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墨I方之城

    朱棣由明太宗變成了明成祖,是他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嘉靖皇帝乾的,嘉靖皇帝幹這事兒其實不地道,又實在沒有辦法,這其中牽扯到一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禮儀事件。

    在嘉靖皇帝以前,朱棣的廟號一直都是明太宗,這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制,比如朱棣廟號為太宗,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朱棣的廟號怎麼從太宗變為成祖的呢?“祖”按照禮制,只能是開國之君的廟號才對,明朝唯一享有“祖”為廟號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的廟號被更改,這要從他死後100年後的嘉靖皇帝登基說起。嘉靖朱厚熜這個皇帝其實是撿來的,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貪玩,啥都玩了,就是沒有留下子嗣,他年紀輕輕雙腿一蹬,死了。朱厚照死了沒關係,白布一蓋,送入皇陵就行了,關鍵是皇帝誰來幹?

    當朝首輔楊廷和與太后商議,選來選去就選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來繼承皇位。

    17歲的朱厚熜進京繼承了皇位,別看這小夥兒歲數不大,智商卻超群,從進京的第一天開始,就與滿朝文武鬥上了,連三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廷和都不是他的對手。

    楊廷和被嘉靖皇帝趕回老家(成都新都區)的起因是少年天子嘉靖皇帝要給自己死去的爹上皇帝諡號,並且要將他的牌位放進太廟裡去。

    這就過分了,本來這皇帝與朱厚熜這一支沒有半毛錢關係,那是屬於大宗朱厚照一支的,只是朱厚照死了無後,朝廷和皇室宗親決定讓朱厚熜來繼承朱厚照的父親朱佑樘的香火。簡單地說,伯伯朱佑樘兒子死絕了,由朱厚熜來延續他的香火,他的爹不再是興獻王朱祐杬,而是朱佑樘。

    先當兒子,再繼承皇位,這是禮數。

    17歲的嘉靖皇帝不這麼想,老子光明正大的繼承皇位,不是誰的繼子,更不是來給誰延續香火的,我是我爹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

    既然我當了皇帝,總不能委屈我爹朱祐杬,讓他還只是個藩王,人雖然死了,但是尊位還是要有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決定要給爹一個身份,一個皇帝身份。

    就因為這事兒,嘉靖朝鬧騰了足足十年。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名分問題,這是整個明朝時期,文官集團和皇權第一次正面的衝突,更是一次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誰贏誰就能佔據主動權,哪一方贏,哪一方就能完全把控朝政。

    明朝第一權謀家嘉靖皇帝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他都垮了幾任內閣首輔,終於獲得了可以給自己的爹一個皇帝尊號,把牌位放入太廟的機會。

    可是這一切都搞定的時候,嘉靖皇帝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太廟沒有位置了!

    根據太廟規制,太廟裡只能存放9任皇帝的牌位,九五之尊,九九之數。嘉靖皇帝是明朝第11任皇帝,以前的10個皇帝牌位正好有9個擺放在太廟裡,唯一一個被丟出太廟的皇帝牌位是景泰帝朱祁鈺的。

    怎麼辦?

    再根據太廟禮制,一旦太廟裡的牌位擺放不下的時候,就將除開國廟號為“祖”的皇帝牌位留下外,按照血緣的親疏,把血緣最遠的那位皇帝的牌位拿下。

    翻譯一下:除了開國皇帝的牌位不能動以外,其他皇帝牌位都是可以移除太廟的,移除誰呢?誰的輩分高移誰,誰是自己的高高高高祖,就移除誰。

    嘉靖皇帝掰著指頭一算,那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嘛!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沒人敢動,要不動太宗皇帝朱棣的?

    朱棣的也不能動,按照宗族支系來說,朱棣這一支其實是小宗,大明江山應該是在大宗朱標這一支來繼承的,沒想到朱棣在建文朝起兵造反,將自己這一支小宗變成了大宗,繼承皇位。

    要把朱棣的牌位請出太廟實在說不過去,那不就是承認了朱棣造反嗎?

    極具政治智慧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個不但可以解決當時問題的方法,更想到了一個不困擾子孫後代的點子:將朱棣的廟號升級,將太宗改為成祖;將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請出去就行了。

    朱棣的廟號從太宗變為成祖,既是從政治上肯定的朱棣繼位的合法性,又能避免後世皇帝再次將他的牌位移除太廟,至於受了委屈的明仁宗朱高熾,他也就當了9個月的皇帝,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丟了就丟了。

  • 2 # 紀元的尾聲

    因為只有這樣做,朱棣才不會被“趕出”太廟。

    關於明朝太宗皇帝朱棣的廟號被改,以及明仁宗被移出太廟之事,這一直被後世人視為嘉靖帝的“大不孝”之舉,可事實上,定期把祖宗從太廟中搬出去,這一直是明朝皇帝們都在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嘉靖。

    嘉靖十七年,和文官們爭執多年的嘉靖帝佔據了絕對的上風,他不僅成功地追封了自己的生父朱祐杬為皇帝,這一年他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那就是把自己的父親放入太廟,而這件事情,也引起了朝廷禮官、言官們的劇烈反對。

    因為朱祐杬根本就不是皇帝,而且嘉靖帝乃是明武宗因為沒有子嗣無奈選擇的繼承人,也就是因為《皇明祖訓》中有兄終弟及的規則,不然的話嘉靖帝是一定要以明孝宗為父親的。

    可嘉靖根本沒有以明孝宗為皇考(皇帝稱呼逝去的父親)就算了,他現在還要讓他那個一輩子只做到王爺的父親朱祐杬進太廟,如果嘉靖開了這個先例,那麼根據“兄終弟及”原則,未來有類似情況的皇帝都把自己沒當過皇帝的父親追封為皇帝,而且還放進太廟,如此的話,大明的太廟就會崩潰。

    規矩不僅亂了,太廟還滿了,這根本就是瞎來,所以文官們對嘉靖帝這個決定有很大意見,也並非是單純為了和嘉靖爭權,確實有那麼幾分道理在裡面。

    而嘉靖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因為“太廟”其實已經到了一個“滿”的狀態了,他非要把他父親朱祐杬放進去,這根本不合適。

    就因為這個原因,嘉靖帝要開始把其中的一個皇帝“請”出去,於是才有了改朱棣廟號的鋪墊。

    太廟會滿人,需要代代更換。

    太廟這種存在,對於華人而言是不陌生的,這是中華古代文化很重要的一環,每一個朝代太廟中的“主位”,供奉的都是那個朝代歷代的皇帝,相應的,這些皇帝們也有“廟”號,比如歷朝歷代的“太祖”、“太宗”皇帝,便是廟號。

    但知道太廟是一回事,瞭解太廟的“機制”又是另一回事,比如太廟中的“牌位”是有固定數目的,假如一個王朝已經經歷了十幾位皇帝,那麼其中有幾位皇帝是要從太廟中被“請”出來的,這便是太廟的一個大原則。

    不管後世王朝怎麼改變,在太廟這件事情上,遵守的規則基本都是按照“周禮”來的,比如周禮規定的“天子七廟”,就奠定了太廟裡面最多有七位皇帝牌位的基礎,後世人不管是誰都不能隨便亂改。

    那麼問題就來了,假如有一個王朝經歷了九代皇帝,第九代皇帝一登基要對剛駕崩的第八代皇帝“追封”廟號,可是太廟裡面早已經有七位皇帝了,這位處境很尷尬的第八代皇帝,還能進去嗎?

    答案是:可以的,不過太廟裡面有人需要“犧牲”一下。

    天子七廟會有變化,但變化一定要遵守這麼一個原則:

    “王立七廟者,親四、始祖一,文武不遷,合為七廟也。”

    這個原則其實是周天子立太廟的“化用”,當年周武王去世之後,周公旦就對父親周文王、兄長周武王進行了“入廟”的安排,而且還順勢對太廟制定了一個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在太廟之中,最多隻能擁有七個牌位,而這七個牌位,有“兩個”是固定不能變的,有“四個”是可以改變的,還有一個雖然也可以變,但這一個比較特殊,因為他需要周天子追封一個“始祖”,這個始祖甚至是周文王五代以上的始祖,所以肯定是沒有當過周天子,地位就是這樣才特殊。

    也就等於是說,後世的周天子在即位之後,首先得立即安排上一代周天子進入太廟,如果太廟超過了七個人,那麼他得先把自己的“四親”以外牌位給移除出去。

    什麼是“四親”?

    通俗來說,就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這便是指四親,而高祖父的父親,就不屬於是“四親”的範圍裡面了,那麼這樣一來,高祖父的父親,就要被請出太廟。

    正是因為這一個規則,太廟每朝每代都是在變動的。

    而“文武不遷”,也規定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牌位永生永世不能動,不管後世怎麼變,都得放在太廟裡面,至於始祖,這個是可以改變的,但不管怎麼變,怎麼選,底線是一定要有。

    有了周代太廟禮法作為標準,後世中原王朝統一都是根據周禮的太廟法則來安排太廟中的牌位。

    比如周代的“文武不遷”,在歷朝歷代中就成為了“太祖太宗不遷”,又或者是“太祖高祖不遷”,四親、一始祖原則保持不變,就這樣構成了後世的太廟傳統。

    就算是明朝,也一樣要使用這個原則。

    嘉靖帝時期的太廟變動。

    正德十六年,朱厚熜接過堂兄明武宗的位置,當上新的大明皇帝,而他登基的一件事情,就是得給堂兄定下“諡號”,並且安排堂兄入太廟,而當時的太廟,就已經有九個牌位了。

    之所以嘉靖登基的時候太廟就有九個牌位了,這跟朱元璋當年為了多加兩個牌位追封自己的先祖有關,所以朱元璋算是自己“修改”過太廟法,至於合不合理,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

    但朱元璋也有底線,知道增加到“九廟”就行了,不可能把太廟的牌位弄得代代皇帝都能進來,所以到了嘉靖的時候,太廟就已經有九個牌位了:

    這九個牌位分別是:

    明仁祖、明德祖、明太祖、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

    這其中的“明仁祖”和“明德祖”都是始祖,佔據了兩位,歷代是鮮有的。

    就因為始祖的位置還可以動,所以嘉靖帝就沒有動搖“四親”以外的祖宗地位。

    假如嘉靖帝原因就這麼消停了,那麼太廟在他駕崩之前,都是保持不變的,但問題是,嘉靖帝不是一個願意消停的人,所以他在嘉靖十年的時候,就提前做好了鋪墊,他給太廟進行“減員”,那就是把“明德祖”祧出太廟。

    明德祖是當時太廟中僅剩的唯一一個“始祖”,可事實上,在嘉靖的輩分上來說,明太祖朱元璋也可以作為他的始祖,因為他們相隔了很多代,這種事情完全就是一個說法,標準的彈性太大了,因此嘉靖十年,明朝太廟的牌位只剩下“八個”。

    嘉靖帝之所以這樣做理由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去。

    嘉靖是很聰明的,所以才有了嘉靖給他父親追封廟號的事情,嘉靖十七年的時候,嘉靖給父親安上“明睿宗”的廟號之前,他先是給自己的祖宗朱棣改了一下“廟號”,從太宗皇帝改為了成祖皇帝。

    他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朱棣未來不會被人“祧”出太廟,他也怕後世有人像他一樣為了把自己根本沒有當過皇帝的父親“塞進”太廟,畢竟朱棣的皇位是搶來的,假如以後皇位落入其他支脈的手上,最起碼不敢把朱棣給摘出去,而“太宗”還是不夠保險,所以乾脆給朱棣加為“成祖”,成為“不遷之祖”

    而這一年,嘉靖排除萬難追封了父親為睿宗,但也沒有很心急就讓父親進入太廟主位,他首先是弄了個“世廟”,就立在了太廟的左邊,所以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太廟依然是八個人。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帝才開始動手,把自己的父親明睿宗放入了太廟的主牌位,又因為太廟之中其實並不嚴格按照輩分來排序的,所以明睿宗待在了最後一位。

    就這樣,嘉靖帝自己不僅贏得了“父親保衛戰”(當年他登基的時候,朝廷大臣逼著他改口喊自己的親生父親為叔叔,而他的父親變成了明孝宗,嘉靖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不滿,從而開啟了大禮議),甚至還給父親爭取進了太廟,假如朱祐杬泉下有知,也不知道該欣慰還是無奈。

    無奈是因為,嘉靖帝這樣做不是沒有代價的,他把自己沒有當過皇帝的父親非要“安插”進太廟之中,就肯定要擠出多一個位置,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在給後世人增加壓力,也意味著他的祖宗們有一個肯定要遭殃,所以整體來說,這件事情並不能說明嘉靖帝多麼有孝心。

    至於明太宗變成明成祖,這反映了嘉靖帝自己都怕了,他怕玩得太過火了,後世有人模仿他把“德祖”、“仁祖”給搬走這一招,把他們這一脈的祖宗朱棣搬走,如果真的把朱棣搬走了,那麼他的子孫那就尷尬了,所以他必須要保住朱棣的地位,所以嚴格來講,朱棣這屬於是被利用了,跟嘉靖帝的孝心,也沒有絲毫的關係。

    倒黴的明仁宗:最終還是沒有逃過一劫。

    按理來說,嘉靖二十四年這一次調整太廟,就應該是嘉靖最後一次對太廟指手畫腳了,其實嘉靖這樣做事,早已經犯了大忌了,為了自己的意志,隨意去改變祖宗們的位置、稱號,可問題是,嘉靖帝好像上癮了,他在嘉靖二十九年,他又動了一次太廟。

    這一次,他玩得更大,因為他把明仁宗給“祧”出去了。

    嘉靖二十九年,修仙修得好好的嘉靖帝忽然心血來潮,或許是修仙修到他想得太多了,他霎時間意識到一個問題:

    “後人會不會為了把我放進太廟,把我爹給祧出去”?

    他這樣想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明睿宗的存在真的太尷尬了,他一不是皇帝,二是不是始祖,卻排在了一眾皇帝的行列,後世人要重新給太廟騰位置,那肯定就得先動明睿宗,而嘉靖帝肯定不想自己的努力功虧一簣。

    於是他就合計了一番,先提前“頂位”。

    既然都“大逆不道”了,那就大逆不道到底。

    要想明睿宗不被祧出太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明睿宗提前到“四親”之前的位置,如此一來,後世子孫,只會更改“四親”,不會去動搖睿宗的位置,根據這個原理,太廟裡面最適合被祧走的,就是明仁宗了。

    明仁宗在位時間不長,這一個致命缺點導致了他的“不肖子孫”嘉靖帝盯上了他,在嘉靖二十九年,嘉靖把明仁宗祧出太廟,關於祧出來的理由,嘉靖帝沒有公開,甚至連這件事,都是很隱秘的,畢竟講什麼理由都是蒼白無力的,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他們朱家內部的事情,不公開也沒關係。

    既然把明仁宗給祧出來了,那麼嘉靖帝就把父親給放到明仁宗的位置上,所以嘉靖二十九年,大明太廟的牌位是這樣的:

    明太祖、明成祖、明睿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

    太廟又變成了八位,而嘉靖帝沒有給太廟排滿,規劃也是想給自己留點餘地,因為如此一來,他的後世子孫就能在“四親”的原則規定上,多一個空位,那麼就等於是變成了“五親”,也就是說他嘉靖帝未來被“祧”出太廟的時間還能延長一點。

    整個嘉靖朝的太廟變遷綜合來看,最倒黴的就是明仁宗了,雖然說他在位時間不長,可永樂年間他監國多年,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不是騙人的,他之所以在位時間那麼短,就跟他監國多年透支了生命有關。

    所以明仁宗根本不是看起來的那麼無用,相反明仁宗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可問題是讓嘉靖來選擇,他也只敢對這個“仁”的祖宗下手了,畢竟仁宗皇帝嘛,既然都可以原諒那麼靖難之役中的罪臣,那麼原諒一下自己的子孫也大概是可以的吧。

    這大概就是,好說話的人就容易被欺負的道理吧。

    結語:

    雖然嘉靖帝“強勢將自己父親睿宗放入太廟”和“祧仁宗皇帝出太廟”這兩件事做得確實有些不合適了,但是關於仁宗被祧出太廟這個結局,並不是嘉靖不做就不會發生,根據太廟的原則,仁宗其實未來一定會被祧出太廟,給後世子孫讓位,只是嘉靖提前了這個結局罷了。

    所以太廟,根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兩個有大功績的皇帝能夠不變以外,其他的大致都是可以被改變的,本來始祖都是不能改變的,但到了明朝,太廟的牌位都被增加到了九個了,嘉靖還把明仁祖、明德祖都給祧出來了,就也沒有太多的原則可言了。

    這也反映了在周禮的傳承下,後世總有人會對其進行“修改”,一切的禮法都不是死板的,畢竟禮法,也是為人服務的,若是人被禮法所禁錮了,那才是太過無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明朝最奇葩的皇帝有哪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