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二月河的王朝系列害死人啊,

    君不見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劉秀、李世民、李隆基這些人?

    最簡單而言,像霍光、王莽、曹操、司馬炎、宇文護、高歡這樣的權臣,滿清有?一個小小的鰲拜,被御用文人吹上了天,鰲拜能叫權臣?

    滿清的鰲拜、明珠、索額圖,後來的年羹堯、隆科多這些人,都是跋扈了一點,離權臣還有十萬八千里,殺他們一點腦子都不需要動,一道聖旨就可以了,你看看遇到霍光、王莽、曹操他們能有什麼辦法?

    所以啊,說到底他們只是趕上了好時候,前面鬥爭的三千年他們都沒遇到,那才是帝王之術的精髓。

    你看看學帝王之術的,誰會去看《清史稿》的?都是看前四史和《資治通鑑》,或者《南北朝史》和《唐書》。

    拿平三藩來說,盡佔膏腴之地,差點被打殘了,你說他真厲害?你見過削番三藩並削的?劉邦那牛的人都是各個擊破,一個個的來,他倒好,三個一起來,

  • 2 # 西域王后34285457

    一定是康熙,康熙在孝莊太后的扶持下,十幾歲就扳倒了鰲拜,平定了內亂,勵精圖治,把整個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經濟繁榮國泰民安。

  • 3 # 魔方歷史觀

    康熙帝和乾隆帝祖孫倆,都是清朝比較著名的皇帝,而且清朝鼎盛時期的“康乾盛世”也跟他們二位有直接的關係。而他們兩位相比起來究竟誰是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呢?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剷除了鰲拜後,康熙帝才算是正式開始掌控朝廷大權,而康熙帝親政後,勤於政務,而且舉行御門聽政,著手強化皇權;設立南書房,籠絡了漢族知識分子,又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康熙帝自身的皇權。

    再說說乾隆帝,乾隆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很擅於駕馭群臣,乾隆初期,朝廷中以鄂爾泰與張廷玉為代表的滿漢兩派鬥爭十分激烈,而乾隆帝對他們實行抑制手段,不讓兩派互相打壓,始終讓他們保持平衡,避免大分裂;而且重視防止官宦干政,在即位後就發表上諭:若太監略有放縱,許內務府總管先斬後奏。

    所謂“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皇帝皇權的掌權程度和對朝臣的派別制衡能力。

    對於康熙帝和乾隆帝兩人,康熙帝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乾隆帝在位六十年,禪位給嘉慶帝后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

    所以,論掌權,他們二人都不差,特別是乾隆帝,在禪位後依然掌握皇權,可謂集權到了極致。但是,乾隆繼位時掌權要比康熙帝更加順利,畢竟康熙帝繼位時有鰲拜把持朝政,在剷除了鰲拜後康熙帝才算是真正的掌權。

    乾隆帝小時候被康熙帝接到宮中親身指導,所以乾隆帝的很多能力是從他爺爺康熙帝身上學到的,而他們二人誰是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我認為都差不多,如果非要分一個高低的話,我認為是乾隆帝“青出於藍”了。

  • 4 # 陳大舍

    開明宗義,無論是康熙帝還是乾隆帝都不是帝王之術的集大成者。因為“修煉”帝王之術目的就是儘量少干預社會上的政治經濟活動,不要“折騰”,卻能使天下太平。按照《尚書·武成》的理論就是: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在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這樣劃分統治者的層次: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也就是說最偉大的統治者,讓下面的臣民各行其是,互不干擾,也沒用漏洞可鑽,統治者只要維護“規律”的正常運作,讓百姓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建設高度自治的社會。次一等的統治者,與百姓共同進退,關係和諧而團結,由統治者透過自我的付出形成凝聚力,之後一起達成政治理想;再次一等,不能杜絕問題發生,但出了問題能找到責任人,賞罰分明,因此大家都會畏懼他;最無能的統治者,他糊弄臣民,臣民也糊弄他,舉國上下都陽奉陰違,所以這種統治者也就沒有什麼威信可言了。

    按照這種理解,明大儒者呂新吾對第一種“集帝王之術大成者”的統治者設計了一種“標準”,那就是:

    “寬厚而深沉,遠識而兼照,造福於無形,消禍於未然,天智明勇功而天下萌受其賜。”

    而無論是康熙帝還是乾隆帝,其一生都在“親而譽之”和“畏之”之間尋找出路,但最後卻落得了一個“侮之”的結局。至於成為“太上”這一境界的統治者,這二位恐怕想都沒想過。

    典型的例子就是康乾祖孫對西學的態度。很多人認為華人保守,不喜歡外來文化,這是明顯的錯誤。因為從宗周朝到大明,歷代王朝少有排外的,比如耶穌會士利瑪竇到江南很快就被大多數士大夫待為上賓,奉為師友。而像閣老徐光啟、李之藻等人還受洗皈依了公教,教名分別是保祿和良。至於到了昭宗之際,只剩下殘山剩水的大明更是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而清室對西洋人的態度也極為優待,康熙朝時最多曾有一百多位傳教士生活在宮中。康熙帝甚至透過身邊的傳教士暗示希望娶教宗的侄女,這實際上是想把西洋公教諸王拉為清室的外援。在雍正、乾隆和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的外交檔案中也多次顯示出清室對西方的瞭如指掌。西班牙荷蘭對東南亞統治、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爭鬥、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恩怨……

    但是康乾諸帝對西方的那套理論卻是壟斷的,被當做對付、打壓傳統東方士君子,尤其是江南士大夫們的秘密武器。在有清一代士大夫或普通人再想像晚明那樣透過文化交流的低成本方式獲得西方文化,那就得冒極大的風險——這種事情,說難聽點,就有愚民政策之嫌了。

    但是,自古以來,君臣關係的根本大法就是孟子所說的那套理論: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江南本來就是文明之地,而士大夫們有時精英階層中的精英,根本無法糊弄。而且,生存的韌性非常強。從康乾祖孫的屢次南巡,到曹寅到尹繼善的慘淡經營,無數清廷高層都自以為已經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民心”,但實際上康雍乾時期的江南精英階層卻仍舊多從家學中認清了清廷的真面目,也就自然的繼承了反清思想。比如章太炎的夷夏思想來自於其外祖朱友虔,朱友虔的父親和祖父從乾隆朝開始就做官。最後大清朝的崩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些“兩面人”在背後捅了一刀。

    所以,後世朝代與其說吸取大清朝的經驗教訓,特別小心提防“兩面人”;倒不如以大清朝為鑑,不要在帝王之術的細枝末節上下功夫,去不斷的製造“兩面人”,以至於到最後: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利瑪竇和湯若望。

    方外觀復原圖及遺址。

    遠瀛觀復原圖及遺址。

    雀籠遺址。霸圖成空,帝業煙銷——歸根結底還是“道”與“德”的問題。

  • 5 # 許多謙0768

    康熙和乾隆這兩比起來,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而乾隆自稱“十全老人”,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做皇帝做了六十年後,又退位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實際上還是他把持朝政)。個人認為康熙要比乾隆更強。

    在內政方面,康熙在位的時候,由於連年打仗把清朝的經濟幾近拖垮,雖然他繼位之初行寬仁之政,但是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清朝內部吏治腐敗,國庫虧空,很多地方百姓忍飢挨餓。相比較而言,在乾隆執政時期,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新政推動內政,當然也由於之前雍正整頓吏治,因此當時國庫充盈,不過在晚年乾隆對腐敗一度放縱,致使大清官場貪腐之風盛行。

    在軍事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噶爾丹,在東北一舉打敗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東北地區安定。乾隆平定回部,抗擊廓爾喀入侵,但像出兵緬甸、安南就有些耗費國帑,好大喜功了。這點乾隆是比不了康熙的。

    在用人的帝王之術上,康熙手腕要高於乾隆,從康熙十六歲擊敗權臣鰲拜收回了大權就可見一斑,在康熙時期雖然朝中形成多股勢力爭權奪利,但康熙始終把他們玩弄於鼓掌之間。還有在繼位人選方面,晚年的康熙真是玩弄權術玩出花了;乾隆也精通馭人和制衡之術,如在張廷玉和鄂爾泰明爭暗鬥中,乾隆就把這二人玩弄於股掌間,最後坐收漁翁之利,乾隆是學到了康熙和雍正慣用的手法,相比而言還是康熙更高明一些。

  • 6 # 0o春花秋月o0

    朱元璋,權利慾太強,帝王之術用得好,利用胡惟庸等新權貴打擊老權貴,新權貴靠他支援,老權貴靠他保命,這樣就把權利牢牢抓在手。為了權利,根本不考慮民生,打擊知識分子(士大夫),認為自己全才,連宰相都不要,結果自己又不善長經濟,弄得民不聊生。

  • 7 # 有得觀史

    豫有得理解: 術是方法,帝王之術是做帝王的方法,最根本是馭人的能力,這方面乾隆要比康熙更為嫻熟。

    不過,還有一個詞叫帝王之道,道是規律,它要比帝王之術更高一個層次。道是根本,術是枝葉。康熙對帝王之道的掌握比乾隆高一大截。

    帝王之術的高手,不見得能把國家治理好,帝王之道的高手,如果還有點帝王之術,國家治理不會太差。

    以上說的很繞,不大好理解,說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慈禧是帝王之術的高手,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能人在她面前都溜溜的,很聽話,但大清朝基本毀在她手裡。

    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還當了三年太上皇,皇帝讓他當的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在他面前沒有管不了的人。康熙還出現了九子奪嫡,讓他心力交瘁。乾隆基本就沒遇上叫他煩心的人。人是世界上最難管的,如果帝王之術不高,管起人來很費勁,費心耗力,乾隆能活八十九歲?!

    但是乾隆任用和珅這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發明了議罪銀製度,造成了大清朝官場腐敗,他對和珅的信賴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不符合帝王之道。

    還有,康熙對西方很關注,對日益崛起的西方很警覺,乾隆則不然,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這樣的強刺激都沒有引起他的重視。這也不符合帝王之道。

    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是帝王之道的核心,康熙朝的趨勢是向上,乾隆朝的趨勢是向下,這就是乾隆與康熙的差距。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8 # 看遍山川

    大清總共三百年不到,他祖孫倆的統制時間就佔了近一半,一個是公認堪比漢高唐宗的千古一帝,一個是茶餘飯後戲說的風流皇帝。前者是清帝國入關之後軍政體系制度的奠定者,上至宗室輩分下至官員品級,大到對宗藩有關的制度建設,小到皇宮大內具體日常生活的點滴,這些都在康熙朝進入了制度化的層面。正是康熙從一無所有制定了制度,後世的皇帝沿著康熙制定的路線繼續前進。

    而後者他的孫子乾隆取得的成就著實可以和康熙有得一比。康熙三次親征打敗了噶爾丹,乾隆索性滅掉了準噶爾汗國,千百年以來,中央政權第一次將版圖中所有土地包括邊疆地區做到了強有力的控制和管理。康熙朝有《古今圖書整合》,乾隆更是修訂了《四庫全書》,康熙為了能和滿族親貴分權對抗設定了南書房,而乾隆朝乾脆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差於他的聖祖康熙。

    取得如此業績,與之對應康熙的帝王之術非同凡響,而筆者認為乾隆更是略高一籌。康熙面臨的帝國是一張白紙,有開創之功但任其素描,早年間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不否認其少年老成英明神武,但國勢正蒸蒸日上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說是乾隆繼承了父祖的基業,但他也不是坐著等著將康乾盛世推向了最高峰。他面臨的是如何在內部打擊朋黨更強化君權,對外透過文字獄桎梏民眾的思想,讓全體臣民對皇權唯唯諾諾匍匐在地。鎮壓國內叛亂和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戰爭貫穿於他的統制時期,作為封建君王他的確能審時度勢做出適時的判斷,他在這方面花的心思和耍的伎倆絲毫不比康熙少,不比康熙差。

    皇帝說了算,是封建人治社會的典範,而乾隆將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推向極致。在乾隆的掌控下,他的朝堂不允許出現什麼名臣和姦臣,在乾隆看來臣子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而已。大臣們只有給皇帝辦事的資格,所有的功勞都是皇帝的,臣子所有的權力皇帝想給就給,想收回就收回,臣子只能任憑皇帝擺佈。從乾隆的實際運作看,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從乾隆前期打擊鄂爾泰,張廷玉,李衛,後期玩弄尹壯圖,這些人被皇帝耍弄於股掌之間,他們個個如坐針氈,如芒在背。當然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乾隆非但熟練地利用這種優勢,敲打著這些帝國的肱股和有悖於自己的人,關鍵是他能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統制風格和他認為的秩序並且不容絲毫侵犯。

    乾隆王朝沒有權臣,任何人都沒有左右過乾隆的朝政,他乾剛獨斷,盛年沒有雍正時親王掣肘的煩惱,晚年沒有康熙時諸子奪嫡的痛苦。他的字典裡沒有儒家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成功是他的成功,輝煌是他的輝煌,而大清的腐敗墮落也是從他開始。

    不錯,他是帝王中運氣最好的,父祖給了他這個機會,但是他繼承康雍基業,將帝王之術演繹地酣暢淋漓,使人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能夠做到這一切,乾隆集封建帝王之術之大成是應該沒有疑問的。

  • 9 # 必讀歷史

    所謂帝王之術,乃是古代帝王為了江山和權位永固,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實施某種策略、以使各方勢力平衡、不致威脅其統治的謀略和權術。

    歷史上,在位的聰明皇帝,既能限制黨爭造成的內耗,又能設法維持黨爭之間的勢均力敵。無論是哪朝哪代,皇權穩固是江山固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從其發展上來看,帝王之術:制衡之術是古代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重要里程碑,隨著制衡之術的誕生和演化,從本質上改變了統治的策略——封殺轉向懷柔。

    在清朝統治中國的267年期間,康熙,雍正,乾隆對清朝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把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但是今天我們來比較一下康熙和乾隆誰的帝王之術更勝一籌。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聖祖,年號康熙,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他8週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主要傑出事蹟

    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從順治開始時就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到了康熙年甚至在自己的領地,設立稅卡,私自鑄錢,圈佔土地。這便有了二十歲的康熙,力排眾議,乾綱獨斷,下令撤藩!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了削平三藩的勝利。

    二、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康熙二十二年,率軍統一臺灣,並在臺灣府下設三縣,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健康的發展。

    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康熙統一臺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

    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圈佔土地,跑馬佔田,任意圈奪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康熙一生可謂坦坦蕩蕩,將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如果上天再給他五百年,或許這位千古一帝能夠書寫更精彩的故事。

    康熙的帝王之術體現在治國平天下方面,而乾隆的帝王之術大多體現在壓制和打擊方面,下面我們就講一講他的馭臣之術。

    乾隆是一位權術高手,從他接手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開始,他就知道他所需要的不過就是工具和奴才。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而奮鬥著,他大興文字獄,遏制言論自由,禁錮人們思想,又在整個官僚階層中多次小題大作,既把臣子當作他的政治工具,又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政治天敵,因為他始終認為,這些看似馴順的官員絕不會像狗那樣忠誠。他吸取歷朝滅亡的教訓,防止權臣當政,避免朋黨之亂。

    歷代以來,威脅皇權的主要因素不過以下幾種:一是敵國威脅,二是農民起義,三是權臣專政,四是太監擅權,五是后妃干政,六是外戚亂政,七是朋黨之爭,八是地方割據勢力。乾隆採用獎懲並存的方式使皇族外戚只能老老實實安享俸祿,杜絕了他們干政的可能。而恰好在清朝在吸取前朝宦官當政亡國的教訓規定太監不準識字,那麼太監就沒有那個本事能夠發展成一股威脅皇權的勢力。面對全國各地範圍內大大小小的農民暴動事件,乾隆採取一味打壓的態度,寧可錯殺一千不可犯過一個。而乾隆所繼承的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國際環境相對穩定。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都是玩帝王之術的好手,可是從當時的百姓民生國家發展來看康熙的帝王之術似乎比乾隆運用的更加到位,不僅穩定了國家政權還為以後清朝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而乾隆似乎只是為了自己的權威和王權不斷加大對人民和朝臣的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羅斯福號航母為何頻頻“中毒”,病毒究竟來自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