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芳草連天綠

    趙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_圖​

    在清代,有個時期叫乾嘉時期,因為文字獄盛行的緣故,無數文人噤若寒蟬,不敢發聲,索性就一頭扎進故紙堆裡,做起考據的功夫。於是,這個時候,考據學隆盛一時。如趙翼的《廿二史札記》、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還有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號稱乾嘉三大考史名著。此外,日本漢史學家曾投票推選趙翼為中國史學十傑之一。如果你認為他僅僅是個詩人,史學家,那就錯了,他可謂是多才多藝。此外,趙翼當時的職務是軍機章京,在軍機處供職,不懂軍事豈不是個笑話。沒錯,軍機章京相當於參謀一類的官職,謀劃軍事是其分內之事。

    事實上,趙翼經常出謀獻策,乾隆時期的很多戰爭,他都參與過的。比如他曾經輔佐傅恆經略徵緬之役以及幫助浙閩總督李侍堯平定臺灣林爽文事變,在這些戰役中,他都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不僅如此,軍事理論修養也不錯,他還編寫過《皇朝武功紀盛》。很多人認為這只不過是歌功頌德之作,並無可取之處。可是別忘了,後來魏源在鴉片戰爭之後,之所以能夠寫成《聖武記》,就是在書名和內容上蹈襲了趙翼的《皇朝武功紀盛》,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皆是透過軍事史研究為現實服務。如此,可見此人確實是有真才實學之人,那麼為何沒有中狀元呢?

    原來是這樣,當時的趙翼在軍機處供職,此前,三鼎甲多出于軍機處。因此,乾隆皇帝這年有意不讓軍機處出身的人高中狀元。這一年是辛巳年,皇太后正直六十萬壽,於是龍顏大悅,賞開恩科,給天下舉子一次額外的機會。同時也有乘機彰顯西征告捷之後,偃武修文之意,以彰顯自己文治武功皆獲得巨大成就。於是 ,在這千載難逢之機,趙翼自然是技癢難耐,躍躍欲試。由於他的聲名早已在外,因此成為奪魁呼聲最高的舉子,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但是,現實總是事與願違。“隔歲庚辰科狀元畢秋帆、榜眼諸桐嶼,皆軍機中書,故蜚語上聞,有歷科鼎甲皆為軍機所佔之說。及會試榜發,趙甌北又以軍機中書得雋,傅文忠為趙危之,語趙不必更望大魁。”沒想到,軍機處的身份,竟然成為了趙翼的負資產,限制了他的進步。可是趙翼就這樣認命了嗎?不,如果認命,就不是趙翼了。他還是決定與天鬥,希望憑藉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首先,他在考場上,變換了原來的書寫字型及字跡,除了他,絕對沒有第二個人認出來,可見他的書法水平之高。其次,他平時的文風異常雄勁,帶有強烈的個人特徵,讓人一看就覺得是趙翼寫的。這個時候,他又換了另一種文風,以期混水摸魚,沒想到竟然成功了,考官硬是沒有看出來。當時考官早就知道乾隆皇帝的想法了,因此小心翼翼地分辨趙翼的試卷,絕對不能讓他中狀元。應此,當看到一份眾人交口稱讚的文章時,怎麼看都不是趙翼的風格,因此眾考官會心一笑,決定將這份試卷定為一甲第一名。當他們開啟試卷時 驚呆了,什麼?竟然是趙翼。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怕什麼來什麼。

    於是,他們把情況彙報到乾隆皇帝那裡。乾隆皇帝一看,這好辦,陝西不是很多年沒出過狀元了嗎,那就把趙翼和陝西考生互易名次吧。眾人一看,這次陝西有一個考生叫王傑,陝西韓成人,位列第三。於是就這樣,趙翼由狀元變成了探花。

    成為了探花之後,趙翼一直耿耿於懷。在多處反覆申訴,自己並非文采不足而錯失狀元,而是自己江南籍貫和軍機章京的特殊身份導致。正如項羽臨終前所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於是,此後的趙翼,潛心於學術,以期透過立言來獲得不朽。他在《廿二史札記》中,試圖以“天”、“氣運”和“勢”幾個概念解釋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既是源於他對歷史興亡的認識,也是基於他個人真實經歷的體驗。這部歷史鉅著堪比司馬遷的《史記》, 想當初,司馬遷也是因為遭受腐刑的緣故,心有一腔悲憤無處宣洩,所以寄託於創作,最終名留青史。

    就這樣,造化弄人,本該是狀元的他,最終只得了個探花。一直耿耿於懷,將滿腔熱情投入創作中,不僅寫出來了《廿二史札記》這樣的史學著作,還寫出了大量的詩歌,直到今天,依然存世5000首。此外,還有一種讀書筆記,即專關於詩詞的“詩話”或“詞話”,例如他的《甌北詩話》。後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就是承襲了這一傳統。

  • 2 # 河北小夥遊天下

    對趙翼來說,考取狀元雖非探囊取物那麼容易,但只要發揮正常,奪冠機率還是相當大的。這一點,不僅趙翼本人充滿自信,而且凡是熟識瞭解他的人,幾乎都這麼認為,否則傅恆就不會如此勸他了。原來趙翼考八股文雖然不是十分在行,考時務策卻是他的長項,具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清朝會試考八股文,殿試考時務策)。現在既然幸運地通過了會試,在接下來的殿試中,他獲勝的希望自然非常大了。對於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趙翼怎麼捨得放棄,將其拱手讓給別人呢?

    當年皇帝欽定的九個殿試讀卷官中,至少有兩個是軍機大臣,他們分別是劉統勳和劉綸。趙翼知道,為了避嫌,在確定殿試成績排名時,自己即使考得再好,二劉也不會把他排進前十名,更不可能位列一甲。也就是說,趙翼的內閣中書和軍機章京這一雙料秘書身份,將是他奪取狀元的最大障礙!

    為了瞞過所有讀卷官的眼睛,殿試時趙翼可謂用盡了心思:平時他寫石庵體,大家都認識他的字,這回特意改用歐體;平時他寫文章大開大合,揮灑自如,這回寫得環環緊扣,十分嚴謹。也就是說,為了防止自己成為讀卷官避嫌的犧牲品,這次殿試考試時,趙翼故意改變了字型和文風,可見他的奪冠願望是多麼強烈!

    常州趙翼故居

    成功瞞過了讀卷官的眼睛

    九個讀卷官的評卷結果出來後,在確定排名過程中,趙翼果然成了重點防範物件!

    清朝殿試閱卷辦法是:將全部試卷平均分給每位讀卷官,各自先閱自己所分之卷,然後互相輪看。讀卷官認為水平高的試卷,就在貼在卷面上的紙條上畫個圈。最終成績核定一般推首席讀卷官進行,其他人參加意見。如無特殊情況,一般都是得圈越多的試卷,排名越靠前。排名確定後,再將前十名試卷上報到皇帝那裡,由聖上欽點狀元。

    當年的首席讀卷官雖是劉統勳,但另一位讀卷官劉綸既是軍機大臣,又是趙翼的常州老鄉,為了避禍,他最怕趙翼的試卷列進一甲,於是排名過程中反覆查看了全部二百一十七份試卷,非要找出趙翼的卷子並將其剔除前十名不可,這樣彼此就不會有任何牽連了。可他哪裡知道趙翼早有防範呢?所以任他如何尋找,也甄別不了哪張卷子是趙翼的。苦惱之餘,劉綸只好退而求其次,重點盯住那份得了九個圈的卷子不放,似乎不從中找出趙翼的某些特徵就不罷休。這是二百一十七份卷子中唯一的滿分卷,自是天經地義第一名。劉綸反覆驗看之後,雖然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但最終還是懷疑這份卷子就是趙翼的,於是鄭重希望劉統勳能夠重新考慮排名。

    劉統勳復讀之後,大笑說:“這卷子我早留心了,不是趙翼的。他的字燒成灰我都認得,怎麼會是他的?”劉統勳有如此自信,是因為趙翼初到北京時,曾在劉統勳家裡住過較長時間並協助其纂修史書,趙翼當時因為喜愛劉統勳兒子劉墉(字崇如,號石庵)的書法,所以後來寫字都學劉墉的,劉統勳對趙翼的字型自然再熟悉不過。

    劉綸又說:“這就奇怪了。趙翼是不是改變字型了?我們再讀文章,字型可改,文風改不了。”

    對這個提醒,劉統勳果然十分重視,就又認真讀了這篇文章,然後不無遺憾地說:“趙翼平時寫文章縱橫捭闔,無拘無束,這卷子的內容十分嚴謹,更不像他的。”

    劉綸雖不敢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但心裡最終還是懷疑這卷子就是趙翼的。(《清稗類鈔·考試類》)

    趙翼的卷子深藏不露,無形無跡,名單卻不能不排,怎麼辦?劉統勳不愧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政治家,他很快就有辦法了。

    原來本科殿試九個讀卷官中,有一個人的身份極其特殊,他就是滿族將軍兆惠。兆惠是武將,又不識漢字,怎麼當上讀卷官了呢?原來這個兆惠屢次率軍西征,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回部貴族的叛亂,為捍衛西北邊境、維護國家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此,兆惠率西征軍凱旋時,乾隆不僅親臨良鄉,“於城南行郊勞禮”,(《清史稿·兆惠傳》)而且在後來不斷給他各種獎勵和加官晉爵。這一年殿試,乾隆又特命兆惠為讀卷大臣,以示對他特別恩寵。兆惠說他不懂漢文,這些進士的卷子他讀不了。乾隆說沒有關係,卷子上有各位大臣的畫圈,圈多的卷子就是好卷子,你只要讀圈就行了。兆惠的讀卷官職務,就是這樣來的。

    劉統勳心想:讓兆惠出面排這個名單,既能規避嫌疑,又能給兆惠面子,可謂一石二鳥,是天大的好事兒。兆惠也不推辭,當即按照乾隆教給他的方法,以圈多圈少為依據,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前十名排出來了。

    聰明的讀者肯定已經猜到,那份唯一有九個圈的卷子,就是趙翼的。

    趙翼的苦心沒有白費,他終於逃過了讀卷官的審查,如願以償得了第一,就差皇帝最後欽定了。

    可他最終還是與狀元擦肩而過。

    人算不如天算

    據《清史稿·王傑傳》等官方文獻資料記載,趙翼最終丟掉狀元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乾隆搞地域平衡、突出西部地位。

    乾隆花了近五個小時,才閱完前十名考生的試卷。他雖然基本認同這個排名,但也覺得有不足的地方,就是排名第一的趙翼和排名第二的胡高望(浙江仁和人)都是江浙人,而本朝舉辦科舉考試以來,江浙地區的讀書人得狀元很不少了,西部地區卻十分罕見,有的省份甚至一個都沒有,如果能夠彌補這個缺憾,自然再好不過。另外,清朝政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平定準部和回部的叛亂,重新統一新疆地區,如今西師大捷之時,如果能在西部省份點一個狀元,以昭四海昇平盛業,豈不是錦上添花、喜上加喜?剛好排名第三的王傑是陝西人,乾隆心中的狀元人選,自然而然傾向王傑了。

    清朝殿試發策,皇帝常在末尾加上一句:“朕將親覽焉。”此話雖然多半留於形式,但對讀卷官共同選出的前十名試卷,皇帝一般會讀的。另據大學士張廷玉《澄懷主人自訂年譜》記載,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殿試前十名排名時,卷子都是密封的,皇帝排定名次之後,才啟彌封。這次進呈給乾隆的前十名試卷,顯然是先拆封,再由皇帝確定名次,否則應試人的姓名、籍貫、履歷等資訊,乾隆欽點狀元前是不可能知道的。

    為了體現皇帝的民主作風,同時也是對讀卷大臣表示尊重,乾隆並沒有馬上調整排名,而是召集讀卷大臣,調查瞭解有關情況並徵詢意見:“本朝陝西出過狀元嗎?”讀卷大臣說:“明朝弘治十五年狀元康海是陝西人,本朝陝西沒有出過狀元。”(《簷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聽了大臣們的回答,乾隆調換排名的想法,也就進一步明確了。

    二是乾隆對王傑的試卷文字感到特別親切。

    王傑本來就擅長書藝,寫得一手好字,清朝殿試又存在偏重書法現象,王傑書寫考卷時,自會特別用心。趙翼則恰恰相反,他被迫捨棄自己用慣了的字型而改用別的字型,書寫起來自然有些手生。兩相比較,王傑的卷面文字當然比趙翼的漂亮許多。

    另外有個情況誰都意想不到,那就是乾隆閱卷時,看到王傑的試卷不僅字跡工整秀麗,書法超群,而且特別眼熟,一見就像遇到久違的老朋友似的感到親切。後來他終於想起來了:尹繼善擔任陝甘總督時,報上來的奏摺,書寫的文字就跟這份試卷一模一樣。當時,乾隆還對尹繼善奏摺的書法水平大大表揚了一番。尹繼善是乾隆十分欣賞和看重的大臣,俗話說“愛屋及烏”,對王傑這份試卷,乾隆自然有一種特殊的好感。(《清史稿·王傑傳》)

    為了弄清兩者之間究竟有無關係,乾隆當即詢問左右,得知此卷不僅就是當年經常為尹繼善代擬奏摺的幕友王傑所作,而且瞭解到王傑人品超群,決非等閒之輩,乾隆欽點王傑為狀元的想法也就更加堅定了。他於是大筆一揮,將趙翼和王傑的名次調了過來,趙翼就這樣與狀元擦肩而過,王傑則幸運地獲得了這一桂冠。

    進士引見那天,乾隆看到王傑儀態端莊,舉止得體,風度翩翩,更以為自己欽點無誤,於是詩心大發,當場賦詩以賀:“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清稗類鈔·考試類》)

    趙翼如此想當狀元,沒料到竟在最後一刻遭遇挫折,真可謂人算不如天算,同時也說明,有些事你想防也是防不住的,認命吧!

    官方文獻不會記載趙翼丟掉狀元的真實原因

    透過上面介紹,對趙翼丟掉狀元的內幕原因雖然進行了梳理,但有個疑問並沒有解開:趙翼與狀元擦肩而過,與他的秘書身份究竟有無關係?或者說,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會試之前發生的那些事情,對當年的科舉考試究竟有無影響?如果沒有關係和影響,那麼殿試時趙翼不惜變換字型和文風,以及身為軍機大臣的讀卷官們絞盡腦汁想避嫌,豈不是多此一舉,自尋煩惱?如果有關係和影響,那麼上一節寫到的兩點原因,卻與它們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扯不到一塊。這真是一個讓人迷惑不解的問題!

    其實,只要對當時的一些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瞭解,你就會發現:趙翼的秘書身份,確實成了他奪取狀元的最大絆腳石,只是官方的文獻資料裡,不會如此記載罷了。

    關於地域平衡、突出西部地位這一點,理由確實冠冕堂皇。但要知道,西部地區考生難得考取狀元,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新鮮事,而是一個歷史老大難問題。清朝入主中原已經百餘年,乾隆做皇帝也二十多年了,以前為什麼不搞地域平衡、突出西部地位,偏要這一年實行這一政策?所以無論如何難以讓人信服。

    再說,兆惠西征大捷歸來,並不是乾隆二十六年,而是上一年的二月份。當年的庚辰科一甲前兩名獲得者畢沅是江蘇太倉人、諸重光是浙江餘姚人,童鳳三也是浙江紹興人,他們都是江浙人,如果要照顧地區平衡和突出西部地位,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殿試更有理由這麼做。所以說,這條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完全是隨心所欲的藉口。

    還有一個就是清朝殿試偏重書法問題。

    清朝殿試時文章與書藝兼優,確實勝過單以文章見長,但書法平平的考生,並不是不能獲得狀元。上一科的狀元畢沅,不僅字寫得一般,而且是擠掉書法水平很高的諸童光拔得頭籌的。所以說,清朝殿試偏重書法雲雲,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的,更沒有這方面的任何制度規定。而就在畢沅考取狀元的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乾隆曾經發布上諭:廷試對策“參閱文字,除文、字俱佳者盡登上選外,其有字不甚工,而援據典確、曉暢時務者,亦應列為上卷。若對策全無根據,即書法可觀,亦不得充選進呈。”(《清朝通典》卷十八《選舉一》)

    這是寫在《清朝通典》中的原話。而《乾隆實錄》的記載是:“廷試士子為掄才大典,向來讀卷諸臣,率多偏重書法,而於策文則惟取其中無疵纇,不礙充選而已。……廷試讀卷,自應取文義醇茂者,拔置上第。若策對全無根據,即書法可觀,亦不得入選。”(《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百一十二)

    由此不難看出,如果僅僅是乾隆對王傑的試卷文字感到特別親切,就把他擢為第一,那麼這種做法就有些類似兒戲,也與乾隆自己一年前說過的話自相矛盾,人們會完全相信其說嗎?

    所以說,趙翼與狀元擦肩而過的真正原因,官方文獻裡是看不到的,只有從野史筆記中尋找,才可能發現某些難以讓人察覺的端倪。

    趙翼的雙料秘書身份確實是一道越不過去的坎

    趙翼的《簷曝雜記》,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把開啟這個秘密的鑰匙。

    在這本書裡,趙翼特意寫了“辛巳殿試”一條,詳細記載了他參加這次殿試的全過程。經過細細品讀,筆者發現,趙翼雖然承認王傑的西部地區身份是他奪取狀元的原因之一,但他更想表達的,還是本人的秘書身份是他獲取狀元的最大障礙。

    趙翼說:“本人與第二名胡高望不僅都是內閣中書,而且自己身兼軍機章京,王傑則什麼都不是。乾隆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才決定將陝西人王傑改為狀元。”

    如果說趙翼的《簷曝雜記》還寫得比較隱晦,那麼,《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寫到的這段文字,就表達得十分直白了:“翼字耘松,號甌北,陽湖人,乾隆二十六年殿試第三人及第。二十五年庚辰科大魁為畢沅,次諸重光,皆軍機中書也。翼成進士,亦內閣中書入直軍機處,忌者因為蜚語上聞。”

    清朝自從定下殿試排名前十的卷子必須報皇帝欽定的制度以來,由欽定改變名次的情況便時有發生,趙翼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按理說他應該也能夠正確對待。可能是此事對他的影響特別重大的緣故,這才使得他終生難以釋懷:“惺園(王傑)由此邀宸眷,翔步直上,而餘僅至監司,此固命也。”(《簷曝雜記·辛巳殿試》)

    趙翼的心情雖然可以理解,但還是有必要對他說上幾句話。由於命運的捉弄,王傑後來官運亨通,位極人臣,趙翼則僅做到知府和道員(即他所說的監司),兩人官場地位確實懸殊極大,完全不可比。但若論學術成就和貢獻,兩者同樣不在一條水平線上。特別是在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當年那個狀元和大學士王傑,還有幾個人記得?趙翼呢?其名聲雖然不能說眾所周知、家喻戶曉,但用如雷貫耳、非常響亮等詞句來形容,應該不會錯的。兩相比較,雖然不好說誰比誰強,但至少是有得有失吧!所以,對當官不那麼看重,努力活出個人樣來,並釋放自己最大的能量,對社會做出積極有益的貢獻,這才是最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盛宣懷是如何用短短几年時間來瓦解胡雪巖龐大的商業帝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