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剋勀

    導致分裂。

    多爾袞的力量不能絕對穩住局勢,和其他旗勢均力敵,不然早稱帝了!大家為了避免分裂局面,都妥協一步,輔佐順治登基。

  • 2 # 未知旅程L

    "皇太極死後實際掌權者就是多爾袞。繼承或不繼承,都沒什麼意義。但多爾袞好像沒兒子,繼承他的就不一定是福臨了!

  • 3 # 霹靂3586

    然後就和豪格,索尼,鰲拜為首的少壯派火併唄,當年多爾袞為什麼只能攝政不能登基,就是這幫人擺明了,你要登基,我們就火併的態度

  • 4 # 小南讀

    滿清在皇太極死後走進了一個十字路口,走錯一步這個新興的政權也可能也會陷入內亂之中。

    中原文明,因為歷史悠久,王朝興替之間都會總結前代得失,甚至是檢驗本朝得失,比如漢初後族外戚強大,漢武帝也飽受其害,故在定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之時考慮到劉弗陵才八歲,便將鉤弋夫人賜死,便是害怕母壯子弱。

    在立嗣方面,深受儒學影響的中原文明有其固定的一套傳統,這個傳統堅固到連貴為天子都難以打破,比如萬曆本身屬意鄭貴妃之子朱常洵,最後在大臣的不斷抗爭之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朱常洛。

    而北方遊牧民族在立嗣以及繼承方面與中原文明的差異是極大的,比如部分草原民族是兄終弟及的,而且為了保證人口,連嫂子都要繼承給叔子。滿清本身也是雜糅了草原遊牧民族以及森林民族的特色,其繼承方式也是比較簡單和粗糙。

    皇太極死的十分突然,也沒有指定繼承人,而且滿清也沒有中原比較完善的繼承製度,在這種情況下,有資格繼承的人肯定蠢蠢欲動,皇太極長子豪格以及多爾袞是最重要的競爭者。

    但是這二人的競爭還涉及了之前皇太極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透過權利鬥爭取得了汗位,但皇太極所掌控的卻是兩白旗,而八旗以黃色為尊,兩黃旗卻掌握在當時年紀尚小的多爾袞身上,皇太極為了名正言順,下令兩白旗和兩黃旗易色。

    兩白旗一下子變成了八旗之首肯定樂開懷,而原本的兩黃旗卻成了白旗,心中肯定不滿,所以在後金之時,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是有很大的矛盾的。

    如今在皇太極死了之後,兩黃旗和兩白旗又面臨同樣的問題,兩黃旗因為害怕步兩白旗的後塵,一直反對多爾袞繼位,堅定地支援豪格,而兩白旗本身就想著多爾袞繼位後能再次翻身,怎麼肯放棄這個機會。所以雙方劍拔弩張甚至到了要火拼的地步。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雙方採取了折中的方式,另立福臨為帝,而多爾袞為攝政王。

    現在我們回到原本的問題,就是如果多爾袞繼承了皇位,滿清會如何?上面我說了那麼多,大都是為了說明滿清的繼承製度,一個政權的成熟和穩定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繼承問題,如果沒有完善的繼承製度,即便這個政權十分強盛,最終也會在很短時間便分崩離析。

    一個很重要的例子便是蒙古,蒙古便是一個沒有完整的繼承製度的政權,從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的汗位之爭開始,就已經埋下了禍根,整個元朝九十年國祚,竟有十三個皇帝,而且其中忽必烈和元順帝兩人就佔了其中的六十多年。可以說元的政局其實一直很不穩定。

    拿出蒙古的例子我們來研究滿清,在皇太極死後,這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可以說如果是多爾袞繼承汗位,即便是平穩繼承,滿清的國祚不會享有276年,即便多爾袞能很好地掌握滿清的權利,但在其死後,從來就積怨極深的兩黃旗和兩白旗肯定會陷入更大地爭鬥。

    所以如果是多爾袞奪得汗位,滿清肯定會在不長的時間裡如同蒙古帝國一樣陷入分裂。

  • 5 # 仁者厚德載物

    傳說皇太極就是被多爾袞暗殺的,因為皇太極殺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篡位稱帝,是因為迷戀皇太極的莊妃,因此讓莊妃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娶了莊妃,成為皇父攝政王,是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 6 # abcdefghi98765432101

    不可能成功。

    皇太極班底不弱。

    當時的問題主要是皇太極死了,出現真空無法形成新的權力核心。

    所以只能聯合執政。

    多爾袞死後,順治也大了,其他有威脅的基本都被多爾袞生前收拾差不多。所以很輕鬆形成新的權力中心,可惜啊順治太年輕就掛了,好賴這次皇族沒啥力量干擾,要不康熙能不能順利奪得江山不好說。此後漢化之快,皇權也快速集中,剩下就很穩定的權力交接。

    滿清早期和蒙元類似,接班人問題無法透過指定模式來有效傳承。出現不穩定。

    蒙元還沒漢化,就玩散盤了。漢化力度不夠,所以接班人始終不穩定,最可怕沒形成超級皇權中心。權臣始終伴隨著元朝。

  • 7 # 歷史公元
    多爾袞死後100多年,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對多爾袞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立下這麼大的功勞,多爾袞到底為什麼不能順利當上皇帝呢?

    皇太極是在什麼時候死的?

    皇太極是什麼時候死的?大家可能都不是很關心,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發生在皇太極死後,那就是“清兵入關”。

    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整整一年以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身亡。

    沒錯,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間節點,決定著漢族與滿清、明朝與清朝的命運。

    多爾袞繼位稱帝,面臨著多少反對勢力?

    一、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的“兩黃旗”。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作為皇太極死後最年長的兒子,並且還是一個驍勇善戰的皇子,此時已經能夠與皇叔們“掰手腕”。再加上獲得了皇太極直轄的“兩黃旗”的支援,堅決反對多爾袞,雙方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是當時多爾袞稱帝最大的阻力。

    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一直與皇太極交好,雖然不會像豪格一樣與多爾袞產生正面衝突,但是對於皇太極的子嗣豪格,一直存在呵護之情。也就是說,如果多爾袞做的太過分,一定會遭到濟爾哈朗鑲藍旗的反對,甚至是投入豪格一方。

    甚至於,另立皇太極幼子為帝,也極有可能是濟爾哈朗率先提出來的。

    三、投降滿清的“漢官儒臣”。

    皇太極在位時,就已經招收了一大批明朝降將,已經有了“舊漢兵一旗”,也就是後來“三藩”的雛形。還有一大批的“漢官儒臣”,深受漢族傳統文化影響的他們,是很難接受“兄終弟及”的做法的。

    並且這些“漢奸”都是皇太極招降的,深受重用,所以他們也是多爾袞稱帝的一大阻力。

    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多爾袞真的選擇強勢篡位,憑藉多爾袞的威名和赫赫戰功,確實有可能成功。

    但是一定會造成當時的清朝分裂,清兵入關,一定會化為“夢幻泡影”,而闖王李自成、甚至“南明”都會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明朝末年,將會成為另一番局勢,甚至“三國鼎立”也有可能。

  • 8 # 有得觀史

    皇太極駕崩,沒有指定繼承人,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奪皇位。多爾袞最大優勢是能力強,皇太極時他統管六部,是大清的二號人物。豪格最大優勢他是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是把他當接班人培養的。

    皇太極把豪格當接班人培養,這實際上是有問題的。皇太極在時提出了問鼎中原計劃,以豪格的能力,沒有多爾袞支援,他是完不成任務的。而豪格和多爾袞爭皇位,最終豪格當皇帝,多爾袞是不可能支援他的。其實當時的王公大臣非常清楚,多爾袞掌權可以把大清變成大一統中原王朝,豪格掌權大清只能繼續做割據政權。

    多爾袞掌權一定能使大清問鼎中原嗎?不一定。上面我說了只是可以。下面豫有得分析一下原因。

    多爾袞和豪格爭皇位,多爾袞的支持者只有兩白旗。而豪格的支持者比較多,有皇太極掌管的兩黃旗,豪格自己掌管的正藍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還有代善的兩紅旗。軍事力量對比,多爾袞明顯不佔優勢。

    但這只是表面的,實際上濟爾哈朗和代善屬於第三方勢力,他們支援哲哲皇后的意見。皇后想立嫡子,濟爾哈朗和代善的想法是立一個小皇帝,讓能力超強的多爾袞輔政,既保證皇權穩定又可以實現大清問鼎中原的夢想,雙方意見有交集,所以成為一個陣營。

    這樣一來,多爾袞和豪格較量實際是兩白旗與兩黃旗加正藍旗的較量。多爾袞毫無優勢可言,雙方必然進行一場血戰,那樣大清國力必然受損。軍事力量受損,問鼎中原可能性就會降低。

    假如多爾袞僥倖取勝,奪得皇位,也會引起內亂。肅清豪格餘黨需要時間。代善和濟爾哈朗也不會全力支援多爾袞。多爾袞執政阻力會很大,內部還顧不過來呢,哪裡還有精力問鼎中原。結果,大清將繼續做割據政權,中國的歷史將改寫。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9 # 四川達州人

    皇太極死了之後,如果是多爾袞奪得汗位,滿清會如何?

    我的問答是,根本就不會成功。

    八旗是以實力說話。當時漢族官員基本保持沉默,不是不想支援,他們也多半支援皇子,但因為特殊身份而不敢說話,所以八旗及皇太極後宮勢力合計就是九方力量。皇太極本系兩黃旗加豪格正藍旗擁有117牛錄。他們是支援皇子(請注意,不是完全支援豪格,這個區別很大)。中立派代善兩黃旗及鑲藍旗濟爾哈朗有96牛錄,也是事實上公開傾向於皇子的。多爾袞三兄弟兩白旗98牛錄。

    在這裡,除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都是反對多爾袞當繼承人的。

    強行開戰,多爾袞沒有任何勝算。

    所以才有選福臨的建議,並立即得到大多數人支援。

  • 10 # 阿琦說歷史

    明確回答,能!

    先來看看多爾袞的“簡歷”,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清初,皇太極死後,順治登基是各方面平衡利益的結果,當時多爾袞即有繼位的可能,只是他後來以退為進,閃到後臺當起了大清實際的統治者而已。

    大清趁明末動盪至極,揮軍入關,在山海關一片石靜觀吳三桂和李自成鏖戰,最後坐收漁人之利,定鼎燕京,都是多爾袞在指揮。

    入關之後,南攻殘明,迫死李闖,西擊大西,射死獻忠,其最終指揮權都在多爾袞手中。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以為順治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明顯遜於多爾袞,說明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順治四年(1647年)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順治五年(1648年)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他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這是啥?雖然多爾袞生前並未稱帝,但卻絕對是大清當時實際的皇帝,這也導致了順治皇帝的記恨。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僅三十九歲。 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大約是要做做樣子的,畢竟是意外身亡,關於多爾袞之死我一直存疑,時當壯年,且死於意外,未必不是被人所害)。順治帝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注意,此時多爾袞是被追諡為皇帝的!雖然只有那麼幾天,而且後來居然連屍骨都無存了,這個的確有點過分了。

    說說多爾袞的身後事吧。

    多爾袞死後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後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傑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便正式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多爾袞死後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於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勳,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遲至一百年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釋出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有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算有了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首富,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