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最大玄機

    大明朝有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即位之初,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給當時黑暗的政壇帶來了些許新鮮空氣,而後啟用大批賢能,希望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可後來他大肆殺戮,大明江山在他手上滅亡了。

    大明朝,是漢族人在中華大地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它的建立,使中華大地的漢族人民擺脫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又一次贏得了民族獨立;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民成為滿洲貴族奴役壓迫的物件,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臺。

    自古以來,每次改朝換代,都少不了亡國之君。如秦朝的秦二世胡亥、漢朝的漢獻帝劉協、隋朝的隋煬帝楊廣、唐朝的唐哀帝李柷、北宋的宋欽宗趙桓……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了。

    在歷代亡國皇帝中,崇禎可能是口碑最好的,勤政,節儉,不好女色,不親近太監,僅這四條在明朝十六個皇帝就能排進五名。在位十七年內憂外患,可以說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沒吃過一頓安穩飯,最後吊死在煤山,臨終前說下了那句有的“朕非亡國之君,臣下皆亡國之臣”。因為崇禎的勤勞,也是因為他臨死前說的這句話,讓他收穫了不少同情。

    崇禎接手大明帝國的時候,明王朝已經千瘡百孔,岌岌可危,大廈將傾之時,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成了接盤俠。崇禎皇帝沒有自甘墮落,也沒有隨波逐流,他在奮發圖強,想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但是對於一個內外交困的明朝來說,崇禎的努力,最多算是迴光返照吧,想讓一個將死之人,起死回生,即使華佗在世,也未必能夠辦到。

    崇禎皇帝始終活在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勵精圖治中,試圖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明朝的命運。但是崇禎的偏執、急躁、固執、疑心、推卸責任,缺乏對臣子的理解與信任,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註定無法振興。崇禎年間的多種嘗試並未考慮到明朝的客觀條件,致使國力的衰弱程度遠遠超過崇禎登基之初。17年的統治期間,處決7藩王,11個區域指揮官,替換兵部尚書十四次,更換任命過五十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內閣和首相)。崇禎末年仍有許多憂國憂民、為國捐軀的文臣武將,但是崇禎的疑心、偏執、避重就輕的推卸責任,讓很多大臣不敢為他過多的出謀劃策。崇禎是被東林黨人吹捧美化、被滿清王朝用於收買人心的悲情皇帝,崇禎是封建統治階級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一生,是充滿爭論、糾結的一生。

    在李自成攻進北京,殺進皇宮之時,遍搜皇帝不得,卻在後苑山亭中發現了他的屍體,和貼身太監王承恩對面上吊而死。 死後用頭髮蓋住自己的臉,衣襟上寫著幾行字:“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 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徵、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 2 # 二曲人

    從個人對國家的態度來說,崇禎皇帝確實是勵精圖治;勤於政事,早朝不綴、半夜才睡;為國分憂,國庫空虛、自減花銷;與臣下同憂樂,先大臣而憂、後大臣而樂;明辨邪正,獎優罰劣、敢關敢殺。但就他所處的明朝境況與個人性格來說,他挽救不了大明江山。一是當時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經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怠政,三十年不上朝,還要大興土木,鋪張浪費,留給泰昌帝朱常洛一個爛攤子。而泰昌帝,即位還沒有著手理政,就一命歸西。兒子天啟帝朱由校即位,不專心於治理國家,而專心於做木匠活兒,把國政交給太監魏忠賢打理,魏忠賢熱衷於在朝廷和東林黨人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也沒有什麼系統的治國理念,走一步算一步,搞的朝廷烏煙瘴氣。朝廷外面,尤其是西北,旱、澇、蝗災頻仍,農民無生路可尋,暴動一起接著一起。在這樣的景況下,崇禎接手哥哥皇位。二是崇禎有致命的性格缺陷;孤芳自賞、為人猜忌、少容人之量;當李自成軍渡河橫掃山西之時,崇禎在一次御前會議上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即將自縊之前,仍然認為“諸臣誤我。”甚至傳說中的血書遺言仍然是“諸臣誤朕也,朕無顏面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官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可見,崇禎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毛病,沒有從自身上找明朝衰敗的原因。初即位時,鑑於閹黨作亂,也想放棄祖宗的宦官監軍作法,但實際執行中遇到征戰大臣在作戰中,表現出門戶之見,互相掣肘有餘,相互支援不足;而且兵敗餉缺,矛盾就給朝廷交。他自己一時拿不出治理辦法,簡單認為是大臣不忠,給朝廷出難題。於是,就飲鴆止渴,又恢復了太監監軍,直到大明滅亡。明朝氣數衰微,需要的是非常之法挽救,而崇禎容不得非常之法,仍然想事事辦周全,大臣們稍有失誤,就是責備;如有眾議,就開刀殺;殺大臣即使是尚書級別的,也毫不留情,說殺就殺。不寬容袁崇煥、殺之;猜忌盧象生,逼死;能征善戰的孫傳庭,關進監獄;奉命議和的陳新甲,殺之------。三是明朝廷的黨爭之風愈演愈烈;明朝的黨爭淵源長久,在天啟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崇禎即位後,有意遏制黨爭,凡是涉及黨爭,均從重處理。但由於他洞察力不足,對於一隱蔽的高手進行黨爭,他還不能發現,甚至認為公正。如首輔溫體仁就是一例,他和周延儒競爭,屢屢取勝,就是崇禎認為溫不黨。但後來發現,溫也有黨,便只有讓其回家,但時間已經沒有了。明朝的黨爭,是以本黨人利益為重,不顧及國家利益,動一人,則群起護持,而且黨群很多,有大有小,如崇禎朝就有浙黨、東林黨、閩黨、閹黨、徽黨等。試想,國難當頭,這一幫人還在運用國家權力搞黨爭,大明朝還能有救嗎?

  • 3 # 使用者101413158009

    真勵精圖治的話反而有性命之憂,社會結構性問題,皇帝無軍權,官僚集團把控著軍權呢,明中後期皇帝就是吉祥物,正德就因為想奪取軍權被落水而亡,天啟也是如此,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三位一體組成了鐵三角,用軍權對抗皇權不是一個人所能對抗的

  • 4 # 秦先生197429774

    小編用勵精圖治這個詞不準確。從出發點上看,崇禎是努力工作,延續朱明江山。但是,如果做的全是錯事,就不能用勵精圖治這個詞了,而是南轅北轍了。崇禎的大明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點:第一是稅收問題。大明王爺氾濫成災,王爺田地不向國家交稅,朝廷稅收逐年降低。百姓的田地賣給王爺,租回來耕種收入更多,土地兼併嚴重。其次,東林黨以及文官集團極力反對向新興工廠主或者說資產階級和礦主徵稅,朝廷稅源少,只能剝削地主解決的土地稅。第二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的根源是沒有飯吃,朝廷只知道鎮壓,不知道養民,導致農民起義此伏彼起。第三是東北滿洲地主造反,滿洲利用農民對朝廷的不滿,收買奸細,攻城略地縷縷得手。崇禎畢竟是個17歲、處於青春叛逆期的毛孩子,沒有政治經驗,又不是天生英才,思考問題比較簡單、脾氣暴躁、搶功諉過、沒有擔當。所以,既然崇禎每天24小時處理工作不休息,也不能說是勵精圖治,只能說是一個天姿一般、努力工作的普通人而已。遺憾的是,歷史把他推上大明皇帝的位置,本不該亡敗的大明迅速亡敗。

  • 5 # 龍鱗36851

    殺勤臣、縱貪官、廢南稅、激北變與其說是勵精圖治還不如說是在找死,幾乎把所有的要緊事都辦擰了。政治上的不成熟,始終無知無覺的被小人牽著走是硬傷,而這硬傷在內外交困時更成為致命傷,加速大明朝的全面崩潰,最後崇禎在政治上的內外交困、經濟上的內外交困、軍事上的內外交困中絕望自盡,同時也終結了大明江山。

  • 6 # 一葦

    能力有限,外加剛愎自用的性格,一個爛攤子,他已是無能為力了。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祖宗作孽,報應在他身上了吧。

  • 7 # randomwin

    當時的牛也很勤勞的的耕地,狗也很勤勞的看門,就連豬也勤勞的長肉……和它們一樣勤勞,並不表示就不會和它們一樣蠢……

  • 8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明亡清興這段歷史不算太長,一個看上去還是不可一世的帝國在短短几年間轟然倒地,另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漁獵民族,總人數不過二十幾萬,軍隊最高峰不超八萬,居然打得百萬明軍無回天之力,無數明軍望風而降,只說明一個問題:明朝氣數已盡,天命難違,朝代的更替已是歷史不可阻擋的趨勢。

    明末的歷史似乎是明粉們心中永遠的痛,無外乎它是漢民族政權被另一個境內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取代,漢民族主義的情緒讓一部分人至今耿耿於懷而無法接受滿清,一遍一遍的追問勵精圖治的崇禎為啥救不了大明?但重溫大明王朝的歷史會使人很失望,大明歷史上就找不到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就把國家當成他們朱家發家致富的自留地,朱家子孫享有的福祉和特權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到第二例,從搖籃到墳墓全程保障,全國民眾都成他家的衙役,明朝中後期,朱家從王朝財政歲入中汲取的錢財比例高達37%,國家社稷已經被掏空了。與此同時,帝國公務員卻在虛偽的艱苦奮鬥的旗幟下拿著微薄的俸祿而被逼上貪腐的梁山,明朝清宮楷模海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不貪不佔只拿明朝規定的俸祿,結果是他家買肉都會成為縣裡的新聞,女兒被餓死,死後喪葬費都靠同僚認捐;一代名相張居正的“一條鞭”改革本身是提高納稅效率,改善帝國財政,客觀效果則變味成遇上財政困難動輒加稅,剿匪征剿餉,伐遼徵遼餉,稅外加稅,“一條鞭”成為勒死大明王朝的一根繩索。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橫徵暴斂而亡的王朝,這跟明粉們想象中認為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他的子孫會身同感受,體恤民間疾苦的想法背道而馳,讓人唏噓!

    明朝享國276年並非是治理得當,國祚綿長,而是運氣好,北方邊境二百多年間沒有崛起什麼有力量的草原部落,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長時間的無強敵外患,明朝帝王一代又一代得過且過,無野心,無理想,滿足於長城以內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一畝三分地,當滿清崛起於關外時,朱家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明王朝並不是亡於清,而是亡於比朱元璋出身高不到哪裡去的驛站郵差李自成,滿清不過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罷了。煤山上吊的崇禎皇帝看似勵精圖治,細究他登上皇位後乾的一系列事件,則是把老朱家猜忌多疑,小肚雞腸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這些有能力的大臣都不能倖免,證明其有無可辨別的昏君特質,這正是明亡的根本原因。兩百多年後的大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運動蜂起,情況比明末李自成起義更危難,但是卻能放手一搏,讓漢族官員回鄉召練鄉勇,在撲滅太平天國過程中沒有猜忌擅殺一名大臣,這些中興之臣不但重用,最後都得已善終,兩朝對比,皇帝的眼光,格局以及職業操守高下立現。

    客觀的歷史學家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崇禎皇帝是在勵精圖治,他依然是一個貌似明君的昏聵之君!

  • 9 # 秦右史

    與歷史上其他的朝代沒落過程一樣,明代滅亡的原因是典型的系統性危機,屬於一個內部崩潰型的朝代更替。

    東北部滿州八旗興起的邊防危機,大明內部財政短缺的經濟危機與各省民變四起的秩序危機,構成了明末捉襟見肘的社會局勢。江山千瘡百孔,各地災害頻發,朝廷無力救治,百官束手無策,崇禎即使再努力也白搭,這就是命。

    客觀來說,有時候不在於皇帝是否勤政務實,是否勵精圖治,而在於時也命也。在時勢允許的情況下,有能力沒能力就是王道,局勢讓人有能力,不行也行。在時勢頹喪的情況下,有能力也是杯水車薪,局勢會消解皇帝的訴求,行也不行。

    崇禎皇帝沒有趕上好時候,且不說他的能力問題,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才,面對江河日下的局面,恐怕也只能望洋興嘆了,這就是社會環境對人的制約。崇禎的痛苦,也是歷史上所有末代皇帝的痛苦。崇禎皇帝登基後,新君氣象,確實試圖勵精圖治,當機立斷消滅閹黨魏忠賢,重新啟用東林黨,頗有大刀闊斧的新風度。但是,時間不久崇禎就發現了,滿朝文武沒有可用之人,能夠用的袁崇煥還被自己殺了。

    然而,等待崇禎皇帝的是北京煤山那棵歪脖子樹,一條繩子風中飛舞,預示著晚明起伏飄搖的社會現實。

    北部山海關局勢一觸即發,李自成等人揮兵京師,並沒有出現所謂的不世之才,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那些打嘴炮計程車大夫,少數忠於道統,大多數投降清朝成為貳臣。你說無奈不?君王死社稷,崇禎救不了大明,誰也救不了,這就是歷史規律的冷漠,也是王朝迴圈的必然。

  • 10 # 清水空流

    可以說,歷代亡國之君值得同情的就是崇禎,因為她和其他亡國之君不一樣。既非暴君如楊廣,也非好色昏庸。更非玩物喪志如宋徽宗。他勤勉,寡慾,但大明依舊是江河日下內憂外患。自己也終成亡國之君。但這一切崇禎自己造成的,一句話能力不行。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大明到了崇禎時代已經是積重難返了,從萬曆積累下來的問題在崇禎一朝全部出現。又加上小冰河時期,國運天時都不在崇禎這,再加上宦官亂政。東林黨。大明宗室過多過濫,吃空國家財政,內有流寇李自成,外有女真。內憂外患之下。大明完了。就好比一張透支的信用卡最終爆了。

    而在這一切就在於崇禎的無能,昏庸。他臨死前大罵群臣,應該說罵的對,罵的好,此人之手。但這些大臣又是誰任命和選擇的?崇禎掌控國家一切最高權利。李自成一度就剩下十七個人,但還是亡於之手?崇禎控制國家資源、主導分配資源、但卻無法運用資源作用去整套機制。 勤政不代表就有水平。就好比一個小學生再勤奮,也做不出大學生考題。這就是宋仁宗當皇帝的時候,宰相呂夷簡向宋仁宗彙報五品官員的任命情況,但宋仁宗說,此事宰相可一言決斷。不必告之。這才是當皇帝的水平。這就是能力,崇禎水平能力都不足以讓他統治這個國家。祟禎的問題是,猜忌刻薄,無識人之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不成熟。幼稚。

    都說崇禎剛愎自用,薄恩寡義。但崇禎最大的缺點就是性急。主政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宰相‘’再有本事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葉做不出啥事情來,任何一個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時期才能見到效果。但崇禎顯然不願等。“勤奮值得肯定。,但政策和方向錯了,越勤勤政錯的越多!”崇禎的勤政好比開足馬力往死路里開車。南轅北轍,越努力越倒黴。 崇禎不是諸葛亮,事必親躬實際上就是無能的體現。說崇禎亡國是因為文化低,那麼再低也比朱元璋高吧。也比野豬皮文化高吧。只能說明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經產生出雄主了,出現的都一群造糞機器。像崇禎這樣的已經不錯了。可以說,崇禎什麼都不做也比他什麼都做強。

    最後再來說說崇禎一朝的混蛋大臣,崇禎對他們的責罵一點都沒錯。這些以東林黨為首士紳階層就是大明亡國的罪魁禍首。他們天天抨擊閹黨,可是這些這些沒卵的閹黨要比這些有卵的東林黨們男人多了。大明無法提高財政收入,無法徵收商業稅。缺銀子是崇禎一朝最大的困難,說崇禎是窮死的也不過分,但這一切都必須算在這些東林黨的身上。

    而仕林儒家江南士紳階層,這些寧可亡國也不拿銀子的人團體似乎不知道,一旦亡國最倒黴的就是她媽他們。以東林黨為首的鍵盤俠,表面正人君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高談闊論,真正讓他們辦事情的時候反而不中用,還不如太監。

    作為帝國的皇帝來說,崇禎不具備一個君王的基本要求和素質。無能昏聵,再加上東林黨黨爭,宦官亂政,內憂外患之下,財政崩潰。大明亡國就是必然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你最想去哪裡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