李顯的權力慾望非常的強,對於能力不足以掌控局面的李顯來說,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瘋狂。

    裴炎嚇壞了,大唐的皇帝不能這樣。於是裴炎與武則天達成了一個政治交易,而武則天正等著一個機會讓自己更進一步,二人一拍即合,廢掉了李顯的皇位。

    (李顯和韋皇后?)

    恐懼使李顯只有狠毒一種手段

    被廢掉皇位變成廬陵王的李顯內心深處充滿了恐懼,每天他都在擔心自己的母親會派人來讓自己自盡,每過一天他就相當於多活了一天,這種日子他竟然苦熬了14年。他的妻子這段時間估計對他在精神上有很多支援,所以李顯二次當上皇帝后對妻子韋皇后諸般縱容,包括這段時間出生的安樂公主也是寵溺異常,這兩個女子是李顯人生最低谷唯一的依靠。

    當武則天把李顯召回洛陽立為皇嗣之後,李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命運會發生轉機,一直謹小慎微,甚至都不敢存著能繼承武則天皇位的念頭。所以當神龍革命張柬之等人請李顯加入時他都不敢,估計是張柬之等人採用了半強迫的手段李顯才加入,李顯相當於在張柬之等人面前丟了一個大人。

    但政變竟然出乎李顯意料之外的成功了,李顯再一次當上了皇帝。而這時李顯環顧左右,發現張柬之等復唐功臣竟然成為朝廷當中最有權勢的人,一旦他們要清算武則天,自己身為武則天的兒子自然也在清算之列,而之前高祖、太宗仍然有子嗣尚在,把自己廢掉甚至殺掉並非不可能。

    於是,李顯把之前對武則天的全部恐懼都轉移到張柬之等人身上,設計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明確了對武則天的政治定位,充分肯定了武則天的歷史功績,避免了復唐功臣借否定武則天來否定自己;

    其次,給武三思等武家人賦予權力,在朝中樹立能夠與復唐功臣派抗衡的政治勢力;

    第三,清除武則天武周的所有痕跡,恢復唐朝,爭取中立派系支援。

    這套手段實際上並不高明,武三思等人並無治國之能,起不到在政務方面與復唐功臣派抗衡的作用。所以,當有人提出復唐是“中興”、要在全國建設中興寺觀的時候,李顯再次害怕了,他認為這是對武則天清算的開始。

    於是,李顯把張柬之等五人提升為郡王,但罷免了他們的宰相參政權,把復唐功臣派架空。雖然同時也把武三思等人從親王降為郡王,但針對復唐功臣派的意圖非常清楚。

    這就是李顯能力不足的直接表現,如果張柬之等人真的是李顯想象的權臣的話,這個舉動就足以讓他們發動第二次神龍革命換其他人當皇帝了。而張柬之等人束手待斃,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對唐王朝的忠誠。

    武三思等人發現張柬之等人對皇帝是如此的順從,膽子也大了起來,把五王貶到外地,二人病死,另外三人被虐殺。

    張柬之等人死後,李顯下詔書,“自今已後,更不得言中興,其天下大唐中興寺觀,宜改為龍興寺觀。”(《唐會要》)既然不是中興,李顯的皇位就是鐵板一塊了,再也沒人能拿這個當藉口了。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

    李顯的政治手段和武則天相似,就是從肉體上消滅一切對自己有威脅的對手,武則天是利用酷吏,李顯是利用武家人,母子二人一脈相傳,都是一樣的狠毒。從這個過程來看,李顯可以算是無能,但絕不是懦弱,而是瘋狂和狠毒。

  • 4 # 御史而行

    武則天晚年,沉溺享受,朝政逐漸被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把持,導致武則天對朝廷的控制力下降,局勢動盪,人心不穩,於是當時的太子李顯,夥同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神器,史稱“神龍政變”。

    李顯復位之後,參與神龍政變以張柬之為主的五大功臣,都慢慢退出了權力中樞,相繼被剝奪宰相權利,分別封五大功臣為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在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的時候,有人就建議張柬之誅殺武三思等武氏一族,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但是張柬之認為:“應該讓皇上李顯來做這件事情,以此來達到立威的目的”,而武三思等武氏族人在朝廷經營多年,雖然武則天沒有掌權了,但是權利威望都是存在的。果然,武三思勾結韋皇后,汙陷張柬之等人“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李顯庸弱無能,信了武三思和韋皇后等人的誣陷,於是下旨貶謫張柬之等人為郡王。

    其實作為“六味帝皇丸”的李顯,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神武皇帝武則天,弟弟是唐睿宗李旦,兒子是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作為這麼一個身份、地位崇高的天之驕子,做皇帝本可以風風火火,一手遮天。但是,李顯第一次即位後,武則天把持朝政,李顯基本上被架空,而李顯為了組建自己的勢力,重用韋皇后一族,在李顯第二次即位後,依然沒有吸取武則天在前干預朝政的教訓,允許韋皇后參與朝政,導致武三思和韋皇后聯合打壓張柬之等朝廷重臣,而正是由於其庸弱無能,最後都死在了老婆和女兒的手裡,可悲可笑。

  • 5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神龍政變是一次不徹底的政變。它上注重了目的性,把武則天趕下臺,一切權力重歸李氏大唐。忽略了李顯的性格因素,更忽略了武氏一族的強大力量。某種程度上講,張柬之他們僅憑著書生意義,和一腔熱血搞了一次表面上成功,內地裡後患無窮的政變,最後,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李顯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昏庸,無能,缺乏皇帝應有的眼光,心胸,謀略。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笨蛋,一些為政的基礎知識還是有的。他知道,如果沒有一股真心擁護他的力量,這個皇帝還是不好當的。

    當時,朝堂上有兩股勢力,神龍政變的功臣張柬之他們五個人,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這兩股勢力卻都不是李顯的忠實擁護者。

    李旦和太平公主是李顯的潛在對手,李顯很清楚李旦比他更有資格當皇帝,太平公主的心機,智慧和盤根錯節的人脈關係也使得李顯頗為忌禪。所以,李顯只能用賞賜來把他們供起來。

    以張柬之為首的政變功臣,按說應是李顯的支持者,然而,這部分人中熱衷的只是向他要官要爵。他們的目的只是躺在功勞薄上過日子。

    基於此,李顯效仿李治當年打壓長孫無忌時把武則天推出來一樣,把韋皇后也推了出來。可是,張柬之他們卻極力反對。病急亂投醫的李顯和韋后又把武三思拉了進來。五大臣的厄運來了。

    曾經有人對張柬之他們說過,神龍政變沒有除掉武氏的勢力是一個很下的弊端。但是,他們不以為然。

    武三思正式登堂入室後,對準的首要目標就是張柬之等五大臣。他的目的就是要快,準,狠地除掉他們,否則,有朝一日五大臣得勢,武三思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武三思夥同韋皇后把五大臣全部封王,然後免掉了他們宰相的職位。大局穩定後又把他們全部貶出長安,除了張柬之病死外,又把其餘的人一一除死。

    五大臣的結局,有李顯軟弱的一面,也有他們政治鬥爭經驗不足的一面。假如他們在神龍政變中徹底除掉了武三思的勢力,或許,就能避免最後的悲慘結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忍刀七人眾哪個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