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什麼內涵或者價值觀嗎?還是誕生於為幕府服務、被洗腦出的一種精神信仰?
7
回覆列表
  • 1 # 讀日本

    日本人關於“道”的思想廣泛且深刻,所謂“道”,在《廣辭苑》中有如下七種解釋:(1)道路;(2)人應該遵守的法則,或宇宙萬物的本原;(3)神佛的教諭,或菩薩;(4)專門學問、技能等等。武士道就包含了(2)人應遵守的法則和(4)專門學問和技能兩種“道”的含義。

    武士道”自古被稱作“武士之道”、“兵之道”、“武者之習”、“弓箭手之習”、“弓箭之道”等。津田左右吉在《文學中所體現出來的國民思想研究》中,對“武士道”是這樣闡述的:“中古以來“道”所指的是歌道等,如今也用作“專門學問藝術”之意。在戰國時期,與文道相對應的武道一詞應用普遍,是一個如武藝、武術、戰爭心得等無太大差別的概念。因此,武士被要求必須兼修文武兩道。”“然而,出現在信長記等作品中的武者道或武篇道則稍有不同,其意為作為整體的武士心得,即主要指與人有關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這樣,不僅僅是武道,武士的為人之道也在其列了。其原因,在於領會武道是其自身自然而然進行的事情,僅僅是是精通武道還不能說達到了作為武上南的的根本條件。”

    由上文可知、“武士道”一方面包含著武藝、武術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包含著武士為人之道方面的內容,作為日本武士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武士道是日本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精神。武土道在平安時期隨著武士集團的形成而出現,到鎌倉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江戶時期在吸收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基礎上實現了理論化,其影響滲透到了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併成為封建統治體制的核心理念。武士道思想與神道思想一樣,成為日本國民深層文化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士道思想和神道思想、忠君愛國思想等一道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精神武器,對亞洲各國和日本國民造成了巨大傷害。

    接下來,考察一下“武士道”一詞的起源。到鎌倉時期,武家憑藉強大實力控制了統治權,在以將軍及其家臣為核心形成的鎌倉幕府體制下,出現了“弓箭之道”、“武道”等和“武士道”語義相同的詞。之前“兵之道”的技藝之意,至此已經昇華為一種純樸而嚴密的倫理規範了。鎌倉武士透過實踐活動戰鬥和和平生活兩個方面,將作為“武士道”之萌芽的“弓箭之道”、“武道”發展為一種精神方面的準則和規範。

    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指出:“如上文所述,武士道是道德原理之準則,要求武士必須遵守,或者必須知曉。那不是成文法律。只不過是透過口口相傳,或者經幾位有名的武士、學者之筆流傳下來的幾句格言。多是一種不說出來也不寫下來的,印刻在武士心肌上的法律。

    正因為不說出來也不寫下來,其在實際行動中更能發揮最大的效力。無論其如何管用,絕不是某個人智慧的產物,無論其如何著名,絕不是基於某個人的生平形成的,而是武士們在數十年數百年的實踐中累積形成的。”由此可見,武士道是鎌倉幕府為了維護自身的武家政權而構築起來

    的“封建道德”。鎌倉武士在實踐生活中必須遵從如下準則:

    一、據主從關係各得其所,盡御家人的義務。

    二、在譜代關係的堅固精神情誼的基礎上,鞠躬盡瘁以盡本分

    三、透過戰爭訓練確保主從一體精神,使為臣之道刻骨銘心

    鎌倉幕府體制下的主從關係因此得到了現固,並最終養成了鎌倉武土特有的精神。

    簡而言之,從起源來看,武士道是“服從”的道德,“隸屬”的道德“獻身”的道德。

    到江戶時期,武士道中增加了新的道德論方面的思想內容。江戶幕府重視主從關係中傳統的“武者之習”,不過更尊崇儒學並以儒學來強化武土的道德意識。武士要保持對農工商階層的優越地位,就必須自重具有廉恥心,並具有道義感。於是,就在這種道義感的基礎上養成了一種獨特的倫理思想,並表現出出對儒家道德深刻的理解。

  • 2 # 葦說歷史

    刀叔導讀:日本人彬彬有禮,但怎麼也想不到封建思想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武士道的起源與核心要義

    武士道是什麼精神?武士道,即武士尋死之道。當然尋死不是自殺,而是用生命捍衛榮耀和忠誠。生命就像櫻花一樣,短暫但炫麗。所以才有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魂,鳥居元忠臨死前的“主公,願你武運長久”,二戰軍校裡的同期之櫻。

    日本人重視“縱式”關係,他們趨向於把人、社會集團、國家等一切事物想象成一個序列。因此,他們對於自己以及自己在集團和國家在等級序列中的地位比較敏感。所以,日本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對權威有極大的敬畏和服從。他們性格上傾向於媚上傲下,對強者盲目祟拜和服從,對弱者缺乏同情心,甚至鄙視弱者。這些完全是受武士道的影響,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拜強權的思想。

    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大化革新以後實行的徵兵制隨著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也日趨鬆弛。9世紀初改行“健兒制”,而導致服兵役成為貴族的專制,以至軍隊素質一落千丈。

    正於此時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為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乾脆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

    武士道是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武士道精神的極端產物——神風特攻隊

    因此,武士道其實就是武士的尋死之道,在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中尤為明顯。

    所謂“神風特攻隊”,即二戰末期,日軍按“一人一機換一艦”的模式,針對美軍組織的一種自殺式襲擊特別攻擊隊。其大致攻擊方式,是“由零式戰機搭載二百五十公斤的炸彈,組成特攻隊,使它們去撞擊敵軍的航空母艦。”如此,飛行員必有去無回。

    根據整個二戰太平洋戰場的資料來看,特攻戰術的效率實際上是很低的,命中率還不到10%。根據收聽到的美國方面通訊的判斷,則只有3%。

    這種有限的戰績與普遍的低效,與特攻隊隊員的素質與心理有直接關係。一方面,絕大多數特攻隊隊員受訓時間很短,尚未掌握必需的空戰技術,無法達成與美艦“同歸於盡”之目的。另一方面,固然有許多隊員乃自願犧牲,但同樣也有許多隊員並不願就此捐軀,其之所以參加特攻隊,實因軍人置身群體意志之中無可奈何。

    年輕一代對神風特攻隊的鄙視

    進入21世紀,《吾為君亡》、《永遠的零》等電影公映,就直接將“神風突擊隊”塑成英雄。然而,當我在東京問三個年輕人對“神風特攻隊”有何看法時,他們的回答分別是:不合理、英勇、愚蠢。

    後來,在日軍二戰時的機密記錄中有這樣的記載:神風特攻隊起飛後無線電通訊裝置是開著的,在基地的人員能清楚地聽到特攻隊員臨死前撕心裂肺的吼叫。他們會高聲痛罵那些讓他們去送死的將軍是混蛋,也會哭著喊媽媽喊戀人的名字,而真正高呼“天皇萬歲”的寥寥無幾。

  • 3 # 在下千城

    推薦一本書,詳細講述了武士道。

    武士道是日本獨有的一種文化形式,《武士道》這本書寫作與1899年,算起來距離現在已經100多年了。

    按照套路,這本書類似於“學術化”的風格,從武士道去起源/武士道的特徵/訓練標準/武士道精神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對日本國民的影響等等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介紹。

    以前我對武士道也有一些瞭解,但比較泛泛,而這本書算是一本武士道精神對百科全書了。書裡面講述的內容大體包括3個方面:

    第一,武士道的信仰及價值觀,包括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第二,武士道的修煉之道,包括訓練方法/克己;第三,武士道的體現,包括切腹與復仇,佩刀文化。

    作者認為武士道可以說是武士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可以使生命如鴻毛。這是日本“知恥”文化的體現。日本的“恥文化”與武士道緊密相關。

    恥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在《菊與刀》這本書中,作者魯思透過層層分析發現了日本文化的核心“恥文化”,而西方社會是“罪文化”,什麼意思呢?我們經常看到在西方國家裡,人們都信奉基督教,犯錯誤的時候,動不動就過去對神父懺悔,說“主啊,我有罪,請懲罰我吧,原諒我吧”。

    但在日本的文化裡,一個人如果犯了錯,他會千方百計去掩飾自己的錯誤,儘量不讓人發現。如果某個人發現了錯誤,他會千方百計的掩蓋事實。這也是為什麼二戰結束這麼多年來,德國已經完全走出了戰敗的陰影,而日本卻依然在不知恥的路上越走越遠的原因。

    所以,日本文化如此,日本社會下的“武士”階層也是如此。在日本的封建時期,你可以對一個武士發起挑戰,但不能侮辱一個武士,讓他感受到恥辱。

    比如,《武士道》這本書裡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有個商人看到一個武士頭髮上有蝨子,於是就好心的提升他,結果這個武士而華美刷,拔刀就把商人一劈為二了。因為,在日本文化裡,蝨子是和牲畜在一起的,你說一個武士的頭髮上有蝨子,就是在侮辱這個武士是畜生一樣。雖然武士頭上可能確實有蝨子,但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必然會做出我們不能認可的行為:殺死商人。

    這就是日本文化的核心,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本質。

  • 4 # 加賀百萬石

    武士道本來是主修品德的,江戶時期因為統治者利益,所以強調了忠,而昭和鬼子則在消滅了武士階級之後強行修改了武士道的內容,使其之強調忠,而忽略了其他美德。武士道最早還是講究看透生死,諸行無常。畢竟武士道還牽涉到佛家與神道教。而武士道的興起也要說到日本的武家幕府統治。推薦你看看《八犬傳》《平家物語》來了解武士道。

  • 5 # 鄧海春

    日本武士道,光是從字面,我們就能展開聯想:武士道精神是不是和武士有關?答案是,有關,且武士是武士道精神的發源。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已經不僅僅在武士身上傳遞和踐行。事實上,武士道精神早已成為日本極其重要的民族精神。

    雖然重要,但武士道精神的發展時間還不是特別長。和我們的儒家思想相比,武士道精神可以算是小輩中的小輩了。

    “武士道”這個詞在江戶時代出現,它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室町幕府時期。

    足利尊氏掌握國家大權以後,就開始了幕府內部建設,以鞏固統治。

    早在鎌倉幕府時期,幕府就頒佈了一道法律《關東御成敗式目》(又稱《貞永式目》,主體內容用於約束武士和平民。)。建武三年十一月七日,足利尊氏頒佈了對於這部法律的追加法《建武式目》。 在《建武式目》中,明確了接下來幕府應該如何行政和武士們應該如何規範自己。《建武式目》中共有十七條法律,其中對武士行為有明確規範的,有以下五條。

    “第一條,武士不得迷戀寶刀財物,不能形成攀比之風,要以勤儉節約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第二條,武士不能夠貪戀女色,沉迷賭博,不能夠遊手好閒,要做好本職工作。”

    “第三條,禁止武士殺人越貨,攔路搶劫……”

    “第四條,武士不能夠侵佔百姓的房屋土地建造私宅……”

    “第十三條,武士應該注意綱常倫理,君臣有別……”

    ......

    從法條中,我們可以找到我們熟悉的東西,“勤儉節約”、“綱常倫理”。這些傳統儒家思想在《建武式目》中有所體現,是因為古代日本長期學習中國文化。而作為對武士的一次大規範,《建武式目》引導了新的室町幕府時期的武士,使得武士階層慢慢形成自己的新精神。這種精神既有武士傳統的忠義思想,又有儒家、佛教和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思想,和更多平民百姓聯絡更緊密。而日本武士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統治,也在主動把他們的思想向整個社會傳遞。

    今天有人把武士道精神認為是一種為了集體利益而以死為覺悟的偏激思想。但實際上,作為一種約束、規範日本國民的社會思想,武士道和儒家思想一樣,也有許多著眼於日常生活的部分。

    誠然,起源於武士階級,這使得武士道精神帶有傳統武士色彩。但武士道精神以“忠義”為核心,已經發展出涉及多方面的系統精神,成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思想。

  • 6 # 稗史候說

    日本的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武士道是如何起源的?

    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核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

    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其原意便是如樹木之樹蔭,樹蔭為主公庇護有“捨身奉公”之意。這本書最早由當時的藩士山本常朝傳述,由田帶陳基整理成書,書籍共11卷1200多節。書中分不同章節記錄了這一時期藩邦武士的言行和事蹟,還有一些藩主及其繼承人的事蹟。

    《葉隱》是一部奇葩的書,它所宣揚的理念與平常書籍背道而馳。全書的核心思想便是一個“死”字,對於一般人對生命的執著和渴求,武士道則持反對態度,認為人的一生只是虛妄,死亡才是新生的開始和走向真正人生的開端。

    武士道

    “不要命”是武士道的道德律,只有不要自己的命,從精神上獲得優越才能夠要敵人的命。為了培養這種“不要命”的精神,《葉隱》中記錄裡山本常朝一家訓練武士的故事,武士5歲的時候就得學會殺狗,10歲時就得親自斬殺一名死囚,14、5歲時便要帶刀進行實戰併成功斬首敵人。

    書中一藩主為了培養兒子成為武士,讓15歲的兒子接連斬殺了8名死囚,這一舉動得到了藩主的讚許和肯定。而這種殘忍行為,成為了後來日軍“百人斬”的濫觴。

    除了對別人的殘忍和不要命,對待自己也是如此。死是武士道的最高追求,切腹是一種榮譽的象徵,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日軍一直繼承了這一陋習,為了培養日軍的兇殘本性,日本不僅從小培養孩子學習武士道,就連軍校也經常舉行切腹訓練。

    日本武士形象(戰國)

    切腹訓練當然用的不是真刀,而是木刀。切腹訓練最為著名的是日軍少將、旅順大屠殺的元兇之一的大寺安純。此人10歲練習“切腹”時,為了顯示自己英勇,竟然將木刀猛力插入腹部,鮮血如注,差點要了他的命。日本安政天皇為此對他大加讚賞,下詔賞賜其為“英雄小武士”的稱號。可見,這種殘忍至極的行為被日軍奉為榮譽,真是喪心病狂。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武士道便是“忠君、節義和勇武”,實則不然。這是統治者對武士道殘忍精神的掩飾,是用為國效力的美好謊言來掩蓋赤裸裸的兇殘本性,用國家的意志來毒害一批批無辜的青年,讓這些人養成為統治者侵略戰爭的殺人工具。

    兇殘的日軍

    就連《葉隱》時代的日本武士,也是打著武士道的幌子弒君奪權、父子相殘,無所不用其極。例如,日本源氏家族的血親相殘,導致了正嗣的滅絕,德川家康聽信了織田信長的話,殺死了親生兒子德川信康等等。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為了激勵更多的日本青年為侵略戰爭賣命,日本明治天皇甚至下詔要求日本青年尊崇武士道精神,為日本天皇及其帝國鴻運勇獻生命。近代日本作家新渡戶稻造用英文寫了《武士道》一書,成為日本近代以來第一個向西方介紹武士道的人,新渡在書中極力為武士道正名、鼓吹,對其危害卻隻字不提。

    日本的武士道傳承於日本邪書《葉隱》,被歷來的日本統治者將這種精神透過國家意志放大,培養起一批批兇殘成性的殺人工具為侵略戰爭服務。

    日本投降

    日本的武士道並非其傳統精神,如果是。那麼,日本戰敗,日本天皇作為武士道的倡導者,戰敗負有重大責任的決策者,最應該切腹自盡以告慰無數死去的生靈。這種精神也是《葉隱》一書中倡導的,而日本天皇還不如古代的藩王有自盡的勇氣。

    可見,所謂的武士道不過是一操控人心、蠱惑靈魂、培養殺人機器的工具。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這種邪書歪道與黃巾起義與義和團又有何區別?二戰遠東大審判未將武士道作為邪道審判(如納粹一般)也不得不說是一個失誤。

  • 7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中國是烈士,日本是武士道,兩者並肩,都是為了國家付出的,最高理想,國家才能強大,意義深刻,永棰不朽。刻碑千秋,也是家族的指南鍾,世代續承的美德,武士道還有對別人作出承諾,失敗的承諾,面對現實,決不苟且偷生,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精忠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菜出現倒伏,請問該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