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邁克爾但不是喬丹
-
2 #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是我
中秋節的由來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是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
3 # 梓恩275
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於農曆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中秋節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中秋節的習俗共同之處不外乎: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月光馬兒、兔兒爺、中秋宴俗、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中秋博餅、祭月燒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橋等等。
-
4 # 大寶哈哈哈1998
首先祝大家中秋節快樂中秋節的叫法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最早說到“中秋”一詞,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關於起源,有一種說法,據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另一種說法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 關於中秋的傳說之一,就是眾所周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這件事讓后羿知道了,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后羿因此深受人民的愛戴。後來,后羿娶了嫦娥,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被可惡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外出,蓬蒙就藉此機會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無奈,只好將藥吞下,她立刻飄出門外,飛上了月宮。后羿知道後,痛苦不已,只好遙祭月宮中的妻子,百姓知道後,也共同為嫦娥祈求平安。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zhuo)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關於中秋的古詩詞下面,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
5 # 直播新鄉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
6 # 寨水一方961
我爸說:中秋月圓時,是中興地下黨對日本侵略者的反擊行動日,指定那天動手,月餅就是藏情報的包裝,餅裡面有情報,(一張小紙條),寫什麼不太清楚。
-
7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從嫦娥奔月到玄宗漫遊月宮,關於這些中秋節的故事,你聽說過幾個?
中秋節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自打剛剛“誕生”之際便產生了無數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最熟悉的估計就是嫦娥奔月,吳剛伐樹之類的了,那接下來老梁就盤點一些中秋節的小故事,你看看你聽過幾個呢?
一、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嫦娥奔月的版本有很多,有的說是嫦娥太貪心,有的說嫦娥被人威脅之下,被逼無奈才吞下仙藥。反正不管是怎麼說,嫦娥還是奔月了,但是同時她極其不捨得自己的丈夫后羿,於是就飛到了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面。
而後羿發現老婆不見之後,就抬頭看,發現當晚的月亮又大又圓,而且彷彿有一位仙女在上面跳舞,而看那模樣跟自己的妻子一模一樣,於是便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
而當地百姓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自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二、玉兔搗藥相傳嫦娥在自己飛天之際,感覺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輕,慌忙之下就抱起了身邊的一隻兔子,可惜沒有用,最後還是抱著兔子一起飛昇了,這便是後來的玉兔。
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於是就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而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就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了。
三、玄宗漫遊月宮傳說唐玄宗和申天師等人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的念頭。於是申天師做法,幾人一起平步青雲,開始了漫遊月宮之旅!可是月宮門前守衛森嚴,沒辦法進去一觀,更沒辦法去看看嫦娥了,便只能在月宮遙望長安。
就在此時,忽聞仙聲陣陣,而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日後玄宗回憶起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於是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一首舞曲,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四,月餅起義相傳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在當時,中原百姓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於是紛紛起義反元。在當時朱元璋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朱元璋便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是當時的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於是大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於是很快,朱元璋大將徐達便攻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們殺豬宰羊,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這“月餅”的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
8 # 閆鳳翥
中秋二字最早出現在《周禮》
一種說法是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一些祭祀活動。“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禮記》)夕月代表的就是月亮,春秋時期,帝王們就開始祭拜月亮,後來達官貴族,文人儒士紛紛效仿,漸漸傳到民間。
另一種說法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有關,八月中旬,農作物成熟豐收,農民為了表達喜悅,以此來慶祝豐收,就把“中秋”這天當做節日,八月是秋天中間那個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間的那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用來慶祝豐收的日子,並作為習俗保留了下來。
-
9 # 微笑掩飾不住的悲傷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中秋節。中秋節這天,有拜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其實在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便形成了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至明清時,中秋節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中秋節還是闔家團圓的重要節日。其影響力已經波及到了東南亞、日本等其他國家。2006年,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0 # 農人部落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當然這是史書記載,我認為月是故鄉明,在外工作學習的家人能夠在這個時候回趟家看看老人吃頓團圓飯那才是中秋節最好體現。
-
11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謝謝悟空。中秋快樂!中秋節與兩個因素有關聯,時間膠囊和月桂女神餅餅。時間膠囊是八月月圓之夜。月桂女神餅餅,是人們群眾的眼光高,口福享。在古代中國,有各類祭祀節日,例如祭端午、祭上巳、祭蠟、祭中元、祭等(不按時間分先後,因為不是同一個族群祭祀同一位神靈)。只是隨著社會進步,中國文化不斷統一,民族聚居區從零散居住不斷統一到都市聚居區域。節日祭祀漸漸形成習慣,有了固定週期和規格儀式等,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多姿,儀式越來越多樣化。節日祭祀根源在於食物材料及其象徵意義。從中秋節吃的月餅餡料來看,無論是廣式月餅,還是北京月餅,都以五仁月餅、豆沙月餅為主。五仁,象徵五穀豐登。豆沙,象徵歲歲平安月月紅。吃著月餅懷念月神,是希望自己像神仙姐姐那樣長生不老。在過去,有詩人慨嘆“月朗星稀,烏鵲南飛”,明顯的鄉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疑是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明顯的無聊。鳳凰傳奇的歌飛過來,“我在遙望,月亮之上”,明顯的追求。無論是鄉愁還是追求,都是從生活習慣,上升到生活熱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新的嚮往。那麼,睹月思人,拜月與思歸有關係。當年明月在,彩雲歸期可愆期?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的心裡全是溝渠。
《題環形山》
月兒彎彎照九州,
照來找去全是愁。
愴然涕下月餅胖,
誰他媽的還敢瞅。
因為不可能長命,所以遷就於中秋
(肅殺的秋風莫把我帶走)。
因為不是一家人,所以託福於中秋
(秋風落葉歸根,請帶來她的訊息)。
-
12 # 野草3
這是雪山精靈在夢裡給我講的故事,100萬年長江中游楚人的故事,吳剛和嫦娥的故事。
在人類早期文明中,最重要的有上天、祖先、太陽、月亮和人自己,於是有了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和年節。 元宵節是獻給天的,清明節是獻給祖先的,端陽節是獻給太陽的,中秋節是祭祀月亮的,年節是慶祝人類繁殖的。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秋中第二月叫仲秋。以長江流域為中心,從黃河流域到恆河流域,孟秋是從炎熱夏天到涼爽的秋天的過渡期。時至中秋,天氣就真正感覺涼爽了,更加關鍵的是,不會再有大的自然災害,一年一度辛勤勞動換來的收穫也已經基本確定了。也就是說,豐收在望了。所以,中秋節也是豐收節。
不過, 豐收在望並不意味著五穀歸倉。人們相信,萬物的生長靠太陽,而果實豐滿要靠月亮。陰陽和諧才能真正五穀豐登。於是,大家就把中秋節確定為祭祀月亮的節日,祭品就是月餅。 一般月餅要用新谷來做。這是穀物只有八分熟,這麼做,一是向月亮表示敬意,把收穫的第一把果實獻給她。二是讓月亮神嚐嚐,果實只有八成熟呢,還不夠飽滿,請月亮在護佑一段時間。由於時間匆忙,相比其他節日的祭品,中秋節月餅製作的都不夠精細,很多部落還故意做得半生不熟,把整個的沒有加工的果實放在月餅中心做餡兒,或者把沒有碾碎的穀物和果仁放進去,要咯吱月神的牙,以便向月亮傳達準確的資訊。
端陽節要喝酒,特別是雄黃酒,而中秋節不喝酒,只能喝茶,因為人們擔心月亮神喝了酒就嘗不出月餅的生味道了。
中秋時分,那些乘夏天五穀生長相對農閒的空隙外出做點生意和學習見世面的人們也陸陸續續回來了。畢竟,以農為主的社會,秋收做不好,冬天和春天就得餓肚子了。因此,中秋節也是夫妻團圓節,閤家團圓的節日。 中秋節後,華夏大地才慢慢正式進入秋收季節。
關於中秋佳節不喝酒,《盤古史詩》歌手告訴我們,在100多萬年前廣漢王朝,吳剛追嫦娥去了月亮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吳剛和他妻子嫦娥的尊敬,中秋祭祀月亮的時候不喝酒。大家都知道,吳剛和嫦娥的浪漫愛情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堅持下來了,可最後因為夜郎國武士喝桂花酒生事,殺了嫦娥少女時代的朋友伯陵。嫦娥認為是作為國王的吳剛指使所為,導致夫妻關係逐漸疏遠,冷漠,最後嫦娥離家出走,去到了寒冷的月宮。 為了紀念人間的生活和愛情,嫦娥依然按照漢廣帝國王國宮殿廣漢宮稱呼自己的月宮。人們中秋夜裡仰望月亮,秋風起,頓感涼意,也就叫月宮為廣寒宮。
楚文化的人們願意相信這個說法,特別是每個家庭的妻子和母親更加願意相信這個解釋。只有她們心裡明白,男人們嗜酒在昏昏沉沉中耽誤多少事情,給她們增添了多少傷害。 千萬年來,文人騷客們中秋賞閱賦詩不知道多少,極少談酒。因此,很多時候,人們也把中秋節當作禁酒日。當然,吳剛怕男人們說他連累了大家,連酒都喝不成了,就說夜郎國武士殺伯陵不是酒鬧的,是桂花鬧的。為了向嫦娥表心意,就拿起斧子砍桂樹,這就有了吳剛伐桂的故事。
至於吳剛和嫦娥的愛情故事,太長太複雜,有興趣的就去看史詩吧。前面這段文章應該把中秋節的真正來歷已經講清楚了。
回覆列表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中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真正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還有一個說法是慶祝農作物的成熟 。
有的說法是中秋的起源來自於農業生產,秋字的意思為“莊稼成熟曰秋”,農曆八月為秋季的中間,而十五又是一個月的中間,農民為了慶祝農作物的成熟,因此在這一天會加以慶祝,流傳至今成為重要節日。
中秋節作為中國的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象徵著團圓,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還有一個月餅的來源是與與朱元璋與起義 關。有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關於中秋的詩詞歌賦。 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九齡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明朝 · 文徵明 陳著的“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痴頑。見多番。”等都是描寫中秋情思樂團圓的心意。體現了古人對月亮,對中秋的一種獨特情感。
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