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河南項城當下

    聖人孔子作為中國儒家的代表人物,非其他人所能及。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幾千年來長盛不衰,是因為孔子是教化民眾最廣泛思想最完善的,孔聖人是中國最早以規模化教育大眾的,號稱有三千弟子。孔子提出的仁、智、禮、儀、信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準則。一個人若做不到或違背這些最基本的準則,則和禽獸無異。

    著名大家南懷瑾先生說過,佛教如同是開雜貨店的,要什麼有什麼。道教如同是開藥店的,能治各種病。儒家如同是開糧食店的,人人都要吃飯,人人都離不開糧食。可見,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文思想對人有多麼的重要。

    放眼世界,如今孔子學院己在全界便地開花,將更廣注的教化人類。孔子文化思想將更廣泛的傳播……

  • 2 # 泰國聖物

    有意義咧。你看下晨光的金榜題名孔廟祈福文具系列,這就是給莘莘學子插上了隱形的翅膀啊,讓我們勇敢自由的飛翔。等這些孩子們金榜題名時,他們的媽咪,走到了廣場舞的操場,大聲吟誦,在你的心上,自由的飛翔。這隱形的翅膀,居然可以共享。多有意義。

  • 3 # 金剛一樣的堡壘

    9月28日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誕辰2570週年紀念日。回望兩千多年前那個風塵僕僕的背影,他依舊是我們民族精神上的導師,也是我們前進方向的引領者。

    孔子,他興私學、護周禮、為仁政、創仁說、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編《春秋》。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的言行是理想人生最高標準。

    他的思想學說構築成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筋骨,歷代統治者將他捧上神壇,以維護統治,教化世人。

    無數讀書人奉他為師為長,

    踐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古今第一聖人”

    皆是對他的頌揚。

    但是,近代以來。

    當外國長槍大炮敲開中國的大門,

    他卻在人們口中轉身成了“腐舊落後的化身”。

    他被稱作是“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

    他的學說也被誣衊成了“開歷史倒車”、只為“愚民”。

    這是何其的謬論!

    夫子的靈魂是浪漫可愛的,

    他是良師,更是一位益友。

    你能陪他“歌詠而歸”,

    你能和他“絃歌而和”,

    你能和他一起聆聽那《韶》樂仙音,

    三月不知肉味。

    當你憤怒時,他會告訴你:

    “小不忍則亂大謀。”

    當你懶惰時,他告訴你: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你懦弱時,他告訴你: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當你貧窮時,他告訴你: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在他的世界,

    “仁”為標點,“義”是墨跡,

    “忠”開段落,“信”分章節,

    杏壇的一縷春風,

    為我們勾勒夫子鮮活可愛的一生。

    孔子的故事,

    不是一個“聖人是怎麼煉成的”故事,

    而是一個平凡簡單而又可愛的人,

    為了理想在堅持自我的故事。

    當他極力讓自己不被當時的世界所改變的時候,

    他卻改變了身後千年的世界。

    《孔子紀錄片》

    著名作家、翻譯家林語堂在《孔子的智慧》中寫道:“孔子的思想不只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

    回望兩千多年前的那個風塵僕僕的背影,

    他不但是我們精神上的導師,

    也是我們前進方向的引領者。

    孔子弘毅,仁愛的思想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裡,成為華人的“文化心魂”。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儲存這些文化的烙印,代代相傳。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重溫先賢智慧·傳承中華文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從為人到處世,從交友到學習,從追求到人生,孔子都留下了諸多睿智的洞見。

    在孔子誕辰之日,和大家一起重溫這位至聖先人的思想和事蹟。

    向孔子學做人

    一、聖人的做人法則

    1、誠信:言而必有信

    2、孝道:百善孝為先

    3、悔過:知錯要悔改

    4、志向:匹夫不可奪志

    5、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寬容:是一種境界

    二、聖人的處世之道

    1、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2、善變通,不唯我獨尊

    3、道不同,不相為謀

    4、和為貴:善用和正能量來處理各種關係

    5、執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態度

    三、聖人的言行之道

    1、流言止於智者

    2、儘量不說大話,說了就要做到

    3、欲速則不達,不要貪圖小利

    4、行之以忠

    5、正人先正己

    四、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1、像水一樣多情,像山一樣無憂

    2、黃連為哨,苦中尋樂

    3、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4、快樂在於自己的選擇

    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五、修身養性,夯實做人的根基

    1、非禮勿動,給人留下好印象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4、要做所在領域內的專家

    六、德才兼備,才能贏得人心

    1、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2、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4、善於學習,等於選擇了成功

    5、活到老,學到老

    七、寧靜致遠,立大志,低調做人

    1、少說多做,低調做人

    2、持之以恆,才能有所作為

    3、要懂得靈活變通

    八、懂得內省感恩,才能無往不勝

    1、吾日三省吾身

    2、謙虛是一種美德

    3、小不忍則亂大謀

    4、不患無位,患無所立

    5、學會感恩

    向孔子學做事

    1、借傘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別人的短處和長處,不要用別人的短處來相處和考驗,否則就會友誼不長久。

    2、顏淵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著奮鬥,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3、宰我與孔子

    宰我問道孔子。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會跟著下去嗎?”

    孔子說:“為什麼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決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

    4、不失所守

    孔子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慾,飢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就是一種高貴的心。

    “至聖”,中國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標準

    “先師”,中國民族教育方針之最先啟導

    從個人品格到學識修養

    孔子都無愧於“至聖先師”的稱號

    一個樂觀的智者,一個和善的長者

    他不僅教我們如何為人如何處事

    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

    兒童表演《孔子說》

    孔子的理想

    到今天依然是我們的理想

    精神不朽/民族不老

    讓我們走到今天的

    是溫故而知新

    用傳承文化的方式

    成就有根的教育

    願孩子銘記孔子理想

    永做中華兒女

    弘揚傳統文化

  • 4 # 記錄人生658

    紀念孔子文化,對於弘揚國學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以孔子文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直延續下來,他宣揚了做人的基本道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了重要意義,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但永遠不變的就是文化傳承!

  • 5 # 淡淡一掬水

    紀念孔子可以推崇聖人。

    聖人對人類有兩重作用:可以啟迪矇昧社會,也可以控制人類社會。

    在孔子偉大思想指導下中國沒有產生宇宙大爆炸理論,中國也沒有發生汽車爆炸恐怖事件。

  • 6 # 餐霞逸客古道西風

    人類的精神文明,思想文化自古以來就形成多樣性生態,這個生態再融入當今政治社會意義劃時代,幾千年來儒家孔子學說成主旋律,我們仍然要尊孔,更要吸收多樣性政治營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目前平反孔子,把孔子學院,讓人們思想武裝重要方向,建立新的秩序和諧社會,長治久安。

  • 7 # 趙伯文41762883

    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子的儒家思想永垂不朽!他的思想流傳至今,享譽中外。給中華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

    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子的經典著作永垂不朽!無論是他編纂的《春秋》,還是他修訂的《六經》,乃至他弟子整理的《論語》,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尤其是《論語》中的許多語錄,耳熟能詳,膾炙人口。

    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子的教育理念永垂不朽!作為萬世師表,他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理念,開歷史之先河,奠教育之基礎。

    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子的深遠影響永垂不朽!他是文明的使者,他是道德的模範,他是教育的鼻祖,他是哲學的先賢。

    所以說紀念孔子意義重大。意義就在於傳承道德,傳承美德,傳承文明,振興中華!

  • 8 # 目西

    從人間的聖王到批臭批爛的孔老二,一個叫做孔丘、孔仲尼的人,在他死後的兩千多年間,被高高的捧上雲端,也被狠狠的摔進了茅房。如果孔子看到這種兩廂極端的情況或許會笑了。那些所有吹捧他挖苦他的人,都會看到這一個笑眯眯的老頭,聽到他說:“嗨呀,你們怎麼能說我是聖人呢!我只不過比你們年長几歲,多見過一些事情”;“那誰,你說我是喪家之犬麼,太對了太對了”

    歷史就是這樣,一個人一件事在流傳的過程中,慢慢的就變了,就像馬季下蛋一樣越來越離譜,越來越不可信,但是總有人會樂此不疲歡欣鼓舞的接受。少有人回去追問馬季下蛋是否合理,也少有人懷疑,告訴他馬季下了恐龍蛋的人說的是否準確!

    所以我說,至少比起那些神化和醜化孔丘的人,孔丘是高明的。 “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無論是聖人還是魔鬼,這都與孔子本人無關,只不過是後人包裝出來的形狀。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丘出生了,沿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最好是因為從那時起,中國思想開始了大爆發,在這綿延的數百年中確立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核心思想,併為之不絕源遠流長至今,那是我們的軸心時代, 後人或許應該向《茶館》中的唐鐵嘴一樣感謝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 。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習慣上稱之為“禮崩樂壞”,然而這個詞彙並不能說明當時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不堪,更好的表述應該是“軍閥混戰、兵連禍結,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那個時代,人們失去了共同遵守的次序規則,國家之間沒有了道義的準則,“禮崩樂壞”舊等級秩序的崩潰,並不能帶來底層人民向上奮發的動力,這只不過是上層的權力遊戲。決定一切的只剩下兵車的多寡,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聽起來何其豪邁,這其中的苦困,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能夠切身體會多少?

    管仲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李悝拿出他的賬本做了如下詳細的記錄: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450/1350這種比例的缺口是什麼樣的概念?那時的人能夠活著已實屬不易!再遇上我們津津樂道的軍事戰爭什麼“長平之戰”,“馬陵之戰”,人民何止生活在地獄之中!

    孔丘的先輩雖是貴族,然到他這一代已經沒落,為了生活他做過很多勞累的工作,不體面的工作,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沒有被這些苦難打敗,雖然家人沒有錢置辦學區房,送他進入一所貴族式的學校,而他沒有放棄學習,他向當時所有有名的教師求教,這些教師包括哲學家、音樂家、檔案管理員。

    雖然學了很多,找工作對他來說依然不易,他做過倉庫管理員,幫人放過羊,為了多掙一些錢,生活的更好一些,他並不覺得這些工作不體面,他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是他的個人生活,稱不上無以為生,更稱不上富裕,只不過平淡而安穩的活著。

    可是他的腦子裡,想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小確幸,他想的是這個社會如何才能進入有序而安定的狀態,每個人都能有一口飯吃,每個人都能有衣服穿。他從歷史中汲取材料,做了自認為很好的結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貫穿這一體系的就是“仁”,每一個人都做每一個人該做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對別人充滿了仁愛的心。這個世界就會再次進入有序的狀態,人民就不再因為混亂而痛苦掙扎。

    僅僅是自己想是不夠的,他要付出實踐,而自己最先能做到,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使這個想法讓更多的人知道,他開辦學堂,做了最早的義務教育普及工作,他告訴底層的人,你們不是天生應該處在這樣煉獄世界中,你們不是貴族老爺的陪葬品和所有物。

    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往往被我們解釋為處理人際關係,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在那個血緣貴族依然強勢的時代,在那個某些人生下來就是天龍人的時代,在那個某些人生下來就可以對另一些人頤指氣使甚至隨便殺戮的時代,這是一句多麼響亮的話語。

    他教了無數的學生,他走了無數的地方,他想要自己的理想,人與人之間存在溫暖,那怕只是一絲絲的溫存和敬意,但是那個時代不需要他,那個時代不需要人與人的溫存,需要的是兵車的多寡和最殘酷無情的方法。商鞅就是這樣的,他繼承了總結了那個時代所有的無情,把所有的冷酷展現出來打造出了一個強大的秦國。

    孔丘,他一生都不得志,他一生都在自己的精神家園裡孤獨的徘徊。直到他兩眼發昏,頭髮蒼白,牙齒脫落,但他沒有消沉過,因為他堅信著人世間總需要有那麼一點溫暖,就算現在無法實現,自己依然要勇往直前。

    也許孔子唯一其次痛苦流涕,是在弟子顏回去世的時候,那時無人再能理解他的想法,那意味著孔丘那個時代,在向著冷酷無情而邁進。

    如果說商鞅可以代表著社會無情的現實那麼孔丘就是人們應該懷有溫存的理想。

    羅素在他的《一個自由人崇拜》中這樣寫道

    正因為失敗,我們才匍匐臣服於邪惡,並把我們最有價值的東西作為祭品獻給莫洛克教。如果力量確實值得崇拜,那麼毋寧讓我們去崇拜 另一類人的力量:他們拒絕“認知事實”中的錯謬,因為這種謬誤使人無法認知有害的事實。 在我們所知的世界中,應當承認許多事情本應比現實更好,還應承認我們所克守的理想信念 很難成為物質領域中的現實。我們應珍藏對於真善美的尊敬之情,雖然有生之年不允許我們 切實地擁有真善美,雖然真善美全然不為渾渾噩噩的大千宇宙所認同,但還是讓我們把其珍藏於心。

    先人的一些說法和做法在今天看來毅然不再重要,但是我們卻永遠無法磨滅他們身上透漏出的身為人的光輝和榮耀,是他們給我們帶來奮勇直前的動力,看到現實的殘酷卻依然有生而為人的溫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市面上選擇一件品質上等的毛呢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