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風教育

    先來說個案例,大家都知道,新的高考方案正在全國推開,各省具體方案陸續出臺。在此之前高考改革方案已在兩個省市進行試點。其中在某省試點中,英語聽力口語採用一年兩考,取最好成績的方式進行。

    個人認為這應該說是為避免一考定終身的一次探索,同時如果某同學第一次考得好,就可以暫時放下,集中精力進行其他方面的學習,這也應該算“減負”舉措。

    但從我聽說的來看,竟然出現了有的學生本只需考一次,但結果是所有學生兩次都考的結果。一打聽說是某同學即使第一次考了滿分,但第二次他仍會參考,目的是在第二次必須壓倒其他人,不然在以比例定等級時,可能本比自己差的同學與自己的等級一樣了。這沒有考證,但從分析來看感覺有道理。

    不論以上傳說是否真實,但其中卻將如今家長學生的心理反應得很透徹。只要是仍以中、高考為單一的選才途徑,人們就不會停止對成績的追求。也正因為如此,從1955年第一道“減負令”算起,至今幾十道、上百道各級“減負令”一道道地下,但“減負”的現狀是越減越負。

    “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解決,老師累、家長累、學生更累的現象將在長時間內依舊堅挺。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正確理解,近期從中央到地方一個個減負令的意義。用部長的話“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在這個以內的,我們把它叫做課業、學業,叫做必須付出的努力。”

    老師們、家長們、同學們,也許我們該自嘲,“累並快樂著”將是孩子成長的主旋律。

  • 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減負作為政府層面來說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只有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才有可能讓學生騰出更多的精力進行全面發展。

    那麼減負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學業負擔,而不是降低學習難度,或者降低學習要求。所以這次政府四部門聯手整頓培訓市場,並不是把培訓市場關停,而是把那些不符合規範的教育培訓機構給清理掉。

    那麼把這些不規範的教育培訓機構給清理掉以後,孩子是不是就可以輕鬆下來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追逐優質的教育資源,是多數家長和學生必然的選擇。減輕學業負擔絕不可能透過簡單的清理掉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就能夠實現。

    所以真正要實現減負,最佳的策略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效率提升了,同樣的學習任務,就可以以較少的時間來完成。

    所以只有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讓他們學會學習,高效學習,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減負。不有效解決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家長和學生還將繼續在低效學習的忙和累中度過。想了解提升孩子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奧秘,可以訪問學習力教育中心官網。

  • 3 # 安達曼海的藍

    教育雖在減負,可是學生所學的知識並沒有減少,老師傳授的知識也沒有減量,家長所付出的辛苦和愛也沒有減價。

    雖然教育一直在減負,可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質和應試教育,仍然需要學生們間的競爭。拋開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是最辛苦勞累的三年。孩子們都要為高考盡力一搏。雖然近年來,大學升學率有所提升,這無疑更加重了孩子們的壓力,誰也不想成為被落下的。一個班裡僅有的考不上大學的人,而能考上大學的又都在為上211.985等大學而拼命。反之,回看小學,初中學的知識越來越難,因為要為以後打好基礎。孩子們從小就留很多作業。在學校裡學一遍不行,還要再出去補課甚至不止一門補習班。孩子們缺少休息的時間,假期也被課業所填滿。

    身為家長,每天不僅要忙自己的工作,還要接送孩子上下學,給孩子準備早晚餐,還要定期去學校開家長會。時刻清楚孩子的動向和表現,而且還要花很多錢給孩子交學費,書本費,課外補課費,可能還有特長班費等等。培養一個學生要花很多錢,無形中也給父母帶來很大壓力。

    在校老師,大部分時間待在學校裡為了準備上好一堂課,她們要提前備課,然後每天上課。課後解答孩子們的疑惑,還要針對孩子們的接受程度調整自己講課節奏,修改教案,批改作業。一個班級裡有那麼多學生,還要掌握瞭解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進行針對教學。所以,老師也並不是個輕鬆的職業,沒天長時間站在三尺講臺上揮灑自己,只為培養祖國下一代接班人,她們是辛苦的。

  • 4 # 師眼看天下

    我覺得多年來教育一直在減負,為何如今老師累、家長累、孩子也累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做到真正的”減負“,反而在就“加負”。根本原因還是由於社會競爭激烈,我們老師、家長、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輸不起。所以老師、家長、學生不得不這樣做。

    首先說老師,一個老師要想評先晉級,教育部門和學校主要靠什麼來對老師進行考核呢,主要是成績,家長和社會主要靠什麼來評價老師呢,主要還是成績。這些考核和評價把老師牢牢地綁在成績這個柱子上無法動彈。全社會都對成績這麼看重的情況下,一個老師靠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當然還是成績。怎麼才能讓自己教的學生取得比別人教的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學生資質和教師水平大致相當的情況下,誰給學生講的題多,誰讓學生做的題多,誰讓學生學習的時間長,誰對學生要求得嚴格,誰的學生的成績就會越好。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提高學生成績的三大法寶:拼老師,拼學生,拼時間。拼老師,拼學生,拼時間,自然會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了。

    再說家長,現在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希望更高了,期望值也更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要想更優秀,就得比別人下更多的時間和功夫,比如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就想方設法讓孩子上好幼兒園,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要想讓孩子自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就要接送孩子,替孩子做本來應該孩子做的事情,就需要更多時間陪孩子,就需要更多時間來輔導孩子,就要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這無疑會加重家長的負擔。

    最後說學生,因為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加強,就業壓力加大。各行各業對學歷的要求不斷提高,原來要求中專學歷的工作,現在可能要求大專學歷,原來要求大專學歷做的,現在可能要求本科學歷,而原來要求本科學歷的工作,現在已經要求研究生學歷了。社會對學歷的要求不斷提高,雖然學歷並不等於能力,但是在社會對學歷要求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孩子要想找到好工作,擁有高學歷卻是一個好的捷徑。要想取得高學歷就得成績更優秀,考上名牌大學。在學生資質和教師水平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學生要想取得更優秀的成績,當然得用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這無疑會加重孩子的負擔。

  • 5 # 教育問道

    減負的口號喊了多年,可是越喊越累,讓所有人都感到疲憊。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累不累完全取決於教育機制與教育觀念。

    教育機制是一種競爭機制。

    中國教育似乎以高考為目標,使高考成了名副其實的“教育指揮棒”。雖然大學擴招,不能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考上好大學好專業又成了競爭的由頭。而進入重點高中是進入重點大學的重要平臺,因此,幼兒園結束要爭取進入好小學,小學畢業要爭取進入好初中,好初中才有更好的條件進入重點高中。層層篩選,步步競爭,你不努力怎麼行?怎麼不累呢?

    教育觀念是一種比拼觀念

    教育的競爭機制促成了整個社會“比拼”的教育觀念。比成績,比優秀,比學校;拼時間,拼投入,拼分數。學校要升學率,老師要教學成績,家長要孩子上好大學。

    老師累。 其實老師並不想累,但學校、家長常常透過升學指標來評判老師工作的優劣。如果成績不理想,就會影響評優評先,影響績效考核,影響職稱晉升,如果考不好,而且自己面子上也過不去。於是給學生加作業量,強化訓練考試技能。

    家長累。 主要表現在操不完的心,從幼兒園一直操心到高中:操心孩子跟不上,操心老師不盡力;找家教,報補習班,一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選好學校,要選好班主任,要進最好的班級,要選最好的老師。

    學生累。 學校在吶喊,老師在努力,家長在鼓勁,孩子在拼命!懵懂的少年一天天成熟,為了父母,為了學校,為了老師,為了自己,拼了!成績好的孩子要追求北大清華,成績普通的要追求985、211,成績差的孩子要爭取上本科線。不經一番寒徹苦,哪來梅花撲鼻香?累,也值!

  • 6 # 牛牛3489

    減負不是減少,而是沒有多餘。

    多年來教育一直在減負,卻讓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做家長、甚至做孩子都感覺到身心疲憊,越高喊減負越覺得累的都透不過氣來。究其原因不怪呼就是:“老師喊累,很多加鎖無情扣在老師的身上。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應該是老師的事情,孩子不成材是老師不負責任”。其實,“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怎麼會所有的孩子都一刀切,老師承載著太多的多餘的負荷。家長覺得很累。是一個叫別人家的孩子給比的,從80後開始都一個孩子,誰又願意輸在起跑線上?於是自己不學習,卻擔心孩子被落下,拼了命的逼迫孩子去各種班。家長們的攀比之心載入著太多的多餘。孩子就覺得更累了,從一出生開始,就恨不得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一下學完。前半程拼了半條小命去學習,學習怎能用一次高考來定乾坤。只有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卸掉多餘的附加才能輕裝上陣,學得更好更長遠!

  • 7 # 高太爺

    1

    最近網上有一篇文章很火,名字叫《教育部,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裡面有這樣幾個觀點:

    1)中國奧賽隊喪失優勢。原因是“不讓中國孩子學習高難度的知識,不能選拔和識別天才,你在放鬆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沒有放棄。”

    2)陷入教育競賽,家長教育負擔猛增。原因是“國家的退出,造成私立教育機構不斷膨脹。”

    3)年輕父母疲於奔命和孩子分化 。國家規定下午三四點就放學,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大部分本身就缺乏自律能力。家長累,學生成績差。只有應試教育才是好教育,減負是錯誤的。

    4)日本三次寬鬆教育改革帶來了很惡劣的後果。寬鬆教育走向造成新一代學習慾望差,競爭能力大幅下降。

    當同意這種觀點的人有了同一目標後,我們叫它群體性觀點。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對群體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定義:當一群人具備同一心理訴求、有了相同的行動目標之後,就構成群體。

    群體有這樣幾個共同特徵:情緒化、敏感化、容易衝動;群體是容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群體智力低於平均值:從眾性,盲目自信。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裡的“不希望減負”就成了一個群體性觀點。一篇充滿暗示敏感的文章,讓群體激動,讓群體一片叫好。

    但可嘆的是,這個群體並不知道自己的思維認知出現了偏差。

    2

    某高校一位“德國化學家”正展示他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對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臺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的說明了經過暗示的群體,在從眾效應的作用下會產生確認偏誤。

    當一個群體從應試教育思維出發,讓思維形成固化就會產生這樣的觀念——減負讓孩子不能上名校,孩子不能上名校就沒有好前途。

    “上名校,好前途”的願景十分正確,可你對減負的認知有偏見。

    3

    學習是有規律的,它不是填鴨式教學,不是讓學習者死記硬背,不是時間多,做題多,師資好就能功成名就。

    在知乎上有個各省211和985大學錄取率的統計資料,其中天津排名第一錄取率為5.81%,排名倒數第一的廣東錄取率為2.74%。

    可問題來了,實行素質教育的廣東經濟名列前茅,中國富豪佔大多數,名校錄取率竟然和財富能力、政治能力成反比。

    這足夠證明,學習的規律在於學科思維和能力建設,而不是靠所謂的增加時間,拼命刷題得來的最後一紙空文。

    減負減去的是死記硬背和機械記憶,要創造的是符合個體的學科思維和能力。

    4

    曾經看過一個《非誠勿擾》外國專場。裡面有一位外國友人,暫且叫做傑瑞吧。

    傑瑞是一個身材高大英俊瀟灑的小夥子,一上來熱情洋溢,一笑Sunny灑滿一地。和主持人對話時候,口才絕佳,中國的主持人顯得略遜一籌。和嘉賓對話是個性飛揚,思維清晰成熟,最後輕鬆抱的美人歸。

    而回顧比較中國的許多男嘉賓。舉止拘謹,語言乾澀,甚至情緒不受控制的攻擊女嘉賓,最low的一次竟然是,有位男嘉賓配對成功,卻扔下女嘉賓走了,留下的是一臉懵逼加憤怒的孟非。

    不是這些男嘉賓不會個性飛揚,不是男嘉賓腦袋不好使,不是男嘉賓性格不完美——是應試學習讓他畫地為牢,把自己的心和思維關在了機械的籠子裡。

    4

    我們的學習一直是假學習,讓大多數學生碌碌無為身心受傷的假學習。

    真正的學習之路是創造符合個體的學科思維和能力。

    首先讓學習者認識“記憶”是個場景構建的過程。大腦記某一個知識點不是某一個方法就能完成的,它是個知識整合過程。

    傳統的記憶研究認為,一般記憶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編碼——儲存——提取三大階段。短期記憶知識被留存在海馬體內,知識成為長期記憶就儲存在大腦皮層。

    意思就是記憶就像是個錄影帶,每次回憶時只是找出相應時間內的某個段落。

    事實上,記憶的過程遠遠比這高階。

    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樣一個觀點:

    科學家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一些因為大腦海馬體受損而患上失憶症的病人,在進行想象時也會出現困難。他們的痛苦在於不但失去了記憶,還失去了想象能力。

    經過長久的觀察對比研究後,科學家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們在設想未來的時候,腦部被啟用的區域與回憶過去時是一樣的。海馬體中的神經網路給記憶碎片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它們能夠在這裡重新組合。不管是回憶還是想象,都是在這個空間裡構建起來。對於碎片的不連貫之處,回憶者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和當下的信念來填補。所以回憶並不是從資料架上尋找光碟的過程,而是每回憶一次都要重新構建一次場景,並且結合了回憶發生時回憶者的想法。

    記憶的這個過程被稱為場景構建。

    學習不是死記硬背,這不符合學習規律。

    5

    其次,學習者需要運用學科思維高效學習。

    學習過程不是一個簡單影印知識的過程,它是以學科思維為框架,以課本知識為基本元素,以教師引導為輔助,以學生科學學習為主的知識內化和能力建設體系。

    首先要學會運用學科思維學習,例如語文的邏輯思維包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因果、遞推與批判等。

    學習流程是這樣的:

    課本知識——運用學科思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有效輸出。

    這個方式不是胡謅。

    媒體曝光,近幾年,每年約有8000名中國學生被美國大學開除,中國學生常春藤退學率為25%。

    重慶某中學的李延在高二時決定出國,李同學每天都會花至少10個小時完成各種SAT模擬試題,加上兼顧複習託福的時間,高二和高三兩年,李延每晚都只休息6個小時。託福107分的絕對高分,成功申請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而這位學霸在美國大學裡則像進了地獄,這裡的學習方式和國內完全不同。

    第一李同學做不出論文,而論文成績在期末成績中佔30%,美國學生從高中開始就會接觸論文寫作。

    第二美國課堂全英文的環境讓他聽不懂,雖然李同學託福拼出107的高分,但是應試方式學到的英文在實際中幾乎沒有用處。

    值得一提的是,提倡減負的廣東地區,是國外名校願意錄取的生源地。

    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學習,造就了一個個標準化答案,教育者只會武斷的把知識塊填入學習者的腦袋。

    大家都累死了,而得不償失。

    6

    再次,學習者還最重要的是建立學科能力。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能力的學習。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能力目標。比如語文教學的能力培養是聽、說、讀、寫。

    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邊聽邊想,瞭解主要內容,懂語境暗示。

    讀: 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文章,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

    寫:文作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力求有創新,理清思路,確定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

    這些學科能力是建立在學科思維基礎上的科學系統學習,而應試教育學習者,聽、說、讀、寫的能力匱乏,只有寫作能力稍有表現。

    抓住學科能力建設這個牛鼻子,才是真正學習的出路。

    總之,真正的減負是學習過程中的減負,是去除不必要的機械知識重複,是減少無效時間的“漚糞”,是破除假努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群體性的確認偏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名著歇後語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