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小小1
-
2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關於語文學習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好多個了,說真的,這幾年下來之後我感覺語文這門課真心不是家長能輔導的了的!就我本人的體會就是往往我們能夠找到問題所在,但是我們卻很難找得到快速、有效的方法幫孩子提高起來。
當然,嚴格來說我是指“成績”的本身,絕大多數家長輔導語文最容易上手的就是基礎部分的知識,而這部分所謂的輔導其實更多時候就是監督、督促而已——比如說聽寫、檢查背誦等等這些基礎練習。
但是在孩子的閱讀、文學常識、寫作等方面的輔導上,多數家長並不是特別的擅長。
一般情況下我在我的回答裡都會把一些方法說的特別的具體,而且非常側重的是“習慣”的培養,這是因為一方面孩子的老師都會教他們的,所以孩子只要學習習慣好那麼自然就能學的更好,而另一方面孩子的語文素養是會隨著年齡的增值、不斷的積累而慢慢提高的,“輔導”這個東西很多時候只能做到讓孩子“瞭解”,卻很難做到讓孩子“理解”。
所以寫在我的建議之前,我還是想說句“大實話”——當你發現孩子的語文學習有困難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好打一場長期的攻堅仗的準備!因為你可能發現一年時間都不足以讓孩子成績變的優秀起來,這種情況越是孩子高年級了越是明顯。
從能做的入手,以習慣培養為主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的是幾乎任何父母只要有心去做就都能夠做好的事情,對父母的自身教授能力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要求。所以這部分內容父母能夠做到了,那麼我不能保證孩子成績一定會成為最好的,但是我一定可以保證孩子的成績會比較優秀。
重視教材學習
這點幾乎是人人都會“說”得東西,但我必須還是要特別的強調一下!
之所以我會首先說這事兒這是因為我們往往都會犯一個非常低階的錯誤——“家花不如野花香”,很多人對於自己已經用的資源、條件、資料等等不夠重視,反而總是會認為“還有更好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一些父母明明之前已經給孩子準備了各種教輔資料,而且這些教輔資料也是經過他人推薦或者精挑細選之後選擇的,但是當他們又看到有人說另外一套不錯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做出的選擇一定就是“買買買”……他們根本不考慮自己孩子已經有了很多根本做不完甚至都沒做的教輔。
同樣的情況在課外書上也是如此。
所以我想特別提醒一下諸位:學好課本或者說讓孩子跟老師好好學習是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第一步必須要做的事情。
原因有很多,我這裡只說兩個:
1、課本里的課文每一篇的設定都有其目的和意義,而且每一篇的學習都是在培養孩子的文言、文學修養的切入點;
2、所有語文學習的方法都貫穿於課文的學習,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閱讀理解還是寫作,都會貫穿其中。舉個簡單的例子,一篇寫景的課文,如果學生真的學透了,那麼他在寫寫景的作文的時候就等於已經有了一個可以直接參考的框架,從結構到修辭,從細節到意境等等等等,都是可以“拿來就用”的!而如果學生沒有好好去學,反而去上一些輔導班“重複”這種學習過程,個人認為有點得不償失了。那麼如何學習課本呢?我有如下幾個具體的且父母一定能夠做的到的建議:
一、培養孩子的預習習慣。
我不知道大家的孩子老師會提怎樣的要求,反正我孩子的老師是一直都會明確要求孩子們課前預習的。而我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一直也都會特別強調預習的重要性。
在語文的預習上我這裡有如下幾個建議:
1、熟讀課文,讀到孩子能夠流利讀完的程度,這個過程要大聲朗讀,不要趕速度。大聲朗讀是非常有助於孩子的語感培養的。
2、解決字詞問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裡的“字詞”不要僅僅侷限於課後的,要把課文中的所有字詞都搞懂。另外組詞、造句這種很多人不重視的訓練也是應該要有的,因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嘗試畫出關鍵句、找出各種描寫採用的修辭方式以及每個段落的大概意思等等。
4、作業、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背景等等相關材料的瞭解
這是我孩子的一篇詩詞課文的預習筆記,這份筆記裡除了字詞還有作者以及孩子的一些查閱資料後的小記錄。實際上孩子看到的內容遠比這些寫出來的更多,而最重要的其實不就是孩子能夠做這些事情的過程嗎?
當然了,我這已經是五年級下的課文了,因為手頭上只有這張照片,其實從一二年級開始孩子的老師就已經有這個預習的要求了,只不過當時沒有這麼複雜而已,畢竟低年級的孩子書寫等如果太多會造成比較大負擔。但是我這裡說的這個意思希望大家能夠理解,畢竟孩子總是會升到高年級的,我們不能到了那個時候再來問“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語文怎麼學?”不是嗎?
以上內容父母可以藉助教輔資料來幫助孩子去完成,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最好不要上來就把教輔書交給孩子,因為這麼點的孩子極有可能因為偷懶而只是去抄了,雖然抄一遍肯定有好處,但是畢竟這跟我們要培養好習慣是矛盾的不是嗎?
★稍微多說幾句,“預習”這個事情不要僅僅是在語文上,我認為孩子的任何學習,包括興趣班的學習都應該有這樣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是因為在我看來:當一個人在去學習一樣新的事物時候,有兩種情況是會對他帶來很負面的影響的——要麼都懂了,要麼啥也不懂。這兩種情況前者沒有耐性去聽,後者則會因為聽不懂或者聽得費力而失去興趣。因此只有當孩子的前序知識儲備(其實就是預習)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更加有代入感——比如我們按照一個比例來算的話,課前孩子已經知道了超過90%要學的內容,那麼他可能真的就對課程沒興趣了;課前孩子對要學的內容只瞭解不到20%,那麼對他來說學習這節課的時候無疑是會對他的注意力、理解力等等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極有可能就學不會了;但是如果孩子在課前已經有了60%多的基礎知識儲備,那麼這節課對他來說聽起來是不會很難的, 比較有代入感,所以學習的興趣往往也會更強!因此,預習這件事情一定要去做,不要怕自己是不是預習的多了!說真的,除非你自己就是語文老師,否則你真的做不到什麼都給孩子預習到的,這點我家已經測試過很多年了……
重視跟老師的溝通
這點也是要跟一些比較“內向”的父母們強調的。
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和在學校裡的其實往往是不同的,所以老師眼裡的孩子和我們眼裡的孩子很多時候其實是不太一樣的,而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家庭學習和學校學習應該是一體的才對,不要割裂開,這樣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而這就需要我們要跟孩子的老師保持溝通才行。
並且我們要知道,還有誰會比孩子的老師更加專業、更加知道自己孩子存在的問題呢?我們能花時間找一些都不認識自己孩子的人打聽如何幫助自己孩子的經驗, 為什麼就不能去找找相對而言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師呢?切記:家校合作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重視多讀書
讀書這種能力因為不同的孩子情況還是有區別的,比如同時二升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還停留在看漫畫的程度上,而有的孩子則已經可以開始閱讀經典了。
從理論說我們自然希望孩子早點能夠讀一些好書、經典圖書,但是這種事情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面對前者,這時候強迫他們去讀那些經典圖書,往往很容會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培養,反而導致孩子討厭讀書,把讀書當成負擔!
所以這個時候我的建議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酌情分析:
對於閱讀能力和興趣還比較初級的孩子我們可以嘗試增加親子閱讀的時間,帶著孩子去去那些經典圖書,閱讀的過程中增加一些互動比如聊聊感想,比如引申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問問孩子的感受,分角色朗讀等等,透過這樣的方式是可以提高、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而且這個過程的本身孩子也是有很大收穫的,無論是在閱讀方式上還是在知識的積累上。
而對於那些閱讀能力比較好的孩子,給他們選擇更加合適的書就非常重要了,有很多的書單是可以參考的,但是我還是建議最好能夠該孩子去書店、圖書館先去看看,一方面那裡有讀書的氛圍,另一方面孩子也容易找到自己更喜歡的書——我們可以推薦孩子去讀一些我們想讓他們讀的書,但是不要變成一種“任務”。
很多高年級的家長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了那麼多的書可是閱讀或者寫作或者兩者總是不好?
這裡的最大問題就是:
我們往往知識關注了孩子“看沒看?”,而忽略了孩子“看懂了嗎?”
我們往往知識關注了孩子“看了多少?”,而忽略了孩子“有何收穫?”
所以日常的閱讀真的不是給孩子一本書問問他讀完了沒有就完事兒了,有條件的就跟孩子一起讀,沒條件的那就鼓勵孩子講講收穫或者是複述書中的故事大概。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網上搜點“閱讀導讀”,輔助孩子更好的掌握。
重視多練筆積累素材
這部分內容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寫“日記”,能寫固然好,但是孩子實在不願意寫(其實主要是覺得沒東西可寫),可以降低點要求——寫“週記”或者“閱讀筆記”。
看情況,這事兒可以藉助老師之口來提高孩子的重視程度。
我這裡重點想說的還不是這個,而是“素材積累”。
三年級之後孩子的作文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未來拉開分值的主要就是閱讀和作文。而一篇作文好的和差的相差個十幾二十幾分都是有可能的。
孩子寫作文最大的難題其實是因為“沒東西可寫”!
換句話就是沒有素材可以用。
關於這點我只需要舉一個例子我想我們大家就都會明白了——比如我們晚上回家看到身邊路過的公交車的時候,這其實就是一個作文的素材積累機會。我曾經這麼跟孩子說過:“你看,我們晚上陪你玩到這麼晚,而這輛公交車上的阿姨她卻沒有時間配她的孩子,甚至她都沒時間陪孩子一起吃飯、一起學習,等她下班之後沒準她的孩子已經都睡著了……”我沒跟孩子去講“道理”,只是在陳述這樣的一個事實而已。然後孩子就會主動地去做對比,我記得他當時說的是“我真幸福啊!”。然後我才開始給孩子把這件事情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面去帶著她思考一下:
1、父母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他們不得不捨去陪伴的時間而去工作,雖然他們不能夠陪伴孩子,但是他們永遠愛自己的孩子;
2、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他們犧牲自己的時間,做著服務更多人的事情,所以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便利、美好,比如公交車司機、比如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
3、你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是不是應該珍惜啊?
……
結果後來孩子再寫一篇校內現場作文的時候就真的把公交司機、環衛工人寫進去了,那是一篇關於“平凡的人”一篇作文。
我想說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可能沒有能力教孩子如何去寫好一篇作文,但是我們是有能力讓孩子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這種素材的積累可以說是遍佈了我們明天的生活的,路邊上一年四季不同變化的花草樹木、每天的天氣、天空的雲朵、高樓大廈的外貌特點……可以說生活到處充滿了“素材”,而這種觀察不僅僅有利於孩子的寫作,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綜合提升。
重視國學積累
這個沒啥好講的了,這麼小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我們可能不講了,孩子也可能理解不了,但是這都沒關係,利用這些時間多儲備就對了!
找機會給孩子講講那些作者、朝代以及創作背景的故事,這些東西網上都有,而且可能還有一些影片、音訊可以參考,只要有心就都能找得到。
根據自身條件適當提前佈局我一直認為語文這種科目(當然,英語也是)不同於理科學習,理科學習存在一個“循序漸進”的問題,直觀點來說就是理科學習你要先學會A才能懂得B,然後才能開始C的學習……但是語文這種學習雖然在大的規劃上也是存在這種要求的,比如一二年級是一個要求,三四年級會提高一個,到了五六年級以及更高年級都會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它跟理科學習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幾乎是可以無視這種限制的!
單說“閱讀”這一點,只要孩子讀書比較早,讀書習慣比較好,你會發現低年級的孩子讀一些經典名著都沒太有問題的,只不過在理解上可能會比較侷限一些,但是這並不是問題,就好比我們現在去讀同樣一本書一樣,今年讀我們的收穫是這樣的,明年讀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的——我們不能因為“可能”未來讀收穫會更大而把這些事情無限推遲,只要認真地去做了,那些收穫的本身就會自然發酵,孩子會不斷地從過去積累的事物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出來。
所以在一些語文的學習上我認為是可以進行“超前教育”的!而且我認為超前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預習”……
這個過程我們可以透過下面兩種方式進行:
1、父母自學輔導
這個對於父母的要求會比較高,且“轉換效率”也會因人而異。
不過如果並不是非常緊迫的學習,比如說你現在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和寫作,那麼這件事情因為本身是一個長期的事情,而我們初期更多的是培養孩子一些好的習慣,那麼這就比較容易了。
我以寫作文為例:
我們可以這樣輔導孩,每次孩子寫作文之前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先進行題目的分析,搞清楚題目的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是什麼,然後幫助孩子一起梳理我們可以用到的素材,然後幫助孩子先進性“大綱”或者是“思維導圖”的設計,讓孩子從整體佈局上先把框架打起來,然後就某些具體描寫部分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可以透過那種順序、那些排比、比喻等等修辭來提高描寫的美感等等。
這種輔導說實話跟多的輔導的是孩子的習慣,因為我們很多父母可能自己去寫也不會寫的多麼好,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可以得到很好地鍛鍊的!
2、藉助外部資源輔導
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找個靠譜點的機構送孩子去學學。
語文的輔導機構挑選上我這裡的經驗就是一定要看老師!
因為短期內想要提高成績的可能性真的不大,更多時候孩子其實真的就是在不斷地積累而已。老師的個人水平對於孩子的學習效果會影響很大的。
一方面老師要有水平,另一方面孩子要喜歡願意跟他學,千萬不要認為只要報班就一定很快就會有效果。
理科有這個可能,但是文科真的不一定。
最後我想說的是,關於孩子學習這件事情,我們永遠都有說不完的方法、說不完的注意事項,所以再給我點時間我還能寫比上面內容更多的東西出來,但是這樣做的本身除了能給我個人做一個比較好的總結歸納以及指導我個人未來怎麼更進一步的去幫助自己孩子之外我並不認為會對大家有多少幫助——尤其是那些還沒有開始的父母們。而我們都知道父母不同、孩子不同這就決定了同樣的方法可能換一個人身上就會變得沒用,所以我最後特備要提醒的建議就是:一定要去做!因為當你去做的時候就會不斷的發現問題,而你不斷地去解決問題之後你就會發現你在輔導、幫助孩子的方法上、經驗上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因為你可以做到比任何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也就能夠給自己孩子更有針對性的指導。“陪伴教育”的根本不是我們督促孩子如何進步,而是我們陪著孩子一起進步,我們的優勢在於能夠更及時的發現問題並且有很多方法去解決問題,不去陪、不去共同成長,我們如何能夠做到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呢?您說呢?
回覆列表
我是老師,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你帶著孩子,將三年級的語文教材讀下來,不會的字查字典,記下來,這樣培養了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如果這樣做,會讀會寫的能力就有了,學其他的就容易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以適當的讓孩子看一些他感興趣的書,或者將教育部規定的小學生必讀書目中的書提前領孩子讀了,這樣就更好了。老師講的時候,孩子會,自信心自然就有了。語文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