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截止到6月5日收盤,青島海爾(600690)市值1236.55億元、格力電器(000651)市值為2854.05億元 、美的集團(000333)市值為3444.32億元。
4
回覆列表
  • 1 # 灞波兒奔WOO

    從2017年美的與格力的業績來看,格力的淨利潤略勝一籌,但是營業收入,美的差不多是格力的一倍。營業收入代表著市場份額,換言之,美的未來盈利能力遠超格力。格力是個賺錢的企業,但是卻不是個值錢的企業。格力輸在了未來。

    格力的業務單一,美的經營多元化。

    格力的營業收入主要依靠空調,在空調市場佔有率具有壟斷地位。格力在空調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導致空調淨利率比同行要高出一倍,淨利率達到15.18%。但是資本市場有個潛規則,根據公司的盈利業務進行估值,因此格力在與美的的市值就拉開了。

    美的在業績上多點開花,形成空調,小家電,機器人三大業務,佈局更完善合理。美的在2016年前後收購日本東芝和德國庫卡,這讓美的在家電行業如虎添翼,更有利於接軌2025智造戰略。這兩家公司都是因經營出現問題被美的收購的。根據最新2017年美的的財務報表,這兩家公司的營收超市場預期,可以說美的炒底成功了。

    美的在面對房地產週期更具彈性

    傳統家電行業業績隨著房地產週期波動,受困於房地產週期魔咒。房地產的火爆讓家電企業雨露均霑,但是房地產不可能永遠堅挺。格力只有空調這張王牌,空調的耐用性決定了其需求在短期內很容易到達天花板,業績經受考驗。美的的產品多樣化,各種產品需求更能應對房地產下行帶來的影響,避免業績全部押寶在單一產品上。

    格力轉型坎坷,美的智慧家居戰略可期

    格力一直想扭轉業務單一的困境,推出的小家電,手機業務並沒有受到市場的青睞。手握鉅額現金卻在多元化佈局道路上倍感無助和無力。最近格力不分紅,打算投資500億研發晶片,這讓投資者觀望情緒加劇。

    美的在收購庫卡後,人工智慧優勢有助於往智慧家居產品的開發,市場前景廣闊,打破了傳統家電企業的上限。美的戰略清晰明瞭,在人工智慧時代先發制人。

    格力已經足夠偉大,但是還是沒能擺脫傳統制造業的估值,美的已經蛻變成人工智慧家電企業。

  • 2 # 兒不孝走為上

    家天下,成了格力的文化標誌,說著說就想罵街,不要臉。

    格力隸屬於珠海國資委,董明珠只不過是個經理人而已,臭不要臉,還要罵她一句。

  • 3 # 缸比碗深

    格力在空調行業沒能做到深度挖掘,最不理解的是汽車空調系統,每年市場量有多少看看汽車產量就知道,雖說是BtoB的營銷人為因素多,但對“格力空調”植根市場別無它途。做為家用、商用空調市場裡毛利率很高的品牌,在空氣調節系統的市場需求裡空白太多,實不能稱得上又專又紅;格力主攻民用市場,在利潤追求上值得商榷!毛利率格力很高很高,但空調器做為格力產值的依賴,市場佔有率是否有待提高?市佔率的提高不單靠廣告和品質,最大可能是要犧牲點毛利率,而電商屈起的時代,格力姍姍來遲,沒有很好的利用網際網路提高效率,甚至於早期電商靠實體門店配貨;我想空調的營銷能不能產品銷售和售後服務完全分開管理?產品銷售以現有的區域銷售總代負責建設適配電商的倉庫,實現生產線–區域倉庫–使用者,進而遠期實現生產線–使用者,降低營銷費用;空調的安裝需要龐大的人力資源,怎樣才能調動積極性?無凝是去掉中間環節讓安裝師傅們多拿安裝費,怎樣才能做到多勞多得?無凝是讓安裝師傅們自已搶單,這就得用到網際網路技術來提供支援和管理。至於多元化,格力正在走一條羊腸小道爬泰山–登頂艱難!董大姐是一個持之以恆發揚光大的牛人,目前新增專案還口口聲聲自已培養人才,跨行業多元化發展只靠自已培育能行嗎?無論市場上對牛奶的輿論怎樣,靠養奶牛擠奶喝的做法是農耕文明。我對又大又強的企業運營理念不大認同,比如能生產潛艇空調系統的廠商,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它肯定很強也肯定不大。格力可拓展的空調細分市場還有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只有在行業的縱深植根,才能屹立不倒。

  • 4 # 塞班班

    格力敗在向手機、新能源擴張,擴一個死一個!沒有未來!

    美的勝在向工業智慧製造擴張,成功收購庫卡,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格力將被美的遠遠地甩在後面!

  • 5 # 藍色多瑙河

    格力電器是白色家電空調的龍頭企業,沒有集團化上市,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空調,經營單一,手機和小家電的應收比例很小,同時啟動投資晶片產業,晶片產業屬於高科技行業,投資大見效慢,公司的成本會增加的利潤會減少。

    美的集團創業於1968年,是一家以家電業為主,涉足物流等領域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企業集團,旗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四大產業集團,是中國最具規模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美的集團一直保持著健康、穩定、快速的增長。上世紀80年代平均增長速度為60%,90年代平均增長速度為50%。21世紀以來,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

    美的集團、吉利、華為的成長經歷具有共同的特點,都是在董事長的帶領下從小小型企業伴隨著中國相應產業的崛起,逐漸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格力是珠海國資委控股的企業,更多的承擔著政府的意志,成長與美的是兩條路。

    美的集團已經有了接班人(方洪波),格力電器尚沒有這方面的資訊。美的集團實際控制人、創始人何享健的兒子創辦有自己的企業~盈峰集團也已成長起來,做的很成功。

    市場給予美的集團的想象力更廣闊,認可美的的繼續成長。

  • 6 # 海豚146940410

    難道能怪手機和銀龍 ?!格力與美的原差距就有,因為國資,因為董前任的信任和董的拼搏(正能量),格力奇蹟般的飛躍了。但工業不是金融不是戲子不是網際網路,工業是個慢累積基礎的過程,炫麗的外延不能替代本質,還望格力再在本質上咬牙幹幾年。

  • 7 # 知本圈

    NM知本產融服務區有一篇文章,對此分析過,格力最近五年裡,被美的逐漸拉開差距的。主要是美的在新業務拓展上,目前比較成功,整個營收規模做大了。

    但要說格力輸了,下這個結論肯定不合適。格力的空調還是最牛的。《小家電、手機、新能源汽車都不見起色,給格力的董姐支幾招!》

    說起董姐,想必在企業圈裡漂的,不知道她的人可能並不多。

    江湖傳聞: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

    即使針對她存在各種爭議,但一項共識是,格力做到1500多億的體量,有她的一份汗馬功勞。

    不過,直到2017年,格力的營收中,空調依然佔了83%的比例。

    它並不是只做空調,這些年裡,在董姐的張羅下,早就進入了手機、電飯煲、空氣能熱水器、淨水機、空氣清淨機、壓力鍋、洗衣機、晶弘冰箱等新戰場,甚至還有專門的工業製品系列。

    據說董明珠曾經有個夢想:希望大家坐著格力造的車,打著格力的手機,控制家裡的空調溫度,享受格力帶來的美味佳餚。

    遺憾的是,除了空調業務繼續保持高歌猛進的態勢,而無論是手機、晶弘冰箱、空氣能熱水器,還是淨水機、電暖器、電飯煲等生活電器,表現都不是非常出色。

    最近面臨的一個大麻煩是,董明珠個人重磅投資的銀隆新能源,居然連續遭遇麻煩。輿論質疑聲眾多,多認為格力多元化不順、造車夢遇阻。

    一家名叫“格隆匯”的機構,在一篇文章裡甚至用了“董明珠,一個終將離去的悲情英雄”這種標題。

    那麼,董明珠苦心經營的格力帝國,到底面臨哪些問題,又如何破解,“NM知本產融服務區”今天專門為她支招。

    01

    時間推回到2015年的時候,在中山大學演講的董明珠突然宣佈,格力手機已經做出來,自己已經在使用。

    同年的5月份,格力手機投放市場,正式銷售。

    據公開資料,一代機的配置很低端,不過帶有遙控功能,可以遙控格力自家的空調。這在當時的手機市場上,還很少見。

    一年後,在“董明珠公開課”上,2代機發布,其外觀與配置受到圈內人士的認可,不過價格也漲到了3000+。定價向高階機看齊,董明珠同樣表現得自信心十足,不過賣得不溫不火。

    即便程序遠不如預想的順利,格力也未放棄手機夢,2代機之後問世的是“色界”,配置差別不大,但價格卻一如既往地傲驕,高達3200元。從網上銷量反饋來講,離一部成功的手機還有極為遙遠的距離。

    總的算下來,格力手機開售至今,已經有3年的時間。誇下海口“華為第一、格力第二”的董明珠,雖未表態放棄手機戰線,但心態平和了許多。

    做客吳曉波訪談節目時,她坦言:“你像我們手機,我覺得我現在做的很開心,很好,因為我們自己生產,我規模不大,小規模企業也能銷售掉就行了,它把自己養活就可以了。”

    口氣有些變化,很佛系,想當初,董姐可是要衝擊前幾名的。

    早年說起格力手機,可能有些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董明珠的開機簽名照,與眾不同的開機畫面。

    當時就這一做法,還曾引發爭議。可惜對手機的銷量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畢竟大多數年輕人對這種做法是不會買賬的。

    後來,格力曾在公司內部強推手機。網路上流傳出格力電器《關於使用格力手機通知》的郵件照片,內容為:根據幹部會議精神,春節後全體員工需使用格力手機,請抓緊落實。

    2017年初,董明珠曾表示,去年,公司員工每人送一臺格力手機。

    針對各種質疑,當時董明珠霸氣迴應:“我就一句話,就是強制了又怎麼樣?你是我的員工有什麼理由不用我的手機,你對自己的產品都沒有信心,憑什麼讓市場認可?”

    如今,格力手機的影響力連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都無法趕上,在一二線梯隊拿不到排名,市場認可度幾乎沒有顯著提升,不知道下一步還有怎樣的出招。

    “NM知本產融服務區”為董姐支兩招:

    1、不要僅僅依靠格力一家企業的力量造手機,多拉幾個投資大咖進來,最好是資源能夠互補的。

    華為自己在做手機,成功了,它走通了不代表其它企業都行。聯想做手機,很多年,風風雨雨,還是沒有進到前五名。小米做手機,融了幾輪資,形成了強大的團隊,並且背後有眾多投資機構加持。

    2、高階機與中端機一起做,格力的品牌效應,不足以支撐3000元以上的價位。這是純粹高階機的戰場。

    而且格力的空調痕跡太深,放到市場上,絕大部分人都非常認可格力的空調,這是好事,也帶來了衍生效應,就是提到格力,別人就會認為是做空調的,跟手機沒什麼關係。

    可以參考華為的做法,為不同檔次的手機,設定不同的子品牌名稱,同時用華為作為背書。

    2016年時,董明珠盯上了珠海銀隆。

    不過在當年10月底的臨時股東大會上,中小股東否決了格力電器對珠海銀隆的收購議案。

    隨後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她公開宣稱:今天在這裡,我還是跟大家宣佈,雖然我們沒有收購銀隆成功,但是董明珠一定要做。

    憑藉在圈內強大的人脈資源,拉來了王健林等大佬,以30億元的價格,拿下了珠海銀隆逾20%的股權。

    後來又繼續增資,以17.46%的持股比例,董明珠個人成為珠海銀隆的第二大股東。

    入股之後,董明珠全面發力銀隆,一如往昔的戰鬥力,四處為銀隆站臺,在成都、天津、蘭州、南京等全國各地建銀隆產業園,投資總額高達700億元。

    後來有訊息傳出,2017年5月,珠海銀隆籌備衝刺IPO。

    在外部擴張的同時,董明珠發起了對銀隆內部的改造。

    格力背景的員工成為多個核心業務部門分管副Quattroporte。在銀隆創始人、原董事長魏銀倉辭職後,2018年3月,格力前高層賴信華出任珠海銀隆Quattroporte。

    在2018年兩會上,董明珠接受採訪時提到:“在我看來,很多問題都是想象不到的。包括管理粗放、對品質的追求。我認為,部分汽車企業,多少存在一些問題。它對每一個部件的標準、對品質的控制的強化意識,都需要快速改變。”

    當外界普遍認為董明珠將帶著銀隆大幹一場的時候,意想不到的危機卻突然爆發,而且是連續性地爆發。

    部分園區停產、拖欠員工工資、工廠員工離職、拖欠供應商貨款等情況,先後被曝光。

    同時,董明珠引進的“格力系”管理層,以及延續自空調行業的嚴格標準,被部分供應商認為是不瞭解電動車行業。

    緊接著,被董明珠看好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再被曝光實則存在製造成本高、電池能量密度低導致體積增大等問題,已被美日淘汰。

    還有一個大的變數是,5月30日,廣東證監局披露了截至3月31日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備受關注的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公司在列。資訊顯示,2018年1月17日,其上市工作輔導狀態更新為輔導終止。

    如果單看洶湧而來的輿論資訊,不少人可能覺得銀隆可能面臨停擺的危機,真是這樣嗎?我們還是來看財報。

    格力電器4月26日披露的與銀隆公司關聯交易公告的資訊顯示:2017年,珠海銀隆營收87.52億元,淨利潤2.68億元。2016年,銀隆營收與淨利潤分別為78.98億元和8.36億元。

    截至2017年底,珠海銀隆資產總額為315.12億元,負債總額237.67億元。

    同時援引第一電動網統計資料顯示,1月至4月,銀隆旗下的珠海廣通累計新能源客車產量為878臺,位列第六。電動汽車資訊網統計的資料顯示,一季度,珠海銀隆銷量為499輛,位列第七。而2017年一季度,其銷量僅為12輛,最終全年銷量3355輛。

    “NM知本產融服務區”分析認為,在銀隆改革這件事情上,董明珠可能操之過急,動作過大,缺乏過渡期,導致眾多問題同時爆發。

    問題既然發生,必須儘快解決主要問題,包括供應商的欠款、清欠可能存在的員工工資等,同時將解決進度及時公佈媒體,避免負面輿情擴大。

    02

    在董明珠的多元化部署中,生活家電也被視為重點,推出了大松電飯煲、淨水機等產品,但是,經數年孵化,在總營收裡的比重依然不高,難當擴大格力帝國版圖的大任。

    根據2017年的資料,1500億的收入中,生活電器的收入為23億元,僅佔1.55%。

    放到其它公司身上,生活電器能做到年營收23個億,算得上一等一的好手,但對格力來講,要想同美的、海爾等同臺競技,這個數量級的收入又顯得過於單薄。

    畢竟美的小家電業務已經成功引爆,2016年該業務板塊的收入已達到432億元,遠超格力。

    2017年的變化更大,力推外延式擴張的美的,收購庫卡、東芝白電業務後,將收入分成了消費電器、暖通空調以及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等三大部分。

    其中的消費電器,包括小家電、大家電中的洗衣機與冰箱,僅這塊的營收,2017年就有987億元,增速高達30%。

    另外,機器人業務也為美的集團貢獻了270億元的收入,佔比達到12.2%。

    格力的在新戰場上的行動並不遲緩,2012年佈局冰箱,2013年推大松生活電器,勾勒的版圖也並不小,而且連董明珠親自走到一線,為產品代言,但就目前的戰果看,比美的差了不少。

    本來兩家公司前幾年的差距並不大,2015年美的收入1393億元,格力是1005億元;2016年,美的1598億元,格力1101億元。但到2017年時,差距才拉大到900多億。

    很明顯,決定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多元化是否成功。

    生活電器之外的戰場上,格力收穫也不太理想。

    截至2016年,格力在自主研發、機器人等方面累計投入40億元。然而,2016年,智慧裝備業務在格力電器的總營收中佔比僅為0.15%。

    今年初,中興危機爆發後,晶片問題受到空前關注,一向豪氣干雲的董明珠放言:哪怕投資500億,格力也要把晶片研究成功!

    其實在4月26日的時候,格力電器宣佈2017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11年來首次不分紅,其中就強調了要用於智慧裝備、智慧家電、積體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可見,格力在探索晶片技術與推進多元化戰略佈局方面,是鐵了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尋找多元化出路的過程中,雖然每次的決策失誤後,董姐都沒有氣餒,反而顯得鬥志昂揚。

    不過,董氏獨大的一言堂風格過於明顯,而格力管理層裡其它成員的存在感非常稀薄,這是董姐有必要注意的。

    老對手美的,是比較好的學習物件,老掌門何享健幾年前已充分放權,每條戰線都有高手主持。華為同樣如此,消費者業務全權交給了餘承東打理,做得風生水起。

    “NM知本產融服務區”的建議是:

    格力應該收縮戰線,砍掉一些盈利能力差,並且缺乏核心優勢的業務,重點選擇兩三條有潛力的新品類,投入核心資源予以打造。這樣的成功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對格力來講,風險會更低。

    畢竟格力掌握在手裡的現金,2017年顯示有1000多億,有這筆錢,外加上空調業務依然能夠保持幾年優勢,打贏幾場漂亮勝仗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

    NM知本產融服務區,愛和華旗下,商業財富深度分析,產融發展謀略,賦能所有在奮鬥路上的企業家與創業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價格開始回暖,玉米價格能漲到平均一元一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