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來運轉232986998

    朱厚照。在外殺敵。吃了敗仗而歸。,沒有取勝。說殺了敵人的一個重要官員。面向大臣說。其實大臣們都不信。大臣們偷偷罵他。在這之間。劉瑾死後。沒有和皇上。出謀劃策的。皇上想上南尋。一式 探國土為由。大臣們紛紛阻止。結果沒有南尋。在這期間,朱厚照。生氣了?停止上朝。十拉哪天?正當在氣頭上的朱厚照。就用皇上的權利。壓制大臣。就107名大臣 跪著。在正午門。三月。25號這一天。下著大雨。颳著大風。連打加訓。死啦,十幾個大大圓。最後還沒鬥過文官。留下了昏君的罵名。正德16年。就是1521年。朱厚照死啦。最後自己認識了錯誤。走向了有興。成為敗的局面。

  • 2 # 酒後看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先了解明武宗朱厚照一下。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明武宗,應該說朱厚照很辛運,投生在從小就缺愛的明孝宗膝下,自小就驕縱無比,等他14歲時老爹掛了,從此朱厚照登基理政,以此判斷朱厚照並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接受嚴格的教育和培訓,所以他後來才會做出自封“總督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這種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樂。但朱厚照只是性格活躍、跳脫,其實他並不傻,明朝的文官集團勢力極大,很多時候皇帝的話也敢頂回去,更合況還有那群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以惹惱皇帝為榮的言官在那負責和皇帝抬槓,搞得大明的皇帝也很是無奈,為了與文官對抗,朱厚照從軍隊和身邊大批的提拔了很多非科舉出身的人才,並逐漸替換掉了北京城駐防部隊的軍官,以此來保證自己的權力不會旁落,輕描淡寫的誅殺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且多次賑災免賦,這些都一再告訴世人朱厚照絕不是蠢人。

    其次來看應州大捷,這場戰爭可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奇怪的一仗,據明史記載1517年10月,四萬蒙古大軍和五萬大明軍隊在應州城下激戰一日,奇怪的是明史中記載的戰鬥結果為蒙軍死亡16人,明軍死亡52人,十萬人的大戰雙方死亡數居然加起來都沒上百,這雙方拿的真是刀、槍嗎?更合況據說朱厚照親臨前線同敵人戰鬥,還親手斬敵一人,這是搞什麼?朱厚照都提刀衝殺,當時的形勢該有多危急??看得人一頭霧水。

    /

    真實的應州之戰中朱厚照先是讓人主動攻擊蒙軍,蒙軍以為有詐沒敢應戰,等發現不對時天色已晚,各自收兵,第二天蒙軍主動討戰,朱厚照帶三萬明軍應戰,正撕殺間,蒙軍的左右兩冀又出現了兩萬明朝援軍,就這樣,十萬大軍撕殺一天後蒙軍撤退,從這兩天的過程可以看到第一天朱厚照實際只帶了三萬人,可他卻讓這三萬人主動攻擊蒙軍,讓蒙軍不敢戰,拖過了時間,最終第二天在援軍的支援下令蒙古小王子知難而返,所以應州大戰員真的,大捷不能確定,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次戰鬥如果不是朱厚照指揮得當,那結果絕對是不一樣的!!|

  • 3 # 野草的沉思

    明朝武宗十二年(1517 )十月,明武宗朱厚照在山西應州以五萬軍隊擊敗以小王子率領的五萬入侵的蒙古軍。這便是明史上的應州大捷。

    朱厚照生在帝王之家,從未帶兵打過仗。可是他傾慕他的老祖宗,多次帶兵北伐的明成祖朱棣。有時候,他喜歡出塞去遊玩。還別出心裁,給自已封了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須知,塞外時常有蒙古人出沒,很危險。大臣都為他擔著心

    那一次,他又去邊關,正趕上五萬蒙古大軍來侵犯。邊關守將王勳因兵力少,又為皇帝擔著心,不敢出戰。朱厚照卻當機立斷,令王勳出擊。一面下令周邊的兵馬來增援。

    蒙古軍初時未敢全面進攻,後來看到只有王勳一支部隊,便鼓動全軍圍上來。就在王勳眼看招架不住,要全軍覆滅時,兩支增援部隊及時趕來,皇帝朱厚照也隨軍趕到。兩軍激戰了一整天。由於朱厚照親自上陣廝殺,明軍士氣大振,終於將蒙古軍擊退了回去。

    從那以後,蒙古軍隊許多年都不敢侵犯明朝邊境。

    這一戰役表明,明武宗朱厚照還是有幾分軍事才能的。尤其是他那種臨敵不亂,從容佈置,敢打敢拼的精神,頗有乃祖之遺風,是值得讚揚的。

  • 4 # 劉一千五

    明朝十幾個皇帝多血性。遷都北京後就染上了燕趙之地慷慨激昂,悲憤雄壯的色彩。朱元璋在南京就不說他了。四公子朱棣到了北京就果決剽悍了。侄兒逼上臺,反了。這一反,明朝的血脈就承了他的種姓。自此以後,賢與不肖的子孫,對外族惹是生非,必當痛擊,皇帝出征不算少數。舉例一個明英宗來說,抗擊瓦刺也先南侵,數十萬明軍血灑疆場,五十餘員文武大臣戰死,皇帝被俘。這在中國歷史上罕見。但明朝皇帝就敢上戰場,這點沒法否認!

    至於明武宗朱厚照大致如此:他是明孝宗長子。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十四生。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即皇帝位。

    他的諡號"武",是明朝朝廷諡議的,自然就有點來頭。他十五歲上位,不聽幾個首輔大臣教育指點,偏愛與太監"八虎"廝混。自封一個混世魔王一樣的拼湊大號。他還就敢打仗如打獵一樣地打了蒙古人一回。在應州指揮明軍痛擊蒙古王子四十餘萬悍軍。兩軍對陣,敵方是王子,我方是皇帝,皇帝都上了前線拉弓掄刀,再沒士氣沒志氣沒力氣的軍隊也會被鼓舞起來,奮勇前進。據說武宗拍馬衝入敵陣,掄刀砍死一個驚訝的敵酋。明軍一看,還敢落後?於是個個如虎,殺得蒙古人丟盔落甲,狼狽逃離,很長時間不敢再南下騷擾。

    明武宗的老漢兒明孝宗快要去佛祖面前打卡時,停下來對劉健,謝遷,李東陽說,東宮愚劣,好逸貪玩。卿等當盡力教育,輔之成德。然後就執意刷卡走了。這幾個大臣牢記先皇之言。盡力輔導。但明武宗就是不聽,反倒對閹黨"八虎"喜歡不己。八虎迎合皇帝,進獻鷹,犬,歌伎,珍奇供他玩樂。武宗一高興,就讓劉璟,馬永成,谷大用分掌東西廠。於是閹黨掌權,迫害文官集團。賢能遭到迫害,無人再敢進諫。這些人又誘皇帝出巡江南,一路偷盜良家婦女為樂。在江南淫樂整整一年後才動身回北京。不料在清江浦裝逼登小舟扮漁翁撒網打魚,船翻溺水,撈上來氣息奄奄。幾天後喝花酒吐血而死於豹房。其時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死後葬於康陵。這皇帝也就值了。明朝裡最昏庸荒淫,縱容宦官,親倖佞臣的皇帝,他算頭份。

  • 5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這個皇帝可謂短命,僅僅活了31個春秋。但在明朝的歷史上譜寫了一頁光輝的篇章:那就是應州之役。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代第十代皇帝,是朱佑樘和張皇后的兒子。在位定年號正德。

    講起朱厚照,其生性活潑,貪玩、貪杯、喜歡耍賴;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尚武。朱厚照15歲即位,可他繼位後卻沉迷於玩樂,不理朝政,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喜皮士式的人物,故有電影描寫他上朝時坐在龍椅上從天降了下來。當然,這是誇張手法。

    由於朱厚照秉性的隨意性,使得那些文官都與他共事不到一起。因此,文官、宦官總有許多與他相悖之處。朱厚照一開始就與朝庭的那些大臣們約法三章:他不上早朝,理由也十分荒唐,朱厚照喜歡睡懶覺。

    朱厚照其實在貪玩的背後也存在理政的明智一面,朱厚照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朱厚照也體釁民情,多次賑災,這些都是正德年間的大事。朱厚照在位其間,臣下還是有不少的賢才,總體來說,還是可稱的一位皇帝。

    前面我們提到,朱厚照尚武。是的,朱厚照一身的願望就想做一個象先祖朱元璋和朱棣一樣的皇帝,希望有一天能夠領兵打仗,南征北戰馳騁疆場。

    朱厚照平時很討厭那些文官的嘰嘰歪歪,於是有一次偷偷地跑到邊防重鎮的宣府去和那些將士們一起生活。他自封為“威武大將軍”還對下屬封了軍銜,讓官兵們拿俸祿,他和士兵們打成了一片,與士兵們同吃同住。皇上對軍隊士兵如此的親和力,不得不說讓官兵有一種感激之情。朱厚照做夢都想領上這支軍隊去同韃靼打上一仗。

    雖說朱厚照原先抱著好奇心來到軍營,可內心的希翼並沒有放棄。正德12年10月,蒙古小王子帶領了5萬大軍進犯明朝邊疆。朱厚照覺得機會來了,於是他向眾大臣表明要御駕親征。可一個皇帝的身價何其尊貴!大臣們一致反對,還搬出了70年前的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時被瓦刺軍生擒當了俘虜來說服明武宗。朱厚照的執意也讓大臣們很為難,終於大家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以“大將軍朱壽”的名號統兵出戰;朱厚照也只有妥協了方可出戰啊!

    明武宗一切就緒後帶兵出城迎戰。蒙古軍隊好生奇怪,沒想明朝軍隊還有人敢出來迎戰?當天,蒙古王子生疑,生怕中了明軍的奸計,於是立馬退兵。

    事後,蒙古王子才知道:明軍才3萬將士,而自己卻有5萬兵丁,似乎昨日一戰受到了欺騙或愚弄。第二天又上陣嚮明軍叫戰;朱厚照一樣應戰,在應州這方沙埸上馳騁南北,從早晨一直打到天黑,終於擊潰了蒙古軍的來犯,是為應州大捷!蒙古小王子且受了重傷,其後不治身亡。

    明朝正德年間的朱厚照御駕親征,為什麼打敗了蒙古王子的軍隊?這就表示了一個國家對外的政治決心!對內,明武宗皇帝對軍隊將士的親和力,鼓舞了士兵計程車氣,何謂兩軍對陣勇者勝啊!御駕親征還讓士兵能知道自已的勇敢和努力不會被上司所抹殺,此外,皇帝御駕親征,平時軍士的伙食也會好上許多,而犒資也會比平時更豐厚,這些都是決戰千里而獲勝的因素。

  • 6 # 指動濟南

    這是史書所寫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場戰役:10萬人對砍5天只死67人。創造這個奇蹟是2個人:蒙古小王子巴圖蒙克,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達延汗”;另一人是“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國公朱壽”,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明武宗朱厚照。

    明朝享國276年,歷經16任皇帝,朱厚照廟號為“武”。根據周朝確立的諡號解讀,“武”的含義有5種:剛強理直;威強澼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前4個為褒義,最後1個隱含貶義,是說貪功自誇、屢屢用兵的皇帝廟號也可以是“武”。

    那麼,明武宗是5種含義中的哪一種?弄明白了,就知道10萬人對砍5天只死68人的真相是什麼了。

    1、誰在抹黑明武宗?

    《明史》對明武宗評價較低,說他沉溺於遊樂,親近小人,自封官號,穿衣戴帽毫不講究,以致遭到“後人之訾議”。議論和指責他什麼?答案可在《明實錄》中尋找。在《明實錄》裡,明武宗的形象極差,而很多人對清人編撰的《明史》有懷疑,卻少有人懷疑明人所寫的《明實錄》。

    因此,朱厚照的形象因《明實錄》定型了。但《明實錄》的記載也自相矛盾,英勇的朱厚照和昏庸的朱厚照並存於書中,人們對此的解讀是:朱厚照無子,繼位的是他堂弟明世宗朱厚熜。明世宗反對明武宗的荒唐作為,讓人在書中添油加醋,甚至捕風捉影,一個勁抹黑明武宗。

    2、誰能抹黑明武宗?

    人們有理由相信,20餘年不上朝的明世宗,能做出抹黑明武帝的事來。還拿出強有力的證據:明世宗在太廟中設立個人神牌時,牌位明顯高於明武宗,內心對朱厚照的鄙視之情昭然若揭……但是所有這一切都只是推理,是以朱厚熜故意抹黑朱厚照的先入為主基礎上的一種推理。

    《明實錄》的編撰依據,是前朝皇帝下發的詔敕、律令和臣屬的章奏、批件,並由史官在各地採風調查核實後,充作補充材料的。寫歷史不是寫小說,靠想象力不行,每章每句都要有依據。加之撰寫班子由監修、Quattroporte負責,有各級官吏和國子生等人參與,不是你想黑誰就能黑得了的!

    3、大霧裡的戰役

    10萬人對砍5天的這場戰役史稱“應州大捷”。戰役第一天,明軍人數明顯處於劣勢,卻在打了雞血般瘋狂的朱厚照指揮下發起衝鋒,蒙古小王子因不辨軍情,被迫採取守勢,並未接戰。此後3天的戰役,戰場全被大霧所籠罩,“黑霧,晝晦”,白晝如夜,伸手不見五指。

    這種氣象條件下顯然不適合對砍。第5天放睛了,還等什麼?砍吧!等等,小王子帶兵來並不是為了打仗的,是來打秋風的,就為填飽肚皮。12月份的大漠要吃的沒吃的,連草根都枯了,本來想弄點兒吃的就走,你明軍倒好,黑壓壓排出士兵要對砍,與初衷相悖啊,那就跑吧。

    4、沒過夠癮的後遺症

    劇本準備好了、舞臺搭好了,你不想唱就走?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國公朱壽哪裡肯幹,趕緊砍人,因此出現"蒙古陣亡15人,明軍陣亡52人、傷500餘人"的戰績。一個要打,一個要跑,但是明軍戰鬥力沒有碾壓的優勢,反而傷亡大於蒙軍,朱壽只好命令戰役收場。

    應州大捷本不存在,朱厚照和小王子在相互試探中一觸即走,朱厚照發現明軍戰鬥力短板,小王子也不想違背打秋風的初衷,雙方在請客吃飯式的問候中各回各家。一心要如朱元璋、朱棣一般建立功勳的朱厚照,顯然沒過夠癮,回朝吹噓自己的功績,沒有依據,滿朝自然沒人相信。

    5、明武宗的“武”是啥意思

    “武”的5種含義,用於明武帝的是“誇志多窮”,否則明世宗也不敢把太廟神牌立於明武宗之上。《明實錄》記載10萬人對砍5天死67人,暗示雙方沒真打,打秋風的蒙古小王子見好就收,朱厚照一掂量,沒真打自己就死傷這麼多,算了!還是回北京的豹房逗老虎玩去吧。

    有人說,如果不是大勝,為何蒙古小王子“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原因很簡單,巴圖蒙克回去的當年就死了,此人號稱“黃金家族中興之主”,可他的後人不太爭氣,主要精力是忙著搞內鬥,哪還有時間來犯邊?這個跟明武宗的“武”真扯不上關係啊。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下《明史》對明武宗的評價,儘管有人不喜歡聽:如果明武宗能承繼明孝宗遺業,治國不隨任,處事有節制,“有中主之操”(請記住這句評價),只要有中等才能和德操,就將國泰民安……

    在明朝16任皇帝中,連中等水平都算不上,真不知道那些熱衷捧明武宗的人是怎麼想的?

  • 7 # HuiNanHistory

    應州大捷,純屬胡扯。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這種所謂的“大捷”,這件事可以寫進明朝和明粉鬧出的笑話集中。

    所謂的“應州大捷”,其實是指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在宣府爆發的一場明朝與韃靼的衝突。

    當時,蒙古人大機率領了幾萬軍隊南下,而荒唐成性的明武宗朱厚照這次居然想要御駕親征,率領大同的駐軍北上,試圖從對蒙古進行兩翼夾擊。

    但是,此戰最大的問題是——明朝並不知道蒙古要從哪邊打來。

    蒙古軍隊的領袖為中興之主達延汗,他此行的目的只是掠奪並示威,無意闖關直到老巢。因此,蒙古的軍隊在長城各關卡都製造了騷動。

    明武宗自以為蒙古人會主攻大同,所以親自率軍出征。

    但差一點,他就被零星的蒙古人誘騙到了其主力軍隊面前,險些上演第二次土木之變。

    大約在十月初七,明朝軍隊退至平虜堡和朔州附近時,出現了大霧,明武宗抓緊這個機會草草撤併,宣佈大捷。

    戰後,明軍清點戰果,發現:

    他們僅僅打死了16個蒙古人,自己這一邊卻有52個人戰死,重傷563人,明武宗本人也“乘輿幾陷”。

    就這麼點人數,根本不可能是“大捷”應該有的傷亡規模。大捷之說,不攻自破。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應州大捷”後蒙古人不敢犯境了——不好意思,這是明粉最排斥的《明史》的說法,“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所以,這倒是應該請明粉給個準話,到底信不信《明史》?

  • 8 # 過去即歷史

    先說一下這個“應州大捷”;有的肯定,有的否定,總之啥觀點都有;

    我傾向於認為應州之戰是存在的,而且明武宗也指揮了明軍作戰,也殺了點蒙古兵 ,也趕走了進犯的蒙古軍隊。但是我覺得稱為“應州大捷”有點過了。畢竟不像什麼大捷,殲滅的蒙古軍隊數量有限。明武宗是個愛打仗,親自上陣砍人的主,我也沒有質疑過明武宗砍死過蒙古兵並非俘虜的事。

    之所以稱之為應州大捷,是因為之前對於蒙古,明軍一直處於防守態勢,顯得十分被動。而應州之戰的勝利,說成應州大捷,對鼓舞明軍士氣有著重要作用,蒙古兵不是不可以戰勝的。

    至於明武宗親自上陣砍人,這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可以,,明武宗只是做皇帝,騎馬打仗只是在於樂趣,所以都懷疑這事是編出來的。但我倒覺得這不是編的。明武宗一直熱衷於軍事;明武宗做儲君那會,除了學習儒家經典,接受儲君教育外,還喜歡騎馬射箭,對於兒子的這個喜好,明孝宗也是不反對的。明孝宗不希望自己兒子儒氣太重。等明武宗繼位,親近宦官“八虎”,而史官的記載,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看。至於八虎到底陪朱厚照玩樂的,是不會詳細記載的。我看了下八虎的成分組成,各年齡段的人都有。年齡大的比如劉瑾,只能幫皇帝處理一些公務。而陪朱厚照玩樂的是年輕的,有體力的。而玩的很有可能是騎馬涉獵。還有之後的明武宗建立了豹房,明武宗規定官員一般是不允許進入豹房的。因為進不去,也不知道明武宗具體在裡面幹了什麼。只能發揮想象或對一些事情添油加醋。豹房是明武宗的遊樂場,但也是一些決策制定的地方,也是練習弓馬刀箭的地方。所以這不可能是什麼淫樂 的地方。如果要淫樂,在皇宮內就可以,幹嘛花這麼多錢。

    騎馬打仗,在馬上砍人,是有難度的。你可以去蒙古草原試一下。你必須雙腿夾緊馬背,底盤扎牢,還要腰間有力,能夠爆發出砍人的力量才可以。

    明武宗是個愛好軍事的主,還接受過完整的儲君教育。對於指揮軍隊、上馬砍人的能力應該是都有的。但至少不如專業的軍人罷了。

  • 9 # 張細水

    明史為何錯漏百出?

    朱厚照御駕親征應州,兩方十餘萬大軍對壘。皇帝都親自上陣殺死一人,告訴你其它人幹看著,然後蒙古人被嚇死了十六人,從此五十年不敢擾邊,你信?

    劉月哲三代單傳。祖上一直是明朝的史官,北京城被滿清攻佔的時候,他的爺爺劉明理詐病自殺殉國。

    劉明理臨死的時候對兒子劉致寧、孫子劉月哲交待遺言道:“劉家打宋朝起就是史官。做史官就是要遵重歷史,記錄真實的歷史!當年蒙古人入主中原,逼著咱們四世祖劉應墉改宋史。咱們四祖只因說了一句‘頭可掉,宋史一字不能改!’蒙古人就連殺咱們劉家二十七口,四祖也不為所動,沒改宋史一字。蒙古人欽佩不以。封咱四祖為二品史官,繼續負責編纂元史。如今這滿清入關,逼我改明史。說是不按給的草略改,就滅我們劉家九族。如今之計,只有等我死了。你們就對外發喪,說我是病重不治。興許能保我劉家香火不斷。”

    劉老爺子交待遺言之前早已服毒,說完話片刻工夫就駕鶴西去。劉家人依言報於朝廷說是病重不治。不想朝廷不等老爺子過完頭七,就派人將劉致寧抓了去,逼著繼續編史。

    劉致寧被抓到史館當天晚上,咬破手指在牆壁上寫了‘頭可斷,血可流,明史一字不能改!’然後就解下腰帶上吊自盡在屋樑上。

    滿清朝廷知道劉家在史官中的口碑,仍是不死心。沒幾天又讓史館四品編修紀老夫子帶人去拿劉月哲。紀老夫子捧著聖旨跪在地上連叩響頭道:“我與劉明理同事多年。劉家三代單傳。如今世侄劉致寧已經身故。想那月哲才剛滿十歲,字都識不全如何修史?還乞大人稟明皇上收回上命!”來人冷哼道:“我是奉旨行事。莫說這劉月哲是十歲小童,那怕是尚在襁褓,也要給我抱到史館來!”

    沒奈何,紀老夫子只好命人把尚在學堂的劉月哲給領到了史館。

    劉月哲被軟禁在史館,每天學著紀老夫子他們的樣子,也裝模作樣的編起明史來。

    本來史官們沒人拿他當回事,整天只顧著哀聲嘆氣,為怎樣下筆編排前朝皇帝犯愁。

    這天紀老夫子見劉月哲一本正經的在要上交的正本上面寫寫畫畫大驚失色。

    原來這正本是要交給朝廷驗收的。平時都由紀老夫子親自拿其他史官改好的史書抄錄。也不知道怎麼被劉月哲摸到手上亂塗亂劃。

    紀老夫子訓斥完劉月哲之後,拿起正本翻看他寫的啥。劉月哲拿的這本是明武宗朱厚照篇。這小子居然寫武宗的應州大捷只殺了蒙古士兵十六人,還親自上陣砍殺了一人。這豈不是笑話?雙方軍隊十多萬,打了一天,皇帝都親自上陣殺敵了,只殺了十來人?真是小孩子家胡鬧!想武宗是何等勇武,當年御駕親征應州大捷。殺的蒙古小王子丟盔卸甲,數萬蒙古士兵命喪應州,從此蒙古人五十年不敢犯境。這樣寫不是讓後世看客笑話麼?

    紀老夫子訓斥了劉月哲一通後,讓他伸手來挨板子。小月哲把手背在身後,仰著脖子對紀老夫子道:“紀爺爺,我知道你們為了編史頭疼。若是照草略上說的寫應州大捷。武宗率七萬大軍親征,殺敵兩千勞民傷財,後世人看了史書肯定罵武宗頑劣,不顧民生社稷,枉生刀兵戰禍;但要是如我這般小兒戲言,後世人觀明史定然知道有假。待細細考證也能有機會重新給武宗正名。”

    紀老夫子聽完劉月哲一番話茅塞頓開。他和史館的一眾前朝史官為了如何斟酌詞語,既不惹怒滿人,又要維護先朝皇帝尊嚴,不使記錄與史實偏差過大。每日都要絞盡腦汁頭疼不已。如果依這小兒所寫,恰恰能讓後世人觀史生疑,待仔細考證,自會恢復諸位前朝先皇的名譽。

    有了劉月哲的這個方法,明史的編纂工作進展的很迅速。順治十五年七月,明史初版編輯完成。劉月哲因功被授任史館從六品編修。已經在史館中度過十四個年頭的劉月哲終於恢復了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弔孝周瑜時,為何沒有被江東將士殺害,真的是因為哭的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