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洲軍武通訊

    謝邀,諡號中的“武”是對趙雍功績很的肯定,他推行胡服騎射,一舉將趙國國力提升至山東六國之首,軍力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比;然而“靈”是無可奈何的意思,在他執政末期,自封主父代理軍政,但是實際上他把朝政管理的一塌糊塗,以至於後來發生了沙丘之變。趙雍繼位時,趙國國力非常弱,經常受到中原大國的欺侮。還有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也時不時騷擾一下趙國,鄰境的小中山國經常進犯趙國。公元前302年趙雍頒佈政令,推行了“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趙國國力開始大幅上升。趙雍率兵攻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修築長城以抵禦胡人。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國。趙雍一生中的武略有餘然而而文韜卻不足,先說趙雍武略:

    一、趙國曾經兩次參與了"五國相王”事件,企圖稱霸中原,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使趙雍清醒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於是在戰略上做了明智的調整,他終生不再稱王。老子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趙雍非常有自知之明。

    二、對趙國的軍事進行改革,推行‘胡服騎射’技術,使趙國軍事大幅提升。就趙雍的軍事戰略而言,推行‘胡服騎射’完全符合且有利於趙國提升軍事實力,趙雍見識非凡,他的這種改革也深為後世推崇。

    三、趙雍改變戰略方向,開疆拓土。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春秋時期,各諸候國就已經開始逐鹿中原,企圖稱霸中原。然而,趙國地處偏偶之地,若想稱霸中原,它還需要面對齊,韓,魏等強國,這樣做不是明智之舉。

    趙武靈王深刻的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把戰略目光投向了諸候忽視的北方蠻夷之地,這樣做的目的:(1)解決了趙國屢受少數民族的侵擾;(2)透過征討匈奴,獲得了內蒙古南部及黃河兩岸地區,並建立了雲中,九原兩郡,並在陰山修築長城以御外敵,拓疆千里,這極大的擴充了趙國的版圖。中山國是趙國的最大隱患,北方少數民族被趙雍平定以後,趙雍將中山國滅國。

    在經歷一番征伐之後,趙國已經成為了強國,這為以後趙國成為戰國七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對外的武功方略上,趙武靈王堪稱一代雄主,但對內政的文韜上,就顯得有些不足了:一、趙雍做為趙國的改革者,在改革前,他沒有做充分的思想準備,支援他改革的人非常少。

    趙國雖偏居北方一隅,但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貴族,他們看不起北方的少數民族。趙武靈王在實行"胡服騎射‘’時,趙國的貴族非常牴觸。之所以能夠實行,靠的是他手中的王權

    二、趙雍把大部分改革都放在軍事上了,完全忽略了內政

    改革,是一件難事。如果只改革軍事,不改革內政,那麼政權很難穩定。內政的改革,說白了就是讓人們變革思想。只有思想統一了,政權自然就牢固了。

    三、趙雍立儲不當,想要奪回王權,但是卻埋下禍根

    趙武靈王特別寵愛一個名叫吳娃的王妃,吳娃為其誕下一子,名何。但是吳娃早逝,她在臨終前請求趙武靈王立公子何為儲君。武靈王感念兩人的恩愛之情,於是答應她。並廢了年長的儲君公子章立公子何為儲君。立幼廢長,是王權更迭的大忌。況公子何之才,遠不及兄長公子章。

    總結趙武靈王作為一代雄主,其武略無可厚非,但文治卻是一般,最後落得個被餓死的下場。

  • 2 # 填哥嗑歷史

    少年英主挽狂瀾,胡服騎射展雄風,一著不慎沙丘變,千載餘恨空悠悠。

    ——自賦詩一首

    在戰國中後期的歷史中,趙國是一個重量級的國家,它武功顯赫,獨自對抗強秦幾乎也不落下風。閼與之戰大敗秦軍,長平之戰,力抗秦軍主力,使秦軍消耗過半,邯鄲之戰,連同楚國,魏國大敗秦軍,在秦準備滅趙時,還大敗秦國,打的秦國將領逃亡他國。

    然而,這個時候,人們應該不會忘記,在閼與之戰八十多年以前,趙國曾經是魏國的小弟,還被魏國打的連邯鄲都丟了。而帶領趙國在短短几十年內崛起的,就是趙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靈王——趙雍了。

    趙雍,戰國時代趙國第六代國君。諡號武靈。

    在中國先秦到兩漢時代,諡號為兩個字的不少,比如秦昭襄王,秦莊襄王,漢孝文皇帝,漢孝景皇帝等等。但是一般都是溢美之詞。而“武靈”這兩個字是什麼含義呢?根據《逸周書·諡法解》:

    克定禍亂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不勤成名曰靈。亂而不損曰靈。

    總之,“武”指的是武功顯赫。這是一個褒義詞。而“靈”則是昏暗,亂政的代名詞。

    那麼,趙武靈王為何會有如此一個褒貶兼有的諡號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武靈王的“武”。

    一、穩定局勢。

    武靈王是趙肅侯的兒子。趙肅侯的一生,南征北戰,使得趙國逐漸強大起來。但也因此讓很多國家眼紅。

    公元前325年,趙肅侯去世。秦、齊、魏、楚、燕和中山六國國各發兵1萬前往趙國,表面上參加弔唁,實際上圖謀不軌。趙國,到了生死存亡時刻。

    在這個危急關頭,趙武靈王迅速進行全國總動員,命令軍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聯合南韓和宋國,牽制秦國,魏國和齊國,賄賂越王無疆,婁煩王。使得燕國,楚國注意力被轉移到越國和婁煩去了。

    接著, 趙武靈王勒令參加各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國境,否則視為侵略。只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五國見狀,打消了佔趙國便宜的念頭。

    在趙武靈王和肥義的領導下,趙國避免了一次滅頂之災。

    二、胡服騎射強趙國

    在趙國的西邊,有強大的秦國,趙國的東邊,是強大的齊國,趙國的南邊,是曾經強大的韓魏兩國,趙國的北邊,是日漸強盛的遊牧民族匈奴和婁煩。趙國的中心地帶,還有一個國中之國中山國。趙國的戰略環境可謂相當不利。

    在戰國這個大舞臺上,趙國想要擺脫這樣一種不利局面,必須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改革。由於長期與遊牧民族作戰,武靈王對遊牧民族的戰法相當熟悉。對他們的強大的騎兵作戰能力感到震撼。

    於是,趙武靈王在全趙國開展“穿胡服,學習胡人在騎射”的改革。簡稱“胡服騎射”。

    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趙武靈王還親自穿起胡服,並且在朝會上,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可見其堅定的決心。

    改革,使得趙國從一個落後捱打的國家一躍成為一個軍力強大的國家。為趙武靈王的四處征戰奠定雄厚的軍力基礎。

    三、征服中山國

    大家看看趙國的地圖,中山國就像一把匕首,插入趙國的心臟。只要趙國不拔除,隨時都有可能造成“心臟病”。

    胡服騎射的次年,趙國就對中山國發起進攻。佔領中山國的很多地方。

    接著,在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多次進攻中山國,在趙惠文王四年,趙國徹底滅亡中山國,解決掉了最大的心頭之患。

    四、拓地千里

    與其父親趙肅侯專注於中原的事務不同,趙武靈王知道中原是塊難啃的骨頭,於是把目光轉向北方。在與遊牧民族作戰過程中,趙武靈王獲得多次大勝,還趁著秦國與他國交戰,無暇顧及的時機,佔領河套地區。收服了婁煩。

    五、助燕驅齊,助秦登基。

    正在趙武靈王在趙國勵精圖治之時,趙國的鄰居,燕國發生內亂。齊軍以幫助燕國平定內亂為由,入侵併滅了燕國。

    作為老鄰居,趙國當然不願意燕國滅亡,齊國做大,更何況燕國還有一個公子職在趙國做人質。趙武靈王想擁立公子職登上王位,以此加強在燕國的影響力。

    所以,在公元前312年,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趙秦兩國派遣大軍進入燕國,齊軍敗走,燕國復國。公子職登基,成了有名的燕昭王。燕國開始逐漸穩定並強盛起來。

    但是,過了不久,秦國又亂了。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後,秦武王登基。秦武王在位三年。因為舉鼎絕臏而亡。秦國國內暗潮湧動。

    這時候,趙武靈王趁機擁立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登上秦國王位。過了一把干涉秦國內政的癮。使得秦趙兩國之間多年沒有互相征伐。睦鄰友好。

    這五點,使得趙武靈王完全配得上一個“武”字。但是由於他晚年幹了一件蠢事,不僅坑了他自己,也使得趙國差點被一分為二,更是使得自己命喪沙丘。因而,這個“武”的美稱後面又加了一個“靈”的惡諡。

    亂而不損是為“靈”

    趙武靈王為什麼會導致趙國亂起來了?

    趙武靈王對外是一位傑出的君主,對內,是一位痴情的好丈夫,好父親。

    但是,這個好丈夫,好父親也給他帶來殺身之禍。

    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很美好的夢。

    趙武靈王也不例外。

    很多個晚上,趙武靈王都夢見一位美麗的少女。趙武靈王就跟身邊的大臣說了。大臣吳廣覺得這個就是自己的女兒孟嬴。於是把孟嬴獻給了趙武靈王。(填哥覺得這趙武靈王應該是垂涎孟嬴已經很久了,故意在吳廣面前說自己有一個夢的)。

    趙武靈王對孟嬴也不錯。沒過多久,孟嬴就為趙武靈王生下兒子趙何。但是孟嬴在趙何小的時候就死了。也許是對孟嬴太過思念,也許對趙何太過疼愛。趙武靈王廢長立幼,放棄公子章,直接立趙何為王。

    不是立為儲君,而是直接立為王了。趙武靈王直接退居幕後了。當年,趙何十歲。趙武靈王四十一歲。正值壯年時期。

    但是,趙武靈王見到公子章向弟弟跪拜的時候,又覺得不爽,心想,乾脆把趙國一分為二,兄弟兩個人一人一半好了。這可真的是腦袋進水了啊。好在有很多的有識之士勸說,武靈王放棄這樣的想法。

    但是公子章本來就心存不滿。這一下子,知道父王向著自己。更是覺得無所顧忌了。所以,暗中做好兵變的準備。當然,一些明眼人早就看出形勢不對,早就做好了鎮壓叛亂的準備。

    而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又為公子章討要代地。想要趙王何封他為代王。被肥義和趙王給拒絕了。武靈王心裡鬱悶,才過了幾年,怎麼我說的話就沒有屁用了?如此下去還了得?

    於是,他心生一計,就是讓趙王何與公子章火拼,自己從中調停。自趙武靈王也真是利慾薰心了,為了自己,竟然想讓兩個兒子自相殘殺,讓趙國陷入戰火了。

    所以,趙武靈王把討封地不成的訊息告訴了公子章。公子章勃然大怒,又想著有父王的支援。所以就在沙丘宮起兵叛亂。殺死肥義。

    沙丘政變

    公子章與趙王何的衛隊展開激戰。就在這時,奉命前來勤王的公子成和李兌趕到,公子章敗退。逃往趙武靈王居住的行宮,公子成和李兌率領軍隊包圍沙丘行宮。將公子章殺死。之後,他們兩個又商量,如果讓武靈王逃脫的話,他必定秋後算賬。所以,軍隊仍然團團包圍沙丘行宮。其他的人都離開了趙武靈王。就武靈王走不了(要殺的就是他,還能讓他跑嗎)。

    沙丘宮被包圍了整整三個月,滴水不進。武靈王把鳥窩都給掏遍了。最終,被活活餓死了。而這個時候,公子成才撤了包圍,“告訴”了趙惠文王。在這三個月中沒有什麼動靜的趙惠文王來到了沙丘宮,“痛哭”了一場。

    趙武靈王的做作,把自己給弄死了。還差點讓趙國陷入內戰。給個諡號“靈”,能很好說明其後期的胡作非為。

    趙雍,一代雄主,引領趙國崛起,前半生讓趙國走向強大,後半生利令智昏,差點使得趙國陷入分裂,給他諡號“武靈”恰恰是他的矛盾的一生的寫照。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以“武”彰其功,以“靈”顯其過。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年僅15歲。這個年輕的君主還沒來得及感受國君之位來帶的喜悅,就立馬見識到了國家爭鬥當中的殘酷局面。

    《史記·趙世家》: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

    國君去世,別國派使者弔唁是很正常的,但這次來的不只使者,還有五萬大軍,顯然是想趁趙國新君初立,又是個半大孩子,以弔唁之名,行侵略之實。

    可趙國不是好欺負的,經過趙肅侯二十餘年的統治,趙國國力大大增強,雖然不可能打得過五國合力,但對付五萬聯軍還是綽綽有餘的,趙雍與大臣肥義商議後,決定採取強硬措施。

    趙雍命令趙國全境進入戒嚴狀態,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同時聯合韓、宋、越等國,攪動五國的後方;接著趙雍派人收買樓煩王,令其進攻燕國和齊國的小弟中山國,以防止出現趙國被圍毆的局面。

    做完這些後,趙雍命令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邊境,只允許使團人員進入,由趙國大臣迎接送往邯鄲。

    五國看出趙國新君不可欺,便相繼退兵,這場雷聲大雨點小的葬禮危機,就這樣結束了。但趙國的危機,遠遠沒有結束。

    此時的趙國,仍然沒有解決三家分晉的後遺症,國土頗為零散,整體被中山國從中間分割成河東、河北兩大塊,國都邯鄲難以有效控制整個國家。趙雍解決這種困局的辦法非常直接——吞併中山國,把國土連為一體。但現實很快給予躊躇滿志的趙雍當頭棒喝。

    前317年,韓趙魏聯軍攻秦,於修魚之戰慘敗,聯軍被斬首八萬;次年,秦國奪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前313年,秦國又攻下藺城,趙將趙莊被俘虜;在此期間,趙國還在長子之戰被中山國擊敗。

    連續的敗績告訴趙雍,想要實現自己的強國之志,最好還是不要樹敵太多,要廣交朋友,孤立中山國,解決掉中山國後再參與諸侯征戰。

    當魏、韓、趙、燕和中山五國相王時,其餘四國均已稱王,唯有趙雍拒絕,理由是“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就是說在趙雍的心中,趙國並沒有稱王的實力。

    其實趙國有這個實力,畢竟那個年代周天子已經完全廢了,像中山國都敢稱王,趙國有何不敢?趙雍只是想悶聲發大財,一步步斷掉中山國的後援。

    果然,中山國稱王引起了老大齊國的極大反感,我是王,你也是王,你還是我小弟不是?看我不揍扁你!

    另一邊,趙國與秦國修好結盟,當北方燕國爆發內亂,齊國大軍趁勢盡佔燕國國土時,趙國立馬聯合秦國,扶植燕國公子職繼位為燕昭王,迫使齊國撤軍,既解決了趙國北部的威脅,又給齊國找了個死敵,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齊國對趙國東部的威脅。

    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陽舉鼎,意外身死,秦國陷入內亂,趙雍再次出手,把在燕國當人質的公子稷送回秦國,公子稷成功繼位,也就是秦昭襄王。

    至此,趙雍收穫盟友兩枚,又跟魏韓聯絡了一下感情,為趙國奠定了對內改革、對外擴張的大好外交形勢。

    如此機會,趙雍自然不會放過,他立刻召集心腹大臣商議謀劃,強力推行籌劃已久的軍政改革,也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

    在改革次年,趙國就建立起一支天下絕無僅有的精銳輕騎兵,隨即向中山國發動進攻,打得中山國元氣大傷。

    之後,趙國連年進攻,連戰連捷,打得中山國連連敗退,到前299年,中山國已經名存實亡,國土盡被趙國佔領。不過趙國沒有一次吞併,而是扶持了一個傀儡為中山王,以安撫民心。三年後,趙雍見人心差不多了,傀儡中山王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式吞併中山國全境,趙國河東河北兩塊國土終於連為一體。

    經過改革和擴張,趙國已經崛起為上游強國,但趙雍還有更大的雄心,他想把那個曾屢敗趙國的虎狼之秦一併拿下,為此,他不惜化裝為使者,親身前往秦國考察地理山川,並擬定了一個從北面繞過函谷關、襲取秦國的方案。

    這個方案的關鍵在於速度,趙國騎兵大軍由新從胡人那奪來的雲中郡南下,突破秦軍防守薄弱的陝北地區,直接突進至咸陽,攻而滅之,繼而奪取關中,以秦趙兩國的地域之優,完全可以居高臨下進攻其他國家。

    為了執行這個冒險的計劃,趙雍已經提前卸任,創造了一個獨有的稱呼——主父,類似於後世的太上皇帝,雖然名義上趙國國君是他兒子趙何,但軍權還是在他手上的。

    要是趙雍只看重趙何這一個兒子也就算了,說不定趙何還會耐心地等到父親去世,可趙雍又寵愛起了另一個兒子趙章,還想讓趙章在代郡稱王。這種分置二君的做法最終釀成“沙丘之亂”,趙何的擁護者發動政變,誅殺趙章,把趙雍圍困在沙丘宮中,一代雄主,最終被活活餓死。

    趙雍去世後,群臣上諡號“武靈”,“武”肯定了趙雍在位時期對於軍事改革的貢獻和開疆拓土的功績,“靈”表明了趙雍在立儲問題上的處理不當,引發國家內亂,實屬昏聵之舉。

  • 4 # 緣奈汝賜

    這個諡號完全詮釋了武靈王前半生英明果斷,後期昏庸猶豫;

    樓主肯定也理解武靈王前期胡服騎射,改革軍隊,北擊異族,擴土千里。完全當得起“武”的評價,取開疆擴地之意;

    而後期卻在立儲問題上反覆無常,最終餓死沙丘宮。故以“靈”諡之,取不能治亂之意。

  • 5 # 知無為而有益

    歷史上趙國進行“胡服騎射”,趙國由此強盛,拓地千里而主持這次改革的趙雍,死後諡號為武靈王(“武”這個字為褒義,而“靈”這個字為貶義,東漢大文學家蔡邕在《獨斷》中解釋:“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趙武靈王這一諡號是一個譭譽參半的諡號。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形式

    趙國的北面是胡人,胡人是馬背的民族,兵民不分,遊牧生活和軍事訓練一體化,而趙國的兵種,以兵車為主,相對缺乏機動性。作戰中,由於胡人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性都很強,經常能夠取勝。

    趙武靈王想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他想透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自己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

    趙武靈王釋出命令,推行胡服騎射,任用大批出身低賤和有戎狄背景的人。當然阻力是很大的。所以說趙武靈王主動打破華夏高人一等、戎狄是下等民族傳統觀念的勇氣在當時是需要巨大勇氣的,也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改革是十分成功的,趙國的胡服騎射讓趙國拓地千里,稱雄諸侯。

    一代英主也有犯糊塗的時候,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廢長立幼造成叛亂,趙雍被包圍沙丘宮長達達三個月,在宮中找不到任何食物充飢,飢餓難耐,就掏麻雀窩捉幼雀生食充飢,真慘,最終還是餓死在沙丘宮中,可嘆,可嘆。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看樣子英雄豪傑有時也難免處理問題不當,造成不可逆轉的惡果。這也給後人許多警醒。

  • 6 # 真正鱷魚不哭

    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君主。死後諡號武靈。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

    按諡法:威強敵德曰武;威強恢遠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赴敵無避曰武。 按趙雍功業,諡“武”是沒有問題的。

    但為什麼還要加一個“靈”呢?

    “靈”屬於惡諡:不勤成名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

    因為趙武靈王廢長立幼,廢掉長子公子章,改立幼子公子何(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而且他為了專心指揮軍事,索性傳位太子,自稱趙主父(相當於掌握實權的太上皇,如乾隆)。而到晚年時,趙雍又覺得對不起長子,打算補償他,準備將趙國一分為二,分別讓兩個兒子稱王。但是即位多年的惠文王已經根基穩固,他不能接受父親的安排。而這時公子章起兵作亂,被惠文王擊敗,公子章逃入趙主父居住的沙丘宮。惠文王派大臣公子成領兵攻入沙丘宮,殺死公子章,然後將主父圍在宮內禁止出來,並且斷糧斷水,最後將主父餓死宮中。這場宮廷政變在歷史上被稱為“沙丘之亂”。

    這場動亂完全是趙武靈王主觀處置不當搞出來的,當然沒有沒有好評價,惠文王實際上是弒父,給父親加一個惡諡並不奇怪。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幾十年後,不可一世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死在沙丘宮,身後胡亥趙高李斯弄出了沙丘之變,搞垮了大秦帝國。

    再上溯更遠,據說暴君商紂王的“酒池肉林”也在沙丘,這個沙丘真乃不祥之地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種白菜選啥品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