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知傳習閣
-
2 # 布夫舟
晚清是有軍閥的,而且還很多,只是在清朝滅亡前,這些軍閥還保持名義上的和平,沒有互相攻擊。因為太平天國的時候,清軍的正規軍已經不能用了。因此朝廷派了很多人去地方組織團練,來抗擊太平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不過後來被解散了。太平天國以後,東南其實基本上已經不是完全受朝廷控制的。慈禧向八國宣戰以後,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並不認同,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福建巡撫,山東巡撫並不奉詔,保住了半壁江山的經濟和人口。從這裡可以看出,晚清其實只是名義上控制住了。
辛亥革命的時候,南方很多省份紛紛獨立,這些人原來都是清朝的大臣。清廷讓袁世凱去鎮壓,袁世凱也是各種提條件,並且和革命義軍議和,最後反倒威逼溥儀退位。很多人熟悉的民國軍閥混戰,其實這些軍閥很多都是來自於晚清的軍閥。袁世凱原本是淮軍系列的,後來建立了北洋軍。他去世以後,北洋軍就分裂了形成了很多軍閥。比如,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
3 # 史海爛柯人
嚴格來講,是存在的。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晚清,晚清又發生了什麼。
通常所說的晚清,是指1840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這段時間。晚清是清代政局敗壞的時期,也是中國遭受列強侵略和宰割的階段。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代社會開始迅速走向衰落,帝制也逐漸走向崩潰。
而由於明清兩代統治者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特別是在雍正時期,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已發展到鼎峰,使得全國大小一切事務的最終決定權,都被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裡(包括後來的慈禧),軍隊則更是如此。
由於八旗的逐漸腐敗和衰落,戰鬥力急劇下降。因而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清代統治者不得不轉而扶持和依仗地方團練。隨著出現了大家所熟知的湘軍、淮軍以及其各自領導曾國藩、李鴻章等人。
曾、李等人,既是地方團練的首領,同時也是清朝的官吏。而清代的官吏,就是皇帝的奴才,這一點滿漢皆同,只是在稱謂上有些差異。所以說,最初的地方武裝領導者,雖然權力比較大,但還受中央和皇帝的掌控,因而還算不上完全意義上的地方割據勢力。
但與早期的地方團練不同,本來以捍衛和鞏固清政府統治的新軍,卻逐漸發展成為了清末的軍閥。特別是袁世凱掌權以後,其手中的清末新軍,逐漸成了受個人控制的軍閥部隊。而袁世凱先是成為了尾大不掉的地方軍閥,接著又依仗著這些武裝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甚至一度恢復了帝制。
所以說,晚清並非沒有形成軍閥,而是逐漸喪失了君主專制的絕對權威,並最終在清末形成了禍國殃民的軍閥,隨之而來的則是數十年的黑暗。
-
4 # 白馬嘯長安
有雛形了。曾剃頭開創了漢族軍閥的模式。兵對將負責,將對帥負責,同鄉、上下級的情誼超過了對國家的忠誠度。帥對朝廷是有保留的。八國聯軍攻擊北方,而東南各省按兵不動。離心力已經出現,清庭的政治手腕還可以,維持了平衡。湘軍、淮軍、楚軍等互相制約,內部也分化之。左宗棠和李鴻章看住曾國藩,左宗棠看李鴻章,禁衛軍看袁世凱。而沒有了清庭的絕對權威,完全的軍閥馬上會出現。北洋政府對地方的管制力,顯然不如晚清政府。
-
5 # 青年史學家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軍閥,以研究北洋軍閥著稱的加拿大約克大學學者陳志讓曾經提出過一個軍閥的定義,即:軍人領導紳士控制政權,不保衛國家的主權完整,軍餉自籌,同時擁有自己的防區和行政區。小編今天所採用的定義軍閥的標準就是按照陳志讓所提出的概念來進行定義。
晚清時期,中央政府的權威經歷了一個從強盛到衰微的過程,雖然期間有幾次滿族統治者試圖挽回中央政府的權力,但是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晚清有沒有出現過軍閥呢?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還是楚勇,實際上都談不上是軍閥,因為清朝中央政府對他們的控制一直都是比較嚴的,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湘軍大部分被裁撤。袁世凱後來所編練的新軍實際上也談不上是軍閥部隊,因為清政府對袁世凱的軍隊還是有相當程度的控制的,北洋軍失控是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之後,此後的北洋六鎮雖然私人化傾向明顯,但是還是拿的國家的軍餉,而且實際上就是一支中央軍,袁世凱當上總統後,這支北洋軍就成為了袁世凱的家底。
晚清時期固然很亂,但是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面,最高權威以及最高權威的象徵一直都在,而地方上官方存在雖然減弱,但是以士紳為主體的在野治理力量是比較強大的,所以地方秩序基本上沒有大亂,所以產生軍閥的土壤就不復存在。
民國後,軍閥勢力之所以會興起與軍隊的逐漸不受控制有很大關係,晚清時期計程車紳對於軍隊還是有一定的制約和控制的,所以晚清沒有出現像民國那樣的大軍閥。
那麼,晚清時期有沒有出現過軍閥呢?大軍閥沒有,小軍閥還是出現過的,比如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出現的苗沛霖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閥,有學者還將其稱為近代中國第一個軍閥,苗沛霖朝秦暮楚,軍費也是自己籌集的,完全符合軍閥的定義。
所以,回顧一下晚清史,雖然晚清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軍閥,實際上軍閥興起的很多根源都是晚清時期出現的。
-
6 # 寒江閣一道人
事實上,晚清的內憂外患是在持續發酵的,這既和太平天國運動後地方勢力的崛起有關,也與帝國主義國家加大在中國擴張力度有著不能分開的關係。
清政府的權威因內戰而坍塌,可是,坍塌不代表終結,慈禧和恭親王等都是玩政治的老手,他們是不會坐視地方勢力擁兵自重而不管不問的。因此,他們一方面給地方勢力——如曾國藩的湘軍集團的將領們加官晉爵,從外部分化其勢力,例如李鴻章先到上海,又去河北,左宗棠和曾國荃也被調往他省任職,後來,曾國藩將湘軍解散更將這一勢頭推向高潮。要知道,此時湘軍集團內部不僅腐化墮落,而且已經是各立山頭了,曾就算起兵也不會有好結果的。
最後,我們說,名不正 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列強也不希望看到清政府迅速崩潰,因為這會影響到他們的在華利益,所以其一方面逼迫清政府出讓商業權利等,一方面又對一些地頭蛇加以警告,即使他們遊走在清中央政府和列強之間,但總而言之,清政府的權威之存在還是使地方勢力不敢作亂。
但是,1900年庚子國變打破了這樣一種狀態,清政府在江南的代表人——張之洞和盛宣懷等不願意排斥洋人,所以與其訂立了《東南互保》的章程、這一方面保護了江南地區的經濟,另一方面也加速了離心化之程序,到清政府在各省辦新軍時,地方軍閥未來賴以呼風喚雨的前提,已然具備了。
參考文獻: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新編》 中華書局
-
7 # 老修談
清朝自入關,統治中原近三百年,比較推崇漢化,習儒家經典,開科取士,逐漸籠絡了漢族士大夫。漢族士大夫多為儒生,有忠君愛國之思想。近世以降,歐洲列強接踵而至,清朝開始了喪權辱國時期,國際地位和統治力空間下降。
洪秀全自1851年金田起義,一路高歌猛進,清政府,迫於壓力開始啟用漢族地主勢力,湘軍,淮軍崛起,平定太平天國後,清朝受到嚴重打擊,而地方漢族勢力又不斷崛起,清朝出現了強枝弱乾的局面。雖然地方漢族崛起,但是,他們畢竟多是儒生,忠君愛國,也早已接納和認同了清朝統治,雖有實力,卻都不願意做“亂臣賊子”,揹負罵名。
-
8 # 君兒4594
晚清無軍閥,傳統的忠的觀念至關重要。在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之後,湘軍勢力如日中天,但曾遭到朝廷猜忌,遂主動裁軍。曾國藩的勢力足可同清朝中央政府相抗衡,其卻未反,忠心可鑑。曾李等人,骨子裡都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儒家之忠孝觀念,已入骨髓。晚清無軍閥,但已有軍閥之實,地方之勢力已經崛起。
-
9 # 樹聽月夜1
晚清時候,國內反抗運動風起雲湧,太平天國,捻軍等各種農民起義不斷,弄得清政府焦頭爛額,鼓勵各地辦團練,於是就有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地方性武裝。為清政府平定內亂,實現所謂的“同治中興”立下汗馬功勞。
在內亂中,僧格林沁率領的最後一支八旗軍被捻軍消滅,於是清政府不得不更為倚靠“湘軍”,“淮軍”,漢人將領位高權重,紛紛成為“封疆大吏”。那為什麼晚清沒有出現軍閥呢?
首先,曾國藩等人不敢造反,曾國藩被譽為“半個完人”,寫下《曾國藩家書》,鼓勵子弟要忠君愛國,修養自身,切不可迷戀權力,須知“月滿則虧”。李鴻章也是事朝勤謹,不敢越雷池於半步。他們知道,一旦造反,受傷反而是被列強虎視眈眈的整個中國與人民。
其次,清朝統治者慈禧駕馭權臣還是有她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對於肅順,恭親王等反對派的嚴厲處置,展示了她嚴厲的政治手腕,所以在她在位期間,無論是曾國藩,李鴻章還是袁世凱皆小心謹慎。
最後,隨著清朝越來越聽話,列強也無意更換他們在中國的代言人。軍閥的建立在當時那個時代是極其需要列強的支援的。
總而言之,晚清時代,清政府還是有能大權在握,不過地方獨立傾向越來嚴重,也逐漸出現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
-
10 # 小螞蟻大雄兵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軍閥。軍閥一詞是個近代詞彙,是一個日本的舶來品。在中國的古書中也有其詞源。近代意義的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在古代,軍閥往往與“藩鎮”“群雄”意思相同。
那麼,晚清一個動盪的時期,內憂外患為什麼沒出現軍閥?晚清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外族封建王朝,由皇帝總覽大權,設軍機處,地方設總督,巡撫,層層分封,維護滿人統治集團的利益,掌握軍事大權,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在思想上,因循守舊,加強儒家封建倫理忠君愛國思想的教化,使百姓盲目的服從,造成百姓奴性極強。國家控制財政,軍事大權,由滿人掌握,打壓漢族勢力。晚清的湘軍,淮軍,雖戰鬥力驚人,但受中央的控制,曾國藩,李鴻章受功成身退思想影響,害怕功高蓋主,引來殺身之禍以求自保,解散鄉勇。慈禧太后過人的政治手腕和智慧,運籌全域性,打壓地方勢力。
軍人無權,地方財政不足。百姓奴性,一貫順從。統治集團過人的政治手腕,人們思想的不解放,愚忠,不敢有造反的想法。無錢,無權,無人,思想的保守,清廷高壓,何以成就軍閥割據。
回覆列表
一
不能說晚清沒有出現軍閥,只能說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軍閥。
嚴格意義上的軍閥,是指擁有相當實力的軍事政治一體化的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的組織。
從清政府建國開始,就對漢人進行了嚴格的防範措施。到了後來,尤其是乾隆皇帝年間,他不僅擔負起了政府的領導人,還兼任了文化思想領域的代言人。他自己親自組織編寫儒家思想,把漢族人培養成順民和愚民,讓他們效忠於滿清政府。
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的權力,都把持在滿清貴族手中。漢人只有在獨立辦差時才會擁有一些權力,差事辦完後,又要把權力上繳。
也就是說,在清朝中前期,不可能出現軍閥,尤其是漢人。就連多爾袞和鰲拜這樣的晚清大臣,只是貪權,並沒有謀反之心,也被也被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清算。
二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動搖了滿清貴族統治中國的基礎。
太平天國起義,徹底動搖了滿清貴族對中國軍政大權的壟斷和控制。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為首的漢族大臣,開始走向政治舞臺中央。
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到處燒殺搶掠,在搶光了南京城後,為掩蓋罪證就放火,燒燬了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宮殿。
太平天國滅亡後,湖南人和安徽人把持了中國南方大部份省份的軍政大權。慈禧太后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曾派馬新貽去接替曾國藩的兩江總督。
然而馬新貽卻遭到了湖南人的強烈報復,最後死於無間道的政治謀殺。對這個案件慈禧太后非常重視,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最後也不了了之,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張文祥刺殺馬新貽千古奇案。
到了這個時候,整個南方的官場,滿清中央政府基本上到了水潑不進的程度。
三
1900年,吃錯了藥的慈禧太后公開向西方十一國列強宣戰。最後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
在向西安逃跑的過程中,慈禧太后曾要求南方各省的督撫們進京勤王,遭到了南方軍政領導人的反對。
就連慈禧太后的紅人榮祿也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兩江總督劉坤一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張之洞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張之洞的幕僚辜鴻銘更是主張江南獨立。
就在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郵政大臣盛宣懷,已經和西方達成協議,進行東南互保。如果天下局勢不可收拾,就由李鴻章出任總統來支撐局面。
李鴻章身邊的謀士曾代替李鴻章寫信給孫中山:如果局勢不可收拾的話,李鴻章可接替總統。請孫文先生回國來協助見過,共謀大事。
在這個時候,南方的這些大佬已經和軍閥沒有什麼區別,只要他們願意,分分鐘就能獨立。民族共和的中國就能提前11年建成,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沒有能夠實現。
但我們可以說,滿清政府統治中國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這些地方上的大佬已經不把滿清中央政府放在眼裡,成為地方的實權人物,也可以稱之為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