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蛙農小天

    一、 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

    1. 法律法規是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法律管理應成為強化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隨著對農業資源系統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需要,應全面審理中國現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提出修訂和補充措施,並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條例和管理辦法,把法律規定的原則具體化,增強其操作性,要注意有關法規的前後一致性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

    2. 建立並完善農業資源產權制度。建立並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整並劃分清各類農業資源的產權關係,從法律上支援、監督產權所有者對農業資源保護的穩定性和永續性,並以法律形式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的協調機制。

    3. 制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現有農業資源的各種基本法規中,一般都是就某種資源論資源,較少涉及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作為農業資源整體的關係和綜合管理的規定,因此,要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觀念和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綜合管理意識;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實現對農業資源的綜合管理。

    二、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

    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 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發展農業產前、產後的延伸產業,形成種養加和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高,確保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加強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

    1. 保護耕地。今後中國各項建設都應力求少佔地、佔壞地;堅持有償用地,有借有還;儘可能利用各種空閒地,減少佔地損失;有計劃地開墾邊遠地區的宜農荒地。

    2. 改善農業資源環境。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汙染源;最後要控制農業自身的汙染源,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防止過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農用水體富營養化等等。

    3 .注意引進、吸收發達國家有關農業資源的節能、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先進技術,重視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替代等。

    4. 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工作

    長期以來農業資源的無償使用已經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對農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不能及時扭轉資源無價和價格扭曲現象,就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規範農業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的估價和評價工作,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的申報和審批制度,以便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 2 # 芳卿茂

    農業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作為人類生存和農業發展基礎的農業資源應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徵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資源;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特徵;對策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做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1 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中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農業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的總稱。它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和物種資源等等。農業社會資源指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因素中可以用於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主要有人口、勞動力、科學技術和技術裝備、資金、經濟體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資源已成為評價和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節約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解決農業資源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徵

      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國際糧農組織(FAO)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採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後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可持續的農業能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上應用恰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中國2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後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農業資源角度來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最佳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

      2.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1.1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發展才能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指數量增加上的滿足,更應指農產品質量提高上的滿足。

      2.1.2 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儘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置農業發展於農業資源的良性迴圈之中。

      2.1.3 有效控制農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控制農村人口過快的增長速度,以便減輕農業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形成自覺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

      2.1.4 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最佳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 規模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5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2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徵

      2.2.1生態可持續性

      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保持生態平衡,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2.2 經濟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業產量穩定持續增長,農產品質量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率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可持續增長。

      2.2.3 人口適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經濟資源,但是作為消費者又給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力資源的資本存量,才能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2.2.4 農業增長方式的集約性

      科學技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能使農業增長 從單純依靠資源和環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增長的科技含量。

      2.2.5 目標的多元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3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3.1 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佈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迴圈。

      3.2 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首先,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中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佔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於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線,儘管如此,佔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

      其次,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主要表現在:(1)農業和城市缺水嚴重。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 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2)水澇災害嚴重。90年代成災面積已經相當於50年代的273%,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3)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3 農業資源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汙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汙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汙染,25000km的河流汙染物超標,受汙水、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達0.1億hm2;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汙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1995年為26.8萬t,預計2000年將達30萬t,農藥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汙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汙染、水汙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鄉鎮企業佔整個工業汙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廢"汙染的農田面積已達0.1億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約有15%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每年因為汙染,糧食減產100億kg以上,直接損失達125億元,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汙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對農業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如陡坡毀坡毀草等,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和"區域性有所改造、整體繼續惡化"的被動局面,使得土壤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發展。

      中國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嚴重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農業資源保護,就會使目前已經惡化的局勢進一步加劇,導致農業生產嚴重缺少後勁;制約農業發展進而制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4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

      4.1.1法律法規是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法律管理應成為強化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隨著對農業資源系統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需要,應全面審理中國現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提出修訂和補充措施,並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條例和管理辦法,把法律規定的原則具體化,增強其操作性,要注意有關法規的前後一致性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

      4.1.2建立並完善農業資源產權制度。建立並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整並劃分清各類農業資源的產權關係,從法律上支援、監督產權所有者對農業資源保護的穩定性和永續性,並以法律形式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的協調機制。

      4.1.3制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現有農業資源的各種基本法規中,一般都是就某種資源論資源,較少涉及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作為農業資源整體的關係和綜合管理的規定,因此,要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觀念和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綜合管理意識;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實現對農業資源的綜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

      4.3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 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發展農業產前、產後的延伸產業,形成種養加和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高,確保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4 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加強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

      4.4.1保護耕地。今後中國各項建設都應力求少佔地、佔壞地;堅持有償用地,有借有還;儘可能利用各種空閒地,減少佔地損失;有計劃地開墾邊遠地區的宜農荒地。

      4.4.2 改善農業資源環境。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汙染源;最後要控制農業自身的汙染源,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防止過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農用水體富營養化等等。

      4.4.3 注意引進、吸收發達國家有關農業資源的節能、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先進技術,重視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替代等。

      4.5 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工作

      長期以來農業資源的無償使用已經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對農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不能及時扭轉資源無價和價格扭曲現象,就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規範農業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的估價和評價工作,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的申報和審批制度,以便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 3 # 陝南農二哥

    目前中國農村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性確實令人擔憂,城市化程序加快、糧食等農產品市場原因大量進口以致農村從事家庭耕種的農民收入微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婦女老人,部分土地荒蕪、人煙稀少。

    國家一直非常重視三農問題,在鄉村振興計劃實施以來已有很多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迴歸,成為在城市謀生農村人的又一次抉擇。因為國家的重視政策的傾斜,農民的身份、農村的資源開始升值,嗅覺靈敏的農村人已經開始行動,再次走在了前面。

    過去的二三十年間,農村人從封閉務農到全員打工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年輕人大多不願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可那些文化層次不高的農村青年進了城市後發展得好的並不多,大多幹著低端的活拿微薄的收入住在城中村出租屋,做著城市邊緣人。他們不願回去的主因是農村賺不到錢,其次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後、文化娛樂場所等公益設施與城市差距太大,生活在農村就意味著與時代脫節。如何破局呢?國家的聲音已經響起。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全民重視資本追逐的風口行業,讓農村成為城裡人嚮往的詩和遠方。收入高了、福利好了、離家近了,在自己的地盤上有尊嚴地作主人還是背井離鄉流離飄泊,他們的心底自有定論。

    教育培養具有綜合知識專業技能的新型複合型農民,是國家在做、前輩想做、我輩該做的事,也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良策。在這個閃速發展的時代,哪裡有價值的產出哪裡就不會缺勞動力。所以,來的定會來去的終將去,不用擔心農村後繼無人,以後的農民真的會高攀不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聰明婆婆十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