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龍45

    一定是抗日神劇看多了,揹包加三八大蓋的日本兵,。多看老的抗日電影,或者是紀錄片就行了,。日本人的炮樓是營房,不背揹包,。別被抗日神劇騙了,樹林裡打鬼子,還扔手榴彈,中國火力遠超日本,傻編導胡砍,。

  • 2 # 王祖蔭1

    那叫被包,晚上睡覺用的。過去都有,包括國軍以及以後PLA。PLA用的是一床4斤重的棉被,計入被套,那棉胎很薄的喲。

  • 3 # 愛情分列式

    條件不允許,實力雄厚的國家軍隊當然會配備最好的裝備武器啦,未來的科技發展會實現科幻電影般的科技發展,地球會統一

  • 4 # 物語花香

    如果認為單純的被子就可以擋住子彈,很大可能是受到抗日神劇中某些劇情的影響。電視劇《戰旗》中,男主靠一條浸溼的被子抵擋住了日軍瘋狂的火力壓制,不過這一情節遭到很多觀眾的吐槽。

    不過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以當時的武器裝備水平,說不定真的打不穿浸溼的被子。對於這一問題,老兵最有發言權,看看他們怎麼說。

    根據一位參加過抗戰的老兵說,在抗戰時期間,確實發生過用浸溼的被子來擋子彈這種事。但是用的不單單是被子這麼簡單,要先把一條被子完全浸溼,披到身上,然後再披一條被子浸溼,最後在兩條被子間加上很多沙土,這樣才能起到擋子彈的效果。(蘋果手機也不一定擋得住,更何況是被子。)

    還有人為此專門做過試驗,用一條很厚的溼棉被裹在塑膠人體模特身上,用中國54手槍在15米遠的位置射擊。結果顯示,浸溼的棉被被輕易射穿,手槍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日軍的機關槍和衝鋒槍了。

  • 5 # 度度狼gg
    只有比較細心的軍迷才會發現,在抗戰劇中確實有這樣的鏡頭,鬼子步兵在發起衝鋒時會將背囊反轉置於胸前,貌似起到了一定的防彈作用,這麼做究竟有沒有效果呢?我們先看一下日軍的這款野戰裝備到底是什麼。其實用“揹著的被子”來描述是不正確的,這是日軍裝備的“昭五式”和“九九式”軍用揹包,尤其是後一種揹包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和實用的,背的東西也很雜。(長沙保衛戰劇照)跟什麼“昭五式”軍裝和軍鞋一樣,日軍的昭五式揹包也定型於1930年,早期型的製作材料中包括牛皮和一個木框,類似於在身後揹著一扇牛皮小窗戶,不過這樣的造價過於昂貴,鬼子發動戰爭後一擴軍就用不起了。 升級版的昭五式揹包去掉了木框和牛皮,開始改用全帆布製作,備包上有若干個金屬環用於調整和固定放置在背後的其他裝備,但是設計和質量都很糟糕,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固定材料後背包經常不成形,從而導致固定在上面的裝備亂七八糟,於是1939年日軍開始引進“九九式揹包”。(真實的鬼子兵揹包)九九式揹包又被稱為“章魚包”,是因為上面縫製了許多結合的帶子,用來捆束各種裝備和工具,這些帶子酷似章魚腿,遂有此名。九九式揹包用防水帆布製作,質量和實用性都還可以,裡面塞滿了日軍的襯衫、襪子、鞋油、手套、毛巾等雜物,長途行軍時還要裝入應急口糧(罐頭)等等。這些東西除了馬口鐵皮的牛肉罐頭能檔槍子之外,其他實在看不出來哪樣東西可以防彈。那麼揹包外面用“章魚腿”固定著的都有些什麼呢?主要是分趾鞋(昭五式軍靴)、飯盒、工兵鍬、雨衣、鐮刀(這個真有),而在揹包邊緣固定的一般是軍用毛毯和帳篷布,用帶子勒緊之後,就是我們在抗日神劇中經常看見鬼子身後的所謂“背囊”。因此客觀來說,日軍步兵將揹包反轉置於胸前的辦法並非完全是精神勝利法,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防彈作用,至少能減緩子彈速度從而減小傷害。(日軍野戰裝備)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起到防彈作用的絕不是揹包本身和軍用毛毯,而是包內的個別雜物和外束的飯盒、工兵鍬、軍靴、鐮刀等等硬器,這麼大一個傢伙擋在前胸,飛過來的子彈又沒長眼睛,打在這些物品上的機率還是蠻大的。不過日本軍官的“軍官揹包”則是完全用馬皮製作的,包內有不同的隔艙用來固定鉛筆、製圖裝置等,外面捆束著大衣、雨衣和毛毯等備品,可以透過四條外帶勾勒成“U型”,當然戰場上軍官揹包總歸是少數。 所以,在抗戰初期侵華日軍的官兵在背後有棕色的行軍背囊是正確的,因為揹包上確實有皮製部分,但是到了1939年以後再有皮棕色則就不嚴謹了,應該是帆布的軍綠色;同時,日本兵也不是每天都揹著這玩意滿大街跑,只是在野戰和長途行軍中才需要,而在駐地附近執勤或作戰時是完全不需要的,那不是吃飽了撐的。日軍士兵同時還裝備了“九三式背袋”和軍用挎包,也能攜帶一部分用品。(德械師的理論裝備)中國軍隊在當時也有裝備仿製德軍的軍用揹包,但問題是列裝數量太少。一時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根據經驗最多隻有第一批真正的德械部隊能夠裝備齊全,包括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二批的調整師無論是槍械還是野戰裝備,很多都是國內仿製的,礙於羸弱的國力不可能再有全套的野戰裝備,不少部隊連軍鞋都配發不齊,何況這類耗時耗錢的制式揹包呢?《長沙保衛戰》劇中的雙方士兵,都有野戰揹包出現,作為中央軍嫡系的第八軍(後來的第10軍)全套的野戰裝備令人驚訝,按照該軍屬於第九戰區直轄部隊的性質,有一定的可信度,其他雜牌軍則不可能配備了。日軍士兵仍然是棕色的揹包肯定不太準確了,如果說第一次長沙會戰的1939年還曾經存在的話,1941年下半年的後兩次長沙會戰仍然如此,那明顯就是錯誤的了,應該是帆布綠。

  • 6 # 薩沙

    呆了吧,日軍哪裡有被子。

    日軍背在後背的,只有揹包、軍用毯子、雨衣和帳篷布。

    其中軍用揹包分為好幾種,比如99式、93式、昭5式。

    雖然樣式不同,都是用防水帆布製造。

    帆布哪裡能夠防彈,一槍就射穿。

    揹包裡面主要放一些個人用品,比如牙膏、牙刷、肥皂、衣物、野戰口糧、毛巾之內,同樣不能防彈。

    至於軍用毯子,是羊毛、棉和人造纖維的混合物,薄薄一層,當然也不可能防彈。

    另外就是雨衣、帳篷布,都是布料而已。

    有意思的是,有些日軍士兵會把飯盒背在後背上。

    大家從外表來看,飯盒似乎是個沉重的鐵盒,可以防彈。其實,日軍的飯盒都是鋁製品,不是鐵也不是鋼。

    總之,日軍後背上的東西都無法防彈。

    其實,就算可以揹著一床浸透水的棉被,依靠棉花的纖維來防彈倒是有點可能。只是,棉被這點防彈能力也不足以抵抗步槍子彈的強勁穿透力。

    你得背上六七層棉被才可以,知道那個時代一床棉被浸水後有多重嗎?

  • 7 # 不正經的軍棍

    並不是被子,其實是毯子,這東西,幾乎沒防彈功效,而且,國軍也不是沒有。

    日軍在二戰期間是有背囊的,前期有錢,弄個皮質的,後期窮了,都變成帆布的了。主要是“昭五式”“九三式”“九九式”。

    日軍的背囊主要作用和現在差不多,其實就是裝一些生活用品,只不過當時戰術配件一類的東西比較少。裡面大概是一個毯子,再加上一點衣服,還有什麼雨衣帳篷布一類的,還有一些東西一起紮在上面,揹著直接走。

    這些東西呢,都不能防彈,疊加也不能防彈。其實就是士兵作戰時的一些生活用品。這些東西沒多厚,一槍打過去一樣還是直接射穿了。要是在裡面塞一塊鋼板的話,沒準有防彈功能,但是太重了。

    國軍其實也有的,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是配發的。這些其實都是各國的制式裝備,不會沒有,就連八路也有,不過就是太簡陋。

  • 8 # 大秦鐵鷹劍士

    二戰時日寇士兵背後背的包是軍用九九式揹包,裡面涵蓋了士兵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用品。九九式背囊的攜行總重為:背囊1個1.47公斤,襯衣襯褲1套1.6公斤,襪子2雙0.13公斤,工具1套0.87公斤,攜帶口糧2日份1.7公斤,雨衣1件0.9公斤,軍毯1條2.5公斤,合計總重8.4公斤。 早加上行軍時,步兵鍬 +攜行帳篷+水壺+飯盒+風鏡+手套+步槍+彈藥+綁腿+背囊 +鋼盔+急救包+刺刀 步兵帶的東西真不少,通常在野戰行軍的情況下,一個日軍士兵的負重約40斤。作戰時,日寇士兵的揹包裡就只有衣服、襪子、工具、餐具、口糧、軍毯等等,這些東西根本沒有辦法防彈;放在胸前只起心理安慰作用。

    日寇的單兵裝備比國軍強多了,只有國軍中的德械師、美械師裝備可以跟日寇一較高下,甚至還比日寇裝備好一些。八路軍、新四軍、川軍、滇軍、晉綏軍的裝備就遠不及日寇了,步槍都難以做到人手一支,更不要說裝備軍用揹包了。國軍的德械師畢竟數量太少,大部分國軍裝備都差,很難見到裝備軍用揹包的;淞滬會戰時德械師大部分戰死,南京保衛戰時國軍精銳大部分被日寇殲滅;也就是說抗戰初期裝備較好的國軍都被殲滅了,後期抗戰就很難見到配備軍用揹包的國軍了。

    一支軍隊的裝備跟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密切相關,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強國,加上掠奪中國等國的資源,他單兵裝備就比較好。中國作為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大國,工業基礎薄弱,生產力十分低下,很多裝備都要靠進口,因此要裝備數量龐大的軍隊就力不從心。抗戰時期,中國依然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各地軍閥雖然一致抗日,但是裝備、給養、軍餉、糧餉大部分還得自籌自給,國府財力有限又有所側重,無法顧及全部軍隊。刺刀這麼簡單的兵器,國軍都無法全軍列裝,主要依靠進口刺刀;國軍則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 9 # 小小嬴政

    細心的軍事迷朋友們會在看影視劇的時候發現,在不少戰爭片中都有這樣一個場景:在戰場上的一片槍林彈雨中,日軍會下意識地將身後的揹包轉過來,擋在自己的身體前,以防被子彈擊中,但幾乎難以看見中國的抗日將士這麼做。

    有人會疑問,這樣一個“被子”一樣的小小揹包能否擋得住飛來的子彈呢?接下來,我們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日軍揹包的材質以及裡面裝的物品了。

    日寇侵華的十四年間,主要使用了兩種背囊:前期的“昭五式”背囊以及中後期的“九九式”背囊。

    “昭五式” 背囊

    昭五式背囊是四四方方的,這歸因於外圍的木框架。除此之外,這種型別的背囊還以防水帆布為外圍,內部有皮革帶,所以昭五式背囊也相對笨重些。

    “九九式” 背囊

    九九式的背囊有個有趣的外號叫“章魚包”,是因為裡面有許多帆布帶子用來固定包中的物品不四處亂竄。由於沒有木板支架,且帶子的材料由皮革改為帆布,比昭五式背囊輕便了不少。據可靠資料統計,日軍包中的裝備加上章魚包的自重,一共約八公斤,還是很重的。

    無論是昭五式還是九九式背囊,裡面主要裝著的軍備物資大體是不會變的。絕大多數士兵的標配是一套襯衣襯褲、兩雙襪子、兩天的乾糧以及武器,另外,還有雨衣、毯子、水壺等物件。

    另外,特殊的兵種在此基礎上還有自己兵種的特殊裝備,如偵查兵的望遠鏡,工兵的鍬鏟,有的兵還要揹著臨時搭建帳篷的材料。

    我們看這些東西:無論是衣褲毯子,還是揹包本身都是不能擋不長眼睛的子彈的,反倒有可能是鍬鏟,水壺,飯盒等堅硬的物件有小几率可以擋住子彈。

    所以,在子彈飛來時,把揹包擋在身前也可以說是人在戰場上本能的行為,就像針尖扎到手時快速將手縮回,眼睛突然暴露在強光之下會閉眼一樣。與其說是一種反射,不如說是求生的本能。

    那麼,中國軍人為什麼沒有呢?

    正如《亮劍》等正宗抗日劇中見到的,中國士兵的揹包材料只是十分普通的帆布,揹包中背的物品也只是日常的衣服、鞋子、綁腿,揹包裡最堅硬的物品可能就是腰帶了。

    這些東西,是不可能擋住子彈的。

    所以我們在抗日劇中看到的鏡頭中,大多都是將士們躲在坡後或壕溝裡,而沒有用揹包擋子彈的行為。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我軍並不富足,軍備物資自然也不及日本先進。不僅武器落後,而且糧食短缺,條件惡劣。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取得了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粉碎日了本企圖佔領亞洲佔領世界的貪婪計劃。

    這都歸功於我們偉大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保衛我們的領土不被佔領。他們用他們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和平,我們應當珍惜當下的和平年代,為祖國效力,才能使抗日將士的亡魂得以安息!

    如果奇蹟有顏色,一定是中國紅!

  • 10 # 大風起兮偶飛揚

    題主知道一顆子彈的穿透力是多少嗎?56-1式衝鋒槍(仿製AK47)發射56式7.62mm步槍彈(低碳鋼芯),300m距離可以擊穿6mm鋼板,磚牆15釐米,土層30釐米,射擊松木板40cm。81式自動步槍同樣發射56式步槍彈但威力略大於aK47,300m可以擊穿8mm厚度軟鋼板。你提問穿透一床被子完全可以擊穿。在越南戰爭時期,越共大量裝備aK47與美軍在叢林作戰,AK47的7.62mm子彈,彈頭重存速存能強,相對於美軍裝備的M16步槍。AK47很容易貫穿樹木和石塊。你背一床被子有什麼用?以後不要說,你是日本鬼子,華人剋制力是有限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汽車的前進方向到底在哪裡?未來30年的階段我們是使用電、氫、燃油混合動力,還是單一新燃料作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