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的穿越者
-
2 # 曹老師xixi
因為沒有大臣給崇禎臺階下。崇禎時期,明廷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君王和大臣相互整,相互不信任,政策沒人執行,執行沒人負責。
早在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不久,就有大臣李明睿私下力勸崇禎皇帝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崇禎表態道:“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李明睿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並請崇禎勿猶豫,儘快決斷,崇禎一直有意遷都,當始終礙於無內閣大臣勸說,過了兩個月崇禎等不及了,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結果,內閣首輔陳演率先表示反對南遷,並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其他眾大臣也無人附和崇禎皇帝。
崇禎無非就是想要大臣們都建議他南遷,然後他在表面上推辭幾下,最後才順理成章,最後出什麼惡名了,都是你們這些大臣逼我南遷放棄北方的,說不準還要找幾個附和的大臣背鍋,來平民憤。
這件事情不僅體現出崇禎皇帝的猶如結束通話,而且還賣了李明睿,李明睿險些因此事身亡,實際上崇禎賣大臣,也不是一次兩次,明金戰爭之時,崇禎派大臣陳新甲暗中前往後金議和,議和完畢後不想事情被陳新甲的奴僕洩漏給了北京,北京喧譁,崇禎竟然裝作不知道這回事,以叛國罪處死了陳新甲,有這樣的前車之前,君臣離心,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崇禎的這個性格,沒人願意背這個鍋。
結果李自成兵臨北京了,崇禎還在與大臣相互算計,大臣乾脆朝不上了,這次是大臣被崇禎賣了,崇禎自知逃不了了,於是殺死妻女,跑到煤山上自縊而亡,明朝正式宣告滅亡。他在最後的詔書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不管怎樣,崇禎到底想不想跑,至少最後沒有頭像,沒有辱沒皇帝的尊嚴。
-
3 # HK君
崇禎皇帝喜歡演戲。
他既想逃跑,又不想背上逃跑的罵名。
說句難聽的,他既想當哪個啥,又想立哪個啥。
“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皇帝的口號,所以他不不想自己破壞了這個規矩。
但是他確實想逃跑,想遷都南京,但是他不能讓別人說他是逃跑了。
他希望遷都的過程是這樣的:有大臣能在朝堂上先提出來南遷南京,然後他不同意,因為他是明君,怎麼能被反賊打得遷都了呢?然後他希望有大臣能死諫,堅持遷都南京,其他大臣也都堅持遷都,他這時候才不對不遷都。他希望歷史能寫下,他是被大臣們裹挾著遷都的,他沒有辜負明朝列祖列宗的期望,實在那些大臣們太自私自利了。
李明睿這時候就不知道怎麼讓外面的群臣同意遷都。其實當時的大臣大致分兩排,一派是希望遷都的,但是不敢說,因為崇禎他喜歡演戲啊,他演戲時是要找替罪羊的,而替罪羊是要被殺的,是要背黑鍋的。沒有誰願意體崇禎這樣的戲精皇帝背黑鍋啊。
另一派確實不想遷都,因為他們都是北方的大佬,資產都在北方,去了南方就成了客場為官,會受到南京那邊的大臣排擠的。
接下來,李明睿說,如果外面的大臣不同意,皇帝可以希望要動用內帑——就是紫禁城的生活開銷,也就是皇帝的工資啊。
但是崇禎不同意,看來他是不要天下了。
後來多次有大臣說,可以先派太子和部分願意去南京的大臣先行南下,但是這時候崇禎又怕大臣到南京會擁立太子,登基為帝,自己就成了沒有權力的太上皇,於是又給否定了。
其實,李自成在圍住了北京城後,也沒有想著一定能打下北京城,前不久李自成還寫信給崇禎,希望和談。
崇禎也打算和談,但是他希望有大臣此時能為他,為國以身犯險,去和李自成談判。
但是這時候的大臣都不去。
因為,崇禎這個人喜歡病急亂投醫,然後病去不給錢,還過河拆橋,追究當初提出和談與參加和談的大臣,這一追究,就是要大臣承擔與反賊談判的惡名,就是被殺,然後還要當背鍋俠。
簡言之,崇禎希望裡子和麵子都是自己的,惡名和犧牲都是別人的。
因此,沒有人願意為這樣的君王出力,崇禎最後想幹啥,不斷地暗示大臣,那些大臣都跟他打馬虎眼。
不久,城破,李自成入北京,崇禎上吊。
-
4 # 述say歷史文化
崇禎皇帝之所以不逃跑那是因為他是一國之君,哪有皇帝逃跑的道理,況且還有大明祖訓,不合親、不納貢、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崇禎皇帝腦子的教育裡,是沒有投降的觀點的,崇禎帝一直都是國破君必亡的觀點,不管崇禎皇帝是不是好皇帝,但他肯定是一個有氣節的皇帝。
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陷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一片混亂,無數的人疲於奔命,崇禎皇帝怕自己的家眷受到侮辱,崇禎皇帝拿劍闖入後宮,殺死了所有的後宮嬪妃,自己的骨肉也不曾放過,就是不想讓他們受到侮辱,成為亡國奴。
崇禎皇帝把親人們都殺死後,崇禎皇帝開始準備自盡,崇禎皇帝步履蹣跚的走到煤山,找了一棵歪脖子樹,上吊自盡了。並且留下那千古遺言:朕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畫詩人生
崇禎皇帝是活要面子死受罪,前期能跑的時候沒有跑,後期想跑,跑不了,是在今大臣們相互扯皮中,浪費了大好時機,沒有跑成。
在李自成進京幾個月前,朝庭之上已把遷都提到日程之上。但是大臣們誰都不願意擔此風險,因為祟禎帝反覆無常,經過罪過加於別人頭上,以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智慧。
在崇禎十七年的皇帝生崖中,人才備出,若是崇禎不是反覆無常之人,保住大明江山根本就不是問題。
在孫承宗討伐李自成時,打得李自成只剩十八騎,後來在崇禎一系列的操作下,孫承宗戰死,李自成很快死灰復燃,橫掃半個中國,再也沒有辦法撲滅。
祟禎手中有人才,是亂殺無故,反覆無常,刻溥寡恩,才是他國破身死最大的原因。
-
6 # 德潤紅木傢俱
崇禎不是不想南下,而且文臣相互推諉扯皮,最終斷送了南下列土分疆的機會。
孫傳庭戰死後,明朝關內精銳損失殆盡。北方瘟疫和天災兵亂已經糜爛不堪。但是南方並沒有受到太嚴重的影響。崇禎也清楚的知道南下是明智之舉。並派大臣李明睿秘密張羅準備南下,但是最終因為眾大臣的反對不了了之!
之後又有人建議太子可以去南直隸,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是又因為大臣的反對而擱淺!最終導致以後的南明朝廷因為皇位繼承人合法性問題各派相對傾扎!南明政權始終無法形成合力對抗清軍。雖然有半壁江山,但是並不能像東晉和南宋偏安東南幾十年!
可惜了勞模皇帝崇禎,面對千瘡百孔的江山,還有時時作妖的文臣,雖嘔心瀝血,但獨木難支!
-
7 # 高宗1986
崇禎這人我覺得就是一根筋,大明王朝在他手裡起碼還沒到非亡不可,因為南方還在明朝的有效控制下,再不濟還可以當個東晉和南宋。
我看了很多歷史,亡國之君很多,真正以身殉國的亡國之君那就不多了。所以這也跟崇禎性格有關吧,他這種性格也就造就了他這樣的人生。事實上在李自成大兵圍城前,就有大臣勸諫崇禎遷都,可是崇禎寧可站著死不願躺著生,連朝臣提議太子先南下都沒有應允。
事實上崇禎一上任以來就是兢兢業業,但是也無法扭轉大廈將傾的局面,一個國家的覆亡又豈是那一個人能力纜狂瀾的。在崇禎接手的大明好比一個人已經病入膏肓,要徹底康復短期內幾乎不可能,除非國泰民安還有可能。
但是崇禎朝結連遇到天災人禍,饑民暴動以及滿清虎視眈眈,太多太多的障礙敗在這位明朝末代帝王面前,確實難。 但是我覺得挽救這個朝廷可能沒那麼容易,但是斷尾求生或者可以延續明朝壽命。
假如崇禎在農民軍圍城前就走海路南下,到南京然後收拾人心,組織江淮防線,以觀後北方局勢。積極聯絡北方還沒淪陷的地區,協調各方勢力,包括吳三桂。 假如崇禎沒有死,那麼吳三桂未必會馬上投降滿清。如果滿清入關時間延後,局勢對於大明未必就是死路一條。
崇禎可以在確保南方穩定的情況下,可以派兵試探性北伐,假如北伐不利,就完全捨棄北方退守江南,這樣也可以做個南宋那樣的小朝廷。 假如明朝捨棄北方,滿清勢必要入關,即使山海關不開啟他們也會從其他方向入關。到那時中國北方勢必要大亂,李自成農民軍和明政府軍作戰確實厲害,但是遇到更厲害的八旗兵,李未必有優勢可言。
假如滿清和李自成打起來,對於坐守江南的崇禎政權不可謂不是好形式,此刻可以乘機北伐收復失地,籠絡人心,積極備戰,這樣做,或許明朝還有一線生機
-
8 # 韶華傾夢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卻不是亡國之果。內有滿朝以自身為主的文武大臣,外有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及多爾袞和皇太極的清軍。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因素,通通不在崇禎這邊,崇禎想逃,卻最終也沒有逃成。原因如下。
其一,崇禎立場不堅定。崇禎皇帝就是一個時而堅定,時而猶豫,毫無定性的一個皇帝。說他堅定,那是因為他看到明朝處在風雨飄搖中,朝廷上的宦官集團日益壯大,為了整頓吏治,消除佞臣,崇禎皇帝就敢馬上召人制定除魏措施。
當崇禎把魏忠賢等人處死後,馬上牢牢地掌控著軍事權力,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另外,他又比較獨裁和決斷。當聽到在外的將領丟失一城時,他就殺一將。就算是後來的袁崇煥對明朝有多大的貢獻,也為明朝抗擊清朝等勢力做出了多大的努力。但是,崇禎就是這麼無情,堅定的殺心一下來,就不管其他臣子的勸諫,認為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直接處死袁崇煥。
但是,崇禎又是這麼一個猶豫不決的人。當大順軍快要兵臨京城的時候,他想要逃跑,也已經做好了逃跑的心思了。可是,當南遷的訊息傳播開來後,雖然有駙馬都尉鞏永固,以及左中允李明睿和都察御史李邦華等人的同意,卻也有內閣首輔陳演,以及兵料給事中光時亨等人的反對。
崇禎皇帝內心是想南遷,可是當反對的聲音大於贊成的聲音時,崇禎猶豫了。正是因為他的猶豫,錯過了南遷的機會,使得他最終自縊身亡。
其二,官紳集團的利益。崇禎皇帝是一個名譽參半的皇帝,他做皇帝的期間,有過作為,但也有過荒唐。可是,正是因為這些荒唐,導致了明朝愈加的腐敗。
朝廷裡面的官員,他們雖然名義上是明朝的臣子。可是在大多數的文臣眼裡,自己已經是身披著明朝的衣裝,但心已不向大明瞭,特別是大順軍越加的逼近京城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戰亂,人人自危的時期,他們更多的是為自家的性命和利益著想,甚至還考慮著能從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極等勢力的手中,自己可以換取多少利益。
所以,本著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崇禎皇帝的南遷就被不斷的反對。同時,崇禎皇帝下詔勤王也沒有得到其他人的響應。一方面是這些地方勢力已經看出來明朝扶不起來,不想消耗自家手中的軍隊,另一方面就是路途遙遠,其中更是有著大順軍和清軍的阻隔。比如,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帶兵北上,還未行到一半,就聽到京城傳來皇帝自縊的訊息了。
另外,當時的官紳家財萬貫,個個搜刮民脂富得流油。可是當崇禎下詔徵稅時,他們一個個的哭爹喊孃的說窮,根本不想出錢,反而想依靠手中的這些家產去討好李自成。可惜的是,崇禎想要他們的錢,而李自成卻想要他們的命。
其三,興許是心累了。崇禎想逃,文臣阻撓;崇禎下詔勤王,無人應許;崇禎下詔徵稅,官紳不納。這一切的一切都在無時無刻的刺激中崇禎的心靈。
到了最後,崇禎也不想逃了。儘管南方還有個穩固的大後方,也還有著明兵近百萬眾,亦有著長江這道天險。但是,時間最後的不允許,以及崇禎這位皇帝的面子,崇禎最終以皇帝的尊嚴做了一個了結。
可以說,崇禎皇帝是一個生不逢時的皇帝,也是一個悲劇的皇帝。
-
9 # 劉坤忠120
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整個中國歷史上,明朝276年時間裡,是天下百姓最吃虧的時代。整個大明就是為朱元璋一個人服務,他一個人和他的家族到明未有十萬人之眾。佔有全國一半土地,和百分之八十的資源財富,累死戰死的是忠於大明的文武,餓死凍死的是天下百姓。歷史上開國之君,只有朱元璋是最殘忍,毒辣,最沒良心的。讓自家家族佔據天下所有資源,控制天下所有人,殘忍殺害開國功臣,朱家皇帝疑心太重得到老朱的遺傳。大明王朝應該在朱元璋時期就要結束,明朝雖是漢族正統統治,也沒什麼成就感,好像沒什麼實質意義,覺得對天下百姓不比清朝好。只有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他們造腐朽政權的反,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力。。。崇禎帝是大明王朝最勵志最勤勉的皇帝,從神宗、光宗、熹宗朝政一片混亂,內憂外患,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禎力圖革新,重振河山。明朝傳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都做到了。他把重心放在遼東方面,以防後金入侵。動用了全國一半的人力物力財力,啟用了袁崇煥督師遼東也是對的,但又疑心太重,中了人家的反間計,殺了袁崇煥,自斷江山。崇禎一朝,能稱得文武全才的只有 袁崇煥和吳三桂二人,後吳三桂守山海關固若金湯,吳三桂憑一己之力反清,佔據半壁河山,可見吳三桂的能力。。。守邊還行,誰來戡亂,張獻忠從湖南湖北進入四川,佔據天府之地,他也不會出川,不用管了。有陝西巡撫孫傳庭對付李自成叛軍,因國庫空虛,無力支援平亂軍隊,孫傳庭戰死。農民軍從潼關直入河南,過黃河直入山西,兩路迂迴包抄,直接打到北京。之前,群臣建議遷都南京,朝議未果,崇禎也不想揹負棄都之罵名。其實一樣,忽忙遷都,人心惶惶,農民軍從河南下南京比北上北京更快,到哪裡都逃不出天網恢恢。農民軍圍困北京,各地勤王總鎮按兵不動,怕被強大的農民軍消滅。各地番王一分錢不出,不支援朝廷鎮壓農民軍,他們哪知道皮之不存,焉知有毛。李自成沒有一統天下雄心,自認為沒有才德治理天下,向崇禎提出三個條件,皇上答應,即刻撤兵。一、封李自成為王,封地陝西。二、聽詔不聽宣,可以幫朝廷抗擊後金。三、拿二百萬兩銀子賞賜眾將士。李自成這個要求不高,只想搞一地獨立王國,拿錢安撫眾將士。崇禎腦殼不會急轉彎,居然不答應,說大明江山不能分封出去,國庫與皇室也拿不出錢。李自成下令攻城,三個時辰城破,三天之內軍隊嚴尊號令,不燒殺搶掠,不傷害百姓。軍隊進搜皇宮,見崇禎帝在煤山一顆歪脖子槐樹上吊死,主死國亡。三天後農民軍按奈不住本性的騷動,大肆搶掠百姓,明朝官員,嚴刑拷打,逼出錢財,盡幾天就掠得白銀三百萬兩,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家也不得幸勉,大將劉宗敏搶得是三桂愛妾陳圓圓,拷打其父吳襄。吳三桂答應歸順李自成,惹得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放清兵入關亂中原,不理智地做千古罵名的漢奸。
-
10 # TonyDeng
崇禎如果同意遷都,他當時就不會不肯承認自己偷偷跟皇太極議和了。兩者都是同一根源,他承受不了輿論壓力,議和是投降,遷都是怕死苟且偷安,腐儒的嘴什麼都說得出口,多少人被他們的“仁義道德”逼死,後世詛咒儒家的虛偽假道學,都是指宋明理學。劉禪那個時代投降不是恥辱(《三國演義》多少降臣叛將沒人說什麼問題,最忠義的關二哥就恰恰是投降過的),但宋後明末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構造的一套上層建築理論不容許這樣,被貞孝節義逼死的案例空前地多,崇禎也一樣。時至今日,所謂君王死社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重新氾濫,也都是這種狗屁不通的國學(我還真不認同所謂的國學是他們所指的那些)潮帶回來。
-
11 # 時間的穿越者
崇禎皇帝性格,剛愎自用,好面子,優柔寡斷,大順軍即將打過來了,自己還有猶豫跑不跑,跑了擔心自己丟失北京的責任,不跑吧心裡還不想坐以待斃。召集大臣開會本想讓大臣提出南遷,自己順坡下驢,跟著跑。但是大臣們又沒人敢提,都擔心事後,皇帝追後賬。
之前與滿清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按照崇禎旨意辦事,事情洩露後,滿朝大臣責難,說陳新甲賣國,崇禎皇帝為保全自己的面子,殺了陳新甲。
到了這次要丟失北京,這個責任誰敢承擔,誰能保證事後,崇禎皇帝不翻臉。君臣互相猜忌太厲害。至死崇禎皇帝還說大臣耽擱了自己,還執迷不悟。
-
12 # 曹老師xixi
因為沒有大臣給崇禎臺階下。崇禎時期,明廷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君王和大臣相互整,相互不信任,政策沒人執行,執行沒人負責。
早在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不久,就有大臣李明睿私下力勸崇禎皇帝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崇禎表態道:“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李明睿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並請崇禎勿猶豫,儘快決斷,崇禎一直有意遷都,當始終礙於無內閣大臣勸說,過了兩個月崇禎等不及了,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結果,內閣首輔陳演率先表示反對南遷,並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其他眾大臣也無人附和崇禎皇帝。
崇禎無非就是想要大臣們都建議他南遷,然後他在表面上推辭幾下,最後才順理成章,最後出什麼惡名了,都是你們這些大臣逼我南遷放棄北方的,說不準還要找幾個附和的大臣背鍋,來平民憤。
這件事情不僅體現出崇禎皇帝的猶如結束通話,而且還賣了李明睿,李明睿險些因此事身亡,實際上崇禎賣大臣,也不是一次兩次,明金戰爭之時,崇禎派大臣陳新甲暗中前往後金議和,議和完畢後不想事情被陳新甲的奴僕洩漏給了北京,北京喧譁,崇禎竟然裝作不知道這回事,以叛國罪處死了陳新甲,有這樣的前車之前,君臣離心,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崇禎的這個性格,沒人願意背這個鍋。
結果李自成兵臨北京了,崇禎還在與大臣相互算計,大臣乾脆朝不上了,這次是大臣被崇禎賣了,崇禎自知逃不了了,於是殺死妻女,跑到煤山上自縊而亡,明朝正式宣告滅亡。他在最後的詔書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不管怎樣,崇禎到底想不想跑,至少最後沒有頭像,沒有辱沒皇帝的尊嚴。
-
13 # HK君
崇禎皇帝喜歡演戲。
他既想逃跑,又不想背上逃跑的罵名。
說句難聽的,他既想當哪個啥,又想立哪個啥。
“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皇帝的口號,所以他不不想自己破壞了這個規矩。
但是他確實想逃跑,想遷都南京,但是他不能讓別人說他是逃跑了。
他希望遷都的過程是這樣的:有大臣能在朝堂上先提出來南遷南京,然後他不同意,因為他是明君,怎麼能被反賊打得遷都了呢?然後他希望有大臣能死諫,堅持遷都南京,其他大臣也都堅持遷都,他這時候才不對不遷都。他希望歷史能寫下,他是被大臣們裹挾著遷都的,他沒有辜負明朝列祖列宗的期望,實在那些大臣們太自私自利了。
李明睿這時候就不知道怎麼讓外面的群臣同意遷都。其實當時的大臣大致分兩排,一派是希望遷都的,但是不敢說,因為崇禎他喜歡演戲啊,他演戲時是要找替罪羊的,而替罪羊是要被殺的,是要背黑鍋的。沒有誰願意體崇禎這樣的戲精皇帝背黑鍋啊。
另一派確實不想遷都,因為他們都是北方的大佬,資產都在北方,去了南方就成了客場為官,會受到南京那邊的大臣排擠的。
接下來,李明睿說,如果外面的大臣不同意,皇帝可以希望要動用內帑——就是紫禁城的生活開銷,也就是皇帝的工資啊。
但是崇禎不同意,看來他是不要天下了。
後來多次有大臣說,可以先派太子和部分願意去南京的大臣先行南下,但是這時候崇禎又怕大臣到南京會擁立太子,登基為帝,自己就成了沒有權力的太上皇,於是又給否定了。
其實,李自成在圍住了北京城後,也沒有想著一定能打下北京城,前不久李自成還寫信給崇禎,希望和談。
崇禎也打算和談,但是他希望有大臣此時能為他,為國以身犯險,去和李自成談判。
但是這時候的大臣都不去。
因為,崇禎這個人喜歡病急亂投醫,然後病去不給錢,還過河拆橋,追究當初提出和談與參加和談的大臣,這一追究,就是要大臣承擔與反賊談判的惡名,就是被殺,然後還要當背鍋俠。
簡言之,崇禎希望裡子和麵子都是自己的,惡名和犧牲都是別人的。
因此,沒有人願意為這樣的君王出力,崇禎最後想幹啥,不斷地暗示大臣,那些大臣都跟他打馬虎眼。
不久,城破,李自成入北京,崇禎上吊。
-
14 # 述say歷史文化
崇禎皇帝之所以不逃跑那是因為他是一國之君,哪有皇帝逃跑的道理,況且還有大明祖訓,不合親、不納貢、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崇禎皇帝腦子的教育裡,是沒有投降的觀點的,崇禎帝一直都是國破君必亡的觀點,不管崇禎皇帝是不是好皇帝,但他肯定是一個有氣節的皇帝。
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陷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一片混亂,無數的人疲於奔命,崇禎皇帝怕自己的家眷受到侮辱,崇禎皇帝拿劍闖入後宮,殺死了所有的後宮嬪妃,自己的骨肉也不曾放過,就是不想讓他們受到侮辱,成為亡國奴。
崇禎皇帝把親人們都殺死後,崇禎皇帝開始準備自盡,崇禎皇帝步履蹣跚的走到煤山,找了一棵歪脖子樹,上吊自盡了。並且留下那千古遺言:朕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15 # 畫詩人生
崇禎皇帝是活要面子死受罪,前期能跑的時候沒有跑,後期想跑,跑不了,是在今大臣們相互扯皮中,浪費了大好時機,沒有跑成。
在李自成進京幾個月前,朝庭之上已把遷都提到日程之上。但是大臣們誰都不願意擔此風險,因為祟禎帝反覆無常,經過罪過加於別人頭上,以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智慧。
在崇禎十七年的皇帝生崖中,人才備出,若是崇禎不是反覆無常之人,保住大明江山根本就不是問題。
在孫承宗討伐李自成時,打得李自成只剩十八騎,後來在崇禎一系列的操作下,孫承宗戰死,李自成很快死灰復燃,橫掃半個中國,再也沒有辦法撲滅。
祟禎手中有人才,是亂殺無故,反覆無常,刻溥寡恩,才是他國破身死最大的原因。
-
16 # 德潤紅木傢俱
崇禎不是不想南下,而且文臣相互推諉扯皮,最終斷送了南下列土分疆的機會。
孫傳庭戰死後,明朝關內精銳損失殆盡。北方瘟疫和天災兵亂已經糜爛不堪。但是南方並沒有受到太嚴重的影響。崇禎也清楚的知道南下是明智之舉。並派大臣李明睿秘密張羅準備南下,但是最終因為眾大臣的反對不了了之!
之後又有人建議太子可以去南直隸,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是又因為大臣的反對而擱淺!最終導致以後的南明朝廷因為皇位繼承人合法性問題各派相對傾扎!南明政權始終無法形成合力對抗清軍。雖然有半壁江山,但是並不能像東晉和南宋偏安東南幾十年!
可惜了勞模皇帝崇禎,面對千瘡百孔的江山,還有時時作妖的文臣,雖嘔心瀝血,但獨木難支!
-
17 # 高宗1986
崇禎這人我覺得就是一根筋,大明王朝在他手裡起碼還沒到非亡不可,因為南方還在明朝的有效控制下,再不濟還可以當個東晉和南宋。
我看了很多歷史,亡國之君很多,真正以身殉國的亡國之君那就不多了。所以這也跟崇禎性格有關吧,他這種性格也就造就了他這樣的人生。事實上在李自成大兵圍城前,就有大臣勸諫崇禎遷都,可是崇禎寧可站著死不願躺著生,連朝臣提議太子先南下都沒有應允。
事實上崇禎一上任以來就是兢兢業業,但是也無法扭轉大廈將傾的局面,一個國家的覆亡又豈是那一個人能力纜狂瀾的。在崇禎接手的大明好比一個人已經病入膏肓,要徹底康復短期內幾乎不可能,除非國泰民安還有可能。
但是崇禎朝結連遇到天災人禍,饑民暴動以及滿清虎視眈眈,太多太多的障礙敗在這位明朝末代帝王面前,確實難。 但是我覺得挽救這個朝廷可能沒那麼容易,但是斷尾求生或者可以延續明朝壽命。
假如崇禎在農民軍圍城前就走海路南下,到南京然後收拾人心,組織江淮防線,以觀後北方局勢。積極聯絡北方還沒淪陷的地區,協調各方勢力,包括吳三桂。 假如崇禎沒有死,那麼吳三桂未必會馬上投降滿清。如果滿清入關時間延後,局勢對於大明未必就是死路一條。
崇禎可以在確保南方穩定的情況下,可以派兵試探性北伐,假如北伐不利,就完全捨棄北方退守江南,這樣也可以做個南宋那樣的小朝廷。 假如明朝捨棄北方,滿清勢必要入關,即使山海關不開啟他們也會從其他方向入關。到那時中國北方勢必要大亂,李自成農民軍和明政府軍作戰確實厲害,但是遇到更厲害的八旗兵,李未必有優勢可言。
假如滿清和李自成打起來,對於坐守江南的崇禎政權不可謂不是好形式,此刻可以乘機北伐收復失地,籠絡人心,積極備戰,這樣做,或許明朝還有一線生機
-
18 # 韶華傾夢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卻不是亡國之果。內有滿朝以自身為主的文武大臣,外有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及多爾袞和皇太極的清軍。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因素,通通不在崇禎這邊,崇禎想逃,卻最終也沒有逃成。原因如下。
其一,崇禎立場不堅定。崇禎皇帝就是一個時而堅定,時而猶豫,毫無定性的一個皇帝。說他堅定,那是因為他看到明朝處在風雨飄搖中,朝廷上的宦官集團日益壯大,為了整頓吏治,消除佞臣,崇禎皇帝就敢馬上召人制定除魏措施。
當崇禎把魏忠賢等人處死後,馬上牢牢地掌控著軍事權力,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另外,他又比較獨裁和決斷。當聽到在外的將領丟失一城時,他就殺一將。就算是後來的袁崇煥對明朝有多大的貢獻,也為明朝抗擊清朝等勢力做出了多大的努力。但是,崇禎就是這麼無情,堅定的殺心一下來,就不管其他臣子的勸諫,認為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直接處死袁崇煥。
但是,崇禎又是這麼一個猶豫不決的人。當大順軍快要兵臨京城的時候,他想要逃跑,也已經做好了逃跑的心思了。可是,當南遷的訊息傳播開來後,雖然有駙馬都尉鞏永固,以及左中允李明睿和都察御史李邦華等人的同意,卻也有內閣首輔陳演,以及兵料給事中光時亨等人的反對。
崇禎皇帝內心是想南遷,可是當反對的聲音大於贊成的聲音時,崇禎猶豫了。正是因為他的猶豫,錯過了南遷的機會,使得他最終自縊身亡。
其二,官紳集團的利益。崇禎皇帝是一個名譽參半的皇帝,他做皇帝的期間,有過作為,但也有過荒唐。可是,正是因為這些荒唐,導致了明朝愈加的腐敗。
朝廷裡面的官員,他們雖然名義上是明朝的臣子。可是在大多數的文臣眼裡,自己已經是身披著明朝的衣裝,但心已不向大明瞭,特別是大順軍越加的逼近京城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戰亂,人人自危的時期,他們更多的是為自家的性命和利益著想,甚至還考慮著能從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極等勢力的手中,自己可以換取多少利益。
所以,本著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崇禎皇帝的南遷就被不斷的反對。同時,崇禎皇帝下詔勤王也沒有得到其他人的響應。一方面是這些地方勢力已經看出來明朝扶不起來,不想消耗自家手中的軍隊,另一方面就是路途遙遠,其中更是有著大順軍和清軍的阻隔。比如,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帶兵北上,還未行到一半,就聽到京城傳來皇帝自縊的訊息了。
另外,當時的官紳家財萬貫,個個搜刮民脂富得流油。可是當崇禎下詔徵稅時,他們一個個的哭爹喊孃的說窮,根本不想出錢,反而想依靠手中的這些家產去討好李自成。可惜的是,崇禎想要他們的錢,而李自成卻想要他們的命。
其三,興許是心累了。崇禎想逃,文臣阻撓;崇禎下詔勤王,無人應許;崇禎下詔徵稅,官紳不納。這一切的一切都在無時無刻的刺激中崇禎的心靈。
到了最後,崇禎也不想逃了。儘管南方還有個穩固的大後方,也還有著明兵近百萬眾,亦有著長江這道天險。但是,時間最後的不允許,以及崇禎這位皇帝的面子,崇禎最終以皇帝的尊嚴做了一個了結。
可以說,崇禎皇帝是一個生不逢時的皇帝,也是一個悲劇的皇帝。
-
19 # 劉坤忠120
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整個中國歷史上,明朝276年時間裡,是天下百姓最吃虧的時代。整個大明就是為朱元璋一個人服務,他一個人和他的家族到明未有十萬人之眾。佔有全國一半土地,和百分之八十的資源財富,累死戰死的是忠於大明的文武,餓死凍死的是天下百姓。歷史上開國之君,只有朱元璋是最殘忍,毒辣,最沒良心的。讓自家家族佔據天下所有資源,控制天下所有人,殘忍殺害開國功臣,朱家皇帝疑心太重得到老朱的遺傳。大明王朝應該在朱元璋時期就要結束,明朝雖是漢族正統統治,也沒什麼成就感,好像沒什麼實質意義,覺得對天下百姓不比清朝好。只有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他們造腐朽政權的反,才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力。。。崇禎帝是大明王朝最勵志最勤勉的皇帝,從神宗、光宗、熹宗朝政一片混亂,內憂外患,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禎力圖革新,重振河山。明朝傳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都做到了。他把重心放在遼東方面,以防後金入侵。動用了全國一半的人力物力財力,啟用了袁崇煥督師遼東也是對的,但又疑心太重,中了人家的反間計,殺了袁崇煥,自斷江山。崇禎一朝,能稱得文武全才的只有 袁崇煥和吳三桂二人,後吳三桂守山海關固若金湯,吳三桂憑一己之力反清,佔據半壁河山,可見吳三桂的能力。。。守邊還行,誰來戡亂,張獻忠從湖南湖北進入四川,佔據天府之地,他也不會出川,不用管了。有陝西巡撫孫傳庭對付李自成叛軍,因國庫空虛,無力支援平亂軍隊,孫傳庭戰死。農民軍從潼關直入河南,過黃河直入山西,兩路迂迴包抄,直接打到北京。之前,群臣建議遷都南京,朝議未果,崇禎也不想揹負棄都之罵名。其實一樣,忽忙遷都,人心惶惶,農民軍從河南下南京比北上北京更快,到哪裡都逃不出天網恢恢。農民軍圍困北京,各地勤王總鎮按兵不動,怕被強大的農民軍消滅。各地番王一分錢不出,不支援朝廷鎮壓農民軍,他們哪知道皮之不存,焉知有毛。李自成沒有一統天下雄心,自認為沒有才德治理天下,向崇禎提出三個條件,皇上答應,即刻撤兵。一、封李自成為王,封地陝西。二、聽詔不聽宣,可以幫朝廷抗擊後金。三、拿二百萬兩銀子賞賜眾將士。李自成這個要求不高,只想搞一地獨立王國,拿錢安撫眾將士。崇禎腦殼不會急轉彎,居然不答應,說大明江山不能分封出去,國庫與皇室也拿不出錢。李自成下令攻城,三個時辰城破,三天之內軍隊嚴尊號令,不燒殺搶掠,不傷害百姓。軍隊進搜皇宮,見崇禎帝在煤山一顆歪脖子槐樹上吊死,主死國亡。三天後農民軍按奈不住本性的騷動,大肆搶掠百姓,明朝官員,嚴刑拷打,逼出錢財,盡幾天就掠得白銀三百萬兩,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家也不得幸勉,大將劉宗敏搶得是三桂愛妾陳圓圓,拷打其父吳襄。吳三桂答應歸順李自成,惹得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放清兵入關亂中原,不理智地做千古罵名的漢奸。
-
20 # TonyDeng
崇禎如果同意遷都,他當時就不會不肯承認自己偷偷跟皇太極議和了。兩者都是同一根源,他承受不了輿論壓力,議和是投降,遷都是怕死苟且偷安,腐儒的嘴什麼都說得出口,多少人被他們的“仁義道德”逼死,後世詛咒儒家的虛偽假道學,都是指宋明理學。劉禪那個時代投降不是恥辱(《三國演義》多少降臣叛將沒人說什麼問題,最忠義的關二哥就恰恰是投降過的),但宋後明末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構造的一套上層建築理論不容許這樣,被貞孝節義逼死的案例空前地多,崇禎也一樣。時至今日,所謂君王死社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重新氾濫,也都是這種狗屁不通的國學(我還真不認同所謂的國學是他們所指的那些)潮帶回來。
回覆列表
崇禎皇帝性格,剛愎自用,好面子,優柔寡斷,大順軍即將打過來了,自己還有猶豫跑不跑,跑了擔心自己丟失北京的責任,不跑吧心裡還不想坐以待斃。召集大臣開會本想讓大臣提出南遷,自己順坡下驢,跟著跑。但是大臣們又沒人敢提,都擔心事後,皇帝追後賬。
之前與滿清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按照崇禎旨意辦事,事情洩露後,滿朝大臣責難,說陳新甲賣國,崇禎皇帝為保全自己的面子,殺了陳新甲。
到了這次要丟失北京,這個責任誰敢承擔,誰能保證事後,崇禎皇帝不翻臉。君臣互相猜忌太厲害。至死崇禎皇帝還說大臣耽擱了自己,還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