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哇哦歷史
-
2 # 四野後人論歷史
樂毅是魏文侯時魏國大將樂羊的後裔,因為家傳的原因,他自幼就熟讀兵,與人論起排兵布戰頭頭是道。他原來打算投靠趙武靈王為他效力,但“沙丘之變”中止了他這個打算。適逢燕國新君燕昭王繼位,樂毅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國。時燕國遭子之亂,幾乎被齊王滅國。燕昭王為報此辱,特設黃金臺命郭隗招攬天下賢士。樂毅被燕王的真誠所打動,便答應燕昭王的禮請,出任燕國的亞卿。
由於齊國的君主齊湣王暴虐,齊國引起了天下諸侯的共憤。樂毅覺得這是為燕國復仇的大好機會。透過樂毅的各方遊說,趙、楚、韓、魏、燕五國正式結盟,共同出兵伐齊,由樂毅出任主帥。
五國聯軍在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與齊軍主力相逢,樂毅親率大軍向齊軍發起了猛攻,齊軍大敗,全線潰退。聯軍一鼓作氣攻下齊國城池七十餘座。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在齊國遠房王族田單的領導下沒有被攻下。燕昭王聞報大喜,遣使冊立樂毅為齊王,但樂毅沒有接受。燕昭王只好改封樂毅為昌國君。
樂毅見莒和即墨城的百姓十分團結,便決定用德感化他們,就沒有命運燕軍強行攻城,兩城的百姓還可以自由出入。正當樂毅的辦法逐漸見效時,十分信任他的燕昭王不幸去世,新接位的燕惠王為太子時就不感冒樂毅。田單乘機使用離間計,燕惠王命馮劫接替樂毅為前線的主帥。樂毅害怕歸燕有禍,便隻身逃到了趙國。這馮劫果然是燕國又逢劫難,他被田單的火牛陣打的大敗,樂毅所攻下的七十餘座齊城全被田單奪回。這時的燕惠王后悔不迭,連忙使人去趙國請回樂毅。樂毅不想為燕惠王這樣的庸主効力,便寫信回絕了他。燕惠王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便封樂毅的兒子為昌國君。樂毅雖然沒有返回燕國,但他終生都以燕、趙兩國客卿的身份為兩國的和平相處而努力工作。這就是後世的人們把他視為名將的原因。
-
3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漢朝實行的是二元制君主制,因為漢朝是郡國並行制度,很多士人在擁有正統君主也就是天子之外,還對舉薦自己當官或者給自己提供發揮平臺的英雄效忠。
所以士人從來不將就從一而終,在諸葛亮看來,亂世之中君擇臣,臣亦擇君!
樂毅得到燕昭王黃金臺的封賞效力燕國無可厚非,但是樂毅也將齊國差點滅國,算是報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至於燕王后任君主對樂毅不利,樂毅也犯不著在燕國等死,這是愚忠,諸葛亮那麼開明的人自然不會認同,否則他不會一直呆在隆中,早就出來輔佐劉表了!
-
4 # 正史漫談
因為樂毅的優點,正與曹操和諸葛亮當時所崇尚的價值觀相吻合。一、受命於危難,以一己之力幫助燕國報仇雪恨
公元前314年,齊國趁著燕國子之之亂(子之是燕國重臣,竊取了大權),以幫助燕太子匡扶王室為名,出師佔領燕國全境。其後,齊軍撕下仁義之師的面具,倒行逆施,“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完全是一副侵略者、掠奪者的形象。
在燕人的反抗及各諸侯國的施壓之下,齊軍不得不撤出燕國。但此時的燕國已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立志重建家園、報仇雪恨的燕昭王(上文的太子)釋出求賢令。在公元前311年,魏國名將樂羊之子—樂毅來到燕國,被燕王任命為亞卿,全面負責國政。
經過君臣近三十年的努力,燕國逐漸恢復了元氣。在公元前284年,趁著齊閔王為政失道、民怨沸騰之際,燕國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以樂毅為總指揮聯合攻齊。在濟水西岸,聯軍摧毀齊軍主力;其後半年之中,樂毅帶領燕軍摧枯拉朽,幾乎佔領齊國全境(只剩下即墨和莒城)。
臥薪嚐膽二十餘年,燕昭王終於報了當初的滅國殺父之仇。而這一夙願的實現,幾乎全靠樂毅一人之力。
而曹操和諸葛亮所處的軍閥混戰年代,弱肉強食、以力量較高下,名臣良將如同良禽,為了名利紛紛擇木而棲。胸懷大志,果斷拋棄榮華富貴,投奔明主,以主公的理想為己任,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樂毅的這一特徵,正符合曹操心目中的模範臣子標準,也與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不謀而合。
二、功高震主而不驕,君臣關係堪稱後世典範樂毅在佔領臨淄後,燕昭王親自到前線勞軍,並封樂毅為昌國君。
其後燕軍圍攻即墨、莒城三年不下,燕國朝廷有人嫉妒樂毅的功勞,向燕昭王誣陷昌國君是在養寇自重,故意留下兩顆釘子,企圖自封為齊王。
燕王為了表示對樂毅的信任,召集朝臣、大設酒會,公佈自己曾立下誓願:誰若能替燕國復仇,自己願與其平分國土。如今憑樂毅一人之功拿下了齊國,即使立其為齊王,自己也毫無怨言。
然後,燕昭王當眾將誣陷樂毅的大臣斬首,並安排了盛大的儀仗,派隊伍前往齊國,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則感激涕零,誓死不受,再三跪拜表達自己的忠心。君臣和諧,各諸侯國對燕國更加敬重。
燕昭王與樂毅,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毫無猜忌、坦誠相待,堪稱古代君臣的典範。曹操當然做夢也希望自己有這樣的能臣、忠臣;諸葛亮則時時刻刻以樂毅為榜樣,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同等的評價。
三、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樂毅還在齊國前線時,燕昭王去世,與樂毅關係不怎麼融洽的燕惠王繼位。他聽信齊人的反間計,以為樂毅意圖謀反,下令召其回國。樂毅自知將會蒙受不白之冤,連夜隻身逃往趙國。
樂毅在趙國備受重用,燕王擔心他有朝一日會倒戈相向,找自己報復,於是派人前去安撫並委婉表達不滿,指責樂毅拋棄燕國,有負燕昭王的信任。
樂毅給燕王回了一封信,這就是著名的《報燕書》。在信中,他以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為例,這位名臣能夠因吳王闔閭的信任,幫助吳國佔領楚國都城;最終卻因吳王夫差的猜忌,慘遭拋屍大江。自己之所以不辭而別,就是怕遭受同樣的命運,自己身死事小,若因此害得過世的燕昭王揹負屠殺忠臣的惡名,自己將萬死難辭其咎。
最後,他還說道:“吾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即倆人絕交,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自己的國家,絕不會為了給自己開脫,而指責過去的國君。他藉此向燕惠王表示,自己絕不會對燕國不利。
燕惠王也投桃報李,封樂毅留在燕國的兒子為昌國君。樂毅餘生來往於燕趙之間,為維持兩國的友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樂毅是歷史上少有的功高震主還能全身而退的案例,這固然體現了其超一流的政治智慧,更是出於他絕不背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燕昭王的高尚品德。跟上文兩點一樣,曹操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諸葛亮也是可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
5 # 鄧海春
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曾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指揮聯軍進攻齊國,後逃離燕國,投奔了趙國。這樣一位受到曹操諸葛亮等人尊崇名將,為何會拋棄自己效忠的燕國,回到家鄉投奔趙國呢?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樂毅的功績,這也是曹操諸葛亮尊奉樂毅的主要原因。樂毅是樂洋的後裔,趙華人,年少聰穎,喜好兵法,因燕昭王禮賢下士投到燕國。燕昭王欣賞樂毅的才能,封樂毅為亞卿,待遇優厚。樂毅也沒閒著,面對強大的齊國,樂毅聯合楚、魏、趙、韓一同伐齊。樂毅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隨後乘勝追擊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只剩獨莒、即墨兩座城池。
其次,樂毅生活的時代和東漢末年有些相似,當時戰國七雄正在爭奪地盤,各路英雄各顯神通,紛紛投奔自己心中的明主。各國也以統一天下為目標,互相征伐,天下戰事不斷,和東漢末年的局勢有共同之處。當時的燕國一度被強大的齊國欺壓,元氣大傷。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任用了樂毅、蘇秦等人,基本實現了向齊國復仇的目標。
就在這時,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燕惠王希望快速結束戰鬥,建立功績。所以命令樂毅向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進攻,樂毅認為此時並不是滅掉齊國最好的時機,此時滅掉齊國,很容易使燕國成為眾矢之的,同時也不利於齊地的安穩。燕惠王並沒有聽從樂毅的意見,反而一次次地催促樂毅向齊國進攻,樂毅只能苦口婆心的勸說。
齊國的田單聽說了樂毅跟燕惠王的矛盾,於是造謠說樂毅是不想攻打齊國,樂毅不滿於新繼位的燕惠王,想要自己在齊地稱王。這個謠言傳到燕惠王耳朵裡,燕惠王不如燕昭王心胸寬闊,這個謠言又直指燕惠王痛處,燕惠王就理所應當的相信了謠言。燕惠王派騎劫前往前線替代樂毅,同時招樂毅回朝。
樂毅接到命令剛要起身回朝,郭隗派人傳信給樂毅,說朝中的太子黨要清算樂毅。這些太子黨原本就與樂毅有矛盾,太子登基後這些人權勢頗大,樂毅一旦回朝,必然會被殺害。於是樂毅開始了逃亡之路,回到了老家趙國。
趙國國君非常重視樂毅,封樂毅為望諸君,以此來震懾燕國和齊國。值得一提的是,樂毅離開後,燕國新任將領在攻齊途中中了田單的計,燕國一敗塗地,佔領的齊地都被齊國收回。燕惠王也非常後悔趕走樂毅,但又對樂毅投趙心懷怨恨,於是寫信責怪樂毅,這才有了傳世名篇《樂毅報燕王書》。
樂毅離開燕國後並沒有忘掉燕國,反而在燕趙之間來回奔波,為燕趙建立友好的關係,燕趙兩國均封樂毅為客卿。後世對樂毅的評價非常高,不僅曹操諸葛亮推崇樂毅,唐玄宗也將樂毅列為武廟十哲之一,宋徽宗時期整理的古代七十二位名將,樂毅的排名也頗為靠前。
回覆列表
樂毅逃離燕國,不輔佐後主,為何仍為後人敬奉?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任何朝代,叛逃這件事情,一定是被大家唾棄的。可是樂毅背叛了燕國,逃到了趙國,為什麼沒有留下千古罵名,反而被曹操、諸葛亮稱道呢?我們細細說來。
(戰國名將樂毅)
樂毅是誰?他幹過什麼?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是公元前221年的事。而樂毅的活動年代,比這還要早80年左右,也就是歷史上的戰國末期。
樂毅是趙國靈壽人,這地方今天還叫靈壽縣,距離石家莊只有40公里。樂毅小時候就十分聰慧,特別喜歡軍事,趙國曾有人為此舉薦他做官。但是,在公元前的295年,趙國的趙武靈王死於“沙丘之變”,樂毅就離開了趙國,來到了魏國。史書沒有記載樂毅為什麼離開趙國。不難推斷的是,靠政變當了皇帝的,一般好不到哪去,所以,樂毅棄趙擇魏,也是明智之舉。
(趙武靈王雕像)
來到魏國後,魏國的魏昭王就派遣他出使燕國。
當時的燕君是燕昭王。就在大約二十年前,燕國內亂,齊國的齊宣王趁虛而入,攻打燕國,燕國國土丟了個差不多,幾乎就要亡國了。最為過分的是,齊軍連燕國的宗廟都給毀了,祖宗牌位都給砸了,這真是奇恥大辱。所以燕昭王繼位後,可以說是“臥薪嚐膽”,立志要給祖宗報仇。
但是,燕昭王這時候可以說要地沒地,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復仇總不能靠嘴吧?所以,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屈身下士。放低姿態,把有能力的人給尊崇起來。所以,樂毅一到燕國訪問,就被燕昭王看上了。樂毅再三推辭也不行,最後就留在燕國,昭王封他為“亞卿”,職位相當於今天副部長。這個亞卿的職務,一干就是好多年。
(燕昭王招賢納士圖)
以弱勝強的典範,竟一口氣攻克70餘城齊國那邊,齊宣王死了之後,齊湣王繼位。時間來到公元前284年,這時齊湣王已經當了老大17年了。他四處用兵,總能贏,所以就有點驕傲,搞得國內老百姓日子很不好過。燕昭王就和樂毅合計:“能打不?”樂毅說:“齊國是老牌的霸主,過了這些年,實力還是有的,單靠燕國不行,想打,得有幫手。”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出使,樂毅成功的聯合了趙、楚、魏、秦四國,加上燕國,五國聯軍由樂毅一人統領。
有一件事在這裡不是很重要,但是必須得提:這次的伐齊,趙國的趙惠文王還任命樂毅為“相國”,並給與印綬。今天我們大膽猜想,趙惠文王的這一舉動,讓樂毅對於憑藉“沙丘之變”而升任趙君的惠文王,改變了看法。也為他日後逃離燕國、歸順趙國做了情感鋪墊。
(樂毅伐齊)
果然,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在濟西把齊國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齊湣王跑到了莒縣。其他四國軍隊到這就撤軍了,樂毅繼續帶領燕軍,一舉攻下了齊國的首都臨淄。燕昭王高興的一路跑到前線,給官兵們派紅包,並把昌國這地方封給了樂毅,號為“昌國君”。
後院起火,樂毅只得擇木而棲此後,樂毅又在齊國待了整整五年,打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大部分國土喪失,只有即墨、莒縣兩個地方沒被攻下。這時候燕昭王死了,兒子燕惠王繼位。但是燕惠王做太子的時候,和樂毅不太合得來。所以齊國的田單一看,救命稻草出現了,抓住時機,使出反間計,說樂毅剩區區兩座城不打,這就是想自立為王啊,現在我們最怕齊國換別的將領來了。
(樂毅伐齊戰鬥示意圖)
燕惠王本來就擔心樂毅謀反,果然中計,派出大將騎劫去替換樂毅。樂毅擔心回去被害,於是就逃到了趙國。上面說過五國聯軍時,趙惠文王曾任命樂毅為相國,並給與印綬。顯然,趙惠文王也不一般,這一舉動對樂毅歸趙起了很大作用。
當然,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騎劫隨後被齊國打了個落花流水,樂毅幾年裡拿下的七十多個城池,又很快被齊國全部光復。燕惠王這下傻眼了,害怕以後樂毅會帶著趙國的兵馬來打燕國,就派人去給樂毅捎了封信,口氣是責備的,然而本質卻是委婉道了個歉:
“先王把國家都託付給將軍你,將軍為我們打敗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震動。我怎麼可能就這麼把將軍的功勞全忘了?不巧,先王過世,我又剛剛即位,身邊的人呢給出了點餿主意,讓我一時有點蒙。我讓騎劫去代替你,主要是考慮你在一線這麼多年,想讓你回來休息一下,商量商量國事。但將軍你卻領會錯了,擔心曾經和我有點兒不快,就拋棄燕國,去了趙國。將軍你為自己考慮,這我理解,但你怎麼回報先王對你的一片心意呢?
(祝枝山手跡《報燕惠王書》)
報燕王書,也是成語“善始善終”的由來樂毅接到信,就給燕惠王回了一封信。《史記》記載,這封信樂毅是這麼寫的:
“微臣不是奸臣,所以沒辦法奉承您的命令,讓您身邊那些人滿意。那樣做,先王的一世英明就會打折扣,也有損足下您的口碑,所以才逃到趙國。今天足下派人來數落我的罪狀,我非常擔心您身邊的人不明白先王任用我的本意,更不明白我效力於先王的初心,所以我斗膽回一封信。
(古代戰車雕塑)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任人唯親。誰功勞大就賞誰,誰有能力就用誰。所以,能識別有能力的人,並給他安排勝任的官職,這就是成功的君主。能根據別人的做事,判斷值不值得交, 這一定能是名士。我私下觀察先王做事,雄心都高於歷代先王,所以魏王派我出使到燕國後,我得到了先王的考察。先王抬舉我,讓我受到賓客般的待遇,位列群臣之上,有事也不與親戚商討,和我商量,把我任命為亞卿。我也太缺乏自知之明,以為只要聽先王的安排,讓幹啥就幹啥,就能夠倖免無罪,所以就接受了先王的任命,沒有推辭。
(燕昭王招賢的“黃金臺”)
“先王和我說:我和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不管力量再單薄,也要和齊國幹一場!我說:齊國以前是霸主,但現在還有餘威;他們曾經達到過輝煌,如今實力還是有一點的。他們計程車兵善戰,打仗熟練,您要想攻齊,必須聯合天下。趙楚魏秦,都有動機,聯合起來,打贏有把握。先王覺得行,讓我出使四國。四國聯軍成立後,大敗齊國,齊湣王孤家寡人逃到莒縣,金銀財寶都搬到了燕國的國庫,自五伯以來,沒有比先王功勞更高的。
“我聽說,善於開頭的,不一定善於結尾(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如今立完功,保了命,實現了先王的遺願,這是我的上策。假如不躲開誹謗和侮辱,就會敗壞先王的威名,這是我最害怕的事。冒著無法預測的罪過,抱著僥倖心理(比如攻打燕國),於情於義,我是不敢那麼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會有惡語;忠臣離開國家,不會去洗白自己的名聲。我雖然不是奸臣,但是也多次得到君子的教誨。我怕您身邊的人聽信流言,不明察我被迫來到趙國的原因,所以斗膽給您回信,只希望君王能夠多多留意。”
滅齊未果,但樂毅做到了善始善終這次通訊之後,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了昌國君。樂毅也在燕國趙國之間往來溝通,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最後樂毅死於趙國。
(王羲之《樂毅論》)
綜上所述,樂毅為什麼得到後世稱道呢?甚至諸葛亮都自比管仲、樂毅?
我認為,一,他並沒有辜負自己的國家和君主,是被迫逃離,並非叛國;二,他能憑藉自己的能力,以弱勝強,一舉拿下齊國七十餘城,軍事才能受到後人推崇;三,他能夠在背燕歸趙,家人留在燕國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能力,讓燕惠王忌憚,非但不敢殺掉他的家人,反而還讓他的兒子繼續封為昌國君。歷史上能做到這樣的人,不能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恐怕也是很少能出其右。