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人物那點事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存在傲慢與偏見。不管是明朝歷史上的嘉靖帝,還是《大明王朝1566》裡的嘉靖帝,都是特別厲害的人物。不論是修煉,還是治國;不論是對道家文化的熟悉,還是對權術的運用,真的是面面俱到,登峰造極。

    嘉靖在用人方面是不含糊的,20多年不上朝,穩穩掌控全域性。手下大臣誰能幹事,誰能做什麼事,他盤算的一清二楚。胡汝貞雖跟嚴嵩利益集團有瓜葛,但他有統帥之才,那便去東南抗倭。趙貞吉儘管是裕王府人,但他有宰輔之才,那就當戶部尚書。能臣良將各謀其位,明朝縱然內憂外患,在嘉靖帝的權謀平衡下,竟是邁過了層層坎,道道關。

    當然,再壞的人都有人說他好,再好的人也有人詆譭他壞。有人說嘉靖皇帝表面上無為而治,把所有事情交給嚴嵩等內閣;幕後卻透過司禮太監把控硃批,大權獨攬。平日裡滿口都是為老百姓著想,皇恩浩蕩;暗地裡卻滿布東廠的眼線,親生兒子也不放過,到處都是密探,對臣下沒有一點信任。

  • 2 # 老農民嘮三農

    明朝那些事兒:嘉靖皇帝的最後一次遠行!

    歷代帝王多多少少都有過巡幸,對於不同帝王的巡幸,有著不同的評價,比如,一些皇帝的巡幸史書在記載上多貶義,但是像康熙的巡幸,史書在寫的時候就很少批評。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巡幸次數可謂之多,相比之下,明朝皇帝的巡幸次數就算少的了。

    明朝早期皇帝的巡幸,被認為是護衛北邊的需要,受到了表揚。但是後來因為英宗親征,而差點亡國,此後的群臣們對明朝皇帝遠離京師,就十分的在意,害怕自己因為規勸不力,就耽擱了社稷江山,因此明朝的大臣對於帝王出京去狩獵,也是很牴觸的。

    巡狩,其實也分好幾種情況,這個詞是為帝王創造的,巡狩本身沒有過錯,關鍵是要看帝王為這次出行做了什麼,比如說武宗北巡北邊,不能說對北邊的防禦沒有幫助,至少皇帝親臨前線的話,能給北邊的將士很大的鼓勵。相反的,如果只是在京郊西苑,避避暑,消消涼。既沒有體驗民情,也沒有巡視軍情,那麼這種巡視是可有可無的。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明代帝王遠巡的絕唱:嘉靖皇帝的最後一次遠行。嘉靖18年,嘉靖皇帝在湖廣承天府,拜厄了明顯陵。還和大臣們進行多項禮儀,沒能想到他的這次南巡,一不小心就成了明代帝王最後的一次南巡,嘉靖皇帝不愛遊山玩水,他只喜歡修道,所以這次去了承天之後,他便沒有再回過老家了。嘉靖45年,嘉靖皇帝病重,好像已經沒有好轉的可能了,雖然有妃子和皇子前來問安,但是他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很大折磨,他前往南巡承天的念頭也越來越重。於是他下了一道密旨,對自己的病情無可奈何,希望回到承天祭拜先靈,拿藥吃減少病痛。

    但是有人勸皇帝不要,路途這麼長,如果往返奔波,身體難以承受。所以在他人的勸誡下,他就暫時擱置了這個念頭。"巡獵"這個詞雖然是專門為皇帝發明的,但是,它不僅僅會影響到皇帝一個人,南巡,對夏言等人的仕途也產生了影響。

    比如說,嘉靖皇帝南巡結束後到一個地方去檢視修建進度,當時的夏言沒能及時呈報進度,嘉靖有了其他想法:這是夏言語的怠慢啊,所以就不喜歡他了,為他最終失勢積累了條件。

    嘉靖帝崇尚道教,他的行為對政治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他崇尚道教,有一點是因為他人的蠱惑,但也源於他的父親,這個人也崇尚道教和承天地區的崇道之風,也難怪皇帝會如此崇尚道教。

  • 3 # 直江信綱

    以下一切內容均基於電視劇分析,和明史無關——事實上電視劇本身和明史,也沒多大關係,我們大可以將它當成一部架空電視劇。

    嘉靖這麼聰明,為什麼大明變成了這步田地呢?嘉靖一朝,文武官員並不是無才,有嚴嵩徐階兩個聰明人,有胡宗憲趙貞吉這樣的一方大員,有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將領。

    根本原因,就在於嘉靖的私心。說來可笑。嚴黨的倒臺,居然是因為嘉靖得知鹽稅裡該分給他的錢少了一百萬。如果不是這樣,嚴黨還會繼續橫行下去。而嚴黨倒臺以後的政局,也沒有絲毫的好轉,徐階不得不繼續配合嘉靖搜刮錢財修宮殿修道。

    所以,大明朝變成這樣子,罪魁禍首就是嘉靖。

  • 4 # 楊角風發作

    這樣評價起來,要說的太多了,就講《大明王朝1566》中的主線“改稻為桑”吧,看看嘉靖帝在第一次會議上的表現,就明白什麼叫帝王之術?

    前一個回答也是關於大明王朝的,講到充滿火藥味的御前財政會議,終於進入到了下半段,而嘉靖帝也從幕後走向了臺前。

    作為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帝,一出場就鎮住了在場的各位,尤其提出的“雲在青天水在瓶”理論,更是把他的帝王之術展現地淋漓盡致,也是這次會議最終能求同存異達成共識的束縛。

    那麼隨後嚴嵩提出的“改稻為桑”的國策,到底是在什麼前提下提出來,又為何在後面會掀起天大的風浪?

    一、

    面對嚴世藩的生活作風問題,嘉靖帝點到為止,並沒有深追,弄得高拱一臉的疑惑,難道娶了九房姨太太就這樣過去了?

    顯然,嘉靖帝並不理會眾人的神情,把雙方的爭論定性為吵架,該吵還得吵,吵的越兇,朕越高興:

    嚴嵩先是肯定了張居正“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的觀點,提到嘉靖三十六年就說過要修路,結果沒修,導致現在運木材得海運,這才導致了成本高。所以,內閣批的建設專案導致了虧空,根本原因就在於之前批的建設專案太少,拉不動經濟,所以才虧空了,這就是凡事沒有預的原因啊。

    聯想到現在,針對財政赤字,這個理論持有者還是大有人在的!

    朝廷當時就議過,為什麼最終沒透過呢?這非常值得思考,連嘉靖帝都瞪大了雙眼:

    嚴嵩繼續發話,今年的財政預算,內閣下去要好好議議……

    這個手段相當高明,不僅讓去年自己造成的虧空變得合法化,還把責任推到了別人頭上,高,實在是高!

    果然,嘉靖帝聽明白了,打斷嚴嵩的話,反問張居正:

    二、

    張居正莫名其妙地就替嚴嵩一黨做了幫手,自己說出的話,自己還得圓回去啊。

    如果不贊同,那麼一會兒提到的撥款給戚繼光練兵的錢,就沒戲了。如果贊同,好,這下去年的爛賬,不僅全部報了,還預設徐階、高拱和自己成了造成虧空的元兇。

    張居正為了給戚繼光練兵能撥錢,於是冠冕堂皇的舉鄭和下西洋的例子,意思是說如果不撥錢,海上貿易沒法做啊。

    這裡插入一下,雖然嘉靖帝誇張居正算賬算的好,其實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賬算的並不對。由於明朝前期頒佈荒唐的禁海令,導致沿海地區的百姓極其貧困。其實這條政令表面上是隻有朝廷可以做貿易,是保障財政收入的。其實,很少有人仔細的算過賬,這樣做,反而降低了國庫收入。

    沒等張居正話說完,嚴嵩突然萌生了一個好點子,馬上搶過了話題,說這件事他跟張居正商議過。

    此時的張居正,估計想啃死嚴閣老的心都有了,眼睛透露出驚慌,嚴嵩這隻老狐狸又要搞什麼鬼?可惜沒辦法,自己這場戰鬥是完敗啊……

    本來張居正是想讓朝廷把錢花到刀刃上,舉了倭寇的例子,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兵部籌錢,結果嚴閣老成功的歪曲了他的意思,還毫無漏洞:

    嚴嵩這一算賬,嘉靖帝高興不已,花錢的事他不怎麼關心,怎麼賺錢他最興奮!

    現在很多企業也有這個問題,老闆最喜歡聽賺錢的話,最不喜歡動不動就講必須投資的事。但凡一個主意出來,從來不算算成本,只盯著利潤不放,豈不是這件事八字還沒一撇呢。

    有點像現在的拉贊助,先給花一張大大的餅,豈不知連小麥都沒種呢,哪裡來的麵粉?

    三、

    這下子嘉靖帝跟嚴嵩兩個人沉浸在賺錢的喜悅中,拔不出來了,根本不在乎張居正等人的表情。

    嘉靖帝自己都提出問題來了:

    “關鍵是蠶絲,如何增加桑田,多產蠶絲。”

    大家記住,其實這個國策,是在嘉靖帝嘴裡出來的,其餘人也不過是引導而已,由此可見嚴嵩跟嘉靖帝的默契程度之高,令人佩服!

    張居正等人聽到“內閣的意思是”時,各個臉都綠了,就這樣他們就被嚴嵩一個人代表了……

    現在情況變成了,嘉靖帝示意嚴嵩,嚴嵩捆綁上整個內閣,於是“改稻為桑”的國策就此誕生。

    至於老百姓願不願意,有沒有糧食吃?

    清流官員們都能被代表,更何況老百姓呢?這件事,好像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過:

    至此,“改稻為桑”的國策算是定了,自始至終清流一黨就沒插上一句話。

    而浙江的“改稻為桑”,像不像當今的世界格局?

    放棄某個產業,重點發展單一品種(比如戶方),最後被卡脖子的是誰?之前說的好聽,糧食外省給調,等真到了需要糧食的時候,各種條件都來了,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

    嘉靖帝不愧是帝王,為了安撫清流們被代表的痛苦:

    四、

    嘉靖四十一年全國普查人口差不多六千三百多萬,江浙地區是人口大省,明末清初的時候浙江總人口從2200萬降到600萬。按此推算,一項普及近千萬人口的“改稻為桑”國策,竟然不做下調研,不問問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甚至連直浙總督胡宗憲都不問一下,就定了?

    到底是誰定的?

    嘉靖帝嗎?

    顯然不是他,整個會議全程,除了他敲了幾下銅罄以外,就拍板了兩件事,一件是:

    另外一件則是最開始清流一派和嚴嵩一派的爭鬥焦點,周雲逸一案了……

    末了嘉靖帝不忘加上最後一句:

    “由大內出!”

    就這樣,第一集一出場就把嘉靖帝的帝王之術刻畫地淋漓盡致,罪過都是別人的,聖明都是皇上的。不管是不增稅賦,還是自掏腰包安撫周雲逸一家,讓所有人都感激皇上有德,就跟最開始呂芳面對下雪時說的話一樣:

    “皇上,有德啊!”

    整場爭鬥,除去周雲逸的事,清流一派想的是少開工程,減少貪汙;嘉靖帝想的是別少朕的錢,宮殿該修還得修,道觀該建還得建;嚴嵩一派則考慮去哪弄錢,最好弄錢來的同時,既充實了國庫,又填飽了自己腰包。

    整個會議大家可能覺得清流是正派,其實不久後的將來,他們心中想的卻是利用浙江的亂,而搞垮嚴黨,連李妃都看不下去,問他們,誰心中裝的才是百姓?

    嘉靖帝開門的那一刻,也預示了暴風雪就要來了,而他,顯然已經做好了準備,至於其他人,那不是皇上該考慮的事情!

  • 5 # 坐看東南了

    這部電視劇是不錯的電視劇,但不是一部好的歷史劇,許多情節是虛構的,包括改稻為桑等。如果從這部電視劇看,嘉靖皇帝不但是個好皇帝,而且是個好人;不但有小聰明,而且有大智慧。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嘉靖皇帝不是這樣的,真實的嘉靖有小聰明缺乏大智慧,而且後期不上朝,一心修道煉丹,很少見大臣,以至於嚴嵩父子專權,賣官鬻爵,殘害忠良,南倭北虜,民不聊生。

    正如大清官海瑞所說:嘉靖嘉靖家家乾淨,一貧如洗。毛主席評價嘉靖皇帝說,昏庸老朽,只知道就修道煉丹,就是不辦實事。這些評價,基本符合歷史事實。嘉靖皇帝對大臣也心狠手辣,曾經一次廷杖一百多位大臣,打死了其中十七位,處死過包括內閣首輔夏言在內的一批忠臣。

    嘉靖皇帝的自私任性超出了一個正常人的限度,這樣的缺點正好被奸臣嚴嵩和嚴世藩父子利用,嘉靖皇帝的內心被他們父子利用的爐火純青,嚴嵩奉行三個凡是:凡是皇帝不想聽的話一句都不說,凡是皇帝討厭的事情一件都不做,凡是皇帝厭惡的人一個都不用。

    昏君和姦臣,自古都是絕配,這個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嚴嵩專權不是一兩年,而是二十年,沒有大昏君怎麼有大奸臣如此長久的存在。

    嘉靖皇帝的人品差到極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一群宮女乘嘉靖皇帝睡覺的時候用繩子勒住了嘉靖皇帝的脖子,要不是打了死結,嘉靖的年號到此為止,就沒有嘉靖四十五年大明1566了。天恩雨露竟然澤被不了微賤的宮女,嘉靖皇帝的人品可想而知。歷史學家黃仁宇也認為嘉靖皇帝是個極其剛愎自用、刻薄寡恩的人。

    嚴嵩是江西人,嘉靖以前,明朝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說,解縉、楊士奇、胡銓、夏言、費宏等等。嘉靖以後,江西人逐步退出明朝權利核心,一顆大老鼠屎,壞了一個省的形象。

  • 6 # 布夫舟

    自己看大明王朝1566很多次,裡面的人物並非一般電視劇中那樣好理解。怎麼講呢?剛開始的時候,個人覺得嘉靖皇帝真是厲害,並且好像還是一個好皇帝。所有的人都被他牢牢掌控,並且他對手底下的人也算不錯。無論是跟隨自己多年的呂芳,還是內閣中掌權二十多年的嚴嵩,以及後來的黃錦,他都是有感情。

    可是看的次數多了,慢慢對劇情有了比較深的理解。我就發現大明王朝1566中所有問題的根源實際上就是嘉靖皇帝。正是由於他一味地修仙問道,大興土木,大明的百姓才活得如此艱難。對於這一點,可以說是滿朝皆知,只不過大家都不敢說而已。

    海瑞在這部劇中的偉大之處就是能夠和當時的潮流作鬥爭,維護底層百姓的利益。對於這一點,有個生活經歷的人才會懂得海瑞的難得。因為無論古代還是現在,社會都說弱肉強食的,或者是贏家通吃。大部分的人哪怕幫助弱小的人,也不過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財富,或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像海瑞那樣,能夠豁出自己的性命去幫助一群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真的很難得。

    大明有很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徐階,高拱,張居正,甚至嚴嵩。加上非常聰明的嘉靖,可是為什麼朝政還是一團糟呢?因為有些事情真的是個人改變不了的。嘉靖皇帝難道不想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可是如果他們真的兢兢業業,努力的做個好皇帝,大明朝的局勢會好嗎?

    我看未必。因為大明王朝很多問題的根源在於大明王朝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大部分的官員都必須貪汙,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靠著自身的改革是很難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的。

  • 7 # 唐三藏愛白骨精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被塑造成了一位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的帝王。

  • 8 # 麻說影視

    《大明王朝1566》裡的嘉靖就是一個多疑、自私且愛面子的老財迷。

    這部劇拍得相當好,楊金水的裝瘋,嚴嵩的老奸巨猾,胡宗憲的左右為難,沈一石的身不由己,這幾個人物都很有意思。

    嘉靖這個人物也是如此,刻畫的相當立體。

    歷史上真實的嘉靖是個奇葩皇帝,在位時間長,不上朝的時間也長(連續二十多年不上朝),被宮女謀殺過,問玄修仙嗑丹藥。

    《大明王朝1566》雖然是部架空歷史劇,但劇中嘉靖的基本人設和歷史上的差不多,總結起來就是自私、多疑、愛錢、死要面子。

    嘉靖在劇中有段著名的山河論:

    長江與黃河一清一濁,但都可以灌溉農田;清官與貪官一清一濁,但都可以為朝廷辦事?

    這段話看似很有道理,其實無非就是春秋筆法、詭辯之術。

    把貪官和清官比作黃河與長江,問題是長江與黃河只是因為有水,所以才能灌溉農田,這與它們是清還是濁沒有半毛錢關係。

    邏輯的起點就已經預設了清官和貪官都對國家有用,所以我嘉靖用人沒有錯。

    嘉靖為什麼要這麼詭辯呢?為了掩蓋他自私、愛錢的本性。

    他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煉丹、蓋道觀、問玄修仙,求長生不老!

    如果嘉靖穿越到今天開個直播,底下肯定有一幫人瘋狂刷“雙擊666”、“朱老爺牛逼”……

    所以,你以為他為什麼要用嚴嵩?

    一是需要嚴嵩幫著殺殺人,打壓打壓“氾濫”的清流,誰讓他們阻止自己修宮殿、修道觀;

    二是需要嚴嵩幫著摟錢。當然了,這裡的摟錢指的是幫宮裡摟,而不是幫國家、幫戶部摟,這個是兩碼事。

    嚴嵩馬屁拍的好,知道嘉靖掉錢罐子裡了,所以一開始內閣爭論收支虧空的時候,嚴嵩便順著嘉靖的喜好,輕鬆把改稻為桑這個事情弄成了由嘉靖親自定下的國策。

    嘉靖為什麼那麼熱心的謀劃“改稻為桑”?

    因為他需要錢,而國庫又非常缺錢,缺到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

    嘉靖聰明,可惜只是小聰明,他的聰明只用在怎麼從老百姓口裡搶糧食,怎麼從老百姓手裡搶錢,而不是想辦法把老百姓的錢包變得鼓起來。

    所以他要用嚴嵩,嚴嵩為了討好嘉靖,只能用一些貪墨之人(不讓貪誰給你嚴閣老賣命),所以鄢懋卿收上來五百萬兩,嚴黨自己先截流了兩百萬兩。

    嘉靖一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因為他以為十分利裡面,嚴黨怎麼著也得給宮裡分六成吧,他們自己貪個三成四成的也就認了。

    所以當嘉靖知道嚴黨分了兩百多萬兩,卻只給自己分一百多萬兩時,徹底憤怒了。

    他的憤怒不是因為痛恨貪官魚肉百姓,而是痛恨他們“欺人太甚”,搶了自己的蛋糕。堂堂一國之主,竟然要靠別人的“施捨”過活。

    朕的錢,你們雁過拔毛,朕也就認了,沒想到你們直接把雁肉分了,只給朕留兩根毛,這就不能忍了。

    在權貴眼裡,老百姓只是待宰的魚肉,他們爭來鬥去,無非只是往誰碗裡扒拉的多一點而已,從來不會有人想著老百姓能不能活下去。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從來沒有變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手機利潤這麼低,為什麼能在這麼短時間內進入世界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