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大槓人

    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很多人很排斥儒家知仁重禮,殊不知在那個時代,這些思想對凝聚民族合力,穩定社會秩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胡時代,北方胡族在戰鬥力方面確實強悍,但缺乏統一國家的文化傳承,即便建都立國,也不過一個龐大的部落而已。

    而胡族中有見識的帝王,比如苻堅大帝、拓跋宏等,重視漢族文化吸收推廣,都曾創造了那個時代的輝煌。。

  • 2 # 呂奉先打灰機

    前段時間剛對慕容鮮卑做了一下了解。鮮卑慕容是個奇葩的民族,看過天龍八部的都應該知道那個慕容復念念不忘的要光復大燕,就是他祖宗建立的各種燕國。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

    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具體到“鮮卑人”這個龐大的族群,它的構成是相當駁雜的,既有發源於兩個鮮卑山的東胡系部落,也有接收的匈奴人餘部,更有來自河西走廊、晉陝山區、漠北地區的其他部落,是一個類似於匈奴的大雜燴,而且這種駁雜不僅僅停留在整個鮮卑人的層面,也在拓跋鮮卑上層的八姓勳貴裡有所體現。

    沒有民族一致性,內部又互相攻伐。再加上那幾個奇葩大族(比如慕容)內部亂搞,而且隨著漢民族逐漸恢復元氣,這樣的一個分散的部落不衰落才怪。

  • 3 # 笑似花解語ID

    正確答案:難道唐朝時間不算長?

    李淵與楊廣這兩人是姨表兄弟,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的外祖父都是獨孤信,兩人的母親是同父異母的親姐妹,李淵的娘是獨孤信和正房郭氏所生的四小姐,楊廣的娘是獨孤信和小妾崔氏所生的七姑娘叫獨孤加羅,此外兩家還有別的親戚關係。歷史上有三位獨孤(鮮卑姓氏,後改漢字劉)皇后,北周明敬後,唐元貞後,隋文獻後,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獨孤信(502-557)鮮卑望族,本名如願,後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北周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因戰功卓著,拔至宰輔,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諡曰景。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其女為皇后者三位:長女嫁北周明帝(為宇文泰兒子)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為元貞皇后,有子(唐高祖);七女嫁隋文帝楊堅,為文皇后,有子(隋煬帝)。

    鮮卑獨孤氏在北周、隋、唐這接連替代的三個朝代,都是外戚。

    按照李唐皇室正統的說法:唐王朝皇室家族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李淵的七世祖李暠,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割據河西的西涼政權的創立者。

    西涼李暠共有十個兒子,其中的李歆就是西涼後主,是李淵的六世祖,李淵家族就是李歆的後人。

    李歆有個兒子叫李重耳,注意就是李唐大書特書的李重耳,十分可疑,據史學大家陳寅恪專證:這個李重耳的“經歷”與史書上記載的鮮卑人李初古拔的經歷完全一致,這個李重耳就是歷史上的李初古拔。

    也就是說:李唐皇室極是鮮卑人李初古拔的後裔,而不是西涼李暠的後裔。由此看來,李唐皇室自稱是西涼李暠之後,雖然這門第不夠十分輝煌,卻也是冒充的。

    李熙生子李天錫,李天錫生子李虎。到了李虎這,有關李唐皇室祖先的事蹟才比較清楚起來。

    李虎,字文彬,隴西成紀人,北周宇文泰(北周文帝)手下大將,早年追隨鮮卑族宇文泰入關作戰,戰功顯赫,與李弼、獨孤信等人號稱“八柱國家”,被封為太尉、尚書左僕射、隴西郡公,柱國大將軍,並被賜姓大野氏。(透過這賜姓,也流露出鮮卑的資訊)。到了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複姓李氏,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

    李虎有八個兒子,小兒子李昺,也就是李淵之父,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

    翻閱史料,我們會發現,李淵的祖父李虎,其兄叫“起頭”,其弟叫“乞豆”,這顯然都不是漢語名字,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名字。

    據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記載: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有一個僧人叫法琳,曾經當著李世民的面對於李家出自老子、屬於隴西李氏的說法加以駁斥道:“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李唐皇室為了讓自己的姓氏更顯赫,將自己的始祖從李暠上溯到漢朝的李廣,又再上溯到先秦道家始祖老子李耳,宣稱唐高祖是李耳的五十六代孫,唐太宗李世民是李耳的五十七代孫。

    這個法琳認真又明確地指出:唐皇室的李氏家族,不是出自老子,也不是隴西李氏,而是當年拓跋達闍改漢姓的產物,李家是鮮卑拓跋達闍的後裔。

    李家祖上是鮮卑人,其鮮卑語姓氏是拓跋,與北魏皇室同姓,只不過後來逐漸漢化。 李家使用過鮮卑姓氏大野氏,那麼就是鮮卑大野氏的後裔。

  • 4 # 耶律或蕭

    我以為:首先鮮卑沒有完成大一統的江山,再加上他們一來到農耕地區,原先的草原像當年匈奴消失一樣,變成了真空之地,那麼馬上就有新的遊牧蠻族佔領,漸漸地又會出現新的強大對手,再加上自己的分裂,軍隊領導人的背叛,一次次摧毀了他

  • 5 # 雲在青天麻子說茶

    一種是保持射獵放牧,不定居,壯大後就去打劫農耕民族,此前以冒頓匈奴為代表,這種模式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不容易被團滅,缺點是沒有根據地,一旦遇到天災或者叛亂,就會馬上土崩瓦解,成為一盤散沙;

    另一種則是先遊牧,壯大後,開始定居,統治農耕民族,此前以劉淵匈奴為代表,這個模式是屬於穩紮穩打,但必須有強大的管理團隊,僅依靠一個首領,則容易皇帝身死則國滅;

    在五胡16國期間,鮮卑燕慕容家族創業則選擇了第一種;

    而386年開始,鮮卑拓跋族拓跋珪選擇的是定都建城的第2種創業模式,他於(公元397年)破滅了後燕,他的管理團隊除了本部貴族,還大量續用了後燕的漢族官員,(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裁定國號為“魏”,七月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進兵中原,佔據了今山西、河北之地,同時與後秦,高車柔然開戰,反正四處征討,殺伐不已,成為北方強國。

    拓跋珪崇尚佛、道,征戰之際,對和尚、道士都秋毫無犯,加以尊敬。定都平城之際,專門下詔營建佛寺,以便“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同時,他又“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並設定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煉百藥,雖然死刑犯試服所煉這些丹藥後大多死亡,但寒食散練成後,死囚們服用後,個個飄飄欲仙,且不懼死亡。於是拓跋珪以為此藥真如術士鼓吹可以讓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壯陽補腎,開始服用。

    寒食散根據當時的記錄,是由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黃、赤石脂、鐘乳石這五種礦物質提煉而成,故又稱五石散。因為這種丹藥原料難求,所以造價昂貴,王公貴族或風流名士,何晏、嵇康、王羲之等,都是這種藥品的資深愛好者,服後體內會燥熱難當,須以吃冷食、飲冷酒、洗冷水澡,赤身裸體才能發散藥性,寒食散之名即來源於此。

    此藥若服用一段時間,就跟吸毒類似,就會上癮,讓人慾罷不能,更糟糕的是長期服用,會引發癲狂。

    拓跋珪服藥之後,常常精神錯亂,行為狂躁,腦中幻象迭出,疑神疑鬼,嘴裡胡言亂語,喜怒無常,動輒殺人,從407年開始,他服藥後,只要想起昔日,那些大臣對他有過些許不滿,立刻就要報復誅殺,2年時間就殺了數百人,搞得朝野人心騷動,人人惶恐度日

    (公元409年),拓跋珪39歲,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但,拓跋珪為此專門立了一個法:即北魏史上的“子貴母死”制度。

    他認為:“過去漢武帝準備立兒子劉弗陵而殺死其母鉤弋夫人,為的是杜絕婦人參與國家大事,致使外戚亂政。朕既已以你繼承皇統,則必須效法於漢武帝將你母賜死了!”

    拓跋嗣對母親孝順,聽到此言,苦苦哀求,放聲大哭。拓跋珪看他哭鬧,於是發怒,先將拓跋嗣趕出宮,過一陣子又要召他進宮,東宮左右,擔心皇帝又是嗑藥,建議拓跋嗣先出門去避避風頭;

    拓跋珪因為太子之事果然怒起,又磕了藥,果然瘋勁大作,這次竟然要殺賀夫人,當晚幽靜其於宮中,準備明日處死。

    賀夫人秘密地派人向兒子清河王拓跋紹求救,拓跋紹當時只有十六歲,天不怕地不怕,連夜翻入宮牆,直奔寢宮,將父親殺死;

    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太祖知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於不義。不如且出,待怒解而進,不晚也。"帝懼,從之,乃遊行逃於外。

      天賜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壬申,即皇帝位

    太子拓跋嗣,聽說後帶兵進宮,將拓跋紹、他的生母賀氏及參與謀逆的十餘人處死,公元409年)十月十七日這天,拓跋嗣便即皇帝位,大赦月下,改年號為永興。追尊母親劉貴人為宣穆皇后。

    拓拔嗣即位,沒有吸毒,進一步的健全了官職,從中原漢族中間,選拔了一大批人才,例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等名門望族,其子弟多有擔任北魏官員,其中以崔浩最為有名,拓跋嗣拜崔浩為博士祭酒,請他當老師,讓他講授經書。

    聽了崔浩講《易經》、《洪範•五行傳》後,拓跋嗣也喜歡上陰陽學術,常命崔浩占卜吉凶,參考天文,解決疑惑。崔浩把天道與人事結合起來,用來占卜各種災祥變異,也多有應驗。例如有一次,後宮發現兔子,查問門衛,沒有發現兔子進來的記錄,所以拓跋嗣覺得很奇怪,命崔浩占卜是否不祥徵兆。崔浩認為當有鄰國進貢嬪妃,是吉兆。第二年,後秦姚興果然進獻女子,從此深受拓跋嗣信任,每次去郊外祭祀,都讓崔氏父子乘坐軒軺車,以表示尊寵,時人羨慕不已。

    崔浩代表的這些家族,長期學習漢學,並世代擔任秦漢官員,具有管理大帝國的能力,制定法律,安頓流民,撫卹百姓是他們的強項,因此拓跋嗣得有相對穩定的大後方,安心的對外用兵,而且他學習漢朝,對付與赫連勃勃類似的遊牧民族柔然,他在都城平城(山西大同)以北邊境設定的六個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並在陰山以北六鎮一千多公里之間也開始建長城,因此柔然的敗亡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415年,北魏國都平城發生糧荒,有人建議遷都到鄴城,崔浩堅決反對,認為眼下北方柔然才是大敵,而且鮮卑漢化程度還不夠,遷都之後會水土不服,建議讓饑民暫時遷徙到山東州郡去,開倉賑災,渡過當年的難關,明年豐收就一切都會好轉了;拓跋嗣聽從了他的意見,果然來年大豐收,於是更加信任崔浩;

    《魏書》: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蘇垣因華陰公主等言讖書國家當治鄴,勸太宗遷都。浩與特進周澹言於太宗曰:"今國家遷都於鄴,可救今年之飢,非長久之策也。東州之人,常謂國家居廣漠之地,民畜無算,號稱牛毛之眾。今留守舊部,分家南徙,恐不滿諸州之地。參居郡縣,處榛林之間,不便水土,疾疫死傷,情見事露,則百姓意沮。四方聞之,有輕侮之意。屈丐、蠕蠕必提挈而來,雲中、平城則有危殆之慮。阻隔恆代千里之險,雖欲救援,赴之甚難。如此則聲實俱損矣。今居北方,假令山東有變,輕騎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誰知多少?百姓見之,望塵震服。此是國家威制諸夏之長策也。至春草生,乳酪將出,兼有菜果,足接來秋。若得中熟,事則濟矣。"太宗深然之,曰:"唯此二人,與朕意同。"復使中貴人問浩、澹曰:"今既餬口無以至來秋,來秋或復不熟,將如之何?"浩等對曰:"可簡窮下之戶,諸州就谷。若來秋無年,願更圖也。但不可遷都。"太宗從之,於是分民詣山東三州食,出倉谷以稟之。來年遂大熟。賜浩、澹妾各一人,御衣一襲,絹五十匹,綿五十斤。

    416年,劉裕北伐後秦借道滑臺,拓跋嗣召叢集臣,討論劉裕真實的軍事目的,是圖北魏,還是真的伐秦;群臣都覺得以防萬一,必須出兵,但崔浩認為先隔岸觀火,等劉裕西入洛陽,再出兵截斷其退路不遲;但拓跋嗣沒聽從崔浩的意見,果然長孫嵩的軍隊敗給劉裕的卻月陣,導致重大傷亡,拓跋嗣深深後悔當初沒用其計;

    《魏書》:泰常元年,司馬德宗將劉裕伐姚泓,舟師自淮泗入清,欲西上,假道於國。詔群臣議之。外朝公卿鹹曰:"函谷關號曰天險。一人荷戈,萬夫不得進。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脫我乘其後,還路甚難。若北上河岸,其行為易。揚言伐姚,意或難測。假其水道,寇不可縱。宜先發軍斷河上流,勿令西過。"又議之內朝,鹹同外計。太宗將從之。浩曰:"此非上策,司馬休之之徒擾其荊州,劉裕切齒來久。今興死子劣,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觀其意,必欲入關。勁躁之人,不顧後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則姚無事而我受敵。今蠕蠕內寇,民食又乏,不可發軍。發軍赴南則北寇進擊,若其救北則東州復危。未若假之水道,縱裕西入,然後興兵塞其東歸之路,所謂卞莊刺虎,兩得之勢也。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勝也,亦不失救鄰之名。縱使裕得關中,縣遠難守,彼不能守,終為我物。今不勞兵馬,坐觀成敗,關兩虎而收長久之利,上策也。夫為國之計,擇利而為之,豈顧婚姻,酬一女子之惠哉?假令國家棄恆山以南,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官軍爭奪河北也,居然可知。"議者猶曰:"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揚聲西行,意在北進,其勢然也。"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於畔城,為裕將朱超石所敗,師人多傷。太宗聞之,恨不用浩計。

    之後,拓跋嗣問崔浩:劉裕北伐會不會成功?崔浩準確判斷必然攻滅後秦;拓跋嗣又問:後燕的慕容垂和劉裕,哪個厲害?崔浩認為:劉裕草根創業,比有背景的慕容垂厲害多了;而且他回頭就要篡位,不會久居長安,所以現在不必急著進攻東晉,秦地終將歸北魏所有;

    《魏書》:二年,司馬德宗齊郡太守王懿來降,上書陳計,稱劉裕在洛,勸國家以軍絕其後路,則裕軍可不戰而克。書奏,太宗善之。會浩在前進講書傳,太宗問浩曰:"劉裕西伐,前軍已至潼關。其事如何?以卿觀之,事得濟不?"浩對曰:"昔姚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子泓又病,眾叛親離。裕乘其危,兵精將勇,以臣觀之,克之必矣。"太宗曰:"劉裕武能何如慕容垂?"浩曰:"裕勝。"太宗曰:"試言其狀。"浩曰:"慕容垂承父祖世君之資,生便尊貴,同類歸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劉裕挺出寒微,不階尺土之資,不因一卒之用,奮臂大呼而夷滅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盧循等,僣晉陵遲,遂執國命。裕若平姚而還,必篡其主,其勢然也。秦地戎夷混並,虎狼之國,裕亦不能守之。風俗不同,人情難變,欲行荊揚之化於三秦之地,譬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眾守之,必資於寇。孔子曰:善人為邦百年,或以勝殘去殺。今以秦之難制,一二年間豈裕所能哉?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備境,以待其歸,秦地亦當終為國有,可坐而守也。"太宗曰:"裕已入關,不能進退,我遣精騎南襲彭城、壽春,裕亦何能自立?"浩曰:"今西北二寇未殄,陛下不可親御六師。兵眾雖盛,而將無韓白。長孫嵩有治國之用,無進取之能,非劉裕敵也。臣謂待之不晚。"太宗笑曰:"卿量之已審矣。"

    崔浩一直勸拓跋嗣不要著急南征,而是先對付北方柔然和,拓跋嗣不聽,結果行軍南征途中舊疾復發,不久病死了,公元423年,其太子拓跋燾(太武帝)繼位,由於12歲因崔浩進言,他就被立為太子,因此拓跋燾從小心中對崔浩就有好感;但由於剛上臺,鮮卑的王公貴族集體排擠漢臣,拓跋燾為了穩定大局,不得不將崔浩罷官;

    崔浩對於拓跋燾,不過分的講,的確等於王猛對於符堅的作用,此君臣2人如何建立信任,北魏的國策,後來得以按漢族官員的政策意見推行,鮮卑加速漢化;比如推行儒家,不惜滅佛;

    拓跋鮮卑國祚久遠,而且北伐西討,將5胡亂華之局面,徹底蕩平,建立了北魏,基本融入華夏正朔,即使王位更迭,但已是天下歸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人不能吃南瓜?吃南瓜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