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事大叔

    “慎獨”,出自 《禮記·中庸》,字意為謹慎獨處時的行為,通俗來說就是人前人後都一個樣,也可以說是修身的一種理想境界。

    我們不妨把“慎獨”二字拆開,分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1、慎

    謹慎,慎重。闡述的是古人對於為人處事最基本的紅線。古人對於規矩是非常講究的,常以守禮、守規來砥礪標榜,來作為修身養德的行為準則。慎,是一種古人自我約束,自我保護的嚴謹態度。封建社會對於人的各種品行評判的標準要求繁雜,稍有不慎,便可能遭受禮教輿論的苛責批判。所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逾矩,不放縱成為古人特別是文人賢士的普遍心態。

    2、獨

    獨處、細微處。古人崇尚君子品行,並時時刻刻對接君子言行要求。其中一條就是言行合一。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需嚴於律己,操行自守,不自欺欺人。哪怕是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矚目的場合,也要謹言慎行,保持謙謙君子的操行。

    由此可見,歷代文人學士對於“慎獨”思想倍加推崇,且受其影響頗深。曾國藩在他的『日課四條』裡,就把“慎獨”放在了第一位,而其他主敬、求仁,習勞都排在其後,足可見他的重視程度。

    個人認為,“慎獨”思想不僅是古代,其實放到現代思想品德體系來看,也是有積極的自我修養提升意義。

  • 2 # 僅此一件

    有句話叫“我最大的黑粉就是自己。”因為自律讓你對不自律的你產生厭惡。

    人一生超過60%的時間是獨處的。獨處不是封閉空間裡只有一個人就是獨處,那是閉關。學生自習,司機駕駛,車站等車,包括睡覺,都是獨處。仔細想想,人一生是很孤獨的。

    保持自覺就是自律。

    自律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人有自律意識,是天大的好事,說明人生在正規上,很難得,並不是誰都有這個意識的。

    自律和兩個方面有關。

    1.成長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都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耳濡目染,有樣學樣,生活在自律的環境中,人也容易形成自律的慣性。

    2.個人性格

    有的人天生好動,喜愛社會活動,一刻不停歇。必須與人溝通、互動,才能得到滿足。而有的人就喜歡宅在家或不與人交流。這兩種性格都和自律沒關係,但往往被混淆,這兩種人甚至前一種自律的更多。

    與自律相關的是獨立的性格和從眾的性格。人群中多數人屬於從眾型,因此其實自律也是少數人才有的德行。

    獨立的人往往自律,但並不是說獨立的人品德更好,素質更高。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一群人在等紅綠燈,等著等著沒車了,但還是紅燈,開始有人闖紅燈了,一個、兩個、三個、一群,,,只有兩個人還站在那裡,這兩個人就是自律,獨立的性格加上構建在獨立不從眾性格之上的規則意識,讓這兩個人死活不闖紅燈。

    慎獨。古人說的慎獨就是你在外面不闖紅燈,在家裡也能像外面不闖紅燈那樣遵守社會規則或以社會規則約束無人監督時的私下行為。簡言之,可以理解為人在江湖和躲進小樓,人都是表裡如一的。

    慎獨是很好的修養,主要體現在道德層面,是很高的標準,甚至可以認為是聖人的標準。對今天有一定借鑑意義。

    但很多人理解往往有偏差,曾有網友說他理解的慎獨是在大庭廣眾不會摳腳,回家也不摳腳。在哪兒摳腳都無關慎獨,這種生活行為離道德要求很遠很遠。

  • 3 # 西峰哥

    人在獨處時保持高度的自覺相當不容易,只有道德修養達到一定境界才能做到。

    在公共場合,在人群裡,女的人人淑女,男的個個紳士。為什麼會這樣?怕呀! 怕什麼?怕人言可畏呀,怕丟面子啊!

    當一個人獨處時就不一樣了,馬上原型畢露,也不用注意形象啦,想躺著就躺著,想歪著就歪著,衣服想穿就穿,不想穿就不穿,往嚴重點兒說,什麼不好的事兒都敢幹啦。總覺得沒人看見,真是這樣嗎?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出自《大學》)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德行裝不出來,也掩飾不住。別人看的一清二楚,內心啥樣,早都寫在臉上了。私下裡幹什麼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是自己欺騙自己。

    《大學》裡的另一句提到慎獨的話是這麼說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古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當今社會處處是誘惑是慾望,人心浮躁不安,凡是想有所作為的人,應該愛惜自己的身體,守護自己的品德。慎獨就更顯的重要了。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出自《中庸》)一個人的時候,就當在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中;就當自己在大殿裡;就當自己在教堂裡……小心呀! 天地鬼神都看著呢。

    慎獨兩個字,簡單理解就是獨處時要小心謹慎。其實是功夫,是道德修養到一定程度時的人生境界。

  • 4 # 值得易讀

    【論題】我認為獨處中保持自覺是非常難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在獨處中保持高度的自覺,有些時候我們並不瞭解當今社會下自己的本性,對自我認知的模糊才會在獨處中出現很多不自覺的現象,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順應自己的本性發掘問題、不斷修正不足,才能建立一種獨處中的自覺。

    接下來我們要養成一個獨處中自覺的習慣,就需要了解“慎獨”這個境界。“慎獨”是對整個學習狀態的描述(修為境界),我們可以透過“志、學、才、識、行”的來統一管理“慎獨”,並逐步實現“慎獨”這種修為境界。

    【論點】要達成"慎獨”這種境界,首先必須瞭解獨處中的個體本性、生活和學習觀念、認知的意義。才能明白當代人為什麼要追求獨處中的自覺。建立自覺以後,才能進一步的完善“慎獨”行為。

    1.

    人為什麼要求自己在獨處中保持自覺?

    首先得認識到我們在獨處的時候傾向於“休息”思想,心裡出現不被打擾,世界在我心中,不予環境衝突的意識狀態;可是我們又處在一個有溫度變化、需要吃飯、偶爾感受到痛苦的世界裡,思想追求一種安逸的狀態,想回到子宮這種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是不可能了。

    所以我們透過重新來解釋【唯意志主義】叔本華的一句話來了解我們在獨處中本性追求的是什麼

    叔本華:“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這裡的獨處並不是說我們孤單、而是在自我意志的世界裡面不斷學習和接受想象出來的外界的困難,透過不斷的“幻想”突破困難的鬥爭場景來修正自己的行為,變成一個可以自行產生自覺的“積極快樂”人。關於本性,進化和寄生的意義

    凱文·凱利《失控》中提到生物生存繁衍進化和寄生兩種狀態,進化形成多元化的生態系統,寄生則是在資源均衡環境中爆發增長,對於進化來講,生物具有主導地位,積極向上的,而寄生往往在深深海底或者其它均衡環境中產生,是一種消極的生長,但它也在在某一時間創造爆發增長,從而影響進化。

    《失控》中寫道: “不是設法創造出真正複雜的生物,而是給簡單的生物提供一個極其富饒的變異環境。”

    《失控》中這句話是描述被人類創造出來的電腦病毒,如果電腦病毒想要成為一個生物一樣繁衍,只要給它一個資源分佈的均衡器,它就會在短時間進化成一大群遞迴複製的變種,有寄生、重寄生、還有重重寄生的狀態。

    在人類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也存在積極進化的人和消極寄生的人,人在保持在獨處時候的自覺能促進積極的進化,獲得真正的積極快樂,反之可能出現消極的快樂,即寄生狀態,只能得到當前的滿足。

    在當今自然環境中,我們看到的是多元化的世界,所以進化是我們人類最主要的方式,理解為:我們本性督促我們在獨處的時候,思想保持一種自覺的積極方式才有利於進化。而另外一種寄生狀態因為追逐均衡的資源,是依賴的生存,並不適合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所以是不積極的行為,要加以防治。

    關於生活方式

    積極的快樂生活和學習

    姚明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他的偉大不僅建立了中國與美國體育文化交流的橋樑,而且他還是一個不斷尋找積極快樂的人,除了身高2.26米超級天賦,姚明還在主動尋找挑戰,在困難和壓力面前,它每時每刻都在提升自己的球商和手感,就連受傷的情況下,他每天也需要坐著投上千球。

    記得一次與湖人隊的關鍵季後賽,姚明受傷倒地,可就在回更衣室的路上,他又選擇回來繼續戰鬥,這種精神並不是一時形成的,是一種拼搏的狀態,因為他一直在尋找自己將要遇到的痛苦,不斷突破這些痛苦,從而獲取到積極的快樂,就是這樣的痛而且快樂的行為支撐他體育事業節節攀升,夢想逐一實現,並能幫助更多人完成夢想。

    其實跑步剛開始也是非常痛苦,他們也是克服痛苦的階段以後,從跑步中感受到了身體分泌的多巴胺,從而使得你的跑步產生快樂,每次壓力大的時候,就很容易從跑步中獲得快樂,減輕負擔。

    積極的快樂生活和學習是我們進化的重要一個過程。

    消極滿足的生活和學習

    在日本的“窮忙族”就是完整的寄生狀態,“窮忙族”(Working poor)一詞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用來指拼命工作仍然無法擺脫最低水準生活的人群。

    “生活拮据無樂,兩手常見空空。”是他們的現狀,“窮忙族”中有一種人比較典型,他們獨處的時候看到每天行色匆匆的上班人流,想象這些人為了每個月的工資擠公交、地鐵、捱罵等。最後錢還要交房貸或者交給房東。所以“窮忙族”認為這樣生活很不快樂。

    所以“窮忙族”們喜歡露宿街頭,餓了就去撿垃圾賣錢,每天忙到晚上換取吃的填飽肚子,不去努力,他們認為這是快樂的,沒有擁擠的快樂,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快樂。,因為只是短暫的滿足。

    同樣大家也想到2019年南韓電影《寄生蟲》,電影裡擁有“地鐵味”的一家人也是“窮忙族”的患者,這些人擁有一個共同現象:喜歡“幻想”結果,沒有去實踐過程,修正自己的思想。

    在國外就出現過類似的一種思想,稱作“犬儒主義”。他們認為一個人不需要太多東西,人可以像狗一樣人沒必要住太豪華的房子,就住在缸裡。

    當有人來看他們的時候,他會告訴你,別擋住我的Sunny就好。這就是他喜歡的原始的舒適的狀態,犬儒主義的哲學。

    消極滿足的生活和學習則是我們進化過程中需要認識到的危險。關於認知

    人在獨處的時候如果不能全面的審視自己的行為排除盲點和盲維,明確認知當前的認知深度和廣度,就不能在獨處中堅持獲得自覺的成效。

    我們都知道盲點,就是我們不知道的知識點,關於認知,我們還需要引入盲維這個概念,吳伯凡老師解釋:

    這裡說的“維度”即不是數學中的維度(維數),也不是物理學中的維度(獨立的時空座標的數目),而是哲學領域的維度,即人們觀察、思考與表述某事物的“思維角度”,簡稱“維度”。

    例如,找物件,有人注重長相,身高,體重,這是審美維度;有車,有房,有存款,這是生存維度;看學歷,挑工作,觀人脈,這是成長維度。維度之間沒有對錯,但對不同人的需求和認知,維度是有高低之分的,比如所謂的“外貌協會”就是把審美維度看得很高。

    然而,比高低之分更重要的是知道與不知道的區別,也就是被形容成“不盲”與“盲”的區別。因此,認知維度就是認識和理解某一事物的思維角度。於是,“盲維”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在認知的角度上我們要掃除盲點、盲維,這也是獨處中能夠自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本節結論】生物的多元化使得我們的世界多姿多彩,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也依賴多元化的基礎,更要防止病毒式的寄生狀態,所以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在獨處中積極的自覺。

    很多事情不是透過想象就能完成自覺的行為,而是透過對自我的本性進化的瞭解,尋找發掘積極快樂力量,才能在獨處中建立高度自覺。

    2.如何能一直堅持在獨處中的高度自覺呢?

    我們要養成獨處中的高度自覺的習慣,就需要把“慎獨”這個詞單獨拿出來了作為修行目標,慎獨是儒家重要理念,個人道德修養的境界。

    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清末曾國藩著名的“日課四條”就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之中,慎獨是根本,其他三條是枝葉。

    歷史長河中多次被提及並且最佳化的這個“慎獨”,其實就是人們追求的生命的修養。

    修得“慎獨”者,心則安。這件事對誰都不重要,對自己最重要,強調了自我修養的重要性。

    那麼如何完成慎獨這個修養的目標呢?

    慎獨是個終生學習的目標,當前環境中我們一直強調這個概念,而並沒有按照當代社會的管理辦法來分解它,應用它。

    我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整套系統來支援它,首先我們要知道慎獨並不是過程,而是一個行為境界。具體怎麼做,則是需要透過把每個學習的點都總結出來,並結合個人進行理論綜合。

    因此我把慎獨管理過程分為ASWIA迴圈:志向(Ambition)、學習(Studies)、才識(Wisdom)、識別(Identification)、行動( Action)。

    迴圈解釋:

    透過明確志向,確定學習的目標,在不斷靜思總結中增長自己在某一領域的才幹,直到可以識別出對自己有用和重要事情,把它提煉出來去實踐;

    在實踐的過程中也要找到最初的志向不斷對比,用於確定志向的方向有沒有偏離,在不斷迴圈過程中提煉志向,直到成為一個人一生的願景,聯合透過學習到實踐過程中提煉出自我個性文化,一起應用實際生活中,並分享給需要它的人,達成共贏。

    【志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兩漢)諸葛亮的《誡子書》

    不學習無法增加自己的才識,不立志苦讀無法成就自己的學問。

    志向這裡引用了《誡子書》的意義在於,平時我們沒有空出很多時間給自己立志向,也耽誤教導孩子,所以希望透過這段話提醒我們,慎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立志向,並有利於我們去傳導和教導孩子使用這個志向。

    【學習】:學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之。——(明)許學夷

    強調做學問的人見識第一,以才華作為輔佐。我們學習,一定要擁有能解決問題的大學問,學的是深厚的閱歷和見識,才能輔助天賦成長。

    這裡強調做學問的人見識第一,以才華作為輔佐。也就是在我們想要透過學習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增加自己的見識,很多體育運動員有很高的天賦,他們要透過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和增加閱歷,才能完成最終的目標。

    【才識】:胸中有一個見識,則不惑於紛雜之說;有一段道理,則不撓於鄙俗之見。——(明)呂坤

    強調胸中要有自己的見識,那麼就不會被紛雜的學說迷惑;心中有道理,就不會被鄙俗的見解矇蔽。

    這裡的才識講到的就是我們不斷成長的認知,堅持自己內心原則,這裡的才識是我們在慎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層面,也是決定我們的思考維度。總結兩個因素把控才識“正能量”“共贏、利人利己”。

    遇到任何問題能在心中對著問題保持直接的尊敬就是賦予它的正面,並逐步的發掘可以產生共贏的一面。

    【識別】: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則識見自別。——(明)呂坤

    是說要成就天下的大功績,眼界一定要大,眼界大見識就會有別於常人。

    這裡的識別當成整個迴圈中糾正的環節,為了多維度看待事情,所以要求慎獨就必須要有大的眼界。

    【行動】:知之愈明,則行乏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宋)朱熹

    說道理懂得越明白,那麼行動就越堅定;行動越堅定,那麼道理就會懂得越明白

    行動就是不斷在識別中實踐,讓實踐說服自己記住這些事情,從而達到獨處時候能夠馬上記憶起來相關事件,得以規劃應用到督促自己的言行舉止。

    【如何堅持在獨處中的高度自覺的總結】:把“慎獨”的境界當成修養境界,不僅僅要理解慎獨帶給我們的意義,更重要不斷學習過程中,突破苦難,更替我們對外界和對自我的認知,從而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就如我們鍛鍊身體要求我們四肢的協調一樣,每個肢體接收大腦指令之後都要按照各自的狀態完成指令,再返回給大腦,大腦透過對比正確的動作予以認可。

    【本文總結】透過慎獨達成自我思想和外界思想的共贏

    通過了解為什麼需要在獨處中保持自覺,讓我們理解了慎獨的意義,掌握這塊道德的試金石,從而使得自己在這個社會競爭中找到自我成長的方向,不再抱怨,積極向上,解決一些棘手問題上更容易找到利人利己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相非同步發電機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